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33|回复: 5

道家源出于儒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15 20:20:35 |显示全部楼层
1、梁启超、钱穆等人对《老子》晚出之考证
老子是谁?这问题在西汉司马迁那里已搞不清楚了,他在《老子列传》里举出了三种说法:一曰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李耳,孔子曾向他问礼,以高姿态教训了孔子一番;二曰老子也许是和孔子同时期的楚国老莱子,活了一百六十岁或者两百多岁;三曰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见秦献公的周太史儋有人说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总而言之,司马迁很迷惑,把可能的说法列举了一遍,不同说法的时代差距在一百多年以上。如果春秋末真有一个和孔子同时代的影响力如此巨大的真实历史人物思想家——老子,这是很不合乎情理的。
其实我们关心的真正问题不是老子这个名号,而是现在流传的那本《道德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是什么时代的人?
清代崔述《洙泗考信录》言《史记》所载老子和孔子对话为伪,道德经五千言当为战国杨朱学派所为,和老子无关。否则孟子不至于对老子只字不提。[1]
梁启超在1920年的《老子哲学》一文中,还以老子为真,到1922年评论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则认为《老子》一书应为战国人伪托,否则孔子《论语》不至于对老子不提一句,墨子、孟子也不至于对老子不提一字。《史记》中老子的神话多出于庄子,不能当真。还有一些理由是: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这一类的话,象是经过马陵、长平等战役的人才有这种感觉,春秋时虽有城濮、鄢陵……等等有名大战,也不见死多少人,损害多少地方,那时的人,怎会说出这种话呢?还有‘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这种官名,都是战国的,前人已经说过了。这是第六件可疑。[2]
张煦针对梁启超的质疑在晨报上写了一番《老子》非伪作的辩护词,洋洋洒洒,但在幾个关键的问题,显得相当牵强。
钱穆在1928年写完的《国学概论》里同意崔、梁等人的分析,不过他的态度更明确坚决,时间也推得更後:
“(《老子》)其思想议论实出战国晚世,大要在于反奢侈,归真朴,承墨翟、许行、庄周之遗绪”[3]
到了初版为1935年的《先秦诸子系年》一书中的《老子杂辨》一节则更洋洋洒洒长篇论证老子其人子虚乌有,实乃各种名号称呼之以讹传讹,再经庄子寓言之捏造整合,遂至迷惑世人,以为世上真有一老子。战国晚期所出之五千言又附会至此虚构人物老子身上,谬种流传,添枝加叶,以致今人犹以假为真。导致春秋战国思想源流混淆不清。
钱穆之考证甚为精详,这里概述其要点。老聃实非人名。聃者,耳曼也。老聃又作老耽。耽者,耳大垂也。古人以耳大下垂为寿者之象。故高年寿者得称老聃、老耽。也可称老子。郑注《礼记.曾子问》曰“老聃,古寿考者之称也”。
总之,老聃不是一个人名,不过是对年高长寿者的称呼,好比现在称呼老人家,老先生,老寿星,老翁,老丈,古代称呼丈人、耆老之类。後人望文生义,遂闹出以老聃为人名的笑话。
聃、耽又与儋相通。《山海经》有儋耳国,儋耳,即耳大下儋至于肩上。故老聃又得称老儋,而这又和战国时期的太史儋混淆,所以传说里又以为太史儋就是老聃。
《庄子》又有一个教训孔子的太公任,此太公任在《庄子》一书里就是老聃。太公即老者之称。任者,擔也。《释名》:儋,任也。两字也相通。故太公任即太公儋也即老儋也即老聃。
看了钱穆对老聃含义解释,我回过头来看《礼记》中对老聃之记载就觉得豁然开朗。
“吾闻诸老聃曰: ‘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後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薨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於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後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 ‘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已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 ‘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莫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 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
“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 则其葬也如之何?’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
按传统解释,上述内容难以理解,老聃不是周朝“国立图书馆的馆长(梁启超语)”吗?怎么又跑到巷党这地方和孔子一起帮助别人举办葬礼了呢?
