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565|回复: 16

分析所谓的“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几点研判”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3-3 05:47:37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的全称是:    批判所谓的”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几点研判“,以及论消费不足理论的严重误导。

刚刚看了看”关于当前国内形势的几点研判“,我感觉这文章实在是缺乏逻辑,充斥混乱,与其说是分析不如说是发泄焦虑情绪,因此写这篇文章来进行说明


这篇文章最重要的问题,就在于它完全是建立在所谓的消费不足理论之上的。这篇文章一会儿在说”出口导向“,一会儿在说”大基建“,不外乎逻辑是说,由于资本主义总是会生产过剩,所以说必须要有一个外部需求,不管是政府印的钱还是出口。然而我在这个帖子下面已经说明了,不存在消费不足,也不存在生产过剩,只有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并且在凯恩斯之后,周期性经济危机就退化为危害小得多的经济周期。
http://redchinacn.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6114&extra=&page=1


这里就再次大致提一下消费不足理论的问题:工人的消费是需求,但是资本家的投资也是需求。正常情况下,也就是资本主义处于周期的”复苏“阶段的时候,投资和消费加起来等于总的生产。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资本家的投资会变动。在正常情况下,资本家会为了抢夺市场拼命投资,总需求就超过总供给,造成资金短缺或者劳动力短缺,形成经济过热。这种短缺增加了资本家的成本,影响资本家的利润,然后资本家又怕自己跑得慢,一下子撤资,经济就进入了危机/崩溃阶段。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在于过热的时候减少政府支出,崩溃的时候增加政府支出,从而让总需求的波动稳定,这样经济周期就仅仅是周期而不是危机了。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工资受到失业率的调节,失业率过高工资会停滞,但是会增加剩余价值率,加速资本积累,反之亦然。因此工资始终等于生产率的一个比例。因此资本家大量投资,让生产力加倍的同时,工人的工资(尽管可能不是人均工资)同样也会加倍。消费和生产是同时增长的,不会出现所谓的”仅仅为生产而生产,用机器制造机器”的情况。


事实上,生产过剩仅仅存在于经济周期的崩溃阶段。而且这种生产过剩,恰好是前一个阶段也就是经济高潮/泡沫时期需求过剩、生产不足的结果。从长期来说,总需求会匹配总供给。


回到要分析的文章。这篇文章最大的问题就是,它完全是站在需求侧的。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大约30年的平均百分之10的增长。因此不分析供给侧,不分析怎么生产不分析生产的进步是怎么发生的,反而分析需求侧,完全是找错了重点。此外,除了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作者堆砌了太多的官方套话,很多地方缺乏逻辑。


文章一开始提到“出口导向经济”,并“推动工业化进程”。但是究竟是怎么推动的呢?按本文作者的想法,是外贸提供了大量的需求。但是,如上文所述,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能从需求侧着手。供给侧呢?好吧,作者确实提了一下,“为什么中国有能力给世界市场提供供给”,结果是劳动力非常廉价。但是,我们分析的不是经济的增长吗?劳动力廉价,所以说出口企业会获得更多利润,然后呢?增长在哪里呢?生产的进步又在哪里呢?


如果我来分析出口的部分,我会从供给侧、生产的方面来分析。首先,中国刚刚改开的国情,就是大量的小农和少数在现代部门的工人。小农我们完全可以视为仅仅是活着,没有任何实际产出。而之所以只有少数人在现代工业,就是因为生产资料太少,工厂太少,机器太少,总之就是资本太少。因此,要增长经济,要增加生产率,就必须解决这个瓶颈,也就是资本不够。换言之必须要大力投资。当然,除了资本不够以外,使用更先进的机器、更先进的劳动方式,也能直接的增加生产率。总而言之,中国的经济增长从供给的角度来分析,就取决于两个要素:1,是不是能增加投资,来雇佣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2,有没有引进/研发/采用更先进的技术,从而直接增加生产率。


