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

、地缘政治的竞争

、全球权力构造

、帝国主义的主要舞台

、全球风险结构

、支配与霸权

、帝国主义论的方法


   本文的目的在于为帝国主义论正名。为什么到了今天又要为帝国主义论正名呢,因为很多人错误地以为帝国主义概念已经过时了。回顾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意识形态状况,过去曾在左翼知识分子、尤其是是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如此热烈谈论的帝国主义概念,也和它的“难兄难弟”阶级概念一样,渐渐从人们的口头消失。

   与此同时,一个受人们喜爱的新奇概念——全球化,作为“帝国主义”的替代品登上了历史舞台。80年代以后,世界仿佛向得了病一样热衷于议论“全球化”。其中,既有对全球化持积极立场的人,也有对其持消极立场的人。作为问题核心的“全球化”的内涵变成了“人、物资、货币以及信息的跨国界移动”,问题的本质也已经完全脱离了帝国主义,转向全球化的结构性贫富分化、不平等以及某些政治经济学家关注的(支配和压制的)世界结构。90年代以后,人们的现状认识已经彻底局限在“全球化”论的轴线上了。

   然而,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9·11恐怖袭击带给了世人巨大的冲击。不过,事后诸葛亮地说,这并不是什么出乎意料的事件。实际上,在袭击前,美国国际政治学者查尔莫斯·约翰逊(Chalmers A. Johnson)曾经预感到这种因果报应——美国将遭受无差别恐怖袭击。他在9·11事件1年前出版的著书中写道:“所谓恐怖主义,即通过攻击无辜的人群,而攻击者又难以得到制裁,以吸引人们的注意。恐怕在21世纪,那些无辜的人们将为过去数十年间帝国主义的无谋行径遭到意料不到的报复吧。大多数美国人恐怕根本不知道(帝国主义)顶着美国人的名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但是,所有美国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都将为美国追求的世界支配付出法外的代价。”[①]查尔莫斯在同一本书中还明言今天的“全球化”不过是“把19世纪的帝国主义换了一个说法罢了”。这一真知灼见不得不让人叹服不已。

   这或许就是世界大潮变化的契机。面红耳赤的布什总统宣言要“同恐怖主义战斗”,在国外贯彻美国的单独行动主义,在国内颁布爱国者法。人们也终于开始注意到这一系列行径背后美国霸权国家的暗影,与此同时,帝国论开始流行。人们纷纷把布什政权下的美国同帝国进行比较。但是,无论我们怎么侧耳倾听,也始终听不到追寻帝国主义论的呼声。[②]为什么人们对帝国主义论闭口不谈呢,这正是本文问题关心的朴素的出发点。

   那些以为帝国主义论已经过时的人们,当然也有相应的理由。因此,本文将探讨人们对帝国主义论讳莫如深、闭口不谈的七个理由,以此探寻为帝国主义论正名及使其现代化(更新其方法论)的途径。

  

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

   人们对帝国主义概念讳莫如深的第一个理由是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的问题。过去,以英国为首的列强在世界各地激烈地争夺殖民地。但是反观今天的美国,它并没有正式的殖民地。即便某些国家实质上在经济上从属于美国,但它在形式上仍然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一点也正是美国用来替自己并非帝国主义辩护的最大理由,[③]他们总是主张自己不过是追求自由的通商关系罢了。

   但是归根到底,这个借口能否为美国辩护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有三。 

   第一,列宁在提到“虽然具有政治独立但在金融和外交上处于从属地位的殖民地国家”时,曾经以阿根廷为例——阿根廷在经济上是与英国资本的半殖民地。此外,还有既是英国的某种形式上的保护国、又是非洲和亚洲的二流宗主国的葡萄牙。[④]这些列子都表明,在最初,帝国主义的概念里就包含了没有殖民地的帝国主义的问题

   第二,众所周知,美国新左翼历史学的代表威廉·威廉姆斯(William ApplemanWilliams)已经雄辩地反驳过,美国的所谓追求自由通商的外交策略其实正是一种“门户开放的帝国主义”(Open Door Imperialism)。[⑤]大炮巨舰外交(Gunboat Diplomacy)、市场开放(Open Door Policy)和建国以来的扩张主义正是美利坚流的帝国主义。

第三,追求自由贸易的帝国主义并不是美利坚的专利。在世界各地到处建立殖民地的英国,难道只靠获取殖民地就能实现日不落帝国的世界支配吗?显然不是,半个世纪以前,英国经济史的研究者约翰·加勒赫(John Gallagher)与罗纳尔多·罗宾逊(Ronald Robinson)就一阵见血地指出过,英帝国“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才通过直接合并的方式确保最高支配权,才可能的范围内,他们会采取更加间接、柔和的手段。”[⑥]他们认为,许多通俗理解不是以为帝国主义与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不可两立、相互矛盾,就是误以为靠武力夺取领土(合并)是帝国主义的唯一特征,对此,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由贸易帝国主义”(FreeTrade Imperialism)的主张。

 二 

地缘政治的竞争

   第二个理由是地缘政治的竞争。[⑦]在古典的帝国主义时代,列强为了争夺市场而围绕殖民地勾心斗角,以至于人们形成了一个刻板印象,仿佛帝国主义必须有地缘政治的竞争关系。现代社会围绕地区政治形势的竞争虽不鲜见,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程度上都已经大大减轻。名义上,国际社会尊重每个国家的主权,还专门创造了采用和平手段解决纷争的制度,地缘竞争似乎已经过时了。

   但是,这种过时论有两个问题。

   其一,虽然从理论上来说,冷战后的世界为美国的一超独霸,但这并不意味着主要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和潜在对立就消失了,相反,超级大国美国的霸权正是建立在主要大国间的紧张关系和对立上的。所以,一个现实的帝国主义论必须考虑进支撑美国霸权的重层、复合结构。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市场竞争形态:市场竞争必然会带来垄断(竞争性垄断),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就消失了,事实上,市场的垄断化也并没有将竞争从市场完全排除,相反,在垄断这个新的大前提下,市场竞争变得越发激烈(垄断性竞争)。这一动态过程与国家间竞争如出一辙:大国间竞争导致了霸权国的出现,霸权国独霸下大国间的竞争将采取新的形式。

   其二,在事实上,地缘竞争也并非只是过去的话题。相反,讽刺的是对霸权国家而言,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性反而上升了。美国政权中枢的意识形态或政策智库的内部讨论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证明。例如,从谈话[⑧]中我们可以看到,布列津斯基(Zbigniew K. Brzeziński)最为关心的是如何在欧洲维持美国的霸权,如果在远东阻止日本和中国联手等全局性战略。除此以外,国防部的《四年一度国防政策总评报告书》(Quadrennial Defence Review)[⑨]或者美国外交问题评议会发行的国际政治期刊《外国事务》(Foreign Affairs)也是很好的参考材料,它们无一不是打着国家利益的旗号固执地追求着地缘竞争。在这些无数的战略构想背后,还有各国的代表性战略的地缘政治界。从历史上来看,想要建立霸权的帝国主义国家无一不培养出了优秀的地缘政治学战略家,不列颠帝国主义的哈尔福德·麦克金德(Halford John Mackinder, 1861~1947年)、德国的卡尔·豪斯霍夫(Karl ErnstHaushofer, 1869~1946年)、美国的阿尔弗雷德·马汉(AlfredThayer Mahan, 1840~1914年)都是地缘政治学古典谱系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可以说,地缘政治学正是帝国主义的“自我意识”。在考虑现代帝国主义时,如果缺乏对它的批判性思考,终归只能是缺乏现实性的片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