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70|回复: 8

费边社会主义概论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19:07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5-19 00:06 编辑

  作者 獨立工會 寫於不同歷史時期 整理於二零二二年

       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研究

  作者 常峰 寫於 二零一八年

  費邊社的起源

  —

  、引言

  

  要準確評價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要從費邊社的發展歷程看起。英國費邊社自成立起到現在經過了整整一百三十多年,可謂歷史悠久。雖然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淬煉和多次的政治嬗變的洗禮,但生命力依然不可謂不旺盛,這些客觀事實足以說明費邊社會主義在西方,特別是英國還是很有市場的。在當前國際形勢錯綜覆雜、醞釀變局;各國“黑天鵝”事件頻發,不確定因素增加。全球經濟覆蘇乏力,反國際化擡頭、貿易保護主義升溫的大背景下。反觀我國的經濟發展也己經進入了“新常態”,現在我們追求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速度,還要重視經濟發展的質量。並且,國內的政治經濟改革也進入了攻堅期,對國內政治環境的穩定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這個時候,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當中的一些內容有可能具有一些借鑒意義。

  費邊社會主義作為社會主義分支中的一種,不論其理論是否完備、邏輯是否自洽、影響力是否足夠或者爭議是否過於巨大。我們不能否認其也是一部分人對人類社會變得更好的一種努力探索。

  在我國,真正了解費邊社或者費邊社會主義的人不多,目前對費邊社會主義的研宄也不夠充分,對費邊社會主義的評價也不夠公正。有學者認為費邊社會主義是一種修正主義,其活動從長遠來看將損害勞工階級利益甚至阻礙社會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求同存異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對時代背景和英國傳統的逐漸深入了解,我國學者對費邊主義的評價也越來越客觀。要想充分深入了解費邊主義的思想精華,還需要對其產生的背景歷史變革及變革方向做進一步了解。例如,費邊主義就特別關注民生、教育等問題,正這也是我國當前的關注的重點。學習和借鑒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精華,去其糟粕,將為我國解決社會疑難問題、推進改革開放提供新思路,獲得新的啟發。

  二、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形成與發展歷程

  (一)核心概念界定

  1.費邊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費邊”是一個人物的名字,費邊既然是一個人物,那麽費邊社會主義是否是費邊所創呢?出人意料的是,費邊並不是費邊社會主義的創始人,甚至二者之間年代相差久遠,通過進一步查閱資料發現,費邊是公元前218年至公元前201年的戰術專家,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費邊利用緩進拖延戰術,消耗敵軍能量直至拖垮敵軍,最後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可見,“費邊”是一位古羅馬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費邊”的全稱是“Fabius Maximus Cunctator, Quintus”。《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著作大辭典》中則記載,他的全名是昆圖斯?費邊?馬克西姆。《文史哲百科辭典》則認為費邊作為政治家和一軍之最高統帥,有其諸多優點,例如,為人謙和正直,辭令和演說功底深厚,特別是他推崇的拖延戰術體現的是一種堅忍不拔、冷靜有耐心的精神為後人懷念,由於他的戰術最終取得了勝利,所以他的這種精神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和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和稱頌。客觀地講,費邊社會主義與費邊本人的關系問題基本上無法考證,為何以費邊命名,也無統一定論。但根據自己查閱的資料來估測,個人認為,費邊社會主義之所以以費邊命名,原因有二:其一,費邊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崇拜費邊這種溫和緩進、沈穩務實的精神,畢竟要把資本主義溫和式地改革過渡到社會主義並非一件易事,就如費邊當年打仗一樣,任重而道遠,需要這種精神力量的支撐;其二,緩步前進、謹慎小心本身就是費邊社會主義的立說之本,它就是費邊社會主義的特色,與費邊當年打仗一樣,推崇沈穩謹慎、步步為營。2.費邊社

  從其名字即可得知,費邊社是一個機構,它是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發源地,是一個社會主義團體。費邊社的目的是通過“緩和漸進、溫和式改革”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理想。費邊社自1884年由一群“有教養的人士”創立以來,到如今已有100余年歷史。它蜚聲海外並且一直飽有旺盛的生命力。現在在互聯網上還可以查閱到他們的官方網站,內容非常充實。費邊社把混亂的工黨改造成英國政壇中的重要政治力量,因此它也成為工黨的智庫。但要說的一點是,今天的費邊社的社會地位算不上輝煌,因為屬於它的鼎盛時期己經過去。當然,費邊社當下依然非常活躍,其社員依然從事大量的社會工作。它的影響力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是不斷的起起落落。就人數而言,2010年12月費邊社社員就有7100人,這是它會員相對較多的時期,在歷史上這屬於較高水平。或許,費邊社再也沒有曾經的影響力了,但並不影響費邊社的傳統:它們總是廣開言路、廣泛學習借鑒優秀精神食糧,想通過這些努力去解決實際的社會問題。

  雖然現在費邊社的影響相對不那麽大,但它依然是活躍在英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個重要組織。費邊社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其發展歷史看,大致可分為個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費邊社成立到19世紀末,這一階段是費邊社的成立與起步階段,此時費邊社的人數很少,其影響力也處於逐步上升階段。第二階段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末,是費邊社的蓬勃發展階段。這個時期費邊社的人數增加比較顯著,其出版物的銷量顯著增加。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在英國的影響也開始擴大,甚至逐漸擴散到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第三階段是從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末,是費邊社的沖突與鬥爭階段。這一時期費邊社因為戰爭及政治局勢的影響,社員人數顯著減少,內部出現了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還受到了其它政治團體的排擠,其活動一度陷入了停滯。第四階段是20世紀30年代末到50年代,是費邊社的覆興與擴張階段,二戰前後費邊社的人數節節攀升達到了歷史上的高潮,同時費邊社的影響在英國工黨的成功加持下也與日俱增。第五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末以後,是費邊社的反思與調整階段。這一時期當中英國工黨逐漸式微,保守黨在競爭中占據了上風,費邊社出現了一次小規模分裂,這次分裂體現出費邊社內部社員間對於社會主義思想觀念的割裂。20世紀80年代以後。工黨的一些理論和實踐遭遇重創,節節失敗。此時此刻,費邊經濟理論也遭人質疑,一些費邊專家學者開始進行反思。費邊社也開始從事一些具體的社會事務工作。需要說明的是,費邊社與其他社團組織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那就是一一費邊社社員承認其共同的綱領和章程,但也願意嘗試討論甚至吸納其它各種學說。這樣以來,他們對其他學說不會一味否定或抨擊,而是有選擇性地吸收,並加進自己的解釋。他們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一樣,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同樣是學習、認可和吸收。馬克斯認為:“費邊社不是一個社會主義政黨,也顯然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學派,它只是一個努力傳播它對於迫切的社會間題的實際看法,並指出立法或行政措施中體現這些看法的途徑的一個群眾團體?。”3.費邊社會主義

  “費邊社會主義(Fabian Socialism)是費邊社提出的一種與科學社會主義相對立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體系。” ?。它是19世紀發源於英國的一個思想流派,又稱費邊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的共通點是政治上批判傳統的資本主義制度,認為國家或政黨應該行使讓社會有序運作的管理職能;經濟上都主張不同程度的生產資料公有制,進行大刀闊斧的經濟改革以應對資本主義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建立基本的社會福利制度等;思想上不同程度上的倡導個人應服從整體,宣傳平等理念。費邊社會主義的特點是在以上幾個問題當中表現出了妥協性。有一種觀點認為,“和緩漸進、憲政民主”是費邊社會主義的本質。費邊社會主義這個定義的提出源於1887年的《費邊基礎》,其指出,費邊社會主義的手段是漸進主義,目標是社會主義。而費邊社會主義的正式形成的標志則是《費邊論叢》的問世。費邊社會主義的思想內核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費邊社會主義鼓吹各階級合作去搞社會變革,在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上,費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是完全不同的,也即費邊社會主義並不主張無產階級專政;第二,費邊社會主義並不相信無產階級的實力,所以只能依靠資產階級,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第三,費邊社會主義懼怕並且反對暴力的社會主義革命去實現對資本主義的改造,夢想通過溫和式改良實現一切理想,最終達到社會自由和平等。恩格斯指出,費邊社會主義實質目的就是緩和漸進的溫和式的改良使資產者最終歸屬於社會主義,和平演變為社會主義。“從而用和平和立憲的辦法來實現社會主義”氣費邊社會主義是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社會主義思潮,它對英國知識分子影響深遠,為改良社會、變革階層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對後來工人運動中湧現出的修正主義以及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產生了久遠影響?。(二)理論來源解析

  早期費邊社會主義明確提出通過步步消滅私有制從而實現公有制,用這種緩和漸進的手段達到全方位的平等。韋伯的《社會主義的歷史基礎》中明確指出:“每一種觀念,每一個偶然事件,每一次運動,在過去都有它自己悠久的、一系列的原因,沒有這些原因,它就不可能產生”。?費邊社會主義的如此高的大廈就源於其深厚而堅實的理論基礎。費邊社會主義到今天還飽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源於其兼收並蓄各種思潮的開放態度。布蘭德指出:“社會主義是必須建立在歷史、倫理與經濟三個要素基礎之上的”。?在費邊社剛剛成立時,馬克思的學說也是他們積極研宄和追捧的對象,從中獲益不小。可以看出,費邊社在接受各種思想的時候是非常開明的,其理論淵源甚廣。不止是馬克思主義,當然還有基督教哲學、進化史觀、邊沁功利主義、歐文合作主義、社會有機體論、李嘉圖地租理論等等。1.基督教哲學

  基督教哲學在整個西方輻射面非常大,它甚至成了西方文明內核,大部分西方人的整個社會生活都受其深刻影響。一方面,費邊社很多社員本身就是基督教徒,基督教的宗旨、思想脈絡等都深深影響著他們。為費邊社會主義奠定了重要的道德基礎和理論基石的是基督教的平等理念、博愛思想和人性本惡的觀點等。第一,基督教哲學推演出的平等理念。由《聖經》就可以推知,上帝是唯一的至高的真神,其他所有人一律平等,應該被給予同等的的禮遇和照顧。馬丁 ?路德主張“因信稱義”,堅信人與人之間本來就不應該分高低貴賤、三六九等。在社會主義者思想中克羅斯蘭認為平等最為重要。基督教哲學的平等理念衍生出的的費邊社的福利思想認為,人與人之間平等而不應該有差異,窮人不應該被富人剝削,所以必須采取一種得力的改革手段讓這些財富再分配,能兼顧更多的窮人。基督教所追求的是神的至高無上性和全人類的普遍平等,通過各種努力防止貧困現象,如建立福利制度等。

  第二,自助、互助和博愛思想。基督精神的內核是自助、互助、博愛精神等。人人都應該愛人如己、愛自己的鄰居、還要愛自己的敵人。自助者天助是最普遍最重要的信條。自助精神是進步的源泉、成長的根基,它會為民族增加活力。受基督精神的影響,費邊社社員非常重視互助並把其作為思想核心。費邊社會主義者賦予互助以明確的含義:加強合作減少競爭,加重責任減輕權利,重點在社會大眾的善而不是個人的單獨的福利,推崇利他主義批判自私主義。政府應提供最低標準生活品質的文明生活,這一切正是源於基督博愛互助思想。第三,人性本惡。人性本惡是指人本身就有墮落性、濫用權利、不可靠,這就會導致人與人缺乏信任,所以要借助法律規範人的行為,借助後天的教育去教化人心,借助進步的理念去影響人性。費邊社會主義認為“人性本惡”難免會造成沖動—

  —暴力式的革命,而暴力革命會損害既有的社會秩序,所以必須通過理性教育扔掉“人性本惡”的劣根性,從而走上漸進式改良的道路,英國就是緩和漸進的改革去實現社會的發展進步。通過構建憲法和法律實行改革實現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和平演化,這些理念明顯與基督文化的某些理念極為相似,不得不說其汲取了基督文化的某些內核。

  2.進化史觀

  達爾文《物種起源》中提出的“進化史觀”不僅僅在生物學界產生地動山搖的強大影響力,也給費邊社會主義學者以開闊的思路和極大的啟發,該理論重新燃起了費邊社社員們對於社會進步的信心,他們認為社會的進步與變革與生物進化非常相似,社會的進步也需要時間,需要一步步發展,從而一點一滴地實現社會主義。“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同樣適用於社會形態的變革,社會形態的進步不可一蹴而就是要分步的。由進化史觀的基本觀點不難推知:第一,自由放任的個人主義進化之後就是集體主義理想,這是思想的進化;資本主義進化的結果就是社會主義,這屬於經濟的進化;君權專制進化的結果是民主政治,這毫無疑問是政治制度之進化。3.馬克思主義

  費邊社會主義的形成對多種思想都是兼收並蓄的,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一樣,由《新費邊論文集》知道,韋伯夫婦曾經大膽吸收馬克思主義觀點,費邊社會主義理論的成型也確實受到了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啟示。但是費邊社會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存在著根本性的分歧,其主要是堅決反對暴力革命。總的來看,馬克思主義亦對費邊社會主義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具體而言,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時期,費邊社會主義者為解決疑難社會病,著重運用了馬克思的社會分析方法;第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大部分精華也為費邊社會主義者吸收。整個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就有濃厚的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痕跡,這與當初其認真閱讀馬克思主義著作是分不開的;第三,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研究法為費邊社會主義者直接采用。例如,費邊社會主義也以“勞動是財富的唯一源泉”等觀點來進行論證,爭奪“剩余產品”卻成了一個社會發展、物質進步的經濟基礎。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資產階級社會等不同社會形態中,獲得全民解放和勝利都必須廢除私有制。還有,經濟基礎或稱生產力決定著社會的政治形態;第四,費邊社會主義在其思想立論的時候實際上都多有借鑒馬克思運用到的數據和資料。即使是費邊社會主義者在確立和緩漸進的解決社會病癥的唯一先進方法時,也源於馬克思的一些經典資料。4.邊沁功利主義

  邊沁的功利主義雖然很覆雜但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一一即要實現最大幸福和最大的善。邊沁指出: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沖突時,此時就要取最大公約數,有時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從而顧全社會利益。邊沁特別強調:“各個部分又都要服從整體的意志。”?