外贸的作用,就在于1,出口行业实现了规模经济,直接增加了生产率;2,外贸引进了外国技术,直接增加了生产率;3,外资涌入能让外国的生产资料进入中国。但是,外贸同样也有很多的害处:1,外国相对于中国处于垄断地位,因此例如芯片、机床等的进口让中国让渡了大量的劳动给外国;2,外资如果控股了中国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就不会进一步开发技术,典型的就是合资车;3,由于顺差,中国积累了大量的绿纸,这些绿纸并没有变成生产性投资,却浪费了一部分国家的产出。总的来说,外贸对供给侧的影响有好有坏。我之前曾对此做了一个线性回归,判断贸易额和GDP增长率是否存在线性关系,结果是没有。大概可以认为,供给侧的角度,外贸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抵消了。由此我们就应该得出两个可能的结论:可能1,外贸对中国的意义有限,因此应该无视掉;可能2,外贸里面平等交换的部分就是对中国有利的一面,而不平等交换、新殖民主义剥削就是不利的一面;目前两面抵消了,但是我们仍然应该改变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抵抗新殖民主义剥削,让贸易的正面的一面发挥出来。


第二部分,提到土地财政。作者前面大致说了下模式,“地方政府通过住房....形成制度垄断租金...居民的储蓄被最大限度地转化为政府所获得的土地出让金...以极低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刺激投资率...刺激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和生产性投资”,并指出地方政府之所以会致力于经济增长,是因为政绩锦标赛。但是,我在前两段已经提到,中国的增长从供给侧看,取决于技术进步和投资。这样看来,土地财政难道不是一个好东西吗?不是能尽可能的增加生产性资本积累,尽可能的调动储蓄,从而加速经济增长吗?但是,作者反对我观点,而是认为,这会造成”脱实向虚“,也就是买房的投资超过了对机器的投资;第二个是地方债问题,但是注意原因是”随着城市化放缓,地区房价没有预期上涨“;第三个也就是最后一个是影响人口出生率。简而言之,作者认为土地财政是这三个问题的原因。


事实上,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土地财政所导致的。这三个问题的原因不是土地财政,而是房价过高,但是土地财政并不导致房价过高,经济周期的高涨/泡沫阶段才是原因。土地财政的本质是一种绝对地租,因此作为实际土地所有者的政府、开发商、房叔房姐就可以拿到地租,地租的总额则大概相当于当地GDP百分之10。因此,房子并不是一种生活资料,正相反,是一个资产,房价就是”xx市基础建设平台有限公司“的股票价格。这能和居住情况的数据相互映照:中国的农民工有百分之61不是是租房住的(所以说,表面看,中国的”自住率“很高,实际上不过是在自己从不回去的农村修小别墅、在城里打工的时候租房)。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4/t20190429_1662268.html。股票在高涨时期的特点,就是其价格会有泡沫,股价和盈利相比过高。中国目前的相对于经济水平的过高的房价,同样也是高涨的产物(还可以补充说,作者提到的所谓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是一切行业在高涨时候的现象,只是主体可能是私企资本家而不是地方政府)。要应对高涨, 就必须首先采用紧缩性政策把经济提前打入崩溃阶段,不然泡沫尾大不掉,然后再立刻改成扩张性政策减轻崩溃带来的痛苦。而这正是中国从2021年末到如今的经济政策:首先2021年用金融管制逼迫一系列房企陷入破产,到了2023年却反过来完全放开。在这之后,经济进入复苏周期,房价逐渐回归正常值,自然这三个问题都不存在了。


这并不是说我支持土地财政,下面我将从供给侧来分析,土地财政为什么曾经是一个有效的制度,但是现在不合适了。在上面我说过,中国的经济增长本质上取决于技术进步,以及靠大规模投资来调动农村的劳动力。但是现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耗尽了,投资的意义已经不大了,所以说必须重视技术。但是,地方政府的政绩是短期的,而且是货币化的,所以说地方政府就必然首先支持各种短期的,能迅速形成盈利的行业。而至关重要的技术进步,芯片也好,汽车也好,都需要长期的,持久的投入,而且长期不见利润——这要么是因为技术迭代周期太长(例如说大飞机),要么是虽然迭代周期很短,但是外国领先太多代(芯片)。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不那么注重短期利润的部门来负责技术进步。就是说,至少要搞国家资本主义,如果不是社会主义的话。例子之一是,中国的电力行业是国有的且垄断的,因此开发、引进了先进的轮机技术和高压输电技术,目前中国在这两个技术上面是绝对的领先地位。当然,国家资本主义的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中国石油部门的出油率(原油和产出的汽油、石脑油、重油等)大概是百分之60多一点,远低于发达国家。这说明需要清除腐败、以及强迫它们搞技术进步而不是垄断。


