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2016-3-17 23:1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106| 评论: 0|原作者: 一丁|来自: 破土网

摘要: 1966年5月,来自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聂元梓等七人贴出大字报,矛头直指北京大学校党委在文化革命中种种压制群众发声的行为。6月,毛泽东读到这张大字报后,称赞其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并要求新华社全文广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文革初期全国革命群众“大串联”的“圣地”。 ... ... ...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北大一张大字报,把文化革命的火点燃起来了!”

1966年5月25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赵正义、高云鹏、李醒尘七人贴了一篇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把矛头指向了时任北京市委大学部副部长宋硕、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陆平和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彭佩云,在北京大学引起轩然大波。有人认为是反革命大字报,是右派反党,也有赞同大字报的观点,形成了激烈的辩论场面。

当天晚上,陆平召开党委常委会组织反击,反击大字报同样贴在校园内和大饭厅的墙上。第二天,陆平组织各系开会,谁表示赞同这张大字报,都要检讨,还要求聂元梓把大字报撕下来。聂元梓等又写了一张大字报,回应别人的批评。围绕大字报的两种观点激烈斗争,持续了五、六天。

1966年6月1日,正在杭州的毛泽东看到了《文化革命简报》(第13期,《红旗》杂志社和《光明日报》社编)上刊登的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后,作了批示:“康生、伯达同志:此文可以由新华社全文广播,在全国各报刊发表,十分必要。北京大学这个反动堡垒,从此可以打破。请酌办。”当天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播发了这张大字报。6月2日,《人民日报》又全文刊登,并由王力、关锋、曹轶欧执笔,以评论员的名义发表了一篇《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6月10日,毛泽东在杭州和各大区负责人谈话,说:“关于文化大革命,要放手,不怕乱。北大一张大字报,把文化革命的火点燃起来了!这是任何人压制不住的一场革命风暴。【资料来源:《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1417页】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1966年5月25日,贴在北大三角地的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聂元梓等七人大字报公布全国后,北大的校园沸腾起来了。当初支持聂元梓批判陆平和校党委的,兴高采烈,加大了火力继续向陆平等猛烈开火;曾经处于观望态度的人,也无法保持沉默,纷纷贴出响应党中央号召、批判学校领导和各系领导的大字报;那些曾经表态拥护陆平的师生,也不得不掉转矛头,反戈一击。聂元梓等几个写大字报的人,一下子变成了知名人物,成了方方面面关注的重点。聂元梓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这可真是大大地出乎我的意料。让我任意地发挥想象,也不过是这张大字报能够被中央领导认可,对北大校内工作上存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等问题能有一个认真清理,来一个革命化的改变;根本没有想到中央会作出这样惊人的决定,把它向全国广播,并且成为第二天全国各大报纸的重大新闻,进而传到世界各地。……我们的大字报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了!几天来这张大字报引发的是是非非带给我心头造成的压力,一扫而光。而且,党中央对大字报评价那样高,毫不含糊地为我们撑腰,支持我们对陆平等人的批判,我听了自然非常兴奋。……北京各大高校纷纷来人到北大“取经”,学习北大批判校党委的“经验”。一时间,校园里到处都是揭发批判北大校党委和陆平的大字报大标语,到处都是本校和外校师生活跃的身影。而且,不仅是本市的各高校,北京各工厂的群众,甚至一些外地的高校学生和工厂的工人,也赶到北大来看大字报,学习北大开展运动的经验。一时间,学校里熙熙攘攘,人来车往,热闹极了,每天来学校看大字报的人都是成千上万,而且都表示要向我们学习、取经。……”【资料来源:《聂元梓回忆录》132页,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出版】

文革史研究专家席宣、金春明在《“文化大革命”简史》(增订新版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第92页上写道:上述一系列非常措施(指聂元梓等七人的大字报、评论员文章、改组北京市委)后,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自发到北京大学看大字报、学习、“取经”者,日达数万人,交通为之阻塞。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1966年,聂元梓在北大校园讲话。(图片来源:新闻照片,作者提供)

从工作组的“白色恐怖”到毛泽东的“炮打司令部”

北京大学聂元梓等七人的一张大字报,首次把矛头公开指向北大校党委和北京市委,使青年学生意识到他们也有向当权者挑战的权力。于是,在全国各地一些大学中,少数学生效法聂元梓等写出针对本单位领导大字报。这就使一贯以党的化身自居的当权者暴跳如雷,连夜召开党委会组织党团员“积极分子”进行反击,保卫党委的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把少数造反学生打成“右派”、“反党分子”、小“三家村”,甚至出现学生被逼自杀事件。这种压制民主的做法更加激化了学生与当权者的矛盾。“革”与“保”两派由此而生。

在各级领导看来,学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怎么办?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采取了派工作组进驻的办法。6月3日,《北京日报》登载了改组北京市委的决定和新市委关于撤销陆平、彭佩云一切职务,改组北大党委的决定。并派工作组进驻北大,代替党委领导运动。接着,刘少奇、邓小平调兵遣将,陆续向各大中学小派了队伍庞大的工作组,如清华大学工作组有500多人;仅仅北京市的文教机关,就派出了7239人的工作队。工作组进校后,执行刘邓“大字报不要上街”、“内外有别”、“不要上街,不要游行示威”,“不要搞大规模的声讨会”等“中央八条”。

