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并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认识到,落后的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走向社会主义。早在1904年,随着日俄战争爆发,列宁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分析了战后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运用革命辩证法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领导并发动了俄国十二月起义,从而在实践中鲜明地体现了“一国胜利论”的思想。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内在逻辑最初来源于巴黎公社起义。普法战争引发巴黎公社起义,日俄战争引发俄国十二月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俄国十月革命,三者存在同样的思想方法和革命逻辑。列宁“一国胜利论”实际成熟于日俄战争期间。

日俄战争与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形成-激流网

“一国胜利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思想。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极不平衡,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722。这一论断成为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的主要依据。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一国胜利论”决非偶然,因为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战争密切相关。“战争必然削弱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力量,加剧本国人民的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使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有利于革命的薄弱环节”[2]236,这个逻辑链条首先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其次是战争削弱反动统治力量和激化本国阶级矛盾,最后是无产阶级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列宁遵循这个革命逻辑,在一战期间,面对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果断摒弃了“我们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3]777的论调,号召俄国工人阶级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首先胜利。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一国胜利论”是在一战期间明确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有在这一时期列宁才认识到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向社会主义。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第一阶段是1915、1916年,第二阶段从1917年开始,“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引发西方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在这短短的八个月里,俄国的生产力不可能质变式大飞跃,在这种缺乏充分的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下敢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和执掌政权,这正是列宁作为伟大革命战略家气魄的具体表现,也是列宁善于把革命辩证法具体应用于俄国现实的生动证明。”[4]还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是1914年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充分暴露,也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突出显示出来;1915年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科学地剖析帝国主义实质。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使列宁看到了这个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5]

日俄战争与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形成-激流网列宁

列宁并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看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列宁就运用革命辩证法,认识到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上社会主义。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俄军惨败,引发俄国国内空前的社会危机。列宁认真分析了当时革命形势,摒弃“只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使变革完全成熟了,革命的阶级就总会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变革”[6]367的论调,果断提出把殖民战争变成国内战争,争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905年12月,布尔什维克领导莫斯科工人起义,发动十二月革命。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列宁指出:“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3]138这里所说的“总演习”,既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群众夺取政权实现一国首先胜利的总演习,也是指列宁“一国胜利论”思想内在逻辑的总完成。在这次革命中,列宁指出了日俄战争的性质,分析了战后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蕴含了后来“一国胜利论”思想的全部因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成熟于日俄战争时期。

一、明确指出战争的性质——“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之间的战争”

列宁认为,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密切相关。1900年6月,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联合进兵中国。1901年9月,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对于这场战争,列宁在《对华战争》一文中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揭露了俄国以“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为幌子,依靠战争大肆掠夺财富的真实面目。俄军占领中国东北后,把大批承包商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地区,以低廉的价格雇佣中国工人建筑铁路,谋取利益。“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7]279,列宁认为沙皇专制政府已经沦为甘愿对资本家大亨和贵族卑躬屈膝的昏官政府。列宁还对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列强在分赃问题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进攻中国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分赃问题上争吵起来了,谁也不能断定这次争吵会怎样收场”[7]281。不出列宁所料,四年后,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争夺中由争吵变为战争。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列宁指出,“俄国专制制度挑起了这场殖民战争,这场战争已变成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之间的战争”[8]142。

日俄战争是两国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殖民战争,因此毫无任何正义性可言。尽管如此,列宁还是对交战双方的国情进行了分析,指出日俄双方分别代表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俄国原本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自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既有一般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矛盾,还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垄断资本同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结合,金融寡头同封建沙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国经济对外国资本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俄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欧洲反动势力最可靠的堡垒。1874年,恩格斯指出:“官方的俄国直到现在仍然是欧洲一切反动势力的堡垒和保护伞,而俄国军队则仍然是其他一切镇压欧洲工人阶级的军队的后备军。”[9]354处在欧洲的英国自1668年发动光荣革命,最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吴日明80后,逐步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它们开始对外发动战争,奴役和压迫亚洲国家,从中获取巨额利益。欧洲一直维护着旧世界已经确立的关系和特权,即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天经地义地视为剥削亚洲各国人民的权利。由于欧洲强国能够坐享其成,积极进取的动力减弱,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西欧资产阶级在长期停滞的环境中,在‘强大的帝国’的庇护下曾感到十分安逸”[8]137,列宁认为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新资产阶级世界。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实行工业化;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大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成为一个“看来还很年轻的、昨天才来追求文明的新世界”。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极大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这一事件也震动了欧洲,以俄国为首的反动欧洲,曾因中国败于年轻的日本感到不安,它们为了对付日本而联合起来。十年后,即1904年,“可是现在突然有一种‘神秘的、还很年轻的’力量竟来打破这种停滞和摧毁这些支柱”[8]137,俄国的失败让欧洲资产阶级感到恐慌,也给整个欧洲以沉重的打击。列宁认为,这场战争一定会给欧洲国家尤其给直接战败国俄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