  費邊社會主義深受邊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費邊社領袖之一蕭伯納根據邊沁的功利主義而提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效率”之著名論斷。為了實現最大效率,就要解決土地等核心問題,只有廢除土地私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多數貧窮,少部分不工作卻生活舒適”嚴重不平等社會難題。進而還提出了費邊福利思想,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第二,費邊社主要領導者非常推崇功利主義。第三,費邊社會主義者的社會改良和代議制民主理想都源於功利主義。邊沁對於現存的事物總是抱持一種改革的態度,他認為“制度被批判才能更快地得到改進”;第四,功利主義者的自由觀和社會分配原則也深深地影響了費邊社會主義的成型和完善。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指出,每個人獲得好處和自由的時候,不宜剝奪他人自由,不得阻礙他人幸福。如果以此為立論根基,土地和生產資料的壟斷是對其他個體的嚴重違逆或傷害。費邊社會主義者大多都出身於社會中產階級,對邊沁功利主義非常認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21:04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0 编辑

 5.歐文合作主義

  歐文合作主義的本質就是通過合作解決社會問題。歐文通過研究得出結論:僅僅通過濟貧法制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和失業問題,所以要建立合作村,充分的合作,理性的分配才能實現最大的公平。費邊社會主義受到歐文的合作主義的影響,就主張廢除財產私有制建立公有制,類似歐文主義下的合作村,各自發揮其特長,竭盡所能創造出社會財富實現人生價值,然後進行正當分配。另外,韋伯夫婦有一個想法非常新穎而且也很容易變成現實一一曾主張建立消費合作社,人民大眾共同行使權利、共同承擔責任、共同履行義務,從而兌現權利義務的統一,徹底解決財產、土地、生產資料私有制帶來的各種不平等和貧困失業問題。

  6.社會有機體論

  社會有機體論就是指社會與生物有機體一樣,是一個有生命的個體,發展規律與生物體一樣,在當時的英國持這種觀點的主要以斯賓塞為代表。第一,費邊社會主義者認為社會類似一個生物有機體,非常覆雜,因為生物的進化不可一蹴而就,一

  次劇變是不可能到位的,所以社會形態的變革,也需要一個過程,費邊社會主義者采用了一種新思路,采用非暴力的手段,采用緩和漸進式改革的方式去實現其理想的社會主義形態;第二,他們支持動態地認識社會,堅持社會“成長發展”論,對靜態的認識社會。既然是運動發展的,而不是定性靜止的,所以只需要調整運動方向,就可以通過改良而不采取暴力革命去實現社會形態的變革。7.李嘉圖地租理論

  李嘉圖地租理論是指工業租金與地租具有同樣的性質,都具有剝削性質,應通過努力消滅這種不公平。

  費邊社會主義中的“租金”是指那些被生產資料所有者獨占的一個勞動力的生產額與維持他自身生存所需物質之間的差值。早期費邊社會主義就是想通過租金的社會化達成經濟目標一一實行地方公有制。一旦弄清了租金理論,就恍然大悟了一一大多數人貧困正是因為租金理論,費邊社會主義就狠狠抨擊資本主義不勞而獲的這種違背良善、特別兇殘的剝奪性。所以,費邊社會主義圍繞租金的社會化展開了其進步的經濟理念。

  費邊社會主義指出,私有制極其容易造成不公道,必須以公有制代替這種私有制,社會的整體價值本來就是社會大多數帶來的,所以應服務公共利益。總的來說,租金理論充分說明了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及分配社會化的必要性。(三)費邊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

  自1884年成立以來,在英國政壇之上,在各種改革理論中,費邊社一直非常活躍,並且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其影響力相去甚遠。費邊社的榮辱與盛衰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成立與起步階段

  1884年費邊社宣布成立,作為一個獨立的社團組織活躍於英國政壇,由於對經濟基礎及學歷層次要求較高,剛成立的費邊社,社員只有不到12人,到了 1888年,其成員也沒超過100人。工黨成立以後,費邊社便成為隸屬於工黨的一個社會主義小團體。

  費邊社的起步與1889年《費邊論叢》的問世有關,這本書的出版引起英國的轟動,一個月之內就銷售了 1000冊,一年銷售了 25000冊,同時出現了多種譯本,社會主義成了熱門的思想。費邊社的專屬刊物《費邊論叢》出版並大量發行後,費邊社會主義理論更加紮實,從而費邊社和費邊社會主義的傳播力量更加迅速和強勁,實際上,這在一定程度上標志著費邊社會主義的誕生與起步。2.蓬勃發展階段

  隨著1906年政治大型選舉,自由黨與激進主義人士獲勝後,費邊社會主義迎來了蓬勃發展階段,費邊社成員劇増,達到過去十二年以來的三到四倍。在這個時期,費邊主義者遍布英國很多的大學里,發展非常迅速。通過史料不難發現,在1912一 1913年費邊社社員數量出現了一個高峰,其社員高達2807人,遍布於十一個大學組織和三十四個外省組織。新社員們對社會主義哲學理論非常感興趣,熱心於辯論和思想交鋒。雖然他們當時的努力難以遏制資本主義的各種罪惡,但這些新社員有強大的理論自信,希望有朝一日費邊社可以在英國實現社會主義。新社員的大量湧入為費邊社注入新能量。

  在此期間,費邊社著述頗豐,五十期《短評》連續出版。於1932—1938年,新費邊研究局出版了 42種很好的研宄小冊子。其整體影響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正是在這個階段內,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傳播到中國境內,對中國的思想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沖突與鬥爭階段

  一

  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爆發後,費邊社受到嚴重沖擊,由於戰亂等因素的影響,費邊社的社員在戰爭早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費邊社的活動也不得不陷入停滯狀態。盡管後來的大選使得費邊社出現了社員的出現了數量上增長,但人數的增加卻因大量費邊社員長期不交預訂費而沒有起到積極作用。費邊社在此階段內還頻繁出現財政赤字危機,而且到了 20世紀30年代,費邊社發起了清理拖欠稅款社員的行動,這個時期費邊社的人數大量減少。地方上的分社也漸漸衰敗了。同時,以霍布森為代表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者曾多次提議費邊社脫離工黨,均未成功。如此種種,這一時期在費邊社內部出現了人心不齊,內部鬥爭不斷的境況;外部又面臨歐洲戰爭環境和英國國內政治思想鬥爭的雙重壓力。4.覆興與擴張階段

  20世紀30年代末,費邊社與新費邊研宄局合並完成,成立新費邊社並頒布了新的《章程》,新費邊社與工黨建立了依附關系。40年代初期,由於費邊社展開清理拖欠會費的社員活動,導致1940年初的費邊社社員還不到1200人,到了 40年代中後期,費邊社在各地開辦了為數眾多的分社,社員人數猛增到8000多人,達到了歷史上的一個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因物價上漲,費邊社出版物增加等原因,財政赤字再次在費邊社出現。但是到了 1950年,費邊社通過一系列舉措化解了這次經濟危機。這一階段,費邊社在政府機構當中的成員也相對增多,影響力逐漸擴大。

  5.反思與調整階段

  20世紀50年代末以後,費邊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逐漸合流。而在70年代末到8〇年代這一時期,工黨在英國逐漸式微,保守黨在大選中獲勝並連任。1981年3月,費邊社內一部分右翼團體分裂出去,建立了社會民主黨。這一系列事件讓費邊社不得不對對英國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費邊社於20世紀80年代初再次修改了章程,剔除了擁護工黨外其他黨的費邊社員的資格,其後是進行一系列的革新。自此之後,費邊社的政治風向開始偏左,並且與馬克思主義逐漸拉近了距離。

  三、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

  (―)漸進的社會改革思想

  費邊社於1884年創立,其獨有的漸進主義思想成了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核心,也成為費邊社開展社會實踐和政治活動的重要原則。該原則主張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內,以溫和民主漸進的方式推動社會進行改革。這種漸進社會主義思想發端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英國,有其豐厚的物質條件、良好的社會制度等歷史背景作鋪墊。

  漸進主義思想在英國有著漫長的歷史。通過各種資料不難得出,英國確實是一個充滿文化底蘊又帶有古典氣息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注重實際而不耽於幻想,長於寬容而不愛走極端” ?英國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完成了工業革命,實現了生產力的極大的提高,更難得的是,在不足一百年的時間內,實現了政治制度的大轉變—

  —由中古時期政治走向現代民主。英國的歷史及其文化讓費邊社的社員們相信用漸進主義的思想指導社會改革和實現政治民主化是非常可行的方案。費邊漸進主義思想主要包含三大內容:禁止使用暴力、追求民主及熱衷改良。1?禁止暴力

  費邊社漸進主義最主要、最明顯的特征是禁止使用暴力,“輕暴力,不革命”氣它與馬克思主義明顯不同的就在於此。費邊社員認為,暴力革命容易導致混亂,暴力革命之結果很難控制,或許會導致更加貧窮,或許會導致更加愚昧,還會導致很多善良的人喪失生命。既然目標都是實現社會主義,為了選擇出更好的方案,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就得放棄暴力革命而采取溫和式改革。2.追求民主

  費邊社會主義者一致認為民主是他們的顯著特點,他們一切理想的前提就是有實實在在的民主。這里的民主當然包含多層含義:第一,這里的民主就是社會進步需要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並代表大多數人的心聲;第二,是作為原因的民主。因為因為英國國情特殊,通過非暴力改革是植根國情的最好辦法;第三,是作為手段的民主。只有在眾多手段中選取這一種,才能真正表征著民主。韋伯指出:“社會主義植根於民主,這一點是很明顯的,進行具體的每一項特別改革時,都必須選擇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程度和一定的態度。?”可見,必須把一切有關經濟發展改革步伐都納入民主當中。

  3.熱衷改良

  費邊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點是都認為共產主義必將到來。但與馬克思主義不同的是,費邊主義不認為只有通過暴力方式的流血犧牲才能實現共產主義。它認為社會是一個不斷成長和發展的有機體,這種整體性和連續性不宜破壞。自然進化達到一定時日也會蛻變出社會主義,相較於大刀闊斧式的摧毀舊制度來說,在舊制度基礎上不斷改革漸進的方式更加可靠。

  費邊社會主義強調要在改良的道路上特別注重經濟民主和經濟平等。只有經濟民主和平等才能實現費邊社會主義理想。

  (二)社會福利思想

  費邊社會主義的社會福利思想是一種高標準的共同福利期待,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個人為整個社會發展而努力奮鬥,但社會也應該髙度關注個人,為其快樂生存、健康發展提供較好的條件;第二,勞動者的各方保障隨著社會進步應同步提高;第四,政府不僅是對生老病死進行保障,還應該對教育等其他方面進行全面保障;國家有責任保證個人的基本生活並構建一套優質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得到人民的信賴和擁戴。

  費邊社會主義社會福利思想內涵非常豐富,至少包括以下五個小的方面:解決失業問題、適時進行收入再分配、建立濟貧機構、保障最低生活、倡導福利教育保障社會公平。

  費邊社會主義福利思想是費邊社會主義整個理論得以生存的內生力量,充當著良好的潤滑劑的作用。費邊社會主義在政治上反對暴力革命,注重緩進滲透;試圖以稅改的方式重新分配社會財富以期達到社會財富的均衡。不難看出,費邊社會主義的理論要想調和社會矛盾,主要就是靠這種福利思想去調節,以達到政治和經濟的穩定。

進步性

  費邊社會主義的主張非常鮮明,他們與馬克思主義的根本不同是禁止暴力,主張通過緩和的改良或改革自然過渡到社會主義。他們也與激進自由主義不同,它重視民主、立法,關注輿論等,保障社會福利。費邊社會主義與集體主義也不同,它有獨立的機構和嚴密的組織獨立的理論。通過比較,費邊社會主義的進步性和優點也顯而易見:

  第一,費邊社會主義根據當時英國國情——工人階級能力不足,所以通過搞“滲透”,推進福利思想等,最終走向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和費邊社會主義都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走到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展到更高的水平時,舊的生產關系開始不適應新的生產力水平,於是新的生產關系必將取而原有生產關系,這時通過暴力革命才能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費邊社會主義者則堅信社會是可以進化過渡的,雖然過程漫長,但可以自然演變而來。實現生產資料社會化,極大地提高公民的社會福利水平,保障其幸福感和安全感。第二,費邊社會主義強調要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必須保證社會的充分民主。廣大人民享有輿論自由,通過廣開言路促進社會進步。最後,費邊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較為完整,目標宗旨也非常明確,即在英國通過漸進改良,自然進化出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費邊社會主義對英國資本主義也未全部否定,只是不主張激進的革命,費邊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是兼收並蓄,汲取了馬克思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理論、社會民主主義政治、集體主義價值觀和福利等多種思想中的營養成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23:2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0 编辑

  (三)經濟改革思想

  1.經濟改革的目標

  費邊社會主義經濟改革的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生產工具公有化、土地公有化、資本公有化、資源分配社會化。1887年費邊社《社約》明確指出“將土地與企業資本從個人與階級之所有權中解放出來,歸之社會共有”;1889年《費邊論叢》的序言中寫到“作者都是民主社會主義者,深信必須將工業組織與生產工具歸屬於國家”。赫茲格爾在《社會主義與國有化》中也提到經濟平等的重要目標首先是國有化。剛成立的費邊社就“確認競爭制度以多數人之苦痛為代價,擁護少數人之幸福與安樂;並確認社會必經改組,才可圖公共幸福與快樂焉。”①費邊社會主義者對於資本主義私有制度各種原罪的批判,在一號小論文《為何多數人貧窮》就已經循序漸進地開始了。

  2.經濟改革原因

  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社會發展的核心因素是“人”,必須重視人的作用,經濟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但人是更加根本的因素。馬克思主義也從未忽視對於抽象經濟理論的深入探宄。而費邊社會主義者則堅持認為,社會發展需要各階層通力合作,故社會資源不應由少數階層掌握,而應由大多數人按份額分配。另外,勞工階級付出了巨大的辛勞,但也不能忽視地主和資本家的積極作用,因此,無論是哪一階級獨占全部社會資源都是非正義的。“

  早期費邊社對於社會主義理論的最主要貢獻即在於其經濟理論。” ?韋伯夫婦在1923年出版的《資本主義文明的沒落》一書中明確指出資本主義必將滅亡。資本主義罪惡非常嚴重:一是大多數人陷入貧困是因為沒有生產資料;由於缺乏生產工具所有權而陷於不可自拔的貧困境地;二是富裕之奢華與貧困之困苦差距過大;三是無產階級缺少自由;四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很不合理。對於醫治和資本主義社會病,費邊社會主義者想出了一套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手段。費邊社會主義認為,要想大多數人過上幸福的日子,首先要建立一套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以和平而非暴力的方式重新分配物質財富。

  3.保護弱勢群體

  費邊社會主義者強調,在推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的時候,要特別保護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至少要保障所有人一個基本的溫飽生活。還要竭盡全力提升他們的工作能力,讓其通過自身勞動來改善生活。韋伯寫到:“社會主義在倫理方面,它表現出真正的實踐博愛,普遍個人服務的義務,以及個人的目的次於公益。” ?雖然借鑒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但費邊社會主義者提出的經濟改革的理論還是非常不成熟,他們並沒有細化和明確經濟改革的方案,只是亮明了原則——和緩漸進、分期改革,從而實現社會民主化、公有化、社會化,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祉。

  (四)區域平衡思想

  1.科學劃分區域

  費邊社會主義者特別主張把國家劃分為諸多個不同區域,每一個區域都設計行政管理機構,負責水電、煤氣等各種工業性生產資料管理。“資本主義制度完全可以在地方自治機關的實驗室里,避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國家機器的根本變革,而走向社會主義”。

  2.利益分配平衡

  費邊社會主義認為社會發展必須傾向於集體主義和群體取向,社會是由相互沖突的不同階級構成,與邊沁的功利主義不謀而合,所以就要適當平衡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費邊社會主義反對自私自利,鼓勵社會互助和利他主義,強調社會各階層的團結協作,通過合作的方式共同解決社會頑疾從而提升人類共同福祉。

  (五)精英治國思想

    “專家型政府”

