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361|回复: 1

和“唯物论者”们谈谈“心”(一)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12-23 17:47:19 |显示全部楼层
和“唯物论者”们谈谈“心”

  之所以在“唯物论者”四个字上加上引号,是因为不能确定我所交流的对象是否真的就是唯物论者,就好比虽然老僧自认为是彻底的唯物论者,但很多网友还是会认为我很“唯心”。这种现象不过是大家站在各自的立场,以自己为参照物,用精确或者模糊的概念去标定身外之物,这种标定过程其实就是所谓的“认识”,而任何“认识”本身都是一种主观行为,一切“主观”都源于“心”,那么什么是“心”?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谈谈我的观点:【世界是由“某种东西”依照“一定的关系”组织在一起的,这种东西客观存在(按佛家的说法是“真实不虚”),而“我们”及“我们的一切属性”都是客观环境的产物;这个“某种东西”可以是基本粒子,可以是M理论或者弦论下面的“基本存在”,或则是今后某种更优美更漂亮更准确的理论下面的“东西”,反正这种“东西”不因人类的“认识”行为而发生改变(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出发,这点其实不是绝对的,但在这篇帖子中就不要扯太远了,不然又会回到佛家的“不二法门”上去)】。

  我不知道以上观点在其他人眼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如果“唯物”,那么我所认识的佛家就是唯物的,只是佛家用“真如”、“真心”、“妙有”等概念来描述那个“某种东西”,道家用“道”来表示“那个东西”,现代科学可能用“基本粒子”来称呼“那个东西”,反正都是那个“某种东西”,无非是各自定义的名字不一样罢了。当然,如果有人认为我上面的观点是“唯心”的,那么我倒想知道他们“唯物”的观点到底是怎样的?实际上,一旦认为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叫“心”的东西与“物”对立,那本身也就不“唯物”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并不是两种东西在排序,很多人在潜意识中会将二者并立起来,似乎存在着一种叫“心”的东西在和“物”对抗,这种有意无意的将“心”、“物”并列的做法不是真正唯物论者应有的态度。真正的唯物论者应该完全否定“心”的存在,“心”只是“物”所呈现的现象,这才是“唯物论者”中那个“唯”字的本意。学佛的网友也许会对我这个观点有异议——既然信佛怎能否定“心”?不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吗?“心”在佛经中是重中之重的一个概念,可以说大藏三千,归结起来不过一个“心”字,所以只有260字的《心经》被有些人称为“经之髓”,但佛经中也一直强调“真心”、“妄心”之别,世人眼中、口中、意识中的“心”其实是佛经中一直强调需要降服的“妄心”,妄心不真,这难道不是很“唯物”吗?只要将“物”换成佛经中的概念,比如“真心”、“种子”,佛家就是“唯真心论”,何必去计较一个概念的称呼(称呼是“名”,特性是“相”,不着名相易说不易做)。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这其实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不过,本帖子主要是和唯物论者们探讨,佛教徒的意见暂时忽略。所以,后文所谈的“心”都是指大多数人认识的那个“心”,于佛家而言就是指“妄心”。

  当然,在辩证唯物主义中还强调“心”对“物”的能动作用,这其实就是我第一段文中刻意忽略掉的东西,主要是怕自己无法说明白。这里试着用一个相对简单的说法看能否让让学理工科的网友明白这点:我们将所有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行为都看成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测量”,在量子世界里任何“测量”都是不准确的,之所以不准确是因为任何“测量”行为都会导致系统“塌缩”,因此“主观认识”行为导致“客观实在”现象(测量结果)的改变,起码在量子系统中是成立的。冯诺依曼当年提出观测者导致量子系统由纠缠态塌缩为本征态,引申出来的结论让当时的物理学家们很恼火,这意味着“测量主体”与“测量客体”纠缠在一起,再也没有干净、纯粹的“客观”供人们去研究;这同时也意味着“心”(主观)对“物”(客观)的作用。这里既然谈到了测不准原理,那么同时也谈一谈对立面的观点。“测不准原理”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现在教科书里面都翻译为“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的对立面就是“确定性”,当时坚持确定性的科学家就有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他的那句“上帝是不掷色子的”就是确定性思想的通俗表达。在玻尔和爱因斯坦的那场争论中,爱因斯坦“不幸”处于了下风。所谓“不幸”,不是指爱因斯坦本人的不幸,对于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只有真理,没有输赢,而是世人的不幸,因为世人的直觉和常识都无法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对于很多佛教徒来说,不确定性也不容易接受,因为佛家是讲究因果的,老僧自己也常常拿牛三律说事,似乎佛法与不确定性不相容,但这其实是我们的误解,佛法也是有“定义域”的,有阐述宏观的也有阐述微观的,前者如华严世界,后者如八识种子。唯识论是佛家的“量子”理论,其中心识种子的特性与量子特性相似。《成唯识论》中阐述了“种子”的六种特性,分别是“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其中“果俱有”、“性决定”、“待众缘”都与不确定性有关,而“引自果”则是一种自指,自指是复杂系统的重要特征,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其中的“反”字我就理解为“返”的通假字,用程序语言描述就是递归,心识种子这种“引自果”的特性,和量子系统的纠缠态有相关性,但对于这点我只是猜测,没有什么把握。而种子六义中所蕴含的因果思想则是指“俱时因果”,俱时因果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前因后果”的“异时因果”差异比较大,所以佛家的因果思想并不排斥量子系统的不确定性。另外,很多学佛的或者不学佛的,差不多都会念叨两句《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经文,当然曲解、歪解或者调侃的成分居多,要真弄明白可不容易,不过也未必很难,想想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对于“色空”关系恐怕就会有更准确的理解。原本是不打算谈量子力学的概念的,因为我自己一知半解,恐怕很多网友也和我一样,这就是典型的“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不过由于思考过程中感觉还是有些心得,所以这里将这些不成熟的观点搬出来,既可以接受大家的批判,说不定也可以给那些真正明白量子力学或者唯识论的人一点启发。那就请网友不吝赐教了。

