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226|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四分之一以上美国青年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25 21:38: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远航一号 于 2022-7-25 21:46 编辑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22-7-25 21:39:19 |只看该作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22-7-25 21:41:57 |只看该作者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25-34岁美国青年居住情况的变化:

1970年时,80%的25岁以上美国青年与配偶生活在一起(及已经结婚)

其余或者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或者独立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22-7-25 21:45:38 |只看该作者
到了2021年,只有38%25岁以上美国青年与配偶生活在一起

29%与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在一起

17%与非婚伴侣生活在一起

16%自己独住或与室友一起居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5#
发表于 2022-7-25 22:26:20 |只看该作者
被迫长期当“孩子”,大学毕业还要依靠父母,被迫“啃老”。这是新自由主义对美国年轻人物质和尊严上的双重侮辱。

此外,与配偶同居比例下降,非婚同居比例上升,也是美国年轻人无力维持家庭(因此也无法享受家庭),不得不依靠“临时编组”的同居关系来满足基本生理和生活需要的体现。同居关系越是临时的,同居伴侣之间的关系就越不稳固,就越是无法满足深度交流的需要,精神生活就越是贫乏。

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实现人与人的自然结合,才能一定程度上控制不稳定同居带来的问题。资本主义条件下是不可能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6#
发表于 2022-7-26 08:53:39 |只看该作者
井冈山卫士 发表于 2022-7-25 22:26
被迫长期当“孩子”,大学毕业还要依靠父母,被迫“啃老”。这是新自由主义对美国年轻人物质和尊严上的双重 ...

非婚同居也不代表是“临时编组”的同居关系吧?很多人就是不婚的,觉得婚姻的法律关系没有必要
同居的不稳定,也算是反映了个体的经济独立能力?同居者不相互依赖。
深度交流和同居没什么直接联系吧?精神生活的贫乏与否和同居又有什么关系啊?

共产主义,会消灭婚姻制度?那同居可能更“不稳定”?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7#
发表于 2022-7-26 09:19:44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这样的啊!因此经常要被完全不懂尊重、隐私、自由的父母拖后腿。但我又不愿意接盘房地产。在特色国,你要么就吃这泡屎,要么就吃那泡屎,完全不是适合人生活的地方。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8#
发表于 2022-7-26 09:36:10 |只看该作者
蒸馏水 发表于 2022-7-26 08:53
非婚同居也不代表是“临时编组”的同居关系吧?很多人就是不婚的,觉得婚姻的法律关系没有必要
同居的 ...

美国非婚同居中大多数大概还是属于临时编组的情况

知识分子中长期同居而不结婚的比例可能高一些

另外同性恋中非婚同居的比例可能高于已婚同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9#
发表于 2022-7-26 09:38:09 |只看该作者
sxm 发表于 2022-7-26 09:19
我也是这样的啊!因此经常要被完全不懂尊重、隐私、自由的父母拖后腿。但我又不愿意接盘房地产。在特色国, ...

那还是努力创造条件自己搬出去住吧

否则女朋友都不好找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0#
发表于 2022-7-26 11:07:55 |只看该作者
美国的生活文化向来标榜个人的自由和独立,这些数据确实很有颠覆性,触及到了某些美国社会的底层原因,原推文下面的评论就有“关于财富如何分配”,若简单粗暴用的还原论来理解,这还是「经济剩余的多寡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决定性影响」的结论。原推文的其他评论还有延伸到意大利的,不过意大利社会的家庭纽带关系是很紧密的,被称为欧洲的小中国,受这种习俗的影响,在意大利年轻人还跟父母住在一起则不太有(资本主义)经济性的原因。

另外,如果这份研究数据还能给出阶级尺度就好了。比如跟父母一起生活的年轻人中有多少出身于工人阶级家庭和小资下层。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22:46 , Processed in 0.031942 second(s), 9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