  費邊社會主義者提出了所謂“專家型政府”的概念。即只有受過專業訓練,且在某些領域達到專家級別的人才有資格進入國家治理層面。比如通過嚴格的公務員考試制度篩選出的精英人士,或在某一領域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某行業有著深刻理解的人士,又或者具有一定聲望的社會人士等才能進入政府管理層。韋伯在1901年出版的《20世紀的政治學——國家效率的政策》中提出對公營企業的人才引進方式進行改革,通過專業人才的領導優化企業管理,提高公營企業的生產效率,他同時提出將這一經驗延伸應用到國家或地區的政治事務管理中。費邊社會主義者希望通過專業人士的卓有成效的社會管理能提高國家效率,他們認為效率是一個國家競爭力強盛的關鍵性因素,同時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而提高國家效率的關鍵,就是成立必須以專家為核心的行政管理層。對於專家行政管理隊伍是否會形成利益集團而出現專治統治的問題,費邊主義者也考慮到了。在他們的設想中,專家管理隊伍一定程度上由人民選舉產生,並且在執政過程中必須要尊重民意並接受人民的監督。這樣既保證了管理人員出身的純潔性,又保證了在執政過程中的廉潔。

       新費邊社的基本理念

  作者 李婧 寫於 二零一八年

  英國理論家柯爾的社會主義思想與實踐研究

  摘 要

  柯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物,他的作品極多,涉及到政治、經濟、教育、哲學、歷史和社會等各個方面。因此,他也集政治家、經濟學家、教師、哲學家、歷史學家、新聞工作者等多重身份於一身。

  柯爾的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他前期的政治生涯以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為主線,主張由基爾特(行會)管理社會生產,通過調和勞資矛盾實現工業自治,代表了英國 20 世紀初比較激進的社會主義思想。在柯爾後期的政治生涯中,由於基爾特運動遭到失敗,他重新回到了費邊社,其理論也相對收縮,甚至帶有極大的妥協性。此後,柯爾基本沿襲了費邊社會主義路線,繼承了韋伯的領導地位,成為第二代費邊社的引領者。柯爾也試圖在原費邊社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理論更新,以影響工黨內部決策,為工黨上台執政提供政治發展策略。因此,他在後期的政治生涯中表現出了明顯的妥協性和滲透性。本文通過研究柯爾的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試圖論證柯爾在領導費邊社、影響工黨決策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在提升英國廣大人民生活水平方面所做的貢獻,最後對柯爾在英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做出客觀評價。

  緒 論

  (一)選題意義

  費邊社是英國工黨的智囊,在英國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G·D·H·柯爾作為費邊社第二代領導人物,不僅影響了 20 世紀 30—50 年代費邊社和工黨的發展,也推動了勞工運動的進步。筆者認為,理清柯爾社會主義思想與實踐的發展變化關系,不僅有利於加深我們對英國社會主義的了解,而且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也有所啟示。

  目前,我國學術界在費邊社會主義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尤其對費邊社第一代領導人韋伯夫婦進行了較為系統深入的研究,而對第二代領導人柯爾的研究還比較粗略。因此,本文擬從原始文獻和傳記資料入手,系統梳理柯爾的生平經歷和思想觀念,按照主題分類的方式分析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演變歷程,同時把握他與費邊社、工黨以及勞工運動的關系,藉此論證柯爾在改善英國勞工的地位、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作用,以期拋磚引玉。

  (二)國內外研究狀況

  國內外有關柯爾的研究進展不盡相同。國外對柯爾的研究普遍始於 20 世紀70 年代,且研究更為全面、深入,涉及到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方面。國內對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雖然始於民國時期,但總體上講對柯爾的研究仍舊比較薄弱。

  1、國外研究綜述

  關於柯爾的研究最早源自英國。首先,柯爾本人著述頗豐,涉及到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英國學術界曾編輯出版了大量柯爾的一手文獻,本文主要用到的有:《勞動之世界》、①《工業自治政府》、②《工會主義導論》、①《工業混亂和秩序》、②《基爾特社會主義重建》、③《社會學說》、④《社會契約論導言》、⑤《未來十年》、⑥《費邊社會主義》、⑦《智者對戰後世界的指導》⑧以及《社會主義思想史》五卷本⑨等等,這些作品為我們全面了解柯爾的社會改良主義觀念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其次,英國學術界出版了一些有關柯爾的傳記和思想專著等,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為本文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史料和研究基礎。此外,美國、法國、日本等國家也都探討過柯爾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活動,這些都對本文的寫作大有幫助。筆者將把這些作品歸為四類:第一類為傳記作品,囊括了柯爾一生的政治思想活動;第二類是專門討論柯爾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作品;第三類是研究柯爾與勞工運動關系的作品;第四類是針對柯爾新費邊社會主義思想活動的作品。

  第一類是英國學者所著的三部傳記,均出版於 70 年代,它們是考察柯爾生平經歷、社會活動的重要參考。L· P·卡彭特所著的《G·D·H·柯爾:一個知識分子的傳記》⑩詳細記述了柯爾一生的政治思想與社會實踐。在這本書中,作者意在點明三個問題:(1)柯爾早期在構建基爾特社會主義學說、推動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方面的作用;(2)柯爾通過新政治家和新費邊研究局為 20 世紀30 年代英國工黨左派提供了政治方針——經濟規劃理念和人民陣線學說;(3)二戰後柯爾積極為工人階級謀取相應的社會經濟地位。柯爾的夫人瑪格麗特所著的《G·D·H·柯爾的一生》?偏重記載柯爾的生平經歷與實踐活動,所列歷史事件相對瑣碎詳實,加深了筆者對柯爾性格方面的了解。當然,該作品免不了一定的主觀因素,筆者盡量站在客觀公正的角度,結合歷史背景和相關事實來選取史料。A·W·懷特所著的《G·D·H·柯爾和社會主義民主》①是一部專門探討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性著作。該作品整體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充分闡述了柯爾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後一部分討論了柯爾與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馬克思主義、政治行為以及國際社會主義的關系。以上三部作品既給本文提供了清晰的寫作思路,也有助於筆者全面把握柯爾的社會主義思想內涵。

  第二類是專門論述柯爾與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作品。首先,柯爾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觀念很大程度上受到盧梭的影響。這方面的作品有彼得·蘭姆的《柯爾的公眾意志—一個社會主義者對盧梭的思考》,②文章探討了 20 世紀 20—30 年代柯爾社會主義思想中“公眾意志”概念的演變,提出柯爾是盧梭“公眾意志”概念的踐行者,延續並發展了盧梭的社會主義傳統。其次,社會多元主義是柯爾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一大特點。這方面的作品有雷納·艾斯菲爾德的《社會多元主義的產生及意義》,③闡述了 1900-1925 年英國勞工運動過程中社會多元主義的產生和蓬勃發展,特別強調拉斯基和柯爾在此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們不斷倡導多元主義,試圖用職能民主取代代表制民主,因而導致了 60 年代關於經濟自治和政治自治的辯論。最後,針對柯爾與基爾特社會主義關系展開論述的有日本學者山田長夫的《基爾特社會主義》④介紹了整個基爾特社會主義的產生、發展及其失敗的原因,他讚揚了柯爾對基爾特社會主義虔誠的信仰,並肯定他在宣傳方面的重要作用。

  第三類是探討有關柯爾與勞工運動的作品。尼爾·里德爾的《“柯爾時代”?

  G·D·H·柯爾和英國勞工運動 1929-1933》⑤是少數專門討論柯爾與勞工運動的作品。文章主要分析了 19 世紀 20 年代爆發的政治事件,以及麥克唐納政府倒台對柯爾社會主義理念的影響,並系統論述了柯爾從基爾特社會主義向費邊集產主義的深刻轉變,強調要重新認識柯爾在勞工運動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類是專門探討柯爾關於新費邊社會主義思想與實踐的作品。利奧妮·霍爾特豪斯的《G·D·H·柯爾的國際思想:20 世紀解讀社會主義的困境》①著重探討思想方面,主要介紹了柯爾對於國家的看法。他拒絕把國家作為一種理想的政府組織形式,主張社會多元主義。雖然在二十世紀 30-40 年代,他同意把國家作為憲法改革和參與國際事務的代理人,並意圖在更廣泛的超國家經濟框架內實現國際關系的變革,但他仍不願承認國家本身的內在價值。日本學者松村高夫的《G·D·H·科爾和納菲爾德社會重建調查(1941-1944)》②著重探討實踐,論述了柯爾組織牛津大學學者及社會工作者開展“納菲爾德調查”以及組建“私人會議”的過程,充分證明了柯爾對英國戰後制定重建政策的重要貢獻。

  此外,還有部分以論述費邊社或工黨整體歷史為主線的著作提及了柯爾,如瑪格麗特·柯爾的《費邊社史》、③亨利·佩林的《英國工黨簡史》④等,都是評判柯爾歷史地位的重要參考。

  綜上所述,國外學者對柯爾的研究更為深入、全面,從前期的基爾特社會主義思想到後期的費邊社會主義都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這些都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參考與借鑒。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25: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1 编辑

  2、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對柯爾的研究始於民國年間。新文化運動時期,梁啟超等先進知識分子於 1920 年 4 月在北京建立共學社,翻譯了一批基爾特社會主義著作,並撰寫了相關的文章和書籍,推動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而從新中國成立一直到改革開放,我國對費邊社會主義的研究基本處於停滯狀態。直到改革開放後,我國對費邊社的研究才真正起步,發展至今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國內學界對柯爾的研究大多放在費邊社整體研究之中,以概述柯爾的生平事跡為主,或是站在政治學角度評述其思想。單獨研究柯爾社會思想與實踐活動的文章少之又少,僅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一台灣學者有所涉獵。那麽下面筆者就把國內有關柯爾的作品分為兩類進行介紹。

  第一類是專門論述柯爾思想與生平經歷的作品。台灣學者周梁楷是國內早期專門研究過柯爾夫婦的學者,他曾親自在牛津大學參閱了柯爾夫婦的一手文獻資料,於 1992 年寫下《英國史家柯爾夫婦的史學與社會思想》①一文,文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紹柯爾夫婦的生平經歷,第二部分注重分析柯爾的史學思想和社會思想,第三部分淺談了柯爾夫婦對英國勞工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看法,最後總結了柯爾夫婦在英國歷史上的史學和社會地位。錢乘旦教授《從韋伯到湯普森——英國工人運動史研究簡介》②一文,簡明扼要地評述了柯爾一生的政治活動,點明了柯爾在英國社會主義中的歷史地位。陳堯《從職能民主到基爾特社會主義——試析 G·D·H·科爾的參與式民主理論》③一文從政治學的角度評析了柯爾的職能民主制度和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指出了這種選舉模式的優勢和弊端,有助於理解柯爾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類是從宏觀角度簡述柯爾的作品。有些學者從英國工黨修正主義思潮的角度來評判柯爾。劉成《理想與現實—英國工黨與公有制》④第二章第二節討論了工黨修正主義的起源與發展,作者視柯爾為工黨修正主義的源頭,介紹了 30年代以來柯爾在新費邊研究局的主要成就和著作,指出柯爾後期逐漸成為工黨左翼持保守傾向的代表。張志洲《英國工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變遷研究》⑤第二章第三節討論了英國修正主義的歷史地位及其本質,簡單述及了柯爾的修正主義思想。另一些學者從費邊社的歷史沿革或思想演變中來評判柯爾。劉健《費邊社對工黨的影響—19 世紀末至今》⑥概述了 19 世紀末以來費邊社和工黨之間關系的變化情況,有助於從宏觀上了解柯爾所處的歷史大背景,文章雖未詳細介紹柯爾,但提到了他創辦的新費邊研究局,認為該機構的研究成果對費邊社、工黨以及二戰後艾德禮政府執政方針發揮了巨大作用。李柏紅《費邊社會主義思想研究》⑦是近年來對費邊社思想論述比較完整的一篇博士論文,該文章是站在法理學角度上寫的,其中提到了柯爾的生平經歷和思想著作,並進行了簡要評述。

  此外,柯爾的作品在上世紀 50-80 年代被翻譯出版了一部分,主要有《基爾社會主義》、①《勞動之世界》、②《英國勞動組合論》、③《社會學說》、④《費邊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史》(五卷本)等,它們為本文的研究寫作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綜上所述,我國學界對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仍有提高的空間。因此,本文就以柯爾社會主義思想和實踐為主題撰文,望有助於費邊社會主義的總體研究。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運用了兩種歷史學研究方法。一是文獻分析法,以柯爾所著的一手文獻資料為基礎,搜集、鑒別、整理出相關史實論據,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形成科學、客觀的判斷。二是比較研究法,把柯爾與韋伯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兩人的差異與共性,從而更好地評判柯爾的歷史地位。

  一、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背景與起源

  (一)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

  19 世紀末,英國在經濟、政治、社會方面都出現了劇烈的變化。

  經濟方面,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結束,英國逐漸喪失了工業的壟斷地位,自由資本主義所隱藏的諸多矛盾與危機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為經濟長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階級矛盾尖銳。在這種情況下,沈寂許久的工人運動再次興起,推動了新工會運動和合作運動的發展。

  政治方面,英國通過三次議會改革完成了向議會民主制的過渡,全國幾乎有三分之二的人取得了選舉權。然而,民主自由的進步也帶來了工人階級的進一步覺醒。一部分工人階級領導者意圖把資本主義直接改造為社會主義,他們積極組建工人團體,開展工人運動,逐漸向著左傾激進方向邁進,如海德門領導的社會民主聯盟、威廉·莫里斯領導的社會主義聯盟。①另一部分是隨著資本主義進步而誕生的工人貴族群體,他們的生活水平和勞動收入都有所提高,因此不願參與到激進的工人運動中,而是主張通過議會改革來逐步實現社會主義,但他們認為兩黨均無法代表廣大勞工階層的切身利益,要求選舉工人議員、建立工人階級政黨,如凱爾·哈迪領導的獨立工黨。

  社會方面,由於經濟大蕭條帶來大量貧困與失業問題,從而引發了一批社會中間階層的同情。他們一邊強烈譴責資本主義的罪惡,一邊深入研究工人運動形式和各類社會主義學說,希望把下層人民從資本主義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雖然這些中產階級痛恨資本主義、要求變革,但他們不讚成通過革命等暴力鬥爭的方式來完成這一使命,而是寄希望於議會,主張通過漸進式的社會改革推動英國向社會主義轉型,如韋伯夫婦領導的知識分子團體費邊社。

  這些團體運動交織進行,促使工人運動呈現出相對覆雜的局面。但正是由於工人貴族的誕生和中產階級的介入,工人運動才從整體上扭轉了激進的傾向,也為 20 世紀工黨與工會力量、知識分子團體的聯合埋下伏筆,揭開了英國工黨政治的新篇章。

  喬治·道格拉斯·霍華德·柯爾(G.D.H.Cole,1889-1959)正是出生在這個重要的轉型時期。1889 年 9 月 25 日,他誕生在英格蘭南部劍橋郡一個中產階級家庭。他的父親是個白手起家的生意人,也是個自由主義者,母親來自烏斯特郡一個富足的農場主家庭(紐爾斯家族),這為柯爾提供了優越的家庭環境和較高的教育起點。

