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4861|回复: 33

浅谈“灌输”与“启发”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1:54:11 |显示全部楼层


弱冠系虏请长缨:(对《左派怎样在工人群众中做工作》一文感触较深,作为个人见解写出来与同志们分享,权当抛砖引玉)

浅谈“灌输”与“启发”


1  “灌输”的阐释

列宁灌输论思想的提出可谓科学社会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中的里程碑事件,其系统论述见于1902年写成的《怎么办?》一书。“灌输”一词出现于该书第二章《群众的自发性和社会民主党的自觉性》中,完整的上下文是:“

     我们说,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确信必须结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对工人是必要的某些法律,如此等等。”[1]29

这里对“向谁灌输”和“灌输什么”做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被灌输者是“工人”,灌输的则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基于时代背景,可以认为“社会民主主义”在内涵上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同义性。通过与引文后半句“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的对比,有理由相信列宁想强调的是,仅靠工人自己无法形成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需要依靠工人以外的力量来创立和在工人内传播相关学说,进而形成“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至于工人以外的力量具体为何,联系后文可知是指以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为代表的一部分群体。

对上述分析的引申在于,工人并非不能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而是难以依靠自身形成和发展这种理论。这一论断的客观依据是,现代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日常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被工作所吞噬,从客观的时间分配上就缺乏学习和研究理论的可能,在理论建设方面存在着“先天不足”。而知识分子由于大多并不直接参与物质生产,保证了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参与理论研究,因此天然在理论方面占有优势地位。从这种时间分配的非均衡现象出发,认为列宁的灌输论是有合理性的。但同时需要明确的是,至少在直接提到“灌输”的段落内,列宁所侧重的仍然是知识分子在理论或者说知识生产领域所掌握的话语权,例如“俄国的情况也是一样,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学说也是完全不依赖于工人运动的自发增长而产生的,它的产生是革命的社会主义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的自然和必然的结果”[1]29,针对的仍然是理论的产生问题。

至此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怎么办》一书中所表达的“灌输”,应当更多地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进行理解。下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讨论在当代实践中因对“灌输论”理解方式不同而可能产生的误区。

1.1 “灌输”的误区

列宁在提到“灌输”时侧重于强调仅靠工人自身无法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并不代表工人不具备对理论的需求或是不会主动学习理论。信息理论指出,信息的一般化传播过程由“产生—传播—接收”三个阶段构成。如果说工人在第一阶段,也就是信息(将理论归纳入信息的范畴内)的产生中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必须主要依靠知识分子来完成理论构建的话,那么在传播和接收阶段并不能简单否认工人的自觉性,并不能简单认为工人不能在理论的传播和接收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诚然,由于人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接收一定量的信息,如果一个与正确理论绝缘的工人在工作之余为庸俗娱乐所包围,缺乏接触理论的渠道,尚不能自觉地投入到争取社会主义的运动中去的话,那些已有一定理论基础、哪怕仅仅只是听过几个名词的工人,一旦在日常或是斗争环境下遇到合适的契机,是有可能超越原有的狭隘观念,逐步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由此也引出了“灌输论”实践中的第一个可能误区——对“灌输”关系的错误认识。

(1) 对“灌输”整体关系的错误认识

灌输必然意味着“灌输者”和“被灌输者”之间的互动,如果说理论上的概念对立相对清晰的话,实践中两者间的身份却随时有可能发生转换。以“融工”的主力群体青年学生为例,或许他们的理论素养较高,但不意味他们对现实的认识或者社会经验较工人丰富。而理论总是要同现实发生联系并接受检验,否则就会有沦为单纯智力游戏的危险。因此对于力图实行灌输的青年学生来说,“教师”并非总是“教师”,“学生”也并非总是“学生”,他们不能仅仅依靠书本上所叙述的内容来对工人执行单向灌输,更有可能是双向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在某些方面是学生对工人的“灌输”,在另一些方面则是工人对学生的“灌输”。

如果对“灌输”的理解仅仅是单向性的,类似一种“工人麻木不堪,需要学生(知识分子)去播撒火种”的救世主心态,那就有高人一等乃至脱离群众的风险。如果说在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初期这种心态的危害还不足以显露,那么当运动进入更高阶段,即开始形成革命者团体时,这种思维的破坏性就更为显著了。它实质上为“群众相对落后,革命团体始终进步”这种观点预留了后门,认为群众始终处于一个接受领导的地位,而忽略了向群众自我解放、自我领导的过渡。因此我们仍然要重复《共产党宣言》中的话:“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

(2) 对“灌输”内容的错误认识

如果坚持灌输论实践的革命者能摆正心态,不因自己对理论掌握较多而自视高人一等的话,他就有很大概率融入能够工人群体,为斗争开辟坚实的基础和提供必要条件。但这并不能充分保证斗争的顺利发展,从“灌输”的内容上分析有助于理解这一点。

