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591|回复: 2

哲学常识(六)—— 康德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2-10-25 20:17:3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张惟为 于 2022-10-25 20:18 编辑

本站经常有人讲“你这是不可知论”,但说实话,讲这话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啥是不可知论。



本文摘录自《黑格尔哲学》,作者 【英】W·T·斯退士
1、康德想要解决休谟的问题

康德被休谟的这些思考深深烦扰,并想方设法要为它们找出答案。因果性等等这样一些观念对于知识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一切科学都建立在因果性的设想之上。如果这个知识的基础就这样被摧毁,那么整个知识的大厦就会倒塌。任何知识的可能性都有赖于对休谟的发现作出一个回答。

康德认为,知识包含着两个成份:感觉和思想。在感觉中我们是被动的。我们以感觉的形式,从外在的源泉那里得到知识的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在思想中我们是主动的,思想是心灵自动的活动,它把未经加工的原始的感觉材料综合加工成知识。康德说,所有这些是自从柏拉图时代以来被普遍公认的。康德进一步分别地对知识的这两种成份进行研究。

首先是关于感觉。每一个外部感觉的对象都在空间与时间中。每一个内部感觉的对象,即内省,如感觉与观念,是在时间中的,但却不在空间中。这样。时间是内感觉的普遍形式,空间和时间是外感觉的普遍形式。现在我们要问:我们有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在上面探讨因果性时这个问题曾经使人困惑难解)任何知识吗?回答是肯定的。所有几何学的知识都包含着对于空间的普遍的、必然的命题。我们也有关于时间的普遍的、必然的认识,例如,两个瞬间不可能是同时发生的。算术的命题也是普遍的、必然的。但是休谟已经确定无疑地证明经验不能给我们以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这种知识不是起源于经验的。

然而,或许这种数学命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是由于它们仅仅是分析的这一事实。"马是一种动物"一定是普遍必然地正确的,只要我们继续在同栏含义上使用"马"和"动物"这两个词。马的观念包含着它是一种动物这个事实,所以这个命题只给出了"马"这个词的涵义的不完全的分析。同样地,人们或许会强烈主张 2+2=4 这个命题所以是普遍的、必然的,因为它仅是 4 的一个定义。而两条直线不能构成一个空间也是普遍必然的,因为它不过是表示直线本身的含义而已。

这是一个似乎有理但却不正确的反对意见。正在讨论的这些命题不是分析的,而是综合的。2+2 不是 4 的定义。仅仅通过分析 “4” 的观念,谁也不会知道 4 =2+2。直到经验显示出两个念珠和两个念珠加在一起或别的什么东西两两相加形成四个之前,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一点。同样地,对于直线的观点无论作多少分析也不能给我们以两直线不能形成一个空间的知识。只有在一个真实的空间或一个想象的空间中才能看出这一点。通常,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无疑要试图去想象两条直线合围成一个空间,但我们发现办不到。这种想象中的经验与对一个真实空间的经验具有相同性质,即它是一个显示于我们的意识之前的某种过程,而不是对一个概念的分析。

因此,这些命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不可能来自经验。在我们能够知道它们以前,我们无疑地需要经验,因为,如上所述,它们只是在经验中才被表明出来。但一切这些经验所能够给予我们的只是这两个念珠和那两个念珠形成这四个念珠,或者这一对直线不能合围成一个空间。可是,一当这些特殊的事实在经验中被表明以后,我们就超越它们的特殊性而把普遍性与必然性加在它们上面。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是真的就变为在所有情况下都必然是真的了。经验不能提供这种普遍性与必然性。所以这些命题一方面是综合的,而另一方面又独立于经验之外,或者用康德的话来说,是先验的。这样,问题就在于:一个先验综合的命题如何是可能的?它们不是来自经验,也不仅仅来自对我们的观念的分析。