说完土地财政,作者下一个论点是,由于所谓的”非合作性劳资关系“(但是,问题来了,阶级斗争还能是”合作性“的?),造成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因为08年之后外需下降,继续压低工资会造成内需下降(但是,非合作性劳资关系为什么就等同于工资下降?为什么不是工人索要更多工资,让工资增加?);然后是所谓的”低工资-消费不足-出口依赖-低工资“困境(但是我上面已经提到了,消费不足是伪命题。资本家的投资也是需求)。


这些需求侧分析的荒谬性,我上面论述了不少字,就不再复述了。但是下一段的供给侧分析,就让人绷不住了,”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和压低工资份额来吸引外资和打开国外市场,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低质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造成核心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缺乏“。为什么就会导致创新能力匮乏?所谓创新能力,不外乎有钱,有人,然后做实验。中国”缺乏创新能力“,不外乎就是1,中国绝对的没钱;2,中国的企业界不愿意花钱。上两段我提到了,中国的地方政府不愿意投入技术进步,是因为回报周期太长。这里的企业也是一样的。但是这和工资份额有什么关系?工资份额增加,企业就更愿意投资长回报的技术?
另外,引进技术是创新的前提。所有的技术都得建立在巨人的肩膀上,自己重新发明一遍轮子可不是创新。真要说引进技术的问题,可能在于1,合资企业有外国股份,靠外国技术躺平,并且往外企送钱;2,一些国有企业一直在引进、引进、再引进,而没有真正自研,这就是管理的问题。总之,是管理问题和所有制的问题,而不是引进技术本身。


三个论点,即出口导向,土地财政,还有工资挤压都说完了之后,作者回顾了中国几次经济周期,然后指出”内需很重要“,要”改善分配“。这里的每一个论点都是错误的。1980年代后期的经济危机,是通货膨胀、供给不足为特点的,根本不是需求不足。这实际上符合我在最上面的帖子(http://redchinacn.org/forum.php? ... p;extra=&page=1)里面提到的第二种经济危机(第一种是劳动力短缺型经济危机,第二种是资金短缺型经济危机)。但是按照消费不足的理论,很明显是没法解释为什么需求不足居然还能通货膨胀。1993-2011年作者分成了 两个周期,然后认为这是”内需不足因此要出口导向“,我上面在”如果我来分析出口的部分“也早就批判了。最后一个,2012年到现在的”长期萧条“期,我对土地财政的分析,已经指出这个所谓的长期萧条,实际上是”土地股市“进入高涨和泡沫阶段,因此需要连续的、紧挨的一个紧缩性政策+一个扩张性政策。


总结一下:
目前的整个社会,但是也包括左翼,是笼罩在一股奇怪的消费不足的谬论之下的。但是这个理论实际上是错误的。消费不足并不是一个有效的理论,实际上真正的机制,是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形成的经济周期。这种经济周期在没有政府宏观调控的时候,就会转变为经济危机。因此,需求侧的分析,仅仅在分析政府需要实行何种刺激政策,来稳定经济周期的时候,才有意义。而对于长期的经济增长,就必须要分析生产的过程,分析供给;在二元劳动力的情况下,只管增加投资,而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耗尽之后要建立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制度(此外,也许还有鼓励人口增长的制度)。目前,大量的资金、资源掌握在资本家的手里,但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制度要求集中资金、为了长远目的来投资技术;而为了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大概需要GDP百分之14的资金来提供儿童的食宿、延长教育时间等。这就意味着,目前的经济问题,并不是”消费太少“的需求侧问题(我在文章前半部分也已经证明,如果仅仅是需求侧,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组合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而是资本家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力的纯粹蛀虫的问题,而是私有制不能有效的利用剩余资金的问题。要改善经济,需要的不是作者的所谓”劳资协作“的方案,而是要实行公有制,把资本家的利润投入到合理的方向去。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3-3-3 08:03:42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各位网友就相关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3-3-3 12:37:46 |显示全部楼层
依靠引进和模仿国外技术和压低工资份额来吸引外资和打开国外市场,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低质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造成核心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缺乏