正是这些条条框框,对各大学风起云涌的文革运动起到了“灭火队”作用。于是,许多高校,如清华大学、地质学院、航空学院等少数学生公开向工作队叫板。工作队采取枪打出头鸟的办法对付少数学生(清华蒯大富就是中枪者之一),同时,以“反干扰”名义组织反击:声讨会、批判会、集中交待问题,使许多学生遭受过重打击。在这段时间里,工作组究竟整了多少学生,打了多少“右派”、“反革命”,不得而知。从今天官方出版的一些资料中摘录几例可见一斑:“清华大学工作组进行的反蒯斗争中有数百人被当作反革命和右派受到斗争,被斗者有一人自杀身亡”。【资料来源:《共和国史记》第三卷第10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西安交通大学发生“六·六”事件,7、8、9日三天,交大各系对“尖子”开了大小斗争会,并把学生李世英等人戴上高帽子游校,9 日中午,李世英自杀未遂,后来,毛泽东称李世英为“学生领袖”【来源同上,第99页】。“据北京24所高校的统计数字,1966年6月23日止,被宣布为‘反革命’、‘右派’的学生10111个,支持他们被同样宣布为‘反革命’的教师达2591人【资料来源:《红卫兵秘录》第340页,于辉编,团结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66年7月18日,毛泽东回到北京。他连续听取各方面的汇报,并看了北大、清华等几所大学的简报,对北京地区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搞得冷冷清清,在校学生受到压制的情况极不满意。1966年8月1日,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在北京开幕。毛主席指示要北大的革命师生列席会议。于是,聂元梓、杨克明、张恩慈列席了会议。会议期间,毛主席接见了聂元梓等三人,康生、曹轶欧参加了接见。毛主席问聂元梓是哪里人以及她的经历,表扬他们的大字报写得很好。毛主席还指示说,北大应该成立领导学校文化大革命的组织,要聂元梓负责成立北大文化革命委员会筹委会的工作。【资料来源:《聂元梓回忆录》151页,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出版】

1966年8月5日,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发表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得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在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1962年的右倾和1964年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的吗?”对于毛泽东的这张大字报,聂元梓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这篇文章以完全公开的姿态,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评价了我们的大字报,称之为“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并且将其作为向刘少奇开火的一颗炮弹。”【资料来源:《聂元梓回忆录》151页,香港时代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出版】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文革画:毛泽东写大字报(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1966年8月22日,《新北大》报创刊,毛主席为该报题写了报头。该报头版头条的《发刊词》中说:《新北大》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中诞生了。这是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的新胜利。我们一定要把《新北大》办成宣传和捍卫毛泽东思想的革命刊物。二版上登载了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简称校文革)筹委会成立公告,聂元梓被选为文革筹委会主任。从1966年9月9日开始,北京大学文化革命委员会选举工作正式开始。全校设4个投票站,两个流动票箱,全校革命师生应有选举人数13836人,因外出串联等原因,实际参加投票人数9609人。其中有效票数9566张,废票43张。选举结果:正式委员42位,候补委员10位。9月11日晚,校文革代表大会投票选举主任、副主任、常委。按照选票多少排列,聂元梓任北大校文革主任。【资料来源:《新北大》第6期,文化革命代表大会专刊,1966年9月13日】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2012年2月12日,92岁高龄的聂元梓在笔者收藏的《新北大》报上签字:“毛泽东这个题字,第一次写错了,又写一幅过来,并说:如果写的不好,还可以再写。我们复印后,当时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人拿走存档了。这都是在北大五院门口外交接的。”(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亲历者眼中的“圣地”北大:一手资料选录

毛泽东的一张大字报公布后,“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发源地——北京大学,无疑成为革命大串联的“圣地”。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的革命师生都要到北大参观、学习、看大字报。其情其景,史无前例,难以想象,令人震撼、惊叹、唏嘘!以下资料(均来源于作者藏品)可窥一斑而知全貌。

一封信件摘录:

1966年8月15日,一位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生(署名红色造反者)在参观北大后给同学写信说:“早上3点我们才睡下,6点钟就起来上北大去了,因为知道15号晚上要斗陆平,我们需要弄票。不管什么人,你认识不认识去北大的路,都不要紧,只要跟着人群走,前方目的地一定是北大。去北大的人多极了,从西直门一直排到北大大门口,而且每处的人群都很密集,从这种现象你们可以想象北大院内的情况。院内真是人挤人,肩并肩,一个擦着一个走。北大校园内到处都是大字报,而且都是大块头的,一写都是二十几张,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从头至尾的分析。我可以说,没有一个人到了北大会不被他们的热情所感动。他们真是‘五敢’的闯将。在文化大革命之中他们首当其冲为全国大专院校杀出一条路来。”


 一丁:初期大串连的“圣地”——北京大学

图为刊登此信件的油印刊物《红色挺进报》首页,由哈尔滨工程学院红色造反团第四分团主办。(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9:29 , Processed in 0.012727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