  (二)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起源

  1、柯爾與威廉·莫里斯

  1902 年,柯爾進入聖保羅學校學習,這里成為他社會主義思想萌芽的開端。

  年僅 16 歲的柯爾在學校里的表現非常出色。他酷愛文學,尤其是詩歌,先後接受了希臘、拉丁、古典歷史等課程的教育,而且經常在英國古典文學、歷史等學科中榮獲獎學金。他也擅長公眾演講,演講時思路清晰,非常流利。正是憑借出色的口才,柯爾入選了聖保羅聯合辯論協會,並於 1907—1908 年間擔任該會會長。他還擅長寫作,在校期間成為校報《聖保羅》的編輯和領頭人。這些校內活動不僅提升了柯爾自身的修養,而且培養了他的社交和宣傳能力。聖保羅學校給柯爾帶來的並不止這些,而最重要的是引導他走向社會主義,在這方面對他產生影響的人就是威廉·莫里斯,此人給予了柯爾對理想社會主義的最初思考。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是英國近代晚期的設計師、詩人、工匠,也是早期激進的社會主義活動家,他創立並領導了 19 世紀 80 年代的社會主義者同盟。1905 年末,柯爾首次翻閱了莫里斯的《格維納維亞的防禦》,被書中的精神所感動。於是,他開始閱讀莫里斯的其他作品。莫里斯的社會主義理想似乎激發了他對社會主義和勞工運動的興趣,使他找到了畢生的政治方向和人生追求。柯爾深受莫里斯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莫里斯的職業觀念影響了柯爾。莫里斯強調工作對人生的意義重大,人的一生依賴於在工作中的表現。他寫道:“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不能分離,如果一個人每天循環往覆辛勤勞動,卻無法滿足部分自然需求,他絕不會生活地快樂富足……誰能否認這是事實,誰能否認現代工廠勞動的苦惱、緊張是當今世界不快樂、暴躁、受挫或人格扭曲的強大根源。我相信,無論在戰爭中遭受多少虐待,我們中最幸福的是最能與世界和平共處的那些享受工作的人。”①這種觀念對柯爾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他建社社會主義的出發點和奮鬥目標。

  其次,莫里斯的平等主義和自由主義觀念也深深地影響了柯爾。柯爾說道:

  “我成為了社會主義者,因為我認為這是社會實現平等,從富有與貧困、控制與服從中解放出來的唯一可能的社會類型,與人類尊嚴和友誼相一致,沒有其他社會能使我這般滿意。對於我來說,莫里斯理想中的社會似乎具體呈現了正確的人際關系,美麗而令人欽佩……”②在柯爾眼中,社會主義既不是一種政治學說,也不是一種經濟制度,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追求自由的途徑,一種人與人之間和諧的社會關系。他認為自由應當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帶給人們自由。他與莫里斯一樣把自由看作是一種能夠充分管理和表達自己的權利,作為一種待人處事的原則。

  最後,柯爾的理想主義烏托邦也脫胎於莫里斯。莫里斯的社會主義訴諸於一種道德美學,他的《烏有鄉消息》描繪了一幅田園式社會主義圖景。柯爾非常讚賞這本書的思想,也很向往這種田園生活,他“想象中的倫敦小而整潔,美麗的泰晤士河毗鄰綠綠的花園”,③仿佛一幅夢幻的油畫。柯爾對理想社會的勾勒幾乎延續了莫里斯的風格。除了思想觀念上的繼承與模仿,柯爾還通過其他行為表現了對莫里斯的崇拜,比如收藏莫里斯創作的工藝品及其大理石像。

  總之,莫里斯喚醒了柯爾內心深處的理想,啟發了柯爾對社會結構的思考,指引了柯爾今後的人生道路。結合莫里斯的社會主義觀念,柯爾表達了對社會主義理想最初的信仰:“社會主義既不是用來幫助窮人擺脫貧困,也不是用來解決資本主義的內部矛盾,而是帶來公平正義,使人民擺脫臟亂和羞恥,過上體面而美好的生活。”④柯爾是一個敢於為理想奮鬥的人,思想中的理想主義成分一直存在。後來,柯爾逐漸意識到了他的社會主義烏托邦與現實社會的巨大落差,但他仍舊努力縮小這種差距,不斷嘗試各種方法去踐行他的社會主義信仰。那麽引導他走向社會實踐的人就是韋伯。

  2、柯爾與悉尼·韋伯

  悉尼·韋伯(Sidney Webb,1859—1947)是英國費邊社第一代領導核心,費邊社會主義理論的締造者。他一生除了著書立說,還積極參與政治活動與社會實踐,在英國由激進自由主義向社會民主主義轉變的過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柯爾作為韋伯的繼任者,從最初主動加入費邊社到後來憤然辭職,再到回歸費邊社,其社會主義思想歷經了一個巨大的變化,而這整個過程都離不開韋伯的影響。他不僅引導柯爾走上政治實踐道路,也教會他重視學術研究和社會調查的價值。因此,弄清柯爾與韋伯關系變化的來龍去脈,可以更好地把握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脈絡。

  (1)加入費邊社,讚賞並支持韋伯

  1908 年秋,柯爾進入牛津大學貝列爾學院(Balliol College)學習,入校之初便加入牛津大學費邊社,並在這里結識了許多傑出的社會主義者,如林德賽(A·D·Lindsey)、托尼(R·H·Tony)、韋伯夫婦(Webbs)以及後來的獨立工黨領袖凱爾·哈迪(Kyle Hardy)等人。而韋伯夫婦對柯爾產生的影響最大,他們引導柯爾將社會主義理想轉化為現實,強化了他對實踐的追求。

  柯爾主要是通過廢除濟貧法運動(1905-1909 年)結識韋伯夫婦的。20 世紀初,韋伯夫婦參與了王室濟貧委員會關於濟貧法的調查外,還起草了著名的《少數派報告》,提出了廢除濟貧法、代之以社會保險的構想,引發了人們對濟貧法弊端的關注。但韋伯夫婦未能將這一包含社會主義性質的綱領成功地滲透到英國政治制度中去。事後,柯爾比較了《少數派報告》和《多數派報告》,聲稱前者具有科學性、有效性,後者則覆雜繁瑣、效率低下。①後來,柯爾特邀韋伯夫婦到牛津大學作講座,推廣費邊社會主義學說和廢除濟貧法的提議。同時,牛津大學費邊社的會議記錄也表明了柯爾為支持廢除濟貧法運動而創立了全國委員會的分部。很快,柯爾全面接受了韋伯夫婦《少數派報告》的思想,包括對待窮人的態度。1919 年,柯爾發表了《濟貧法改革》(The Reform of the Poor Law)一文,批判了現存濟貧院的混亂狀況,表明了對韋伯的支持。

  另外,刊物《牛津改革者》(Oxford Reformer)也是拉近兩人關系的重要紐帶。

  1908 年末,柯爾與好友格里菲斯開始共同編寫刊物《牛津社會主義者》(OxfordSocialist),①目的是向讀者傳達一種社會主義情感,“用牛津各方面的進步運動”來鑒別自身,以此“獲得一種盡可能安全的社會改革視野”。②所謂的“進步”包括濟貧法委員會上的《少數派報告》。1910 年,韋伯還特意在柯爾編輯的《牛津改革者》上發表一篇文章,表明了對柯爾的重視。③《牛津改革者》連續出版了 7 年,柯爾借助這一刊物傳達了個人的道德哲學和社會主義美學等觀念,不僅奠定了他早期理想化的社會主義方向,也幫助推廣了韋伯夫婦的費邊社會主義思想。

  綜上,柯爾與韋伯的關系基本上是通過《少數派報告》和《牛津改革者》這兩個因素建立起來。前者作為一個契機,促使柯爾加入到韋伯組建的費邊社團體中來,從此踏上社會主義實踐之路;後者是柯爾受到這種影響後,呈現出的一種相對激進、追求完美的社會主義態度。籍此,兩人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系,但由於思想觀念上的分歧,這種關系很快就出現了裂痕。

  (2)離開費邊社,思考並批判韋伯

  在開展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前夕(1910 年以後),柯爾和韋伯之間的關系不斷惡化。柯爾開始質疑韋伯夫婦所主張的社會主義道路,並把他們稱作“奸詐的陰謀家”。柯爾認為韋伯所追求的並非是費邊社的中心路線,而是一條帶有官僚主義性質的社會主義道路,他們只想讓自己成為一個搜集論據的勞動力。柯爾還指出,韋伯夫婦在費邊社不僅獨攬大權,而且從不關心其他成員的說辭,固執己見,甚至在公開辯論過程中下令驅逐柯爾,讓他感到氣憤至極。

  而矛盾正是源於韋伯的家長式作風和集權主義的領導風格。一方面韋伯沒有明確表達柯爾理想化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禁止他們自由表達個人觀念。1915年,由於無法忍受這種糟糕的政治氛圍,柯爾被迫離開了費邊社執行委員會和費邊社,少數持不同政見者也都效仿柯爾從費邊社辭職。在柯爾領導下,這些人在費邊社之外共同創建了基爾特社會主義,幾乎與韋伯夫婦形成對立之勢。雖然這一時期雙方產生了諸多的不愉快,但據瑪格麗特和比阿特麗絲的記載,兩人僅僅是出於意見不合,並非真正地憎惡對方。

  (3)柯爾與韋伯之間的關系及其影響

  韋伯和柯爾之間的關系比較覆雜。卡彭特教授曾形象地指出,韋伯夫婦是柯爾的“社會主義父母”。①柯爾起初從他們那里學到很多,但由於思想分歧,很快又從他們的監護下逃離出來,開始追尋自己的道路。基爾特理想破滅後,柯爾最終又回歸費邊社,成為第二代費邊社領導人,這是他對韋伯理論的妥協、繼承與發揚。那麽下面筆者就對兩人前後兩個階段關系變化的原因做出分析。

  a、基爾特社會主義時期——分歧與對抗 其一,柯爾和韋伯在社會主義哲學觀上存有分歧。韋伯認為,社會是個不斷進化發展的有機體,而“職能的有機分化”(Organic Differentiation Of Function)是進化的一個重要方面。②韋伯承認職能分化會造成許多新行業工人的切身利益在代議制下被掩蓋,並且是一種“殘酷的諷刺”。③所以,這些新行業必須根據一定的標準來定義,要考慮到效率和公平。柯爾則認為,社會既非有機體,也非機械主義或其他任何形式,它需要通過了解人民的意志去改造和完善。他寫道:“除非工人們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們才能打消他們生而為工資奴隸的觀念,只有這樣,一種思想才能夠扼殺另一種思想。”④柯爾借助工人運動,使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攜帶了鮮明的理想主義色彩和人民意志觀念。

  其二,他們早期在社會意識形態上的分歧表現為費邊社會主義和基爾特社會主義兩種路線的對抗。首先,費邊社會主義者重分配、輕生產,把效率和公平看作是社會主義形態的雙重基礎。基爾特成員則否認這一點,批判費邊社會主義是集產主義(Collectivism)⑤意識形態下的社會主義,柯爾曾指出費邊社的成功“只是用官僚主義取代資本主義”,⑥單純地分散了政治權力,對職能沒有加以區分。

  其次,基爾特主義者有時還指責費邊社根本不信任人民大眾,也不理解人民的願望,他們的政治活動僅能代表統治階級和中產階級的立場,他們自以為了解工人的需求,事實上他們早已脫離了工人群眾。而韋伯的確表達過對廣大工人群體的畏懼和猜疑,當他聽到基爾特主義者談論“工人要管理自己的工作、動用超出自身範圍的職權”並且“想擁有自我決定權、掌控個人工作生活”時,表示很震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27:14 |显示全部楼层
  ①但他認為如果基爾特主義總是順著工人意願發展,將會造成多數工人對少數工人的暴政。最後,柯爾提倡權力多元分散,盡量擴大選舉的地域範圍。韋伯則認為,地域多樣化的民主會降低工人的積極性,雖然他們有選舉權,但地域差異帶來的陌生感使大部分人對於不熟悉的觀念基本上持冷漠、愚鈍和焦躁的態度。②以上這些分歧的產生很大程度上歸咎於柯爾思想中的理想主義成分。遠大的社會主義理想促使柯爾忽略了現實社會的覆雜性,他的雄心壯志與韋伯的現實主義發生了碰撞,而兩代人之間的觀念差異進一步加深了這種隔閡,因此促使柯爾走上基爾特社會主義道路。當柯爾發現這條路困難重重,便自然而然地回到韋伯的費邊社會主義道路上來,這也是預料之中的結果。

  b、新費邊社會主義時期——妥協與繼承 其一,柯爾和韋伯對罷工的態度由分歧走向一致。韋伯向來反對罷工,極力抗拒工團主義所包含的無政府主義思想和罷工理論。而柯爾對罷工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較大的轉變。在基爾特社會主義興盛時期,他受工團主義影響,一度支持局部罷工,並多次參與罷工運動,如牛津公交車罷工(Oxford Bus Strike)運動和牛津切平諾頓(Chipping Norton)舉行的罷工。③這些罷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最終都失敗了,柯爾開始懷疑罷工的價值。在 1917 年俄國革命爆發後的幾年里,柯爾對罷工的態度轉向保守,表示可以接受小規模的革命鬥爭,但堅決反對大規模流血沖突。④直到英國工人 1926年大罷工失敗後,工會的局限性完全暴露出來,柯爾便徹底放棄了罷工鬥爭的方式,甚至不再把工會作為工黨取勝的唯一力量。

  其二,柯爾接受了韋伯的滲透主義思想。縱觀柯爾的政治生涯,他曾經多次運用滲透的政策。在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早期,柯爾試圖用基爾特思想滲透費邊社,雖然這一行動最終未能完成,但仍舊使一批費邊社員成功地轉變為基爾特社會主義者。在後期,柯爾等人通過新費邊研究局的研究成果為工黨獻言納策,同時把柯爾小組的成員培養成為傑出的議員,以此滲透工黨的執政理念。

  其三,韋伯還啟發柯爾要把政治理論與社會現實緊密聯系起來,重視實踐調查,立足尋找真相。韋伯夫婦非常重視實踐研究,他們為了更好地指導勞工運動,成立了調查研究委員會,深入到工人群眾中去調查工人實際需求,尋找真實可靠的數據資料,在此基礎上為工人階級提供理論指導。這種注重人民實際需求的研究方式影響了柯爾的一生,他總是立足於尋找真相、闡述事實。最典型的就是柯爾創建新費邊研究局期間,帶領一些學者開展各種社會調查,以獲悉真實的工人生活狀況。

  總而言之,柯爾與韋伯早期的關系,基本上確立了柯爾一生所扮演的政治角色。韋伯夫婦最初把柯爾看作是他們的後繼者,而柯爾最終也確實繼承了他們的費邊社領導地位,他的領導風格和執政策略處處體現著韋伯對他的影響。和韋伯一樣,柯爾沒有試圖成為官方政黨的領導者,而是間接引領了壓力集團的政治活動。

  二、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與發展

  (一)柯爾的基爾特社會主義思想

  1、基爾特社會主義產生的社會背景

  20 世紀初,英國自由黨開始逐漸衰落,工人團體紛紛建立,罷工浪潮層出不窮,社會主義思想空前活躍。許多人借用法國工團主義(Syndicalism)①和美國工聯主義(Industrial Unionism)②來詮釋罷工行為,不僅給英國社會主義帶來新觀念,而且進一步拓寬了英國工會主義的視野。基爾特社會主義作為英國工會主義理論的一支,的確深受這兩種思想的影響,柯爾的夫人瑪格麗特甚至認為工團主義和工聯主義就是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中心思想。③而這兩種思潮傳入時正值英國勞工運動陷入低谷,它們的到來既給英國工人階級帶來希望,也向費邊集產主義和工黨議會主義發起了挑戰。