老聃不是据说对礼鄙夷不屑,怎么反而这么遵循礼呢?有些人说老子知识渊博,完全可以知礼的基础上反礼。但按这些记载,这老聃不但知礼,更指导人和他一起遵守那些冷僻的礼啊,哪来的反礼?有些人说老子其实并不反礼,只是不强调礼,但这和以上记载中以近于执着的态度指导别人如何循礼的行为同样难以调和。
而把老聃解释为对老者的尊称,一切都说得通了。这些地方的“老聃”甚至都未必是同一个人,不过是孔子说听老人讲过什么什么,和老先生助葬,老先生说了什么什么。这个老聃和什么周朝“国立图书馆的馆长”,什么伟大思想家,五千言作者风马牛不相及。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15 20:22:45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孔子问礼于老聃,最初或是从《礼记》的这个记载里以讹传讹开来的(《礼记》虽在西汉编定,但其内保存了先秦文献,这点已被出土的战国竹简证明),而到了庄子那里又编造许多故事,老聃就从一个称呼变成了孔子同时代的思想家云云了。
钱穆更精彩的考证还在後面,那老子的原型究竟是谁呢?庄子是否真的一点由头都没的捏造呢?也不完全是。《庄子》里那个忽而是老聃、忽而是老莱子,忽而是太公任的神秘人物原型其实还是来自儒家自己的《论语》,这就是“荷篠丈人”。
论语里对“荷篠丈人”的记载如下
“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篠,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这里的丈人是对老者的称呼,如果我们把丈人置换成老聃一样通顺,但这不是说这人名字叫丈人或者老聃。
这里的“篠”为除草农具之义,後面“植其杖而芸”的“芸”也是锄草之义,故“荷篠丈人”即“除草丈人”,丈人为对老者的称呼。而《庄子》有所谓老莱子,“莱”者,除草也。老莱子者,也即“除草丈人”。老莱子的名称当是从论语里“荷篠丈人”的故事演变来的,而有了老莱子,又进一步演变成所谓老子。《史记》里写老子或者就是老莱子,其缘故也正在于此。
《庄子》中借用《论语》故事化作人名来编造寓言故事并非个例,比如《论语》里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接舆”也非人名,不过说一楚国狂人接近孔子的车子唱着歌走过。到了《庄子》里又把接舆当做人名,编造寓言,发了许多议论。
“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
这性质和把荷篠丈人化作老莱子、老子,把对老者的称呼老聃当做真实人名,编造故事抒发议论,都类似。只不过因後来把五千言附会到所谓老子头上,于是厚此薄彼,接舆仍被当成庄子寓言角色,而同为寓言故事里的老聃、老子、老莱子却被当做实有其人。
那老聃又怎么变成“李耳”的呢,老聃即老儋,《山海经》有儋耳,又有离耳。山海经注:离耳即儋耳;《水经温水注》云:儋耳即离耳。《诗经》、《文选》等注释“离”为“垂”也。耳垂在肩上,故称离耳。《史记》云老子为李耳,所谓李耳其实就是“离耳”。春秋时期从无李姓,以讹传讹,所谓老聃、老儋、老莱子、老子、离耳、李耳,不断添枝加叶,就从一个完全子虚乌有的人变成了有名有姓有身份有籍贯的人了,变成春秋的大思想家了。
钱穆又言《庄子》中除了太公任,又有任公子,任公子之原型即与庄子同时代之楚人詹何。而此人又易和传说中之老聃相混。《说文解字》“何,儋也;儋,何也”,《左传》儋作詹,故詹何亦为儋何。高诱注《淮南览冥》 “詹何,楚人知道术者”;《韩非子》有詹何坐堂中知门外黑牛白角之记载;《吕氏春秋》有楚王问为国于詹子,又有公子牟问詹子的记载。如詹何年老後,别人称呼其为老詹,老詹又通老儋,则也易与老聃混淆。
《史记》中又有楚人环渊,学黄老之术,著上下篇。《汉书艺文志》又列道家蜎子十三篇,班固注其名为渊。枚乘《七发》言“若庄周、魏牟、杨朱、墨濯、便蜎、詹何之伦”注云“《淮南子》:……宋玉与登徒子偕受钓于玄渊,《七略》:蜎子名渊。三文虽殊,其人一也”
环渊即便蜎,又名玄渊,亦称蜎子,和宋玉为同时代之楚国人,在楚顷襄王之年代。而班固注蜎子“名渊,楚人,老子弟子”。便蜎既和宋玉同时代,自不可能是传说中春秋老子的弟子,那这个老子另有其人,按钱穆考证便是楚人詹何。若詹何对应老子,则环渊对应的是关尹。
钱穆总结谓“孔子所见者,南方芸草之老人,神其事者由庄周。出关游秦者,乃周室史官儋,而神其事者属秦人。著述谈道,列名百家者,乃楚人詹何,而神其事者,乃晚周之小书俗说。其混而为一人,合而为一传,则始《史记》”[4]
而《老子》一书的年代“当自庄周之学既盛,乃始有之”,“今不得已而必为《老子》五千言寻其作者,则詹何或庶其近之”
以上为钱穆考证之概括解说,大意春秋和孔子同时代之老子为子虚乌有,道德经五千言出于《庄子》之後,其作者或为战国晚期楚国之詹何。
冯友兰在1930年编写的《中国哲学史》,于《<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章中已不认为这是一个值得详细辨析的问题,而是定论了,说“今以为《老子》系战国时人所作,关于此说之证据,前人已详举,兹不赘述”[5]
张岱年在1931年写了一篇长文《关于老子年代的假定》,其结论也认为老子战国时人,较为别出心裁的是把年代定在墨子以後,孟子之前。附识中一边说自己考证还不够严密,另一边又补充了幾条老子定然在孔子之後的证据。不过後来他写《中国哲学大纲》时又改而同意郭沫若观点,认为老子确是孔子同时代人,《老子》一书则为战国早期所出,可惜并未提供足够理由。
後来,一些人出于感情需要,对老子真伪问题置之不论,亦不正面回答前人质疑,直接把春秋末真有一个老子作了五千言道德经当事实。盖孔子近现代以来被丑化无遗,《老子》一书以其晦涩深奥闻名,似更能给国人添光,否定真有老子这么一个思想家,一些人感情上无法接受。