2、时间和空间

打开这个秘密的钥匙只能在对空间和时间的思考研究中得到。空间是外界事物显现给我们的条件,除非在它存在于空间中这个条件下,我们不可能设想这张桌子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却很容易地想象出没有这张桌子的空间或设想出没有任何东西的空的空间。我们能够在想象中去掉一切在一个空间中的事物,而这样一个完全空洞的空间却存留着。但反过来我们却办不到,我们不能在想象中去掉空间而事物仍保持存在,因此, 对空间的认识是对事物的认识的先决的条件。对事物的认识明显地就是我们所谓的经验,因此,对空间的认识是先于一切经验的,因为它是一切经验的条件,而一个条件必须在那些依赖于它的东西之先。因此,我们对于空间的认识不是来自经验,来自外界,而且空间也不是在我们之外的某种东西,通过感觉而为我们所被动地接受下来。它不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的事物的形式,它是我们自已的知觉功能的一种形式,它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创造物,是我们把空间加诸事物,而不是事物把空间加诸我们的心灵。空间不是离开我们的独立存在,它是我们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康德还提供了类似的论证来证明时间的同样的特性。

现在,如果这是真的,我们就能够理解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命题的普遍性与必然性了,而用其他的方式则我们就无从理解。因为,如果空间和时间是我们的感官的主观形式,这样,空间和时间的法则 —— 几何与数学的法则就是这样的法则 —— 就是我们心灵的法则,而我们自己的感觉官能的法则自然对任何我们觉察到的东西都是真正普遍的,必然的。如果我们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我们不管看什么都是有色的。这样,空间和时间是我观察事物的方式,我们感觉的法则把我们的白我加之于我们所观察的一切事物。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当康德说对空与时间的认识是先于一切经验的,他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带着一个现成关于空间和时间的知识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心理学家们曾经辛勤地研究了关于空间与时间的知识在儿童与幼小动物生长起来的道路。这些知识当然是逐渐从经验中得来的。但是这类心理学的结论一点也不和康德的理论相冲突,并且与它毫无关系。没有人会设想对空间与时间的认识是在时间的次序上先于经验,康德更不这设想。它们只是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因为它们是经验的逻辑条件。并且,康德的理论是说,虽然我们无疑地是象心理学家们所描述的那样逐步地得到空间与时间的知识的。但是我们这样知道的不是任何外在于我们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正在得到的不是一种异己的东西,而是我们自己的心灵的内容。不了解这个区别是对康德和黑格尔的某些最大的误会的根源。

空间与时间是感觉中唯独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因素。它们是感觉的必不可少的形式。这些形式的内容,即这些感觉的材料如颜色、味道等等,不是普遍的、必然的。例如,这朵罂粟花是红的,但我们看不到它所以为红之必然性。它也可能或许是蓝的,我们既不能把我们关于红色的观念扩展到一切事物上去,甚至也不能扩展到一切罂粟花上去。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假定除时空外的感觉的其他因素是我们心灵的创造。除了空间与时间这两个例外,其余的感觉均来自外部世界,来自外物。因此,感觉可说是有两个源泉。感觉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是认知的心灵的自动产物,感觉的质料是从外面由对象给予我们的。这样,随之而来的一个看法就是,对象自身,事物之自身,离开了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作用,是完全不在时空之中的。因此,被我们观察到的在时空中的对象不是真实的对象,而只是现象。