  為此,柯爾開始認真研究費邊社會主義理論的實用性。1912 年春,柯爾在《牛津費邊主義者》上發文表示,費邊集產主義至今的勝利是由於有清晰的路線做指導,但“現在我們日益受到工團主義的強大沖擊……我們如果不改變自己的實踐路線,那至少也要重新檢測我們的理論”。④很顯然,柯爾希望費邊社在新時期的條件下改變發展戰略,適應社會主義發展路線,而不是墨守陳規、抱著過時的費邊主義原則應對新的挑戰。隨後柯爾通過研究工團主義理論,發現它非常適用於工業體系,並且能夠幫助工人達到自我解脫,但缺點是手段激進且沒有意識到國家與工業協會聯合起來的必要性。於是,柯爾在《新時代》上發文,承諾在采用工團主義精神的同時避免其過激行為,並將在國家和自治工業之間建立夥伴關系。①1913 年,柯爾在奪取費邊社領導權失敗後,開始帶領牛津部分成員及費邊社激進分子對抗舊式費邊保守主義,同時另辟蹊徑,開始在費邊社之外創立基爾特社會主義體系,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隨之興起。

  2、基爾特社會主義誕生的理論淵源

  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靈感源自中世紀時的基爾特(Guild),它是一個以經濟職能為主,兼具政治、社會、慈善等多重職能的團體組織。而現代基爾特社會主義思想與中世紀古老的基爾特制度有所不同。中世紀基爾特制度要求維護好工人本行業利益,而基爾特社會主義不僅要求維護工人利益,更多的是要通過建立各種公會為工人階級爭取工業自治權,最後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因此,不難看出這兩者的遞進深化關系。

  現代基爾特構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彭蒂(Arther·J·Penty)於 1906 年出版的《基爾特制度的覆興》,②這本小冊子認為工業革命扼殺了中世紀基爾特傳統,呼籲按照中世紀模式重建現代社會,並暗示基爾特將成為國家生產的代理人。後來,奧瑞奇(A·P·Orage)受該書啟發,呼籲在現代工業體系下建立工人基爾特聯盟,實現莫里斯式的社會主義。1907 年,奧瑞奇與霍爾布魯克·傑克遜合作收購並接管了著名的《新時代》(New Age)雜志,霍布森(S·G·Hobson)、柯爾等人都是該雜志的撰稿人,其中霍布森是最早為基爾特社會主義下定義的人。20世紀初,《新時代》已成為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陣地。但它僅代表著一種思想,還未形成理論。

  這些學者似乎為柯爾創建自己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打下了基礎,但柯爾很快就展現出獨特的見解。如果說莫里斯給柯爾帶來了社會主義理想,那麽盧梭就是他構建基爾特社會主義民主的啟蒙者。柯爾對盧梭的好感最早源於他對法國的喜愛,喜歡法國詩歌的浪漫主義情懷。他認為法國啟蒙運動就是浪漫主義和激進主義交織的結果。受這種思潮的影響,柯爾於 1913 年著手翻譯《社會契約論》

  以及《論述》,並為它們撰寫了一篇導言。他寫到:“當時沒有其他作家產生過像盧梭這樣的影響”,他不僅讓人們“洞悉了 18 世紀的偉大思想,而且深深地影響了歐洲歷史的發展進程”,他是“浪漫主義運動的鼻祖”,“是德國和英國理想主義的偉大先驅”。①他還稱讚“盧梭並非是一個純粹抽象的思想家,而是一位考慮具體問題和實際情況的思想家,他試圖獲取真理,改變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基礎。”②

  柯爾在創建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道路上非常崇敬盧梭,認為“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在研究社會義務的基礎方面迄今仍是一本最偉大和令人鼓舞的著作”。③而這種崇敬之情主要表現在柯爾對盧梭“普遍意志”(General Will)理論的吸收和借鑒上。柯爾認為,人們最初創造和參加團體是為了達到共同的目的,這些目的是團體職能的基礎,而團體之所以產生,就是為了執行這個職能。④此為個人意志向團體意志的轉化。如果這些團體濫用職能便違背了人民意志,就會產生沖突與對抗,而濫用到極致時便會產生革命。⑤所以,團體必須時刻以人民意志為核心而運作。基於此,柯爾認為普遍意志應被廣泛地應用於社會各行各業,在不同行業基爾特下通過表達個人意志實現自我管理,最後每個行業都會形成普遍意志,通過這種形式表達出來的意志才代表真正的民意。

  柯爾讚賞盧梭的人民意志說,但並不看好盧梭所推崇的古希臘城邦參與理論。柯爾認為,城邦參與理論單純強調個人的意志,忽略了社會團體意志的重要性,而沒有職能分類的民主算不得真正的民主。因此,城邦參與理論不符合英國的社會現實。盧梭對民主制的追求建立在個人學說和理想之上,追求的是一種建立在個人意志之上的普遍意志,而柯爾強調的不光是個人意志,更重要的是團體意志,這成為他構建基爾特社會主義的一個核心理念。

  3、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

  柯爾的基爾特觀念受盧梭人民意志學說的影響,蘊含了明顯的激進主義和民主主義特性。相比較而言,柯爾的觀念更具體、更新穎,由此被視為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的集大成者。柯爾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觀念主要體現在 1913 年《勞動之世界》(The World of Labour)、1917 年《工業自治政府》(Self-Goverment inIndustry)、1918 年《工會主義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rade Unionism)、1920年《基爾特社會主義重建》(Guild Socialism Restated)和《社會學說》(SocialTheory)以及論文集《工業混亂與秩序》(Chaos and Order in Industry)等作品中。但柯爾並非從一開始就踏足了基爾特理論,他最初是受工團主義的影響,首次接觸到了“工人管理”(Worker Control)和“工業自治”(Industry Self-government)理論,之後才把它們納入到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中。

  (1)基爾特社會主義——工人管理與工業自治 工人管理與工業自治的概念主要源自於工團主義,前者即實現工人對工業的自主管理,後者即工人在工業領域實現自治。這兩者相輔相成,是建設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核心要素。

  首先,柯爾暗示工會將成為“工人管理”的載體。在韋伯看來,工會的目的是維持和改善工人的就業狀況,但柯爾則認為工會的目標不止於此,工會結構是勞工運動的核心問題,它的“首要目標是對抗雇主”①,它還預示一種工人管理的新型工業秩序,即基爾特工業體系。在《工業混亂與秩序》中,柯爾明確地強調了工會的作用:“利用工會的力量是必要而且是可能的,工會作為主要工具必須被引入。工會力量的增長使舊式工業不可能繼續推進;除非使工會成為新工業秩序的核心,否則別無他法。然後,我們的任務就是把工會轉變為國家基爾特。”

  ②在《工會主義導論》中,柯爾細致地呈現了工會的組織模式,談論了各類工會的結構、治理及其未來等問題,指明了工會的發展方向。③其次,柯爾認為“工人管理”屬於倫理道德的問題,而非經濟問題。無論工人是否創造價值,都應自由而舒適地表達自我意志,獨立自主地決定勞動權。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國家(概念)太遙遠,而工廠卻近在咫尺……一個人絕不會在工廠中錯過支配階級(的權利),而擴大到國家(範圍)便很少有人意識到它的存在。”④因此,柯爾提倡在全國建立眾多的基爾特,培養工人階級的管理者,實現各基爾特的自治管理。而且,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構建“依賴於國家和工會間的職能分工,國家代表有組織的消費者(群體),工會(或由工聯主義產生的機構)則代表有組織的生產者”,當工會逐步演化為基爾特後,“國家將掌握生產資料,基爾特則負責管理生產”。⑤

  最後,柯爾也強調工業自治。柯爾堅持每個人始終要被當作一個獨立的道德主體,生而具有人的價值:“我的主要觀點是個體工人不能僅僅被當作一雙‘手’、一種不重要的工業機器附屬品來看待,而要作為一個人,擁有權利和責任,帶有人類靈魂,渴望自我表達、自治政府和個人自由的人。”①在柯爾看來,自治代表了一種自由,人們可以通過自治政府實現自我管理,從而創造一個自由社會,這種自由既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結果,是對自由主義的升華,也是對社會主義的詮釋。

  總之,基爾特社會主義通過汲取工人管理與工業自治的概念,旨在為工人階級奪取權益,攜帶了鮮明的激進主義色彩。然而,柯爾也意識到,工業生產完全實現工人管理是否會帶來權力集中、行業壟斷等問題,因此他又為基爾特理論配備了相應的理論學說,即社會多元主義。

  (2)社會多元主義——“國家”與團體理論 所謂社會多元主義,即不斷分散權力,主張個性化、多樣化發展。基爾特社會主義要求在全國建立大大小小的職業基爾特,這些基爾特之間地位平等、實行自治,國家也將成為基爾特組織的一支,整個社會不存在最高權力機關。這是社會多元主義在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中最主要的體現方式。

  柯爾的社會多元主義思想的形成可能是受到了其導師林德賽的影響。柯爾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時任費邊社牛津分社主席的林德賽經常開辦講座,講授社會主義。史學家克拉克(G·N·Clark)認為,可能是他將柯爾引入了政治多元化領域,使他開始關注國家職能的概念,重視經濟與社會的緊密聯系。②與柯爾同時代的拉斯基早期也是社會多元主義者,但是拉斯基的多元主義的學術性更強一些,是通過鉆研歷代法學所得的產物。而柯爾的多元主義則是受到了莫里斯理想主義的影響,帶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但莫里斯的理想主義僅是一個模糊的框架,它的運作過程仍需要柯爾去構建。於是,柯爾選擇通過基爾特社會主義來實現其社會理想。在他看來,社會多元主義非常適用於基爾特社會主義,因為兩者都反對權力過分集中並且主張個性化、多樣化,前者能夠為後者做堅實的理論支撐。正是這種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柯爾成為一名多元主義者。那麽,社會多元主義是如何應用到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呢?這要從“國家”職能和團體理論兩方面來闡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28:4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1 编辑

  首先,基爾特社會主義改造了“國家”職能的內涵。柯爾認為,如今“資本主義條件下所發生的事情都是誤用了國家的真正職能”,①國家權力過大,職能濫用現象普遍,個人利益、團體利益因此受到了侵害,這種現象無法自上而下得到改善。所以,需通過某種方式分散國家的職能,減少國家的權力,從而有效遏制濫權行為。這意味著原先的“國家”將從一個主權機構降為一個社會組織,許多職能將被分散到其他的機構。國家僅保留其團體意識,並以新的組織形式展現出來。然而,基爾特內部在協調國家的經濟職能方面產生了分歧。以柯爾為代表的一派認為“主權國家在適當時期應由某種形式的聯合權力機構所替代,這種聯合權力機構是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以及其他‘職業’代表之間的夥伴關系基礎上建立起來的。”②國家需要維護好人民作為消費者的地位,③基爾特則只負責生產,這是國家與基爾特在工業中形成良好夥伴關系的基礎。國家將保留與基爾特相關的經濟角色。如此既推翻了主權國家的概念,又體現了消費者作為工業團體代表的需要。但是,以霍布森為代表的另一派不認可該觀點,④他們主張“基爾特是‘特許的’社團,由國家發給執照經營”,⑤全然否認生產與消費之間的職能差別,否認國家擁有任何經濟職能,僅主張保留公民國家的主權,充分表達人民意志即可。因此,這種內部派別的分歧給基爾特運動埋下了分裂的種子。

  其次,柯爾的社會多元主義建立在團體理論之上,而該理論的核心特征是一種分組和協會意識,並將人民意志貫穿始終。柯爾認為,當務之急是建立一種意志主體理論,把利益趨同的人聚合起來,組建各種團體,而團體必須具備公眾建議和自我表達的職能,只有這樣國家才能作為一個團體意志的工具發揮其正確作用,即“公眾意志警覺而靈活的工具”,⑥這明顯地體現了盧梭的影響。盧梭作為公眾意志理論的源頭,認為所有的社會機制都應由人類意志組成,包括體現團體意志的‘特殊協會’。但是,柯爾指出他的“根本錯誤”在於誤解了這些協會的真實性質,①因為盧梭所指的‘特殊協會’是那些腐敗的上層貴族團體,並且把他們當作是陰謀反對公眾的集團,所以想要消除這種團體意志。柯爾認為,盧梭沒有把職能概念和團體意志緊密聯系起來,因而導致他錯誤地宣稱反對所有形式的協會。這就引出了下面我們要談到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的“職能特性”,它是辨別團體意志可信與否的關鍵。

  (3)民主參與制——職能民主制度 民主參與制是基爾特社會主義特有的選舉制度,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民主理論基於它對代議制概念的分析。在柯爾看來,一個人能夠代表另一個人或一群人的想法是錯誤而危險的。②他認為議會是代議制弊端的罪魁禍首之一,“如今,錯誤的代表在自稱無所不‘代表’的團體——議會和依靠議會的內閣——中達到了最壞的程度……它容易受腐敗事務的影響,尤其是財政寡頭的影響”。③代議制民主僅用於政治領域且被政府長期濫用,這種局限性與虛假性剝奪了選民表達個人意志的機會,人民僅剩下選舉代表的權力,這一系列原因導致民主成為空談。

  為此,柯爾推崇“職能民主制”,試圖以此取代過時了的代議制民主。他認為,一名社會成員在生活、工作領域中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其身份是多重的,因此不能靠單一職業來劃分選民。每個人都應擁有多重投票權,從所屬的行業角色出發進行投票。所以,社會應按照職能分類組建許多不同類型的基爾特,使基爾特里的成員都有權關心產業的運作,受團體委托並帶著責任與義務服務於公共利益,每一個基爾特自行管理內部事務、選舉領導和行政管理人員,各基爾特的運作問題都放在全國基爾特會議來解決。④當人們能夠向權力當局民主地表達他們自己的意見時,社會才能真正走向民主。基爾特人讚成職能民主,認為它不僅適用於政治領域,同樣也適用於社會各行各業。⑤在當前社會不平等現象普遍存在的環境下,職能民主能夠從人民所在的行業共同利益出發,使人民有機會充分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是職能民主不同於其他選舉制度的最大特點之一。

  綜上,通過對基爾特一系列學說的深入研究,柯爾一度認為自己找到了適合英國國情的道路。首先,這條道路以消除資本主義為目標,旨在通過重劃權力機構來改善工人階級的地位,極具顛覆性,因而實踐過程注定非常曲折。其次,它還必須維持非常民主的選舉體系,在社會主義的工業內部實現真正的參與和管理,否則它和費邊集產主義一樣帶有社會官僚主義的危險。最後,它也必須以工會為出發點進行變革與重組,將工會一步步地改造為基爾特,而改造過程也會相當不易。這些隱藏在基爾特社會主義理論內部的種種危機,在幾年後逐漸顯現出來,它昭示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短暫的壽命。1925 年全國基爾特同盟崩潰後的 30多年里,很少有人再提及這一理論。直到 20 世紀 60—70 年代,它才再次成為影響工黨左派思想的一個重要學說。

  (二)柯爾的新費邊社會主義思想

  1、新費邊社會主義產生的理論淵源

  本文把柯爾後期的政治理論稱為“新費邊社會主義”,目的是為了區別於韋伯式的舊費邊社會主義,它們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是在具體政策上表現出差異,兩者是一種前後相繼的關系。新費邊社會主義始於 30 年代,也就是柯爾營建新費邊研究局以後,而它的核心內涵主要表現在柯爾於 1943 年出版的《費邊社會主義》及其晚年出版的《社會主義思想史》五卷本。③柯爾曾在 1929 年出版過一本《未來十年的社會與經濟政策》,①指出勞工在將來應達到的社會、經濟目標,目的是為今後十年里工黨如何創建社會主義構建一個實用的政治綱領。