2、郭店楚简版《老子》不能推翻晚出说
1993年郭店楚简版的《老子》出土,提供了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楚简《老子》一共分甲、乙、丙三组,甲组39枚竹简、乙组18枚、丙组14枚,各组竹简的长度不同。如不把《太一生水》包括在内,去掉重复段落的字数,则总共1666字,为今本《老子》的三分之一左右。[6]郭店楚墓年代,挖掘报告推断是“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其下葬年代当在公元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7],墓主人的身份属于上士一级。
在内容方面,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差别,除了章节次序,段落组织的不同外,最引起注意的字句差异有两处。
一处是今本第十八章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而郭店本对应的内容为:
“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这里的“安”一般解读相当于“焉”、“乃”,意思为“于是”。)
另一处,今本第十九章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而郭店本对应的内容为: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诈,民复季子。”(最後一句,也有校读为“绝伪弃虑,民复孝慈”)
国内一些学者据此断言郭店《老子》推翻了钱穆、梁启超等人的观点,证明了春秋末的老子实有其人,实有其书。但平心而论,他们的理由难令人信服。我以为郭店楚简的出土,恰恰为了钱穆等人观点的成立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增加了更大的可能性。
总结一下这些学者的逻辑,可商榷处主要有三点:一是根据墓葬年代来推断著作年代的跳跃思维;二是把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证明的前提,循环论证;三是把一个命题的成立和其逆命题、否命题的成立划等号。