列宁强调的“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从侧面表明,工人内部对组织起来进行斗争的认识是有自发性的。换言之在长期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处境下,除了少部分工人贵族外,工人对自身处境有强烈的直观感受。面对处于强势地位的资本家或官僚而言,他们也愿意且能够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才可能捍卫自身利益。以2021年初的“外卖盟主”事件为例,尽管“盟主”早年有经营饭店等经历,但事发前后他在外卖配送员(骑手)这一服务业工人群体内有比较广泛的联系,可以作为工人进行分析。他从个人经历出发,逐步产生了“骑手需要团结起来从配送公司那里争取权益”的想法,并基于社交媒体将想法付诸实践。在被捕前他利用网络媒体对配送企业种种压榨手段的揭露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尝试实现骑手的自组织。他的行动实际上符合列宁对工联主义特征的论述。这也启示我们,在平等基础上的“灌输”就不能仅仅限于工联主义式的团结,而应到努力将“灌输”的方向引导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轨道上来。使工人认识到自身利益同整个现存的社会结构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非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改良。同时认识到不能仅仅反对单个的资本家或官僚,而应从整体的阶级角度去看待问题。自然这样的状态需要一定的过程才能达到,以上所写也仅仅只是一般性的论述。但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怎样“灌输”才能实现将工人引导向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而其中又隐含着对“灌输”手段的错误认识。

(3) 对“灌输”手段的错误认识

在工人中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绝非简单等同于“填鸭式”的机械说教。它首先要求灌输者走出前文所述的思想误区,从正确的立场出发进行灌输,在此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因此只能从反向谈谈需要避免的方面。

一方面在强调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的同时避免“大而无当”的分析,尽量从微观层面选择切入点。例如在革命形势还不明朗的时期,矛盾在表面仍有调和空间,灌输者在坚持原则问题毫不妥协的同时需要采用灵活的手段,不能动辄以“暴力革命”等口号或内容来凸显自己的所谓“激进”,否则只会使工人中潜在的同情者对灌输者产生排斥或疏远的心理。另一方面注意避免名词堆积,避免言必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现象。一个观点如果是正确的话,即便隐去来源也并不影响正确性。从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角度出发,手段的选择应当服务于目的的完成,“灌输”手段应当统一在帮助工人建立科学社会主义意识的框架内。

实际上,对“灌输”整体关系、内容、手段的认识是耦合在一起的。三者的核心在于使正确的理论为工人群众所掌握,使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利器为它的现实力量所掌握。

1.2 “灌输”的实质

由“灌输”可能的误区(“灌输”不是什么),自然而然地提出了新的问题——“灌输”的实质(“灌输”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列宁对“灌输”的使用是基于对工人内部不能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需要知识分子从事理论研究和传播工作的认识,并非等价于完全否认工人的自发性和自觉性,也并非等价于认为要由知识分子来实行包办替代,工人群众只需紧随知识分子的指挥即可。为此必须要对知识分子和工人间的关系做详细的考察。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在社会生产领域出现了不同的岗位或职业,例如工人对应于物质资料的生产,知识分子对应于精神资料(信息)的生产。但是这里提到的“工人”和“知识分子”不代表现实中的具体个人,而是突出生产领域不同职业的内涵。正如《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固定的是岗位或专业,劳动者或者说“人”则可在不同的岗位间自由流动。

回到知识分子和工人的关系上来。尽管当代不同岗位间流动的自由度远未达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所描述的那种状态,但仍不排除某一位劳动者原先作为工人的社会存在,接触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后通过学习实现对理论的掌握,之后在工人群体中作为先进者进行理论的传播。就这一过程来说,绝不能仅仅以“工人”或“知识分子”的标签来对其简单定义,而应从联系着的不同时期出发对劳动者进行阶段分析。

《怎么办》的脚注指出:“这当然不是说工人不参加创立思想体系的工作。但他们不是以工人的身分来参加,而是以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身分、以蒲鲁东和魏特林一类人的身分来参加的”[1]38,此处“这”指的是正文中的“既然谈不到由工人群众在其运动进程中自己创立的独立的思想体系”[1]38。这段论述也表明工人并不是不能参与到理论研究中,而是当他们参与其中时他们的社会身份也发生了变化,具有了类似知识分子的身份。引申的结论是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到的“工人”更多侧重于这一名词所对应的社会属性,而并不等价于具体的个人。在将“灌输”思想应用到实践中时需要考虑到这层含义,即被灌输者作为一个人并不简单具有“工人”这一个身份,当其离开工厂或制造业生产岗位时仍有切换为另一种侧重于生产的社会属性的可能。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工人”在就业前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与《怎么办?》语境下的“工人”实质上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别。而既然不能简单从作为“工人”的“人”的角度来理解“灌输”,那“灌输”的实质也就明朗化了。本文尝试提出的结论是:在当代科学社会主义与无产阶级结合过程中的“灌输”,实质代表向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工人”群体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不以“工人”的标签窄化对“被灌输者”的理解,“工人”有在“灌输者”与“被灌输者”间切换的可能。

