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批判“唯生产力”论,无产阶级革命会创造什么样的生产力

2017-9-28 21:5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372| 评论: 0|原作者: 大 树|来自: 红旗网

摘要: 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形成什么样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而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它,生产关系及政治政治制度也随之改变,行使变革的阶级则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
批判“唯生产力”论,无产阶级革命会创造什么样的生产力
2017.9.26 大 树


在76年张春桥等革命派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中,对邓小平之流的“唯生产力论”的反击方式是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而这样的批判并不能完全让“唯生产力论”者完全信服。

在描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过程中,经典的说法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生产力,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第二位”。

其实,“唯生产力论”者并不否定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但他们更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唯生产力论”者认为,当时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与世界上已经完成工业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很落后,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落后,劳动生产率低下。在这种落后生产力水平上,过分拔高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无疑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刘少奇在建国初就提出先“工业化”,后“集体化”的发展道路。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再看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俄文版序言中说的:
但是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那么试问:俄国公社,这一固然已经大遭破坏的原始土地公共所有制形式,是能够直接过渡到高级的共产主义的公共所有制形式呢?或者相反,它还须先经历西方的历史发展所经历的那个瓦解过程呢?
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复是: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马克思说的这句话,表达这样一种观点:在“生产力”(注意我使用了引号)落后的广大俄国农村,是可以直接成为共产主义的起点,前提是“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马克思难道推翻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把“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放到第一位?

问题出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上,在“唯生产力论”者的眼里,生产力就是生产工具(技术手段)代名词,他们完全忽略了构成生产的要素中的劳动力及劳动对象。特别是生产力要素中劳动力进行什么样的生产的重要作用,更加忽视一定生产方式下劳动者行使劳动力、使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所形成产品的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当人类历史进入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无产阶级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后,革命的无产阶级对形成的生产力的各个要素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越:无产阶级从必然王国迈向了自由王国。他们认识到历史上各种生产方式所形成的生产力,以及实行共产主义生产的各个相关的要素,他们就会自觉按照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进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并产生新的生产力。当然,这样的生产力是人类更强大的生产力。由此看来,刘少奇邓小平之流炮制的“唯生产力”论,其核心要点是打着发展“生产力”旗号搞资本主义。阻止或破坏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搞共产主义生产,扼杀共产主义生产形成的生产力的大爆发。

联系到俄国农村进行共产主义生产的条件是“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马克思明白无误地告诉俄国的革命者,要充分认识已经在西方各地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条件,准确把握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应用于俄国革命,如果不充分地认识西方各地进行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各种条件,那么,我们则会在必然王国中挣扎,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按照资产阶级所推崇的生产方式去解体俄国的自然经济则是在必然王国中挣扎的具体表现。共产主义革命者不准确把握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不对篡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修正主义进行批判,共产主义革命也必然陷入盲目性,我们也必然成为规律的奴隶。

历史上发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是这样的:有什么样的生产,就会形成什么样生产力,有什么样的生产,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关系不适应于生产力发展而发生冲突,这就需要改变旧的生产方式,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代替它,生产关系及政治政治制度也随之改变,行使变革的阶级则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然而历史上新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关系的获得要曲折得多,有时甚至是胎死腹中。在中国西汉末年,由于封建的生产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人口规模也达到6800万,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革命,消化过剩劳动力,并摧毁封建的生产关系。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却是以消灭过剩生产力来解决,新的生产方式在周期性的农民起义重分土地以及地主阶级重新掌握政权的运动中胎死腹中。直到1800多年后,更先进资本主义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撬开了中国大门。反观西方,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欧洲,当商人从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到商品的生产领域后,商人依靠工人们的劳动创造了强大的生产力,他们从简单的商品的生产最终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机器大生产。并诞生了摧毁封建生产方式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最后,在法国大革命中,一切封建的生产关系及封建的政治制度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摧毁了。由此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的获得,并非按照一条直线运动,而是经历各种曲折。中国在封建生产方式下,创造了当时世界上独一无二强大的生产力,理应最早获得更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然而中国却从西汉末年开始,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却反复出现的血崩、难产而夭折。而在欧洲,封建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及其低下,他们却找到了一种崭新生产方式--商品生产方式,由此欧洲社会的生产力的步入了快车道。按照刘少奇邓小平之流的逻辑,当时欧洲社会,应该大力发展封建生产,当欧洲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了中国水平后,才能进行资本主义民主革命。历史却给这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并诞生马克思主义后,进入自由王国的共产主义的大门已经打开,地球上依然存在着的原始氏族生产,奴隶式生产及封建小生产的地区,完全可以和已经或正在发生的无产阶级阶级革命相结合,进行共产主义革命,即建立共产主义的生产。在中国,西藏社会解放前是奴隶式生产,历经共产党领导的农奴革命,一步跨入“社会主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后要进行什么样的生产,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呢?,恩格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恩格斯的这段话明确表述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进行共产主义生产三个基本要素的及消灭商品生产的必要性。

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首先是(1)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然后 (2)消灭商品生产变为产品生产 及(3)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的三个基本要素,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就不是共产主义生产。

我们发现,苏联革命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我们的生产方式中只满足了恩格斯提出的第一个要素,即“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另外两个要素缺失了,这是造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实,恩格斯在这句话也明确地说明了共产主义生产第二条要素的必要性。恩格斯说消灭商品生产,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这个命题的否定命题依然成立。中国和苏联的实践,血的教训已经证明,如保留商品生产,物化劳动出的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就不能消除。这样生产,只能是生产和再生产出资本(当时表现为国家资本),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必然形成新的阶级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这两个对立的阶级在当时被毛主席称为官僚主义者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这两个阶级,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则广大劳动者阶级反抗官僚阶级的政治大革命。

共产主义生产的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是前两个要素都满足的前提下才能起作用的,在当时的苏联和中国,商品生产导致官僚阶级和广大劳动者对立,生产计划的制定者是官僚阶级,生产的组织者是官僚阶级,产品分配权也属于官僚阶级,劳动者选择职业分工和企业流动的权利也归官僚阶级管。当然,掌握上层建筑以及思想文化的权力也是官僚阶级。这样,“劳动者自觉地组织起来进行有计划地生产”根本无从谈起。

由此看来,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任务应是,打倒官僚阶级,砸碎建国17年来建立的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特别指出,“一月革命”成立的“上海公社”就是创举,是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上海公社“改名“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后,依然可以落实“上海公社”宣言之内容,很遗憾,“上海公社”宣言的承诺,由于各种原因而没有落实。),实行共产主义生产。当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为今天无产阶级再次起来革命开辟了道路。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失败,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资本盲目地为生产力开辟道路,以致于今天爆发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而广大工人阶级坠入无底深渊。无产阶级再次起来革命,搞恩格斯提出的共产主义生产则是革命一项根本的目标。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1:45 , Processed in 0.01800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