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德国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比较

2017-11-8 23:55|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440| 评论: 1|原作者: 旗帜日刊|来自: 旗帜日刊

摘要: 德国在1918年爆发了十一月革命,也建立工兵苏维埃,可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把持苏维埃、清除左派、镇压革命、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

(3)“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


柏林工人一月罢工虽然失败了,但是十一月革命的火焰并没有熄灭。


早在1918年12月24日,不来梅工兵代表苏维埃就拒绝承认全德工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把政权交给国民会议的决议。反动政府企图解散不来梅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不来梅工人发动武装起义,粉碎了反动政府的阴谋,并于1919年 1月10日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了由共产党员 3人、独立社会民主党3人、士兵代表3人组成的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不来梅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行了民主改革,提高了工人的工资,增加了失业津贴,还建立了对付资产阶级报刊的新闻检查制度。不来梅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坚决要求艾伯特、谢德曼政府辞职,并拍发电报向苏维埃俄国致敬。


艾伯特政府非常仇视不来梅苏维埃政权。在镇压了柏林工人一月罢工以后,诺斯克又命令“志愿队”进攻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不来梅工人向汉堡工人告急求援,但是汉堡工兵代表苏维埃中的右派社会民主党人极力阻挠,使援救工作难以实现。恩斯特·台尔曼不顾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破坏,率领工人武装驰援不来梅。可是,领导铁路工人罢工的社会民主党人借口运送台尔曼的援军会“破坏罢工”,拒绝提供交通工具。台尔曼的工人武装只好徒步前往,未能及时赶到。2月3日,诺斯克所属格斯登堡师的军队击败了不来梅的工人武装,不来梅社会主义共和国被反革命武装所颠覆。


巴伐利亚地区的工人阶级掀起了德国11月革命的最后一个高潮,建立了巴伐利亚共和国。1919年4月7日,独立社会民主党宣布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4月13日,慕尼黑驻军发动叛乱,推翻了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政府。共产党人领导广大工人举行总罢工,打败了反动军队,于4月13日晚建立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采取了一系列剥夺资产阶级的革命措施。巴伐利亚苏维埃政府把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对工业生产和产品分配实行工人监督,建立肃清反革命的非常委员会,并组织了红军。但是社会民主党政府对此恨之入骨,决定对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实行镇压。5月1日,政府军队开进慕尼黑。经过几天的殊死搏斗,红军和革命工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几百名革命者被杀害,6000多人被逮捕和监禁。5月2日,反动军队占领慕尼黑。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


十一月革命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一次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群众革命运动。由于右翼社会民主党人的反对和缺乏一个独立的革命政党的领导,革命遭到失败。革命虽然推翻了德国的君主制度,但1919年成立的魏玛共和国仍然是资产阶级和容克地主的联合专政,所不同的是垄断资产阶级占了主导地位。


1920年3月,发生了旨在推翻魏玛共和国、复辟帝制的政变——卡普叛乱。它是由东普鲁士地方长官、极右派头目卡普在国防军吕特维茨将军及议会外一批极右政客的支持下发动的。1920年3月10日,吕特维茨将军向德国社会民主党领导的联合政府提出最后通牒,要求解散国民议会,改选总统。3月13日,受到国防军大多数将领同情的叛乱分子的军队——埃尔哈特海军旅,未经战斗开进了柏林。艾伯特总统及政府成员逃往德累斯顿,转而逃往斯图加特。叛乱分子成立了以卡普为总理、吕特维茨任国防部长的政府,宣布全德戒严。叛乱发生后,德国无产阶级立即投入保卫共和国的斗争。3月15日,总罢工席卷全德,参加的工人达1200万人。工人们武装起来同叛乱军队展开战斗。在德国共产党领导下,鲁尔区还成立了红色鲁尔军。大部分官吏和职员以及大批农业劳动者也参加了反卡普叛乱的斗争。叛乱分子的队伍在许多地方被击败。3月17日,卡普政府垮台,卡普本人逃往瑞典,吕特维茨逃往匈牙利。当晚埃尔哈特海军旅撤出柏林。


大罢工触发了在德国共产党领导的鲁尔区工人起义,5万人组成了红军,企图控制该区。但是正规军与自由兵团再度镇压了这次起义。1921年3月,在萨克森与汉堡发生的类似事件也都被镇压下去。


在卡普叛乱中,工人运动挽救了资产阶级的魏玛共和国,因此列宁称“卡普叛乱”为“德国的科尔尼洛夫叛乱”。1917年9月,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的反革命叛乱,企图推翻在当年二月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布尔什维克党是反对科尔尼洛夫叛乱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彼得格勒的4万多名工人武装和1万多名卫戍部队的革命士兵严阵以待;几千名喀琅施塔得水兵赶到首都;各地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控制了通往首都的交通要道。布尔什维克党还派出大批鼓动员到叛军中进行宣传解释工作。叛军推进处处受阻,内部开始瓦解。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迫将科尔尼洛夫解职下牢。叛乱虽然宣告平息,但俄国国内阶级力量发生巨大变化,临时政府的支柱——军队陷于瓦解,广大士兵不再相信政府,转向布尔什维克一方,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形势开始成熟。但德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革命却没有成功,这再次证明了,德国工人阶级是有力量的,但是由于德国共产党和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在德国工人中没有占据领导地位。这个力量并没有被组织到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上去。