3、范畴表

对于知识的第一个来源即感觉的讨论就到此结束。再一个问题是,在知识的第二个源泉即思想中是否有任何普遍的、必然的因素。思想是概念式的,因此,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有普遍的、必然的概念吗?我们已经看到,原因和实体这两个概念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还有别的吗?如果有,它们也象空间与时间一样,必须是先于经验的,必须是先验的,必然不是由事物自身,而是由认知的心所提供给知识的。并且,如果是这样,那它们将是纯粹的形式,没有任何感觉的材料在它们之中。因为质料是由事物自身所给予的,而它们是心灵所提供的形式。"红" 的概念和 "红" 的感觉一样,都不是先验的。每一个都没有普遍性或必然性。它们二者都属于知识的质料,而不属于知识的形式。概念的功能也是判断的功能。心灵,当它把概念加于对象时,它就是在作判断。因此,思想的纯粹的、无任何感觉因素的形式即纯粹的概念,从通常的逻辑判断中可以得到。"一些罂粟花是红的" 是一个带有感性材料的判断,并且给予我们以带有感性材料的概念"罂粟花"和"红"。但是,"某些S是 P",则是纯粹的形式,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感性的材料。但它是否包含着一定的概念呢?是的。首先,它是一个特殊的而不是普遍的命题,它属于多于一而又非全的一类,这就是"多数"的概念。其次,它表明某些东西"是"。这里就包含了真实的概念,这些概念必须是纯粹的、无任何感性因素的概念,它们不是从经验中抽绎出来的,而是我们心灵的结构所加给知识的。要发现这种概念的完全的表解,我们只需看一看种种不同的逻辑判断中所包含的概念。这些判断表把概念划分如下:

关系样式
普遍的肯定的定言的可然的
特殊的否定的假言的或然的
个别的无限的选言的必然的

康德从这个表抽出了相应的概念如下∶

关系样式
全体性真实性实体与偶性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多数性否定性原因与结果实存与非实存
单一性限制性相互作用必然与偶然

这十二个纯概念被康德称作范畴。它们如同空间与时间一样,是(1)没有内容和质料的纯形式;(2)先于一切经验;(3)不是得自一个外在的源泉,而是心灵自身所提供的。

这些范畴也是普遍的和必然的。一个东西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红的,但它必然是某种原因的结果。它必然是具有一些偶性的实体。它必然是一或多。我们可以设想一个世界没有白色或重量,但不能设想一个没有同一性、多样性、真实性、否定性等等的世界。这种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论证是和时空的普遍性与必然性的论证一样的。范畴是我们心灵的劳作。我们的心灵是这样地构造的,所以事物必须通过这些形式来显现。因此,这些形式适用于一切事物。并且对我们说来是普遍的、必然的。并且,由于物自身是不在时空中的,所以这些范畴也不适用于物自身。物自身不是一个原因,也不是一个实体;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它既没有量与质,也没有关系。这些概念只适用于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而不适用于事物之自身。

4、康德的不可知论

现在要指出,所有这些,总的意思就是说真实是不可知的。物自身是真实,它是离开我们心灵的主观概念而真实独立存在的。我们所知道的事物只是现象。真实的事物不在时空之中,既无量也无质,也无关系,一句话,对我们来说是完全不可知的。这样,对于我们所谓的知识有什么可说的呢?我们所必须说的是,我们的知识在现象的范围之内,在我们的经验的范围之内是正确的、可靠的。无疑地,我们所知道的整个世界都是现象,但它不仅是幻想,因为这些现象的形式是普遍的、必然的。它们适用于一切与我们的心灵同样构造的心灵。它们不仅是一个个人的心灵的无根基的幻觉,即意味着幻想的幻觉。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个现象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象我们能够知道真实自身,那我们就是在欺骗自己。因此,知识只能停留在经验的世界中,不能再越雷池一步。它不能洞察世界内在真实的秘密。由于我们心灵的特殊构造方式,真实对我们来说是永远不可知的。而由于经验只是意味着被我们的外感觉和内感觉所审查过的宇宙,所以康德的最后结论必然只能是:只有对于现象的知识是可能的,一方面是感觉世界的现象,另一方而是心灵的内在精神世界的现象。

于是,在康德看来,哲学必须去掉它的独断性的主张。要抛开除了在时空中的直接存在以外的任何假定或前提,它必须放弃想知道"真实"、透视到显现背后的所有企图。但是,这个对于哲学世界的庄严警告的效果却实在令人惊异。紧接着康德对哲学大声喝令"停止前进"之后,哲学却把它的信徒们引上了一个胜利的进程,也可以说是一种鼓乐齐鸣、彩旗飞舞的行程,它以其有力量一举攻克无限知识的堡垒的充分自信,胜利地向前挺进到占有真实自身这一最后的结局。并且,最令人惊异的是,这个成果就是用康德自己锻造出来的武器获得的。正是在康德的旗帜下哲学向前迈进了。曾被誉为一切时代的最伟大的发现的康德自己的哲学完成了这一最后的胜利。哲学摆脱了那位大师(按∶ 指康德)的警告所造成的自我抑制的状态,一跃而进入一种兴高采烈的热情奔放之中。它不再给自己加上种种限制。要完成"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那"不可知的"东西,这就是那个时候哲学的充满自信的激情。

