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817|回复: 0

中国资本主义制度资本积累运动与瓦解二之第二部分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发表于 2014-7-30 07:11:14 |显示全部楼层
“共产党”主导的原始资本主义积累经过了这几个阶段:


1:工人阶级和一般技术人员靠边站,党国官僚主导生产和劳动成果的分配。80年代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制就是把对于企业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监督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劳动果实分配权尽最大可能集中到党国经理人员手中,而经理人员又由党国行政、政治官僚委派,这是在加强官僚集权,劳动合同制的引入又让企业职工作为企业的被雇佣者存在。


社会主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职工同时是企业主人,主人是不需要聘用自己的。劳动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企业职工是要通过一定形式来履行自己对于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对于生产的管理权,对于经营的决策权,对于生产过程的监督权,对于劳动果实的分配权的,组织人事权也是要由企业职工共同掌握的,企业的经理人员履行的职责是一种委托,他们倒反是应该民选产生被聘用的。



企业职工作为企业的被雇佣者,只要按照由委派的管理层安排的指标进行生产,按委派的管理层和政府的政治行政官僚订下的工资指导领取工资就行了,这就不是企业主人而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者了,这实际上是隐蔽的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计划的放弃。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上揭示了商品生产中各产业部门必须按比例交换产品,才能实现重复再生产和扩大规模再生产,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个体资本家资本利润最大化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下,资本主义各产业部门按比例的交换产品是不可能的,均衡是偶然的,不均衡是必然的。


存在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必须对宏观经济进行计划化的管理,这里不是从外部通过税收、财政、货币、法律等手段进行制约,资本主义也是这样进行“宏观计划”的,而是在生产资料社会化占有的前提下,进行各产业部门的综合平衡,对各产业部门投资进行宏观的推进和约束,促进某些按利润原则必然投资不足的行业,比如:农业,防止某些行业投资过剩,使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协调发展。


资本主义在企业产权私有的前提下,资产阶级政府是不可能进入企业内部进行投资推动和约束的,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自由放任原则,是和资本主义企业产权私有相契合的。各地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失去中央计划和地方计划的协调,失去对各产业部门投资的约束和平衡,必然导致过剩投资和过剩生产,而某些部门又由于投资回收慢、收益低导致投资不足。


80年代中后期的彩电、、自行车等等的投资严重过剩,就与失去投资的宏观约束,各地方计划各自为政有关,结果导致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剧烈波动。


目前所谓的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地方政府“守夜人角色”,“招商引资”模式,各地方简直在“竞次”,看谁比谁更烂了。什么劳动法、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产品达标、生产安全,统统舆论上糊弄一下视听,留住“资本”是第一位的。

3、私有化。“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人民总是被蒙蔽,但贵族和官僚特权阶级是心中是很明确的,那就是:1、不受制衡的权力扩张
和权贵们的“家族资本扩张”要同步进行;2、将越来越多的劳动者雇佣化,破坏长期稳定的就业岗位,从而加强劳动者之间抢饭碗的“公平竞争”,从而压低工资或抑制工资增长;削减劳动者的各种社会福利,增加“政府投资项目”,以利于大资本——跨国垄断资本和官僚买办资本以及与权贵勾结在一起的“民间”裙带大资本——瓜分“政府投资项目”上的暴利(不受任何竞争,不受任何监督的政府投资项目!)。


私有化是权贵启动中国这座聚宝盆的第一步。私有化是权贵们不再满足于“受到法律上公有产权约束的劳动果实的支配权”,而是要在产权私有的基础上完全控制、夺取劳动者过去劳动的全部积累——体现于企业的所有权归于全体人民和劳动人民集体���,借此权贵就能树立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绝对的主导。不仅国家财政收入的支配权早就归属于权贵们,而且连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产权现在都归了权贵了。贵族资产阶级化了,官僚特权阶级真正变成了官僚资产阶级了,毛主席当年要求全中国人民小心的“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要人民提防的共产党的“官僚资产阶级”,终于无可辩驳的产生了。


现在所谓的“壮士断腕”“杀开一条血路”“改革攻坚”的歇斯底里的嚎叫与“土地私有化集中到资本手中”、“混合所有制”“再砸公共部门铁饭碗”都是权贵们在企业产权上的再度疯狂“私有化”,“延迟退休”等等是权贵公共财政上的更深度的“私有化”!这个阶级是在末日狂欢,他们以为榨干中国他们反正可以投靠外国主子。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9:17 , Processed in 0.042146 second(s), 10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