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85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驻加尔各答前总领事确认:中国在洞朗暂停修建公路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30 08:15: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印度撤军之后,中印两国由过去两个月对峙形势之下的紧张气氛,突然豁然开朗。回看这次中国的处理方式,北京一方面调兵遣将,加大边境军事部署,强硬向印度表态;与此同时,却也握兵不动,坚持以外交手段解决。这是中国近年来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冲突时的一贯方式。



8月28日,中印对峙在持续72天之后,最终得以和平解决(图源:AFP)



从6月16日到8月28日的撤军,72天的对峙里,“无限地接近擦枪走火”应该是对中印的适当描述。且说中国方面的表现,从一开始的“密切关注”、“谴责要求”,要后来的“强烈谴责”、6大机构同一天发声,再到最后阶段的“仁至义尽”,中国的表态一直在加强。

与此同时,能有今天的撤军,除了印度内部爆发暴动等忧虑之外,一方面是中国通过强硬表示敢战的决心、加大印度的战争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前总领事毛四维等人时不时地向印度表示,愿意给他们台阶下。

据数位不愿表明身份的中国解放军高层将领表示,围绕中印对峙,中国军方一直都是敢战、愿战的态度;而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28日答记者问时也表示,中国军队坚决反对印度越境,并采取了紧急处置措施,强化边界管控,前推作战部署,加强针对性训练。这是军方层面加大印度战争成本的表现。

而中国驻印度加尔各答前总领事毛四维日前披露:“从原则上来讲,中国将会暂停修建公路,印军会撤回军队。按照时间节点来说,印度将会首先撤兵,中国随后也会撤兵”,“中国最终放弃动用武力的念头,印度则选择了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从而继续与中国保持了正常的关系。”既然已决定要保持克制,那么这种给对方颜面,让对方得以舒缓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压力的做法,就是合适的。

最终是这两种做法的双管齐下,促就了中国如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做法充满了妥协,可是若问这种处理方式有效与否?现在的结局就是最好的答案——中印维持了边境的和平,两国关系没有进一步恶化,双方在做公关处理的时候,保留了对相互的默契。

若是采取其他方式,譬如从一开始就更为强势,乃至动真格的,中国是否能得到对自己更有利的结局呢?如今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又一个假设,没人能知道结局。

未来怎样,现在时间太短人们也不好断言。不过回想1962年的那场战争,令中印两国1950年代的良好关系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乃至在过去的55年里,印度一直对中国异常敏感,两国缺乏互信。倘若今次中印交火,即使不出意外,中国击溃印军,那也只会让这个即将要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经济实力世界第五且迅速增长、军事和地缘影响力均为南亚霸主的印度,进一步恶化为中国的敌人。继而在接下来几十年阻碍中国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战略发展大计。

这是得不偿失的。

相较之下,中国在去年与菲律宾的南海仲裁案中,采取的也是如今这一套“表态强硬,握兵不动”的方式,当时外界关注度更高,且美、日、澳、印等多国舰队都在区域周边蠢蠢欲动,南海差点便要成为引爆亚太的导火索。然而彼案事过一年后,整体结局无疑对中国是有益的。中国致力于外交手段、与区域内国家商议、为菲律宾留有余地的做法,迎来了该国新政府和区域内各国的认可,也赢来了该地区的平静。

因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根本是在于这个道理,也即以最小的成本换来最大的硕果。而在这套说法里,中国没有假想敌,有的只是潜在的合作伙伴。

最后需要一提的是,这种做法也很好地反驳了外界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不会是一个因为自己实力强过对方,就用硬手段欺凌他国的霸权国家。这是中共近几十年来的一贯承诺,而在现实操作中,面对这次印度非法越界的操作手段,庶几也是很好的身体力行的例子。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7-8-30 08:19:55 |只看该作者
文章来自:http://bbs.wenxuecity.com/currentevent/1232247.html

从文章内容看,该文作者(似反映中国外交界主流)认为,这次给印度台阶下,使印度方面可以“舒缓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实在是无比高明。

相比之下,“1962年的那场战争”倒是给中印良好关系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得不偿失”

这下大家明白当今的“肉食者”到底是什么心理了吧,不仅不敢打,而且从一开始就在想怎么给印度台阶下,并且坚信自己比1962年高明,比毛主席高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16:11 , Processed in 0.025701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