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美国试图把反恐的责任转嫁给中国

2017-6-22 22:1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62| 评论: 0|原作者: 俄罗斯卫星网|来自: 俄罗斯卫星网

摘要: 当其他国家看到美国在反恐上实际上已遭军事失败时,未必愿意替其承担主要战争损失。此外,有关中国似乎反恐不力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中国领导人在本国一直努力去消灭恐怖主义的隐患,让国际恐怖力量难以联合起来。

俄罗斯专家:美国试图向中国转嫁反恐责任

2017-06-22 17:15:44 字号:A- A A+ 来源:参考消息
关键字: 中美外交中美外交安全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美反恐合作

据外交部网站消息,当地时间6月21日,国务委员杨洁篪同美国国务卿蒂勒森、国防部长马蒂斯在华盛顿共同主持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而在本轮对话开始前,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表示,中国应为反恐做出更大贡献,包括帮助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对此,俄罗斯专家表示,美官员此番言论是在试图把反恐的责任转嫁给中国。

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 来源:外交部网站

据《参考消息》援引俄罗斯卫星网报道,美国在6月21日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举行前夕开始对华施压。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太平洋事务的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Thornton)表示,打算将同中国讨论有关中方在向反恐国家提供资金方面会有何作为的问题。

据报道,从美方的声明看,朝鲜问题和国际反恐将是此次重量级人物对话的主要议题。而且就这两个问题,美国人打算要求中国在解决这些问题上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包括加大从经济和政治上对朝鲜的施压力度。包括美国总统,以前也对中国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不过在中国对国际反恐贡献问题上,董云裳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俄罗斯战略研究所专家阿日达尔·库尔托夫在接受俄罗斯卫星网采访时指出,实际上美国准备要求中国承担更大的反恐责任,包括在伊拉克,帮助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美国人往往向中国提出一些能显示美国主导角色的合作方案。他们还打算“不择手段”地迫使中国按照美国规则行事。而美国人的“模式”并不考虑中国的利益及其外交特点。

库尔托夫表示:“董云裳的建议的出发点也在于此。伊拉克的局势是因美国失策而造成的。其后果至今难以预测,例如,伊拉克正濒临分裂成至少两个国家的边缘,而国家的大部分领土被‘伊斯兰国’控制。因此美国当然希望有谁能分担连它自己都不想提及的责任和支出。从各方面看,中国被认为是其中一个可能参与分担的候选人。然而,美国甚至都不可能在伊拉克境内通过军事途径消灭‘伊斯兰国’。因此,当其他国家看到美国在反恐上实际上已遭军事失败时,未必愿意替其承担主要战争损失。此外,有关中国似乎反恐不力的说法也站不住脚。中国领导人在本国一直努力去消灭恐怖主义的隐患,让国际恐怖力量难以联合起来。

而美国往往背道而驰。它怂恿那些恐怖组织:美国以为它们会听华盛顿的。它为它们提供武器和资金。当年就是这样对待阿富汗的‘基地组织’,现在在叙利亚同样这么干。

库尔托夫指出,在此背景下中国甘当美国反恐‘默默无闻’盟友的可能性很小。

军事分析人士弗拉基米尔·叶夫谢耶夫认为,董云裳的这番话表明美国企图把反恐的责任推给中国,好节省自己的开支。他说:“中国在这方面是个理想的候选人。美国人企图把反恐的部分支出让中国来承担。然而美国人眼中的反恐,实际上不过是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一个典型例证就是支持叙利亚的恐怖组织。这不符合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不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因此在这方面暂时还不清楚中国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准备去帮助美国实现它的国家利益,以及中国能否提供这种帮助。”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杨勉认为,中国同美国与西方进行反恐合作只能建立相同立场上。

杨勉说:“中美两国都是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如果美国愿意同中国进行反恐领域的合作,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仅仅依靠一个国家是无法解决反恐问题的。但是美国的反恐存在‘双重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真正肃清恐怖主义,只有在同一标准下才有可能制止恐怖主义蔓延。”

据外交部消息,本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中,在国际反恐形势问题上双方也交换了意见。中方强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希望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反恐交流与合作。双方还就中东、阿富汗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

双方认为首轮中美外交安全对话是建设性和富有成果的,同意继续用好这一平台,不断增进互信、扩大共识、促进合作、管控分歧,使其为推动中美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6:26 , Processed in 0.02019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