这种令人惊奇的变化的原因在于,当哲学断定普遍性、必然性和纯思都是心灵的先验构造时,它就和康德的"物自体"发生冲突了。每一个人立即都会看到,"物自体"的概念是一个自相盾的和不可能的抽象物。这是一个绝对的自相矛盾。它的存在之所以被假定是因为康德设想我们的感觉必需有一个外部的原因。因此,一方面,物自体被断言是现象的原因,而另一方面,它不可能是一个原因,因为"原因"是我们心灵的一个范畴,而范畴是不适用于物自体的。即使把物自体说成是现象的基础,而不说是它的原因,这个矛盾也无法解决。显然地,这只是一个遁词,只是字面的变换而含义并无改变。再者,即使我们说物自体不是一个原因,不过它是存在的,这样的主张首先仍是自相矛盾的,其次也是十分没有道理的。其所以自相矛盾是因为,虽然这个说法抛掉了原因的范畴,它仍然把存在的范畴运用于物自体,这和康德认为没有任何范畴可以运用于物自身这一基本立场相矛盾;其所以没有道理是因为如果物自体不是我们的感觉的原因,我们就没有根据假定它的存在。为什么假定终究有一个物自体呢?为什么不设想对我们显现的东西即现象就是全部的存在呢?这仅仅是因为,在康德看来,我们的感觉必须有一个外部的原因,这就是假定物自体存在的唯一根据。因此,既然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物自体不可能是这样一个原因,所以就没有理由假定它的存在。最后,一个不可知的存在的整个概念就是自相矛盾的。知识不是别的,就是概念的运用。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东西存在着并且是一个原因,我们就是知道存在与因果的概念是适用于它的。因此,我们对它有了一些知识,而这个东西就不是不可知的,甚至不是未知的。

这样,整个的物自体的概念就坍塌了。而我们必须仔细地审查康德哲学的坍塌的结果。知识的形式,空间,时间和范畴,都是我们心灵的产物,而不是来自任何外部事物。康德假定,知识中被给予的因素,即感觉,那充填着空间、时间、范畴等形式的质料,是来自一个外部的源泉,这样就引导到那自相矛盾的物自体。因此,唯一的结论就是那给予的因素不是来自外部的源泉,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象那些先验的形式一样,质料也是心灵的产物。然而,如果质料和形式二者都是心灵的产物,这就意味着知识的整个对象,每一个事物、整个宇宙,都是心灵的产物,这就走上了一种极端的唯心论。

最后,认为在宇宙中可能有某种东西是不可知的信念被物自体所破除了。说任何一种东西是不可知的,这是自相矛盾的。因此,一切事物必定是可知的。对于人类知识的抱负是没有什么限制的,无限、绝对之自身是向我们开放着的。这就是那些激励着康德以后的哲学胜利前进的思想,费希特、谢林、叔本华和黑格尔 —— 这些就是康德哲学剥去它的附赘悬瘤即物自体之后的产物。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2-10-25 20:30:10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说,你一直指责同志们“不懂这,不懂那”
我想知道“你懂吗?”
连同志们的话都能曲解,你怎么保证你能从这些名家作品中读出点有意义的东西来?你这么知道你坚持的就是对的?
有经过实践检验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3Rank: 3

发表于 2022-10-25 22:14:45 |显示全部楼层
抄抄自己读不懂的书,骂骂自己辩不过的人,在网络世界寻找一点虚幻的满足,仿佛自己就是呼云唤雨的先锋队。

说得越多,出的洋相越大。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16:44 , Processed in 0.018648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