  前文既然提到了冯诺依曼,那么就用这位数学天才的另外一项成就来讨论本文的主题吧,冯诺依曼除了在量子力学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实际上他还是现代计算机的理论之父,也亲自参与了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另外论坛上也聚集了很多IT领域内的前辈,那么这里就从电脑到人脑,谈谈我对“心”的认识,再次强调,这里所谓的“心”是指大多数人理解的那个“妄心”。现在我们假设某一台电脑已经具有了人工智能,它能理解并使用我们人类的自然语言,麦克风是它的“耳朵”,扬声器是它的“嘴巴”,整个机身外包裹着一块完整的触摸感应器,能感受各种温度、湿度、酸碱度、压力等信息,这就是它的全功能“皮肤”,摄像头是它的“眼睛”,另外也给它装上人工鼻,可以通过分析气体化学成分从而分辨气味。最关键的是,这台电脑具有自我意识,它有“我”的概念,它具有自我设计的功能,可以从它获取的信息中选择、提取、加工相关内容,修改自己的程序模式,从而获取更多的资源,另外这台电脑也通过网线与其他电脑交互数据。由于这台电脑具有“自我意识”,因此它懂得定时充电,CPU温度过高时自动休眠,也会按照它自己的程序设定自动启动。当然,这台电脑第一次启动时还是需要外力按一下“开机按钮”的。那么就从“开机按钮”开始,看看电脑的“心”是怎么从无到有运作的——

 (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2-12-23 17:48:26 |显示全部楼层

  开机按钮按下——线路闭合——产生触发脉冲——电源工作——主板上电——振荡器工作——产生时钟频率——南桥芯片得电——北桥芯片得电——CPU得电——BIOS启动——完成自检——将自检结果呈现在屏幕上;至此,电脑的硬件准备工作和检测工作完成,具备了“启动操作系统”的条件。这时候“电脑”实际上已经启动了一个小的软件系统,那就是主板的BIOS,BIOS使电脑具有了一些“原始本能”,如键盘的输入、蜂鸣器的鸣响等等,如同胎儿在肚子里也会做打哈欠、揉眼睛,一生下来就会哭泣和吃奶等本能活动一样。当然,尽管“电脑”此时具有了一些基本功能,但它的“眼、耳、鼻、舌、身”等传感器大都还不能正常工作,一是操作系统还没有启动,二是电脑外设“器官”的驱动也没有读入。这时候的“电脑”,就如同婴儿呱呱坠地,具有原始本能,但仍然不具有自我意识,而它的“原始本能”是由其BIOS赋予的,而BIOS则是电脑设计规范的实现,而电脑设计规范则是众多计算机厂商在吸取各种经验教训之后协商制定出来的。这就好比如果有人问人类的DNA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我只能回答这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长时间协同修改人类DNA的结果。一切工业标准也是“进化”而来的,是整个行业协同运动导致的行业演化之后的结果。