  這本書闡述了與他之前幾乎相反的政治觀念,是柯爾思想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此,筆者認為《未來十年》可以說是新費邊社會主義的理論雛形。柯爾表示,工黨需要建立一個左派和右派都能同意的具體綱領,否則工黨將永遠不再有機會。

  ②懷特認為,該計劃是柯爾在經濟危機和法西斯主義威脅下所出台的權宜之計,但這一著作本身就是一套徹徹底底的費邊社會主義思想。他之所以改變他的政治立場,只是在兩個層面上誤解了工人階級心理:首先,工廠無法代表所有工人的核心利益,大量的工作無論怎樣被安排,都與義務相連,工人的快樂無法與工廠緊密掛鉤;其次,並非所有工人都是“政治動物”或者都關心政治,維護眼前利益似乎更加重要。③為此,柯爾把自治基爾特概念改為了“工作委員會”,與原來的基爾特支配作用相反,數量上也不及基爾特,它不起關鍵作用,只是運用法定權力對管理層提出上訴,並持續遞送到議會制的所有工業立法中去,僅起批評建議的作用。可見,1926 年大罷工後工會力量的崩潰對柯爾影響非常深遠。到1929 年,工會依附於工黨的人數減少了一半(約 200 萬人),工會已然不再是柯爾建設社會主義的唯一基礎。

  另一個重要的點是,《未來十年》強調了國家的中心作用及國家任命的人員去監督政策變化的中心作用。柯爾強調從工業至教育領域都需要系統的變革與重組,國家權力也需要下放,但需注意這一切改革措施都是在中央政府的全面管控之下進行的。在這些變革中,經濟問題是最主要的,因為失業造成大量人力資源的浪費是柯爾最不能容忍的,“一個存在眾多失業人員的社會,是一個不再相信自己的社會。”④柯爾表示只有國家能夠拯救失業,它有提供工作機會的道德義務,也具備這種強大的能力。此外,柯爾還設想了一個“全國勞工隊”(NationalLabour Corps),目的也是消除貧困、解決失業問題,它將成為“可用於任何國民服務形式的全國性工人組織”,①在全國各地進行翻修、重建等服務,並領取相應的薪水。柯爾還認為,雖然工會每年為工黨提供 90%的財政收入和成員,但工黨必須掌握領導權,對工會的不當提議應給予否決。此外,《未來十年》還提供了相關的國有化經濟政策,如銀行、金融和工業的社會主義化以及家庭補助等問題。

  雖然《未來十年》引發了勞工界和新聞媒體界的極大興趣,但柯爾的這一政治綱領並未對 1929 年大選勝利的第二屆麥克唐納政府產生什麽實質性影響。這一方面可能是時間上的問題,柯爾沒有料到工黨如此之快就能當選,他的書還未形成廣泛的影響;另一方面,他原先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身份使很多人對他抱有懷疑,也阻礙了這一政策的推行。而這一政策的唯一作用在於,它明確昭示了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大轉變——從激進轉向保守。這是柯爾回歸費邊社後做出妥協的第一步,也奠定了柯爾今後推行改革的總體方向。所以,在該計劃失敗後,他於1941 年又推出了《費邊社會主義》,這個計劃建立在《未來十年》的基礎之上,既是妥協的產物,卻又充斥了明顯的左派思想。這些轉變不僅代表了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新內涵,也深刻昭示了工黨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這未嘗不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多種詮釋。

  1、新費邊社會主義的基本內涵

  (1)新費邊社會主義的社會(政治)理想 二戰期間,柯爾試圖以戰爭為契機把政府變為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打破壟斷組織的操控,為戰後推行社會主義做準備。藉此,柯爾在《費邊社會主義》中表明了他的社會主義信仰,包括“思想,使人人有同等機會,保證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還有民主自由”,②那麽具體該如何理解這幾點?本文將做如下分析。

  所謂“思想”,就是讓更多人意識到社會主義的重要性,主動關心並參與到政治事務中來,“我們必須在人民之中重新創造一種精神,一種使人們準備好為一個超越他們個人生活的事業忍受一切的精神,因為這一事業使他們的生活富有意義,並且使他們感到,在全部事情中,他們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浩瀚汪洋大海中的點滴水珠。”③同時,柯爾倡導人們回歸簡單的社會主義真理,追求社會主義本身。把它作為一種道德信仰,而不是單純因為喜歡這種經濟組織模式去倡導社會主義;也不能把公有制、國有化等作為最終目標,它們只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

  所謂“使人人有同等機會”,既包括男人,也包括女人。人人生而平等在柯爾看來是不存在的,但社會可能且能夠給予每個人同等機會,讓他們能夠投其所好地工作、幸福快樂地生活,這才是社會主義所應追求的。但僅僅給予同等機會還不夠,“我們還要憐憫那些沒能利用這種機會的人,不管這是否是他們自己的錯,”①那就是“保證人人享有基本的生活水平”。所有社會成員無論他們是善是惡、是強是弱,社會都應給予他們基本的生活保障,或者說最低生活標準,這主要是為了彌補不同出身的孩子能夠得到同等的機會,盡可能使孩子不因父母的缺陷而失去應有的生存教育權。

  所謂“民主自由”,即鼓勵人們積極參與政治、自由發展個性,創造一個思想多元的社會。20 世紀 40 年代,英國被迫卷入戰爭,柯爾極力推行“戰時社會主義”,即通過“國家管理”把私有制暫時轉變為公有制,並提倡在戰後延續這種模式,柯爾認為這一策略“既包含了真正的社會主義種子,也包含了法西斯集權主義控制的種子”,②如果戰後沒有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就會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法西斯主義邁進,這兩種結果則取決於由誰控制政府。如果政府受到壟斷資本家的操控最終就會導致法西斯主義,如果國家政權掌握在廣大人民手中最終就會通向社會主義,因此落實民主就成為一個決定性因素。那麽如何實現真正的民主?關鍵在於如何定義自由,柯爾認為這是兩個不可分的概念,柯爾說道:“自由的主要基礎是選擇自由。任何‘好的’社會必須具有這樣的性質,即允許並促進這種自由,在它的內部有各種各樣的自治機構,每個機構可在各機構組織起來的靈活的總結構範圍內,自由制定自己的政策,各機構間可以表示真正的不同意見,並通過公開討論求得解決。”③事實上,通過給自由下定義,柯爾間接表明了原先的民主自治觀念,他所謂的自由以建立眾多實行自治的機構為前提,只有自由地選舉才能體現民主。

  晚年,柯爾曾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中表達了自己最後的政治觀念。他承認自己的主張除了與威廉·莫里斯相似以外,還與皮·約·蒲魯東、甚至克魯泡特金的相似,①這說明柯爾思想中不僅含有理想主義成分,還帶有強烈的無政府主義色彩,在漸進主義中也含有革命的激進主義。但須注意的是,這決不能代表柯爾後半生的主流思想,只能是一種回光返照,是對其社會理想的一種寄托。

以上是柯爾後半生社會理想的高度濃縮,那麽若將這些理想貫徹執行到國家各部門仍需要非常具體的步驟。柯爾計劃從經濟層面入手,在工業建設、社會保險、工業民主化等方面進行改造,逐漸為戰後建設社會主義做準備。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30:09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1 编辑

(2)新費邊社會主義的經濟計劃 由於一戰後帶來的社會蕭條、失業等問題,引發了柯爾對經濟的關注,他開始研究經濟學。但這些研究主要體現在他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系列著作中,是為構建基爾特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而服務。到了1929—1933 年世界經濟危機波及英國時,他已放棄原先的基爾特經濟計劃,而是著手當前社會主義經濟的建設問題。他於 30 年代出版了許多經濟學著作,意圖拯救失業、緩解經濟危機、為工黨尋找出路。他本人也逐漸從工黨原有政策轉向擴張性改革主義經濟政策,成為凱恩斯主義的先驅。柯爾非常支持凱恩斯關於國家管控經濟的觀念,它承諾解決充分就業、平衡供需關系,幫助國家順利度過經濟危機。他們的經濟觀念在短期內不約而同地走到一起,整個 30-50 年代,“凱恩斯充分就業”成為英國經濟改革的主流。不過,柯爾並未把凱恩斯的通貨理論看作是金科玉律,他曾致函凱恩斯說:“我了解你的論點,但我發現你的計劃經濟理論很難與各個的地方實際情況配合。”②他們兩人在合作的過程中也有過分歧,柯爾不讚成凱恩斯改變財政關稅的必要性,想要擺脫關稅這種非社會主義的形式,提倡“非關稅保護”形式,如設立進口委員會管理進口貨物,與國家進行有限的合作,以便進口國內無法生產的食品。③而且最重要的是,凱恩斯並非社會主義者,他的經濟觀念是以維護資本主義生存為前提,這與柯爾的觀念基礎相悖。因此,凱恩斯主義一度符合柯爾的經濟理念,但柯爾並未成為凱恩斯主義者,而是對凱恩斯學說去粗取精並形成了自己的經濟觀。

  首先就是要推動工業或服務業以及農業(主要指土地)的社會主義化,準確地說就是將它們轉變為公有。柯爾認為,“在私有制下,它(指工業或服務業)運轉得不好、沒效力,既未能給消費者公平待遇,也未能給它雇傭的生產者以公平待遇;另外也由於它給予私有者太多的權力,從而使他們能使用這種權力來達到反社會的目的。”①像煤炭工業就非常適合收歸國家管理,這樣不僅能保證煤的有效生產和銷售,又能滿足礦工的待遇需求。除此以外,經濟領域的關鍵在於控制“銀行系統”、“ 燃料和電力工業”、“ 重工業及軍備生產或半軍備生產的行業”。這些行業是壟斷組織的集中地,如康采恩、托拉斯及其他聯合企業都來源於此,如果誰控制了這些關鍵領域的行業,誰就控制了工業領域。如果能把這些行業置於民主管理之下,並使其為國家利益服務,就等於向社會主義邁出了一大步。因此,當下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工業(部門)置於公有制之下並使之成為國際經濟計劃的中心”,②運用國家力量推動各行業運作,逐漸形成一套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運作體系,為落實社會保險(障)制度和工業民主化奠定基礎。在農業方面,土地對於戰後重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使土地變為公有,就可以選擇最佳的地理位置進行重建,避免之前城市擁堵、布局不合理等問題,從而切實提高人民的生活環境水平;國家同時也應當為有管理能力的農民投入資本,鼓勵農民創業致富。

  其次,要滿足人民最低生活保障,起碼要高於西博姆·朗特里先生的“貧窮線”。柯爾說道:“為了消滅貧窮,我們必須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消滅失業,或者更富於建設性,使全國人民得到工作權利的機會,直到人們寧願要更多的空閑時間而不願要更多的物質東西為止。”③當然,消滅失業未免太過誇張,可理解為盡力防止失業,保證就業者的最低工資標準,準確地說使任何人的收入都不能低於朗特里所謂的最低收入。此外,低收入者的工資由於其家庭成員的數量、情況差異而展現出不公。比如,收入相等的兩人,一個須供養 6 口人,其中包括病人、兒童,另一個只需供養 3 口人,前者的負擔明顯要重許多,如果各類社會保障不完善,將會給這類人群帶來巨大壓力。除了失業和收入問題,教育也是消滅貧窮的重要因素,事實上教育會深刻地影響階級關系,富人上貴族院校,窮人只能接受低等教育,這種傳統的英國教育結構會固化階級,窮人幾乎難以躋身上層社會,知識的傳授也帶有明顯地針對性,兩極分化只會更加嚴重。柯爾指出:“國家教育需要的是培養出有知識的公民,使這些公民了解這個他們不得不在其中工作的世界,運用他們在學校里學會的東西去解決這個世界擺在他們面前的實際問題。”①因此,國家應給予所有孩子充分受教育的機會和所有知識,引導他們的創新思維,鼓勵他們追求美好、幸福的事物,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擺脫貧窮。

  柯爾還設想了一種“超國家秩序”,②主要針對歐洲大陸國家,目的是抵抗納粹,使民族主義者聯合起來,不僅關注本國利益,也關注他國利益,共同建立一種維持和平與繁榮的新型國際秩序。在該秩序中,各國需要建立共同的經濟基礎,把主要工業(如開采、冶金、機械和通訊等)置於國際管理之下,在各國間建立一個內部自由市場,消除關稅壁壘,使用通用貨幣,使秩序內的國家達到近似的生活水平,最後建立一個超國家秩序基礎上的社會主義。柯爾承認這一計劃是一個大膽的“烏托邦”,從 1950 年的歐洲煤鋼聯營到1993 年的歐盟正在向這一目標前進,柯爾的設想似乎逐步轉變成現實,這種聯合為歐洲的重建和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

  最後,柯爾關於工業民主化的觀點比之前更加深刻了。尤其是法西斯主義崛起之後,柯爾發現僅靠普選權也無法導向真正的民主,因為希特勒、墨索里尼都是靠普選取得政權的,他們打著民主的幌子實行專權,導致了嚴重的後果,所以“普選權並不是民主,也不是什麽民主的保證”,③只是民主的手段之一。而英國目前所實行的民主代議制就是以普選為基礎,通過秘密投票進行選舉,表面上給予了人民權力,實而只給予了權力的“形式和影子”,“比例代表制的弱點就在於,它給選民日益增大的權力去選擇他們喜愛的個人,而犧牲了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政府的權力。”這是代議制最大的問題,人民當有很多途徑去表達真實的意見,而不僅限於選一個代表。例如,柯爾將英國被迫卷入戰爭的罪責歸咎於張伯倫對政局的操控以及工黨領袖艾德禮的軟弱。據此,他指出“民主依靠的不是任何形式的選舉制度,而是遍及整個社會的精神……只有在充滿民主的願望同時社會結構也允許這種願望成為現實的地方,民主才可能存在。”④這種民主精神應以尊重每個人的選擇為前提,盡量爭取更多公民的意見,將其應用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限於工業民主化。例如在大工廠中,就應劃分小規模的車間和部門組織選舉;而在大城市中,應以街區、街道為單位組成居民小組進行集會選舉,社會以小規模團體組建起來,民主則能夠漸漸融入到我們的新社會中,成為一種強有力的精神。柯爾鼓勵人們立刻著手營建這種民主,一旦戰爭結束政局恢覆到以前的模樣,改變將更加困難,如果人們在小事上都難以做主,大事上就更無民主可言。雖然柯爾沒有直接宣揚職能民主,但所述實質內容並未改變,他不僅否定了代議制民主,也更加肯定了劃分選民團體的重要性,而且這種劃分更加精細了,幾乎要落實到每個公民身上。事實上,這種觀念進一步強化了盧梭的理論,柯爾把人民意志學說發揮到了極致,是對職能民主理論的升華。

  綜上,通過梳理柯爾的經濟改革計劃,可以發現這一時期他更注重改革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經濟改革勢必要以實在的利益落實到每個人的身上,以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為目標。正如他所說:“人類日常生活和日常工作的環境,對他們的幸福與自由來說,要比對他們行使政府當局最高權力的龐大政治結構更加重要。”①

