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批判

2017-1-21 06:5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640| 评论: 1|原作者: 迎春

摘要: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论调。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灭亡的命运,是由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生产的物质条件变化的必然结果,不管谁来“配置资源”,也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批判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之二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一个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论调,必须批判。下面说说理由。

    一,“市场配置”的是“资源”吗?

    说“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所谓的“市场配置”的是“资源”吗?

    大家都知道,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交易的是商品,而不是资源。

    资源,从经济学角度一般叫自然资源,就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现代汉语词典》),按照马克思的话说,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资本论》第一卷  第203页)。而市场交易的是商品,是经过劳动“滤过”(马克思语)的生产品,不是自然资源。资源只有经过劳动加工使其具有使用价值,成为商品,才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易。所以说市场交易的是商品,是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是“物化劳动”,而不是“资源”;进一步说,人们购买的也不是“资源”,而是作为商品的生产品,也只有生产品才能够进入市场交易。可见,讲市场就离不开物质生产。我们的命题又回到了物质生产,所谓的“市场配置”,是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

    可见,市场“配置”的不是“资源”,而是生产物;市场“配置资源”,不是自然现象,而是人们彼此发生的一种社会关系,是围绕着生产物的社会关系,是商品交换关系。

    为了论证“市场配置资源”,现代西方经济学编造了“资源短缺”规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谬尔森在和别人合著的《经济学》一书中,编造了一个所谓的“稀缺规律”:“如果资源是无限的——经济学与之斗争的关键事实是:物品是稀缺的。”(《经济学》第12版   第41-42页)他们把“物品稀缺”,偷换成“资源稀缺”,玩偷换概念的把戏!自然资源“稀缺”吗?不!就拿能源来说,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人们只能用木材作为能源;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们可以从地下采煤;再后来生产力水平提高,可以到深海采集天然气;核能因为技术的提高而能够采用;还有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大量存在,只是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不能利用。可见,所谓的“资源稀缺”规律完全是编造的。“稀缺”的不是“资源”,而是生产品。

    市场“配置”的是生产物,就必然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不断变化:不仅市场交易商品的规模随着生产发展而不断扩大,而且市场交易的商品性质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由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等等。

    在封建社会,市场交换商品的范围比较狭小,在整个社会中不占主导地位。以旧中国这个半封建社会为例,当时,我国百分之九十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地租是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一般农村有的3天,有的5天逢一次集,集会就是商品的交易场所。可见,当时商品经济关系所占比重很低,而且主要是简单商品生产,经济基本上还是自然经济。

    随着生产的发展,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不仅买卖生产品,而且劳动力也成为买卖的商品,从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在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恩选集》第一卷  第253页)所以,当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时,这种“市场经济”就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了。市场“配置”的“资源”,由一般的商品,又增加了“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以至于发展到“肉体”、“灵魂”等等都成为市场“配置”的“资源”。

    现代西方经济学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目的就是掩盖经济的资本主义本质,进而“——赞赏资本主义的价格机制——说资本主义是一架可以自行调节的机器,能够自行解决其种种矛盾等等——这套理论企图把资本主义说成是一个理想的社会。”(高鸿业   引自《经济学》第12版   第4页)萨谬尔森等人也赞美地说:“市场经济是一架精巧的机构,通过一系列的价格和市场,无意识地协调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它也是一具传达信息的机器,把千百万不同个人的知识和行动汇合在一起。虽然不具有统一的智力,它却解决着一种当今最大的计算机无能为力,牵涉到上百万未知数和关系的问题。”(《经济学》第12版    第70页)我国领导人和“精英们”,重复“市场配置资源”的西方经济学论调,就是为了掩盖我国经济的资本主义本质和美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二,为什么政府也要参与“配置资源”?

    既然“市场配置资源”如此“精巧”、美好,为什么只能“起决定性作用”,还要政府参与“配置资源”呢?

    历史事实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日益加深,逐渐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桎梏。政府参与“资源配置”,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话说,是由于“市场配置资源”“失灵”造成的。

    1825年英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阻碍生产发展的标志。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更加震动了世界。“1929年10月21日,纽约证券市场发生价格暴跌——接着,生产下降、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笼罩在整个美国上空的是一片惨云愁雾。”“在危机期间,高炉被炸毁,机器遭破坏,小麦当燃料烧锅炉,牛奶倒入河流或大海里。”“为了‘消灭’过剩的农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批款项加以收购,然后人为地加以销毁。1933—1934年期间,美国政府毁掉了160万车皮的谷物、咖啡和食糖,宰杀抛弃的各种牲畜达几千万头。而这时,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却挣扎在饥饿的死亡线上。”“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加深。”(《资本主义兴衰史》樊亢主编    第226、229、255、129页)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以至于有的人现在谈到这次经济危机,仍然是谈虎色变。有的西方经济学者把这种事实称之为“市场失灵”,于是“罗斯福新政”就应运而生,凯恩斯主义也是这种经济现象的反映,因此“市场配置资源”就只能“起决定性作用”了。

    按照有的西方经济学者的话说,叫做“看不见的手”有所不足,要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帮忙!啊,上帝的两只手都发挥作用了!这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而作为具有“理论自信”的中国共产党,居然也全盘接受这种理论,而且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其假马克思主义,假共产党的面目暴露无遗!

    三,是主观“配置”,还是客观必然?

    如果说完全是“市场配置资源”,还可以认为上帝“看不见的手”在配置资源。到了“市场失灵”之后,政府参与“配置资源”,那就是“长官意志”参与“配置资源”,是按照人们的意志“配置资源”了。

    人们的意志能够“配置资源”吗?能够决定经济的发展吗?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长官意志”参与“配置资源”目的是要“克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而事实是,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出现以后,周期性经济危机不仅没有被“克服”,而且愈演愈烈。采用货币政策“克服”经济危机,大量发行纸币,增加“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结果就出现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采用财政政策,大量借债,实行社会保障,扩大消费,结果爆发了这次延续八年还没有复苏的债务危机,其实质还是生产过剩,不过表现为债务危机吧了。可见,长官意志并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既不能“熨平”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更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灭亡的命运。经济发展有它自身运动的规律,这种运动规律,是由物质生产条件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马恩选集》第二卷   第82-83页)

    与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于生产的发展、技术和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由生产力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不断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就是集中表现。“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总之,所谓的“市场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也好,政府参与“配置资源”也罢,经济发展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灭亡的命运,是由生产发展、技术进步、生产的物质条件变化的必然结果,不管谁来“配置资源”,也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毛泽东逝世以后,我们这个中国共产党就不信马克思主义了,尤其是在经济理论方面,赤裸裸的搬用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套,不仅不承认生产包括物质内容与社会形式两个方面,否认生产关系的概念,不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区别,连生产力的概念都没有了,用的完全是“市场配置资源”等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连马克思主义的招牌都不要了,这是历史的大倒退!我们必须批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之类的论调,揭露这种观点的资本主义本质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伪科学面目,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经济学!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7-1-21 06:53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2:50 , Processed in 0.01293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