2        “启发”代替“灌输”的可能

本文第一节基于文本讨论了对“灌输”的理解,结合实际探讨了“灌输”可能的误区和当代背景下的实质。尽管“灌输”作为约定俗成的用语对理解《怎么办?》和列宁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所帮助,但其在汉语一般语境下的含义仍然会使人产生“机械填鸭”式的误解。如果说“灌输”的实质并无这种含义的话,那它的形式确实有一定的迷惑性,由此而产生了一种“名实不符”的矛盾。

既然形式要为内容而服务,那么是否有可能以其他表述或概念来代替“灌输”以减少在传播中的误解呢?本文提出了一种尝试,认为在表述上可以用“启发”代替“灌输”。这样做的理由是,既然“灌输”的实质在于帮助工人群体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意识,同时不简单以“工人”的身份来认识“被灌输者”,存在着“灌输者”与“被灌输者”之间的身份转换这种双向关系,那么“灌输”本身可能给人一种单向的误解。使用“启发”的优势在于,它恰恰摆脱了“灌输”所带有的“强制输入”的色彩,将互动的双方摆在了更为平等的层面;同时从“教学相长”的角度看,“启发”相比“灌输”可能更具有“双向”的隐藏含义,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当代背景下的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传播这一目的和内容。

受限于资料搜集和直观实践方面的不足,本文在论证时侧重于理论上的逻辑推导,比较缺乏对当代社会条件下工人处境、科学社会主义在工人中的传播等真实情况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以“启发”代替“灌输”的方案也仅属于一种构想,应当在之后从不足出发进行更贴近现实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6卷。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页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1:59:42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弱冠系虏请长缨网友读了水果战胜橙留香网友文章以后对若干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和心得。

弱冠系虏请长缨网友,以后如有类似文章,可先发在红色社区论坛,以利大家讨论。我们再酌情生成文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2:03:23 |显示全部楼层
蒸馏水编辑,以后如有网友原创的有一定质量(思想有独到之处,可能引起讨论)的文章,应予鼓励,即使观点可能错误或明显错误,亦无妨。可推荐至头条,或征求主编意见后推荐至头条。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2:24:38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速读一遍。这是一篇高水平的理论文章,对列宁灌输论的时代背景、概念本质、积极意义、历史局限都做了比较正确的说明。欢迎各位网友结合中国阶级斗争实际进一步讨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2:28:40 |显示全部楼层
远航一号 发表于 2021-12-2 12:03
蒸馏水编辑,以后如有网友原创的有一定质量(思想有独到之处,可能引起讨论)的文章,应予鼓励,即使观点可 ...

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2:30:28 |显示全部楼层
修改了标题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1-12-2 14:22:35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灌输也可能是翻译就有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048063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1-12-2 14:30:29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版中是工人当时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思。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1-12-2 14:38:17 |显示全部楼层
YouFeng 发表于 2021-12-2 14:22
可以看看这篇文章,灌输也可能是翻译就有问题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5048063 ...

这个考究的帖子很有趣啊,“brought in only from outside" 是对当时历史语境下的猜测。

引用:
We stated that there could not have been a Social-Democratic awareness [at that time] among the workers. It could have been brought in only from outside.
(我们说过,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工人当中本来也不会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带入。)

stated用了一般过去时,could not have been和could have been brought则采用了情态动词+现在完成时,表示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推测**。也就是说,按照英译本来看,列宁说的并不是“工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自发产生社会民主主义意识,永远需要革命知识分子从外部灌输”,而仅仅是“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那个时候!Lih就好像害怕读者看不明白似的,还特地加上了一个[at that time]!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1-12-2 14:43:45 |显示全部楼层
蒸馏水 发表于 2021-12-2 14:38
这个考究的帖子很有趣啊,“brought in only from outside" 是对当时历史语境下的猜测。

引用:

也有提到《导言》翻译问题也很大。即官方译本所谓《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官方译本错漏百出,而且故意篡改马克思的意思,把他的环节式上升法,篡改成了所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7842252

点评

蒸馏水  哲学的部分我看不懂,要继续学习,多多请教  发表于 2021-12-2 15:0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0:25 , Processed in 0.03340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