  三、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

  (一)基爾特社會主義時期的柯爾實踐

  在開展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期間,柯爾一方面夯實基爾特社會主義學說,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基爾特社會主義實踐。首先是開展學術研究活動,考查真實的勞工運動發展情況,如在勞動研究部工作、在各大刊物上發文。其次是主動參與勞工運動、滲入工會組織,發動工人加入到基爾特運動中來,典型的如全國基爾特聯合會、工程師協會等。最後是投身工人教育事業,營建了工人教育協會,幫助提高了工人階級素養。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柯爾的閱歷,深化了他對社會現狀的認識。

  1、學術研究

  (1)柯爾與勞動研究部 勞動研究部起源於 1912 年韋伯夫婦在費邊社發起成立的工業管理調查研究委員會。他們當時對勞工運動內部缺乏一致意見感到震驚,於是成立這一委員會,旨在為勞工運動制定工業民主計劃。1917 年,委員會經一系列合並重組成立了費邊研究局。鑒於工人階級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研究機構,費邊研究局於 1918 年從費邊社獨立出來,更名為勞動研究部,特為工人階級提供理論指導,柯爾幾乎把精力都投入到了勞動研究部。同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正式更名為工黨。在費邊社領導下,工黨第一次有了屬於自己的黨章——《工黨與社會新秩序》,柯爾雖然對此沒有提供直接貢獻,但參與了討論,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建議。此後,勞動研究部不僅與勞工運動緊密相連,也逐漸成為制定工黨理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21 年,也就是基爾特運動結束前夕,勞動研究部受到了輿論的攻擊。部分原因是一些工會成員和工黨黨員表達了對柯爾的反感,稱柯爾總是想操控全局、主導一切;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工會代表大會(Trade Unity Congress)中的貝文、鮑爾曼、布拉姆利、蕭伯納以及工黨秘書吉力斯、特雷西等人破壞了勞動研究部與工會、工黨的關系。①這種局面不僅辜負了勞動研究部的努力,也傷害了柯爾的情感,他於 1924 年從勞動研究部辭職,再一次地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影響力。此後,直到 1931 年新費邊研究局創立之後,他才再度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

  (2)柯爾與《新政治家》 《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是韋伯夫婦和費邊社其他成員於 1913 年共同創辦的左翼雜志。蕭伯納是主要讚助人,克利福德·夏普(Clifford Sharp,1883-1935)則擔任主編。夏普是個激進的自由主義者,在他的帶領下,《新政治家》逐漸成為工黨左翼思想的宣傳工具。

  柯爾早在基爾特社會主義運動時期就曾為多家雜志撰稿。1918 年,他向馬辛厄姆(H·M·Massingham)主編的《國家》投稿,卻因文章太過激進而被拒稿。於是,他轉投到《新政治家》,受到了主編夏普的賞識,並希望柯爾發表更多的文章。①從此,柯爾與《新政治家》建立起了長期的合作關系,該雜志成為了傳播柯爾思想的宣傳陣地。1931 年,金斯利·馬丁(Kingsley Martin)接任《新政治家》主編,馬丁也是個激進主義者,該雜志在他的主導下在政治上明顯地左傾,很多左派人士都成為該雜志的忠實撰稿人。整個 20—30 年代,柯爾平均每年在上面發表約 40 篇文章。②這一雜志對工黨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

  2、社會活動

  (1)柯爾與全國基爾特社會主義聯合會 1914 年 8 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時政策的覆雜性要求國家和地方協議都需通過與工會人員的談判,③從而推動了英國左翼行會思想的興起,給基爾特社會主義的發展和傳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特別是牛津地區的許多青年學生不斷加入各種社會主義團體和運動中。在柯爾等人的領導下,原本保守的牛津大學出現了一批年輕而激進的基爾特社會主義者,他們大多出身於費邊社,但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分歧,被稱為費邊社的“反叛者”。1914 年末,牛津大學費邊社將這群“反叛者”集結起來,在斯托靈頓的蘇賽克斯鎮會面,經激烈辯論後誕生了一份綱領性文件——即《斯托靈頓文件》,成為描繪基爾特社會主義最早的藍圖。隨著基爾特成員數量激增,在各個行業分別建立起基爾特團體。到 1915 年 4 月,眾多基爾特決定聯合組建全國基爾特聯合會,基爾特社會主義組織初步建立,柯爾、威廉·梅勒④等人成為聯合會第一批執行委員會成員。在激進、熱烈的重建口號下,全國基爾特聯合會迅速名聲大噪。許多激進分子被基爾特社會主義所撼動,通過參與團體活動、成立基爾特組織加入進來。聯合會開辦以來,“在車間工會代表運動以及在礦工、鐵路工人和郵政工人中贏得了很大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戰後這些行業的工會所制定的政策。”①

  1916 年 12 月,聯合會創辦了自己的刊物《基爾特人》(Guildman),是由格拉斯哥分部所創。柯爾作為執行委員會成員,積極參與了聯合會早期出版物都的編訂。他們撰寫了許多小冊子,宣揚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理念並闡明了各行業可能的變革方式。在接下來的六年里,柯爾還相繼出版了《工業自治政府》、《社會學說》、《基爾特社會主義的重建》和《工業混亂與秩序》等作品,一方面明確了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實質,另一方面分析了基爾特社會主義者接下來應采取的策略。

  在政府的支持下,各行業基爾特逐步建立起來,並且成果顯著。其中,由霍布森於 1920 年組織的“全國建築業基爾特”在解決戰後住房問題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柯爾與工程師聯合會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全面進入了戰時狀態。1915 年,英國議會通過《戰時軍需法案》(Munitions of War Act),對工資、工時和就業條件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要求暫停工會條例,工廠需受到國家全面管控,必要時工人需參軍入伍奔赴前線,勞動力變得彌足珍貴。該法案雖然大大地提高了彈藥產量,卻大大威脅到了工人的生存。於是,柯爾和梅勒以研究者的身份來到了工程師聯合會(Amalgamated Engineering Union),②以官方身份代表政府到非官方機構進行考察,並為工程師聯合會起草了兩份報告。這些報告有兩種作用:第一,告知地方政府,工會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是什麽;第二,向那些政治人物闡明工會正在做出怎樣的犧牲。在政府與地方工會的溝通過程中,柯爾和梅勒作為中間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政府在戰爭決策方面處於守勢,柯爾此時已顧不得基爾特運動,他和梅勒在《每日先驅報上》大量發文,分析工會本身的力量以及需要維護的權利。在《戰時勞工》(Labour in War-Time)一書中,他認為工人有權要求“保證其經濟地位不會因戰爭而惡化,保持物價,或者提高工資,而工會將被納入到政府之下,作為處理與工人交涉問題的官方機構。”①當然,柯爾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軍需法案》失效,使工人能夠免除服兵役,盡量保護工會不受戰爭的影響。在戰爭的推動下,柯爾等人與工會組織展開密切合作,工會對中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態度由原先的抵制逐漸開始轉變為接受。隨著這種態度的變化,柯爾的基爾特社會主義也逐步滲透到工會運動中,促使勞動研究部真正成為工會運動的研究中心。

  (3)柯爾與國家工業會議和國家職業工人聯盟 1919 年,柯爾擔任國家工業會議(National Industrial Conference)勞工部的名譽秘書長,幫助處理國家經濟與貿易問題。他針對社會動蕩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向會議提出了許多建議,但除法定失業救濟金一項外,其余建議都被忽視了。同年,柯爾開始關注腦力勞動者群體,試圖建立一個充滿勞動理想、由文職、技術和行政工人組成的組織。他同總秘書長沃科登進行了商討,對方表示讚同。1920 年 2 月,除鐵路工人協會外的各行業都派代表參加了會議,國家職業工人聯盟(National Federation ofProfessional Workers)正式成立。柯爾擔任大會主席,並且在就職演說中提到了工人貧困的兩大原因,一是由於工人不能有效地組織管理自己,二是舊工業體系不完善。②因此,必須重新而徹底地改組工業體系,使具有技能的工人掌握主動權,改善貧困狀態,這體現了基爾特社會主義要求工業自治和工人管理的核心思想。柯爾的提議受到參會人員的一致認可,他在國家工業會議和職業工人聯盟的政治活動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3、文化教育

  柯爾非常重視提高工人階級的素質教育水平,認為工人學習文化知識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素養、更好地參加選舉,而且能夠使他們挖掘本階級的真實需求,為實現自治政府和工人管理打下基礎。因此,工人教育協會(Workers' EducationalAssociation)③在柯爾的教育生涯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柯爾投入了巨大精力的一項事業。

  1912 年,柯爾正式加入工人教育協會,這是他首次與牛津建立起來的一種聯系。①起初,柯爾在紐卡斯爾的阿姆斯特朗學院教授哲學,但他很不喜歡這一領域,特別是這些技術專業的學生對哲學毫無興趣。但在工人教育協會中,柯爾感受到了工人學習的熱情,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專長和興趣點,這段教書生涯令他倍感欣慰和難忘。柯爾曾讚賞:“‘成人教育’的形式是一種新穎的、令人興奮的發現。”②他希望通過讓工人接受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懂得維護自己的選舉權和言論自由,使自己的權益得到全面真實的保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31:10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2 编辑

在建設工人教育事業的過程中,柯爾編寫了一本《工人教育協會之教育年鑒》,比較詳細地記錄了工人教育協會的一些辦學狀況及其實踐活動,但這本書只有手稿,沒有出版,所以協會內部的許多細節仍舊無法令人知曉。但是,工人教育協會的豐富經歷使柯爾成為勞工運動中消息最靈通的人,也為他打開了新思路,“我們想要同他們一起工作,因為他們會成為更好的工會主義者和合作者,成為多種工人階級運動更優秀的成員,而且在純學術意義上成為受過良好教育的人。”③這種觀念寄托了柯爾的教育理想,為工人帶來了真正的、純知識性的教育,也滿足了他建設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實踐需求,甚至引導他後期走上教書育人的道路。

  柯爾還為工人教育協會撰寫了一些小冊子,為學生們編寫了教學大綱,協會長期以來一直在使用。作為協會的主席,柯爾對英國成人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著持續的影響。在此之前,校外培訓這種形式幾乎不受社會認可,直到柯爾、托尼等大學教師、學者的參與,逐漸使工人教育協會成長為教育界的一股新生力量,才支撐它經久不衰的運作,目前它仍舊在英國教育界占有重要地位。

  (二)新費邊社會主義時期的柯爾實踐

  20 世紀 20 年代,費邊社正直衰落期,作為領導者的韋伯夫婦已轉向蘇俄的研究,而第一屆麥克唐納領導的工黨政府所推出的改革主義方針不得人心。1924年後,柯爾隱退到學術界和教育界,將重心幾乎放在研究和教育上面。他認為通過研究能夠幫助工黨制定未來政策,為英國找到正確的社會主義道路,而教育不僅能夠提高國民素質,也有助於傳達他本人的社會理想。因此,在新費邊社會主義的時期,柯爾積極地組建學術研究團體、創辦研究機構,不斷推進各項社會調查,動員各界社會力量與政府合作,進一步影響到了工黨的內部決策。同時,柯爾始終堅持在工人教育協會和牛津大學任教,提高了工人階級素養並培養了眾多人才。

  1、學術研究

  (1)柯爾小組 1926 年,柯爾自行組建了一支學術性的研究團體——柯爾小組,目的是在大學里展開關於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問題的討論。它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工人教育協會那種自由、開放式的討論傳統。和工人教育協會一樣,小組每周召開一次會議,討論社會、政治、經濟及成員感興趣的問題。而且組織不限制成員身份,馬克思主義者也可參與其中。柯爾小組成立以來,完成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主題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獲得工黨領導人認可,一些被付諸實踐。柯爾的影響通過這一小組進一步擴散,“許多人都表示,這在工黨知識分子思想中具有 20 年以上的強大影響力”。①短期來講,許多青年社會主義者被討論所吸引,加入到小組中,成為勞工運動的一部分,不僅壯大了工會力量,而且提升了工人群體的文化素養。長期來講,柯爾將其自由主義精神和對真相的追求考證精神注入到柯爾小組中,影響了一批社會主義新生力量,其後繼者如邁克爾·斯圖爾特(Michael Stewart)、約翰·帕克爾(John Parker)、休·蓋茨克爾(Hugh Gaitskell)、約翰·杜格代爾(John Dugdale)以及埃文·德賓(Evan Durbin)等原始成員均在 1945 年的議會工黨中表現出色。一些人在工會、教育、政府、媒體等社會各界擔任著重要職務,①還有一些人繼續為新費邊研究局和費邊社工作,並參與了 1945 年工黨的勝選,如上文的約翰·帕克爾。

  與此同時,柯爾繼續在工人教育協會里任教,但據瑪格麗特所述,20 年代中期以後柯爾在組建工人教育協會方面的作用並不突出,決策事務主要由托尼、林德賽和格林伍德等人負責。②此外,1924-1927 年間,柯爾還撰寫了與勞工運動相關的人物傳記和歷史作品,包括《威廉·科貝特傳》、《羅伯特·歐文傳》

  以及《英國勞工運動簡史》,奠定了他在史學界的地位。

  (2)新費邊研究局與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 1926 年大罷工的徹底失敗,表明了工會采取直接行動實現政治變革的局限性,柯爾不得已接受了工黨的通過議會選舉改造社會主義的方式。1928 年,柯爾重新回到費邊社,同意以國家為中心實行社會主義變革,並且把議會看作是實現“工人管理”的一個必要的初級階段,他試圖灌輸給選民以社會主義精神,說服工黨為選舉做準備。1929 年,柯爾推出了《未來十年》作為的工黨改革計劃的綱領,但是沒有得到工黨政府的重視。1930 年世界經濟危機波及到英國,國內失業人口數逐年遞增,柯爾的緊迫感日益強烈。1931 年 3 月份,他向霍爾曼·格雷戈里(Holman Gregory)主席轄下的權威機構皇家委員會提供了有關失業保險的論據:要求政府維持保險收益率;通過稅收而非募捐的方式直接提供資金來使該計劃更加穩健;把這個計劃擴展到那些目前被排擠在外的工人;最重要的是注重提供工作而不是維持(基本生活)。③不久,柯爾成為麥克唐納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Economic AdvisoryCommittee,簡稱 E.A.C.)的成員,此間,他不斷強調失業政策在經濟覆蘇方面的中心地位,他還被任命為小組委員會的主席來審查失業救濟金。④為了解決失業問題,柯爾恢覆了與韋伯、外交秘書阿瑟·亨德森的關系,目的是使自己成為未來議會候選人,打入工黨內部、改變黨的戰略。但這些努力成效甚微。

