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2017-8-12 23:4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949| 评论: 1|原作者: 周承友 |来自: 红旗网

摘要: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南苏关系分裂”和铁托开始的前南斯拉夫改革和政策转向,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复辟的发端;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赫鲁晓夫的上台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复辟的正式开始; 中国“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标志着早期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复辟大势最初的不可避免。结果他们都断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继续前进。这就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遭遇到空前的挫折。其教训 ...
社会发展的规律与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
周承友   

一、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
(选摘中国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P271—275页)

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和最终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本身(社会形态)具有二重性:社会类形态和社会质形态。那么,社会的发展过程也必然表现为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即社会发展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的统一。

   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大体说来,整个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的基本过程是这样的:由生产方式的发展最终决定的人类社会发展是社会类形态发展和社会质形态发展二重性过程的多样性统一。它总体上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古老社会质形态必然与手工生产力、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及其基础上以人的依赖性等为特征的第一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质形态必然与社会化大生产,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民主法治,物的依赖基础上人的独立性等为特征的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开始过渡并达到与生产力极大发展,产品经济,社会自治,国家消亡,所有人都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等为特征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相统一。其实,关于这个思想,马克思在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已经有多处提及,如“一切劳动产品、能力和活动进行私人交换,既同以个人之间的统治和服从关系(自然发生的或政治性的)为基础的分配相对立(不管这种统治和服从的性质是家长制的,古代的或是封建的)(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交换只是附带进行的,或者大体说来,并未触及整个共同体的生活,不如说只发生在不同共同体之间,决没有支配全部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又同在共同占有和共同控制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的个人所进行的自由交换相对立。”

根据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历史演变的事实,结合前面讲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的存在及其消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的多样性统一,它在20世纪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诞生以后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早期社会主义社会还具有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的某些特征,如商品经济、物的依赖关系和国家还会继续存在,但有计划的半产品经济或产品经济、人与人之间的劳动依赖关系和劳动人民的新国家已占居统治地位,这已属于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的范畴,并将由此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而具有的过渡性特征。

社会主义社会还具有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的某些特征,并会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即在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人民需要之间,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人民需要之间矛盾的发展。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与劳动相结合的公有制生产关系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他就可以实现生产资料(物)的公有和社会经济总体的有计划发展,就可以摆脱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自由化的总趋势,摆脱商品经济和物的依赖关系的统治地位,就可以让半产品经济或产品经济和首先的劳动依赖关系上升到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虽然还存在国家,但他的国家是占社会绝大多数人口的劳动人民的国家,他又要逐步消灭阶级和国家,这就为主体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在本质上同时属于第三大社会类形态的范畴。但是,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民主劳动十分发达和完善,劳动不再是谋生手段,不必要实行按劳分配等条件达到以前,即使由发达资本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即使建立了统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全民公有制),也不可能立即出现所有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现完全的自由自觉自愿地直接结合(自由分工和自由劳动),劳动者的劳动还不可能都是直接的社会劳动,因而还存在个别局部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还必然存在并利用商品经济形式去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存在物的依赖关系;当世界范围内的剥削阶级还没有完全消灭,劳动阶级还没有完成改造以前,国家还会继续存在。所以,社会主义社会还具有第二大社会类形态的某些特征。由此,改造利用和同时脱离第二大社会类形态,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这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类形态发展上的必然。例如,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就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商品(或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并接受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造,它是新型有限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类形态的初级本质就是有计划的带大商品经济特征的产品经济

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资本主义世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帝国主义时期的三大矛盾”)激发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但又因为他们诞生在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大都没有基本完成向第二大社会类形态转型而带有鲜明的古代传统社会特征的落后国家和地区,于是带来了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的巨大反差——先进而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并存。为了生存下去,早期社会主义国家自然采取了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带有鲜明自然经济特色的计划经济,政社合一,高度集权。历史发展事实表明,采取传统模式是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初期发展的有效形式,它巩固和加快了这些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社会主义世界,由此带来了较长时期的世界和平。随着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较大发展,它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造利用和同时脱离第二大社会类形态,逐步过渡到完全的第三大社会类形态,并且相应地实现早期传统社会主义向新形态社会主义(高级社会主义)的转型。这是人类社会二重性发展过程有机统一规律的必然要求。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就进入到早期传统社会主义的转型探索之中,5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等多个早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再度兴起,直至最后的古巴和朝鲜的改革,他们也都开始了早期传统社会主义的转型探索。但令人遗憾的是:早期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从其开始起,在利用改造第二大社会类形态发展方面就出现失误和倒退;在社会质形态发展方面就出现了修正主义上台即资本主义复辟的转向,结果没有找到社会主义社会继续前进的正确出路,使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遭遇到空前的挫折。其教训是深刻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8-13 01:43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01:06 , Processed in 0.01601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