第一点,考古报告说的墓葬年代为前4世纪中期至前3世纪初, 所谓前3世纪初的根据其实是按照白起攻占楚国郢都前後葬礼习俗改变情况来断定,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的时间点为下限[8](但这点本身有质疑,见下文),可以约略算作公元前350年到公元前278年。而据李学勤的推断,可以更缩小范围“分析了郭店楚墓为楚都外围墓地的方位特点,推定了郭店一号墓的年代——公元前300年—前278年”[9]。
许多学者据此直接把郭店楚墓下葬年代定为公元前300年,这已是思维跳跃了。个别学者跳的更厉害,挖掘报告说墓葬年代是战国中晚期,他们直接假定成是战国中期,以此做为出发点讨论问题。
接下来还有第二步跳跃。因为陪葬的竹简其抄写和著作时间只会比下葬时间早。于是他们得到结论,如果墓葬年代是战国中晚期,那竹简代表的著作年代就是中早期,更甚者直接跳到了战国前期。如某篇论文中说“只消据常识即可断定,简本《老子》的书写时间肯定应早于该墓主下葬的年代,至于书的著作年代自然应更早一些,此书成于战国前期应不成问题。”[1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15 20:23:49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个不成问题其实很成问题,说早于下葬时间,这是对的,但问题是早多少呢?早一年是可能的,早十年也是可能的,早二十年也是可能的,如果著作的话,当然可以早更长时间,但这需要更多的证据。至于从战国晚期跳到战国中期,甚至直接跳到战国前期,一早就早了五十年乃至一百年以上,这样的结论光从常识是得不到的。
其实即便用这样的思维跳跃,最後的结论也仅仅是郭店楚简老子可能是战国中期或前期,离开说和孔子同时代的老子作品仍旧有很大距离。

再看第二点:循环论证。
本来春秋末真有一思想家老子,真是所谓道家创始人,其本人或其弟子真将其思想编写成书,是需要证明的一个结论,但在一些学者那儿,这成了无需证明的前提,以这个前提出发产生大量推论,经过一连串眼花缭乱的“可能”之後,就得出结论——楚简证明了《老子》确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所出。这是用结论证明结论,等于什么都没说。
比如《郭店竹简<老子>略说》一文中,作者先说楚简本《老子》“可能是关尹的弟子所传的一种本子”,再说“实际上,老子的弟子除了关尹之外,还有其他一些人(可能还不少),史籍记载的有文子、环渊、庚桑楚,他们都有著作。作为老子的弟子,他们可能都会传抄《老子》一书,并遗之後世。”然後说“陪葬时,只是象征性地放进去一部分,这种可能性很大。”
接下来就是结论了“根据以上所说,简本《老子)仍只是《老子》的一种传本,而老子所著的(老子)原本,在时间上,不仅早于(孟子)、(庄子),而且肯定比战国初还靠前,至少就像一种说法所认为的那样,是在春秋後期,它应该比(论语》和(墨子》还要早。”
最後断定“总之,简本《老子)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老子》为老子所著,特别是更证实了《老子》一书的早出。”[11]
我们先不说,从“可能是”,“可能性很大”,怎么就变成了“肯定”,“证实”?关键在于作者既然已经把那些老子以及其所谓弟子的记载当成是真实的,作为论据,那还需要郭店楚简证明什么?
类似性质的论证还有《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一文,作者说
“总之,从涉及孔子见老耽一事的各种记载看,老耽的思想同简本《老子》完全一致,没有冲突抵触之处。因此,我们说简本《老子》出自老耽,应该是符合事实的。两千余年来人们讨论《老子》的成书总要追溯到老聘,岂能无凭无据! ”[12]
这里的逻辑还是先把涉及孔子见老耽一事的各种记载当做真实的,这些思想同简本《老子》一致,所以简本《老子》出自老耽。本来要证明的结论当成了前提。更何况所谓老耽的思想同简本《老子》完全一致本身就有问题,《庄子》里的老聃,《礼记》里的老聃,《史记》里孔子见老聃的记载都矛盾抵牾,更何谈与简本一致?
谭宝刚 《郭店<老子>成书考》也有类似问题,他给出的两个论据:
第一个是“一学派之典籍,先驱所著为经,後学所解为传注。按前所论,甲组既为经,乙组、丙组为传注,虽乙组、丙组各章节不必尽为老聃手著,但甲组必为老聃手著”[13]
这是把春秋末期有一个真实老聃,是所谓道家学派先驱,作了道家的“经”默认为事实。然後作者用自己的方法论证郭店楚简老子的甲组符合“经”的特点,乙组、丙组是传注,因此“甲组必为老聃手著”。依旧是结论成为了前提。
作者的第二个论据作者先用某个理由认定,郭店老子竹简甲组应该是19章而非20章。然後唐代的陆德明在某个注释里曾经说过老聃为关尹著书19篇,所以“可推知甲组为老聃手著”。
这又是把陆德明说的老聃为关尹著书当已经成立的事实。不过糟糕的是,即便如此,也推不出作者的结论。
还有《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的比较研究》,文章一开头,即把春秋老子创立道家作为不需要证明的事实前提来陈述,後面又说郭店本老子对仁义不是那么激烈反对,就当做证明是春秋老子所作的证据。[14]
此类循环论证的逻辑在谈论郭店楚简的论文中很多,不必一一列举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15 20:24:54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15 23:21:19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提法我感觉有道理