  伴隨工黨政府改革計劃的失敗,不僅失業問題也沒有得到任何改善,工黨也逐漸失去了活力,在新一代人眼中,它的理論和口號都顯得陳舊不堪。柯爾不願看到這種形勢的惡化,他決定彌補這一空缺。1931 年,柯爾夫婦在埃塞克斯開展周末例會討論應對策略,許多日後的關鍵人物①都參與了會議。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建立兩個長期專門研究社會主義的機構——新費邊研究局(New FabianResearch Bureau,簡稱 N.F.R.B)和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Society for SocialistInquiry and Propaganda,簡稱 S.S.I.P.),前者旨在研究社會主義各個領域的未來發展戰略,重塑勞工運動的長期目標;後者旨在以小冊子的形式散發調查結果並促成討論,以便使工黨的思想緊隨社會的發展步伐。到 1931 年夏,新費邊研究局已經進行了三次大規模調查,為深度研究經濟、政治、國際事務做準備。柯爾認為保持這些機構的獨立性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非官方機構中,研究過程和研究結果才能夠進行得相當不受阻礙”。②他也希望機構的調查結果能得到媒體廣泛的傳播報道。這兩個機構成立後不久,立刻與勞動部門領導人建立密切聯系,創辦論壇、召開會議,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主義者的參與。其中不僅包括政府成員,還有像歐尼斯特·貝文(Ernest Bevin)既是政府人員又在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擔任要職(主席)的成員。貝文當時的主要身份是運輸和普工工會書記,他才華橫溢與勤奮務實的形象給了柯爾很好的印象,兩人迅速建立密切的工作關系。

  1931 年 6 月艾德禮當選新費邊研究局主席,研究局得以在工黨內部進行廣泛的宣傳。此時,工黨在麥克唐納漸進主義指引下,意圖等待資本主義自行瓦解來奪得社會主義改革的勝利,但當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真正來臨之時,他們卻完全不知所措,甚至不得不聽命於資本家的擺布。工黨迷失了方向,然而這兩個機構的迅速壯大讓柯爾等人重拾改革的希望。

  新費邊研究局與國家經濟委員會的關系甚好,很多研究活動都是應委員會需要而展開的,研究局制定的政策文件對委員會決策產生了重大影響。如工黨 1934年出台的《為社會主義與和平》和 1937 年所出的《工黨直接計劃》都參照了研究局的研究成果。1936 年,新費邊研究局的兩名優秀成員——休·蓋茨克爾和埃文·德賓被派到國家經濟委員會的財務和貿易小組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而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的開展情況並不樂觀。1932 年,獨立工黨中的一支團體與工黨鬧分裂,①於是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與獨立工黨中拒絕脫離工黨的成員合並組建了社會主義者同盟(Socialist League),柯爾擔任執行長官。由於柯爾害怕同盟變為另一個極端黨派,便推選貝文出任主席,而獨立工黨力薦懷斯,結果懷斯當選。這番爭執在貝文看來是對工會主義的輕蔑和侮辱,於是也拒絕擔任柯爾提議的新費邊研究局副主席的職位。②此後,柯爾失去了貝文的支持,這件事對他是個沈重的打擊。1933 年,柯爾也離開了同盟。1937 年,同盟與政府因設立《緊急權力法案》(Emergency Powers Act)③而發生爭執,獨立工黨幾近瓦解,社會主義者同盟隨之解散。

  1939 年,新費邊研究局宣布與舊費邊社合並,柯爾被選舉為新任費邊社的主席。第二屆工黨政府計劃推行失敗之後,柯爾把最後的希望寄托於第三屆工黨政府,他和他的小組成員仍舊立足研究,持續對工黨發揮作用。

  綜上,柯爾小組與新費邊研究局代表了柯爾在學術研究方面的主要成就。前者為柯爾培養了人才隊伍,這些成員進入政界和學術界,從而間接推廣了柯爾的學說。後者則代表了柯爾後期主要的學術貢獻,該機構為工黨改革計劃、勞工運動發展提供了理論出處和事實依托,也扭轉了原費邊社理論陳舊、匱乏的窘境。

  2、社會活動——“私人會議”與納費爾德戰後重建調查20 世紀 30 年代後期,第二屆工黨政府在麥克唐納的領導下失利,不僅計劃推行失敗,而且逐漸失去了選民的信任,麥克唐納甚至被斥為背叛者。1935 年 6月,工黨在大選中落敗,保守黨當選,失業問題仍舊迫在眉睫。為幫助制造更多就業機會,1940 年柯爾在貝弗里奇的支持下組織了一批志願者,開展了“人力資源調查”,收集了各行各業工人數量的信息,作為勞動力重新分配的依據。不久,該調查由政府勞動部接管,柯爾重新回到了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二戰期間,為了促成“人民陣線”的聯合,英國政界各民主黨派摒棄前嫌,達成了關於戰後重建的共識,這一共識基於凱恩斯主義和社會改革背景之下,目的是解決失業、教育、住房為主的各種社會經濟問題。在這種形勢驅使下,柯爾組建了每周一次的“私人會議”,特意商討戰後重建問題,與會的包括各行各界的精英、學者和政客等,其中凱恩斯學派學者著重討論了經濟領域相關的重大事項。

  而納菲爾德調查正是在私人會議召開期間同步進行的,從 1941 年 2 月開始至 1944 年初結束。根據卡彭特教授所提供的證據,該調查的靈感應來自於學院院長哈羅德·巴特勒(Harold Butler),但實際提議人和執行人是時任副院長的柯爾,①其調查人員也是由柯爾組織並領導的一批牛津大學經濟學、統計學專家。

  因此,這項調查首先是“非官方”性的。其次,它又帶有“官方”背景,因為它得到了重建部部長格林伍德(Arthur Greenwood)和勞動、住房部部長瑞斯勳爵(Lord Reith,一說為里恩勳爵)的資金支持。根據指示,這項調查要求聯合與調查問題相關的社會各界人士進行密切合作,諸如企業家、工會會員、政府官員及社會工作者等紛紛參與到了調查中。1941 年 4 月 1 日,格林伍德等人明確了政府與社會重建調查的關系,商定了調查需解決的主要問題,柯爾將其總結為三個主題:第一,未來的英國工業和人口可能的布局;第二,戰爭對教育服務的影響;第三,從戰時發展和經驗中汲取教訓,對社會服務進行預測。除此之外,還有關於英國現存機構(包括法定機構和志願機構)充分表達民主社會的精神——這顯然為調查研究的各個方面提出了一條路線。②這種定義為調查提供了很大的發揮空間,有利於收集廣泛且真實的數據信息,提供可靠的數據分析基礎。1941年 6 月至 1943 年 4 月間,調查委員會共提交了 25 份綜合報告,其中 11 份由柯爾撰寫,此外還有 42 份工業和人口地區報告分別遞交給政府各部門。③在這三大主題中,以 1942 年上半年展開的社會服務調查最為著名,它是在貝弗里奇主持的部際委員會關於法定社會服務的需求下,請求柯爾提供一項社會服務的報告,隨後迅速展開起來的。調查結果主要分為全國健康保險、老年人養老金、失業救濟署、公眾救助系統以及工人的賠償五個部分,於 1942 年 6 月提交貝弗里奇委員會。④從 1942 年 12 月所發布的貝弗里奇報告來看,可以發現其大部分內容都采用了柯爾這項調查的建議。另外,柯爾在 1942 年出版的《費邊社會主義》前言部分提到,書的第四部分《為每個人提供機會》是在 1941 年由柯爾獨立寫成的,也是在費邊社社會保險委員會給貝弗里奇委員會提供重要證據前寫的,它與貝弗里奇提案很多地方極為相似。①從這個意義上講,柯爾在社會保障方面對戰後重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關於凱恩斯充分就業的報告也得到了政府和調查人員的一致認可,而其他調查目標的實現並不順利,雖然柯爾團隊起草了大量調查報告,但最終都受到了政府的阻撓。1942 年 11 月,重建部秘書艾爾弗雷德·赫斯特(Alfred Hirst)在與柯爾會面時,表明政府意圖把納菲爾德社會調查委員會轉變為官方機構,最終遭到委員會拒絕,貿易部隨即決定仿照它建立一批平行調查機構。1943 年 2月,政府終止了對委員會的資助,調查被迫陷入僵局。自始至終,納菲爾德調查都被視為“外圍機構”,②當涉及到政府機密信息時便被拒之門外。1944 年 2月,柯爾從納菲爾德調查委員會憤然離職。

  雖然柯爾團隊對政府戰後重建工作所做的貢獻確實有限,但他的努力不容被忽視。團隊成員沃斯威客(Worswick)曾被柯爾在調查工作中的表現所折服:“也許最引人注目的是,在這個無趣而又極具目的性的會議上,他超凡的記憶力、出眾的條理性和清晰的闡述能力都被充分地展示了出來。”③在柯爾倡導下建立起的“戰時共識”,將各界精英凝聚起來共同參與到調查中,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有一部分報告被工黨領導人拿來做參考,其余部分雖然沒有被政府所采納,但也成為一批的珍貴史料。而且,參與調查的一些學者,後期進入政界,在議會中起到關鍵作用。再者,社會調查進一步引發了下層人民對政治事務的關注,為工黨爭取了更多的選民。最後,貝弗里奇報告後來成為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的典範,這間接體現了柯爾對世界的價值。

  3、文化教育

  1925—1928 年間,柯爾在牛津大學擔任教師,主要教授經濟學。後來的工黨領袖蓋茨克爾在《柯爾回憶錄》中回憶了柯爾刺激式的教學方法,在蓋茨克爾讀書期間,柯爾並不把他當作一名學生,而是當作一名研究工作者。蓋茨克爾為柯爾寫了十幾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有數量驚人的參考書目,有一次甚至奮鬥到淩晨四點。他評價說,“道格拉斯本人特別敏感,自我批評,甚至嘲諷,非常樂意扮演‘大師’的角色。”①

  30 年代,柯爾把主要精力放在新費邊研究局和社會主義調查宣傳社中,幾乎無暇教學。即便如此,1939-1946 年及 1948-1950 年,柯爾在任費邊社教育委員會主席期間,仍不斷提倡教育制度民主化。

  晚年的柯爾除了擔任費邊社職務外,主要就是在牛津大學教授社會政治理論,此時的他更有知名度,思想也更加成熟。首先,他認為有必要通過講課和輔導來傳達自己的社會主義觀念,鼓舞下一代青年男女繼續為社會主義事業而奮鬥。在 1947 年出版的《智者對戰後世界的指導》中,柯爾明確表示:“我是一名大學老師,秉持社會主義觀念,追求教書和寫作是我的專職工作,而非‘實踐政治’。……我不曾試圖成為工黨會議的代表,也未曾渴望成為政治界的領導人,因為我缺乏天資和品味。我常常表達出強硬的觀念,並總是精力充沛地反對那些通常與‘進步’緊密相關的觀點,而對於老師來說強硬表達觀念、甚至是強硬表達政治問題的觀念是不合適的。”②可以推斷晚年的柯爾也不禁感嘆自己在政治道路上不盡如人意的表現,甚至認為自己是有些失敗的,他似乎感受到自己的倔強、固執並不適合從政,而是更願意被當作一名老師。其次,柯爾認為教育是實現社會主義的重要環節,他提出教育的三大目標首先就是“給與所有人以最大可能的機會”,另外二個目標則是“教授真相,教授公民權”。③因此,教育在柯爾的社會主義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捷徑。他希望通過教育民主化使更多的學生接受優質的教育,避免教育不平等帶來的階級分化。

  他也試圖引導學生追尋真理、查找真相,懂得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最後,柯爾也相信理性的價值,讚揚知識對社會發展的進步作用,他說:“也許知識是唯一能促進歷史不斷向前推移的力量。”④這是促使柯爾不斷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原生動力。

  另外,柯爾也表明了作為作家的寫作目的和理想,包括提高本國及全世界人民的“生活水平”;取得“個人自由與政治自由(指實現自治政府)”;規範並提升“社會行為準則”;行使權利“服務(於社會)的責任”;“按自己意願行事的權利”;構建行之有效的“普遍道德規範”;維護人類的“兄弟情誼”;挖掘“真相”,揭露謊言;維護“言論自由”及出版自由;倡導“結社自由”;維護人類“意志自由”;“正確和錯誤的想象”(即你的想法正確與否取決於是否同意以上所有觀念)。①通過梳理這些信條,可以發現柯爾一生都懷揣著偉大的理想和抱負,他以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不懈的追求為人類社會的自由和解放而不斷奮鬥。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2-5-18 23:32:38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傑瑞米柯賓 于 2022-5-18 23:42 编辑

結 論

  通過對柯爾社會主義思想的探析,可以發現其社會主義思想經歷了一個深刻的轉變。最初,莫里斯引發了柯爾對社會主義的向往,促使其形成理想化的社會主義特質。其後,韋伯又引導柯爾走上社會主義實踐之路,培養了他注重調查研究、立足尋找真相的治學態度。但不久柯爾就與韋伯決裂,退出費邊社並另創基爾特社會主義學說。期間他積極倡導工人管理、工業自治、社會多元主義與職能民主等觀念。後來,由於基爾特運動失敗和種種現實因素的影響,柯爾又回到了原先的費邊社會主義道路上來,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理論更新。他大力推廣社會主義精神,提倡機會均等、民主自由、社會保障,要求實現工業或服務業及農業的社會主義化,解決失業、消除貧困,從而衍生了新費邊社會主義理論。雖然前後兩個階段思想的內涵迥然不同,但都是以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創建美好社會主義為目標,因此可視為柯爾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過程,本質上講並不矛盾。

  從柯爾的政治生涯和政治理論來看,他像是一個徘徊在理想與現實間的矛盾體。他的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觀念引領他不停地摸索著構建理想社會主義的方法,不斷嘗試各種激烈的、溫和的變革方式,而英國人骨子里的務實傳統又促使他不得不重視眼前的工作,並最終引導他回到韋伯的現實主義中來。他的一生看似搖擺不定,實則堅決果斷。那麽,柯爾在英國社會主義發展進程中究竟占有怎樣的歷史地位?

  其一,柯爾是傑出的學者和教師,在學術教育領域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學術方面,柯爾善於研究各類社會問題、著書立說,尤其撰寫了大量關於政治、經濟理論作品,在英國學術界占有重要地位。柯爾的很多書也被譯成多國文字並發行到世界各國,由此向世界各國人民傳播了他的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方面,他自牛津大學畢業後終身執教,積極推動教育民主化,培養了眾多知名學者、政要,這些人對英國各界都產生過不小的影響。此外,柯爾也始終重視工人階級教育,在他的領導下,工人教育協會培養了許多工人管理者,從整體上提高了工人階級素養,間接推動了勞工運動的進步。

  其二,柯爾是費邊社第二代領導核心。費邊社與柯爾之間是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早期,費邊社豐富了柯爾的社會主義思想內涵,引導他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但很快它又抑制了柯爾真正的社會理想,因此迫使他走上了基爾特社會主義道路。在這條道路失敗後,他再未著述過與基爾特社會主義明確相關的著作,而是沿著費邊社原有道路繼續向前推進,幾乎領導了 30—50 年代費邊社的發展。

  雖然柯爾在晚年自詡其一生都是一個基爾特社會主義者,但從其重要社會貢獻的角度來看,他仍舊是一個費邊社會主義者。

  其三,柯爾是 20 世紀勞工運動的推動者和現代福利制度的創建者之一。他一生都致力於推動勞工運動的進步,不僅撰寫大量工人階級理論與史學著作,而且積極投身於工人運動和工人教育,並通過費邊社滲透工黨的執政理念,為工黨彌補了工人階級理論的空缺。這些行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階級的貧困狀況、提升了工人階級勞動地位和文化素養。此外,柯爾還帶領自己的團隊創辦研究機構、展開社會調查,探尋下層人民真實的就業、生活狀況,並在此的基礎上著書立說、向工黨建言獻策,最著名的就是參與並領導了《貝弗里奇報告》的調查研究工作。這些實踐活動間接推動了英國向福利國家的轉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6 16:26 , Processed in 0.065047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