  电脑在完成硬件准备之后,进一步就是要启动软件操作系统,启动流程是这样的:由BIOS定位引导设备——将引导记录读入“内存”——系统加载程序读入内存——读取boot.ini文件选择操作系统——加载系统服务文件——帐户登录——加载注册表中的自启动程序——加载用户桌面——完成软件系统的启动(此流程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实际上软件启动的内部过程远比这个复杂,其中对内存的读写和驱动调用这里完全没有得到体现,我这里只列一个大概,需要更详细了解的可以去搜索一些专业书籍看。由于在前文中我设定这台电脑是具有人工智能的,它所有的“驱动软件”都是由它自己“编写”的,因此系统软件在启动之前实际上有一个“初始化”的过程,大体上这是“电脑”完成各种“传感器”驱动程序编写、编译、固化的过程,这里试着以“摄像头”的“驱动程序”初始化为例来说明。如何才能让电脑自己编写摄像头的驱动程序呢?当然目前没有这样的智能电脑,我也没有能力编制这样的AI算法出来,但我这里提出一个设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目前的电脑属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这种计算机的特点是存储器与运算器是相互独立的,数据信息和程序指令分别由设计者赋予,自身并不具有关联性。而人类的神经系统则与此不同,大量的神经元既存储数据,又构造逻辑,也就是说人脑的“内存”和“CPU”是合二为一的。对于人脑来说,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采集到大量的数据,然后从这些数据中“挖掘”出“规则”,也就是所谓的知识,或者简称为“识”,最后大脑再调用这些“知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提炼出更准确的“知识”,如此循环递归,不断调用前一步骤的结果(“引自果”),一步一步的提炼出数据中的逻辑结构,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在大脑之中。整个认识的过程虽然都发生在大脑内部,但认识的前提是原始数据的采集,而采集数据这个行为则是传感器(感官)和环境互动的结果(“劳动”是主动式采集数据的方式,因此劳动是人类文明的根源),在佛家用语中“人体传感器”被定义“根”,如眼根、耳根、舌根、鼻根等;而客观环境定义为“尘”,如色尘、声尘、味尘、香尘,传感器采集到数据,再从数据中挖掘出知识,这个知识在佛学中就称为“识”。“根、尘、识”彼此作用,如同物理学中的三体问题一样,非常复杂,之所以如此复杂我认为主要是因为三者都会“引自果”,除了“因变”还有“自变”。这种思想在主席的《实践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强国论坛的陈必红网友有一本书,叫《观测过程理论》,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从数学的角度论证《实践论》哲学思想的书,该书主要采用贝叶斯公式在“概率密度”的基础上定义了一个“知识密度”的概念,最后得出“知识分布”函数,具体内容我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需要了解的人可以去网上搜索资料。这么多年来,人工智能的进展不大,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指令存储式计算机从硬件模式上就不适合人工智能,独立的存储单元和运算单元,无法模拟真实的人脑认识过程,前文特别强调“引自果”是心识种子的重要特性,而目前计算机最不能处理的问题就是“死循环”,大多数系统崩溃都与程序陷入“死循环”有关,“引自果”这种行为模式在目前的计算机中是很容易陷入死循环。那么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个方向也许是今后AI的方向,一是依托大规模的网络数据将“人脑”引入“电脑”,比如现在很流行的“数据挖掘”、知识搜索,代表的产品比如苹果公司的"siri"应用;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寻找新的计算机构架,用类似于神经元的电子元件设计电脑,让电脑也具有存储、计算合二为一的功能,事实上这样的元件现在已经找到,2008年HP发现了二氧化钛可以作为忆阻器的原材料,忆阻器即可以存储又可以作为开关元件构造逻辑结构,也许一二十年之后工厂里将会出现大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但完全自主的人工智能未必就是人类之福,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将电脑当成人脑的延生,电脑的自主意识都限定在人脑的可控范围之内。接着谈论上面提到的问题,该如何让电脑编写自己“眼睛”(摄像头)的“驱动程序”?这里假设电脑使用的是“忆阻器”制作的计算存储单元,因为忆阻器既能存储模拟量,也可构成逻辑电路中的开关元件,或者说忆阻器可以有效的模拟神经元功能。熟悉老式CRT显示器的人应该知道,当显示器长期显示某幅静止画面之后,由于电子枪始终轰击荧光屏上固定的点位,会导致荧光屏上留下永久的痕迹,图像就像是被印在了显示器上。忆阻器也可以具有类似功能,可以将信息刻印下来。所以,对于摄像头传递过来的信息,通过数模变换,被“电脑神经元”印刻下来,于是形成了某种固定格式的数据,当系统再次接受到类似数据之后,就调用上一次记忆下来的逻辑关系来处理。也就是电脑关于摄像头数据的“知识函数”得以建立,反复多次刺激之后,电脑关于“摄像头”获取数据的“知识分布”函数与实际的情况接近吻合,于是电脑“眼睛”的“初始化”工作得以完成。实际上,这是我在琢磨婴儿视觉建立过程的一个假象,完全没有实验依据。这里只是作为我个人对“心识”形成过程的一种理解。

  之所以在讨论“心”的过程中扯了一大段人工智能的问题,是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心智是一体两面,心为智本,智为心用,谈“心”不可能不谈“智”,谈“智”也离不开“心”。那么,“心”到底是什么?这里就直接给出结论,不在玄扯了。在我看来,“心”是整体环境在个体上的映射,包括个体的经历过的所有历史信息与个体接触得到的所有环境信息综合作用之后的涌现。人心很复杂,但对于学佛者来说“心”是清楚明白的摆在那里的,并不玄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生出来的是真心;而大多数人都是因为【有所住】而生出来的是烦恼心,将心寄挂在什么上面,就被什么所束缚,也就被什么所烦恼。无论是名还是利,或者是权,或者是其他任何东西。“心”不过是有所住的产物,其性其状,完全有其所住之物决定。那里有什么“心”,无非是所住之“物”所惹出来的“烦恼”而已。这就是我对“心”的看法。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8 16:38 , Processed in 0.028318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