我曾经说儒教道家都出自易经,其实易经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但是易经本身不是孔子所著,孔子只是研究学习而已,其实孔子早知道易经中含有阴阳,并且孔子没有完全废弃阴,他谈到阴,但是孔子学说本身更加强调阳,而庄子从孔子学说中重新发现了易经的阴,为此不惜批评(抑制)孔子和他的正统学子比如孟子们强调的阳。老子和庄子其实意思一样,强调阴,最终独立出来建立道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6-10-22 16:46:31 |显示全部楼层
自湖北荆门郭店楚简《老子》发现后,人们认为简本《道德经》更比今本《道德经》古老、朴素,也没有战国时期语言及内容的痕迹,于是真相大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沂就认为,“今本《老子》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后者曾将前者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两书各有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历史上的有关争议,大致都可以在这一框架下获得合乎情理的解释。

   
如《史记》说“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其实这正是从老聃到太史儋的时间,由于他们被误为一人才出现此类传说。又如梁启超在读了《史记》后说:“前辈的老子八代孙和后辈的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未免不合情理。”实际情况是,太史儋的八代孙和孔子的十三代孙同时,这不是很合情理吗?如此等等。所有这些混乱,皆根源于《老子》书的演变过程。当年太史儋将老聃书纳入自己的著作,将两个人的作品熔为一炉,久而久之,人们便很自然地把两书误为一书,把两位作者误为一位作者”。

    的确,对于老子之名及所著《道德经》的真伪,应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道德经》同许多先秦典籍一样,都不完全是一人一时写就的,必然有一个原创、修整或流传的过程。

    我们判定《道德经》作者首先应搞清原创人,其他人就可逐步剥离,这就能诽除一些人认为有多个“老子”或无“老子”之人的两个极端倾向。

    根据上面对老子诸多姓名的分析和《道德经》的不同版本和内容及其它方面的考证,可初步认定《道德经》的原创者是春秋时期的老聃,又名李耳,即隐居后称老莱子。

    还有一点理由,就是《道德经》中的一些观点和话语都出自先秦其它经典的老聃或老莱子之口。

    至于说《道德经》带有战国时期的痕迹,则只能说明《道德经》在战国时进行了一些充实和发展,修改人不详,或者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太史儋”吧。而且秦汉以后经其他佚名学者修改或传抄成不同版本流传至今。