关于工资份额这方面,是不是说较低的工资份额吸引不来掌握一定技术的高级小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3-3 19:50:54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明白,经济危机爆发是有一个怪现象:一边是扔掉的面包、倒掉的牛奶,一边是消费不起的饥饿的人群!以前是借钱提前消费,经济上升,现在是企业商品大量积压,百姓还债缩减消费,经济危机本质是由债务危机收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3-3 22:03:36 |显示全部楼层
bapl 发表于 2023-3-3 19:50
没看明白,经济危机爆发是有一个怪现象:一边是扔掉的面包、倒掉的牛奶,一边是消费不起的饥饿的人群!以前 ...

那你不还是掉在消费不足的谬论里面嘛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3-3 22:07:5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小王向前冲 于 2023-3-3 22:08 编辑

面对资本高度金融化、资金不再进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切实有用的经济部门的问题,中资为了回避社会化大生产与私有制这一根本矛盾,会创造出哪些花活儿?
比如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之分,还有卢麒元提出的所谓马克思从资本论第一卷的“共有”走向资本论第三卷的“共享”?
站准阶级立场不动摇,跟随主席路线走到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3-3-4 09:11:38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低质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造成核心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缺乏”他大概是说两种模式存在替代关系,因为不搞技术创新也能赚很多钱,所以没必要去搞有风险见效慢的创新。
“但是按照消费不足的理论,很明显是没法解释为什么需求不足居然还能通货膨胀”我不太清楚80年代末的情况,看起来好像不算经济危机而是转型阵痛?毕竟供给好像又没下降,为何之前就没事?无非是之前的体制把需求限制了,所以供给的少也无所谓,当时的价格本身就不反应价值,所以后来的涨价并非通胀。
我很怀疑流行的“技术有风险、周期长所以没人研究”的说法,感觉这是前资本主义的想法。在股份制发明后,在金融市场定价模式成熟以后,这种事情是不应该存在的。只要未来的收益预期摆在那,根本不愁没人投资,例子就是医药行业就是重研究耗时长高风险的,然而医药股卖的很好,因为大家相信他以后会赚钱。产业升级本来就是提高资本密集度(技术也是资本,写进资产负债表里的),哪来的“投资没用了要搞技术”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3-3-4 09:29:23 |显示全部楼层
不应把技术看成某种超然的东西,他跟普通的资本品并没有什么区别。从来源上看,技术和厂房都是过往人类劳动的结晶,对未来的生产有促进作用;从地位上看,两者都是资产负债表里的资本项,只不过分属于无形资产和实物资产。从收益上看,都存在竞争因此遵循资本收益平均化规律,如果厂房的市价高于价值、投资收益率高于平均,大家就会加大投资房地产创造出更多厂房,使其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技术也是一样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23-3-4 09:32:55 |显示全部楼层
地方政府需要短期政绩,但并不意味着投资研发就一定要等到研发成功那天才有业绩,只要打包上市,正常标价,这不也是gdp吗?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23-3-4 10:56:26 |显示全部楼层
sxm 发表于 2023-3-4 09:11
“这种路径依赖导致了低质量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也造成核心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缺乏”他大概是说两种模式 ...

不过我个人很怀疑金融市场的定价的作用。我觉得金融应该没这么完美

点评

小王向前冲  金融市场就是诈骗市场  发表于 2023-3-4 11:55:19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1:15 , Processed in 0.022500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