    老莱子与《道德经》关系,笔者认为老聃隐居前已经写就了这部著作,不会再冠其它名字。后来作“言道家之用”的《十五篇》为老莱子隐居后新写的论著,当然会各有其作者之“名”。

    一些史籍中有以老聃与老莱子不同名而记同语或相似语言的现象,可理解为春秋时期或老子逝世前后一个时期,一些学者有的知是两者为一人,有的还不知是两者为一人,于是出现同样意思的话语混用其名的现象。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老聃与老莱子同为一人,以及证明本文分析确定的老子之“姓”、“名”、“字”、“号”及关系。
道德经》的版本



要研究《道德经》先要了解其多不胜数的版本,以下作分类後,相信读者会更为清晰。

1.楚简本:
在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版本,大约刻於战国末期,因竹简容易损坏,所以只得约二千字(比《帛书本》的五千余字,少了一半有多),而刻上的,则是楚国的文字,(及後秦始皇灭六国後,才统一文字),《楚简本》虽然残缺,但不失为”校对各版本”的好工具,因它是现今发现最古老的《道德经》版本。

2.帛书本:
在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两套帛书《道德经》,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大约抄写於西汉初年,而考据後,”甲本”较”乙本”为早,因两套是由不同人抄写的,又各有不同的通假字,又各有残缺,正好互相比对及互补不足,是现今研究《老子》最重要的版本。

3.石刻本:
由唐代之後,各地道观的石刻版本。

4.外族本:
中古时期,有敦煌版本、吐鲁番版本、俄藏版本等.......

5.传世本(又称:今本)
是经历朝历代相传到现在,因版本太多,只说主要的:
汉《河上公道德经章句》、严遵《道德真经指归》、张道陵《老子想尔注》、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唐傅奕《道德经古本》等等......而现时坊间的流行版,多依照《王弼》及《河上公》版本。

《传世版》的缺点,是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学者妄改,及避讳当朝的皇帝而改字,或为求整齐的加字、删字,或集各版本互相凑合,部份脱离了原注的意思,因此都是《帛书版本》的研究价值最高。
道德经
馆主:陆遵楠

《道德经》又名《老子》,主要是讲述万物的本源、天道运行、阴阳的循环、相对、「有」与「无」,而引伸到治国层面的古籍,亦是先秦哲学中,民本思想的经典。它的篇幅很短,但意境很深,尤其把阴阳里「阴」的一面,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果读《周易》能明白「阴阳」的运用,那么《老子》则是阴阳学说的进阶篇。

「有」的东西,大部份人都易於把握,但是在「无」的层面上,除《佛家》以外,能以「无」或以「虚」为用,相信这非《道家》莫属了。而《庄子》、《韩非子》、《淮南子》或《道教》,所讲述的「道」或「无为」等等......部份乃源於《老子》,如果读者想研究这方面的哲学,都是由《老子》开始读起最好,因为他的学说是这方面思想,最为接近的源头。历年以来,除了对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外,亦备受外国的学者与政治家所肯定的。而被翻译的版本,可谓是世界性的,其在哲学的地位,真的是无可取替。

《传世本道德经》(又称:今本)
是经历朝历代相传到现在,而现时坊间的流行版,多依照《王弼》及《河上公》版本。传世版的缺点,是经历了不同朝代的学者妄改,及避讳当朝的皇帝而改字,或为求整齐的加字、删字,或集各版本互相凑合,部份脱离了原著的意思。

本社的《今本道德经》是经参考《帛书》及《楚简》版本,把严重的错处纠正,但仍保留了今本的味道及小瑕疵。首章仍是以「道可道」为开始。而本社为了方便读者比对,在《今本》每章节旁,都注明了相等於(帛书本)的何章,按此更可显示出原文。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3:01 , Processed in 0.055655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