4、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发展与分化过程


(1)全德工人联合会以及拉萨尔


拉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64),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全德工人联合会创始人,联合会主席。拉萨尔对于政治经济学也缺乏深入研究,尽管马克思多次向他解释过自己的理论,并请他帮助出版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但他始终不能理解马克思在五十年代末所完成的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懂剩余价值规律和工资规律,只是谈论“货币是价值的符号”这类流行过多年的一些简单常识。拉萨尔的社会主义,没有达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水准,显得简单、粗俗。他的斗争策略虽然强调了现实主义,但又常常是同机会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以致迷恋于“合法手段”,过分相信当时的“铁血宰相”俾斯麦,险些将工人运动引向歧途。他本人在个性上又显得轻浮、夸张,喜欢别人奉承自己,企图成为工人运动中的独裁者。这样,马克思从一开始,对拉萨尔的活动就持有批评态度。


1864年拉萨尔在为红颜的决斗中去世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萨尔主义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批判态度,矛头集中在其策略上,而这种策略又被当时德国最大的工人阶级组织所接受。拉萨尔在《工人纲领》和《公开答复》中,在批判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阐明建立独立的工人阶级政党开展政治斗争的必要性的同时,宣扬所谓“铁的工资规律”的老生常谈,声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只是围绕平均工资上下波动,无法摆脱贫困。怎样才能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实现工人的解放呢?拉萨尔开出了两个药方,一是“国家帮助建立合作社”,一是“普遍的、直接的选举权”。拉萨尔的信条在他去世后的十几年间,一直被“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萨尔派信奉着。   


拉萨尔逝世后,恩格斯在书信中写道:“若不是拉萨尔过早去世,那么必将看到拉萨尔背叛无产阶级的一天”。马克思也指出:“拉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府的社会主义”。


1863年5月,德国十一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窃取主席职位,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4年拉萨尔死后,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散布和执行拉萨尔主义。


拉萨尔派控制了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后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和帮助下,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奥古斯特·倍倍尔(1840~1913,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和创始人之一,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晚年在战争、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犯有“中派主义”错误)、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领袖,第二国际创始人之一)等在联合会内开展了反拉萨尔主义的斗争。从1865年到1869年6月,威廉·李卜克内西、白拉克等人先后退出了联合会。





(2)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869年8月,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奥·倍倍尔(1840—1913.8)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参照第一国际章程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党纲,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875年5月22日至27日,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选举了统一的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哈雷代表大会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略加文字修改就通过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


马克思、恩格斯支持两派的合并,但主张在拉萨尔派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时才能合并。但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没有听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劝告,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和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哥达城召开代表大会,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于1875年2月与拉萨尔派共同起草了一个纲领草案,这个纲领具有明显的拉萨尔主义思想。


当马克思和恩格斯得知他们的老朋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所领导的德国工人组织――爱森纳赫派在纲领草案中采用了许多拉萨尔派的提法时,便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马克思写了有名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也写了一封措词尖锐的批判信。


马克思的学生和追随者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在接到这些批判后,认为从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合并时做出一些妥协,保留拉萨尔派的某些对整个工人运动无害的提法还是必要的,便没有采纳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德国两大工人派别终于实现了“统一”。两派合并后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在党的领导机构中,拉萨尔派占了多数。




(3)德国社会民主党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同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先后出现的拉萨尔、杜林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进行过不调和的斗争。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内的右倾机会主义和“青年左派”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先后进行过认真的批判。不幸的是,恩格斯逝世后,右倾机会主义(在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新时代特征问题上的修正主义,以及在帝国主义战争面前的社会沙文主义)泛滥于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内,包括德国社会民主党。


尽管1878—1890年德国实行《反社会党人非常法》,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遭到严厉的镇压。但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党不仅未削弱,反而发展壮大。期间党派结构高速发展,并拥有极高的工作效率。由于工会的支持,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总是能够在帝国议会内外扩大它们在工人中的影响。


1890年,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已经占据了27.2%的席位,到1912年,提高到了34.8%,很快成为了德国最大的党派。


1890年《非常法》取消后,重新获得了合法地位。同年改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并恢复活动。一年后,在艾尔福特通过了《艾尔福特宣言》。由卡尔·考茨基和爱德华·伯恩斯坦撰写的宣言(即党纲)拒绝了改良主义,并且向马克思主义倾斜。


可是到了1899年,伯恩斯坦写了《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的任务》一书,反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原则,主张阶级合作和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的社会主义,传播改良主义等修正主义思潮。在当时,无论是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考茨基,还是卢森堡、蔡特金,都坚决批判了伯恩斯坦的观点;但都不彻底,既没有在理论上与伯恩施坦主义划清界限,又没有给予修正主义首要分子以纪律制裁。





(4)德国社会民主党分裂为右派、“中派”(独立社会民主党)和左派(斯巴达克同盟)


20世纪初,鉴于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社会党国际局在1912年10月28日举行紧急会议,决定召开第二国际非常代表大会。大会于 1912年11月24~25日在瑞士巴塞尔举行,出席大会的有来自22个国家的55名代表,大会一致通过反战宣言。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严重危险,指出正在酝酿的战争具有帝国主义掠夺性质,阐述了社会党人对待战争的观点和策略,确定了国际无产阶级和各国社会党防止战争、保卫和平方面的具体任务。宣言号召各国无产者和社会党人利用一切手段,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第二国际各国党的多数领导人口头上赞成宣言,但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却公开背叛宣言,堕落为帝国主义战争的支持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帝国主义时代,第二国际各国党内机会主义倾向日益滋长。首先是1899年法国独立社会党人米勒兰入阁事件带来的各国社会民主党的激烈讨论和日益分裂为两大派别。在德国,随着党的领袖倍倍尔1913年8月逝世后,党的领导权正式落入右派艾伯特等人之手,1913年艾伯特任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首领们背弃了1912年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巴塞尔宣言》,公开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以来,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明显地分为三派。以谢德曼、艾伯特为代表的右翼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政府,主张“保卫祖国”;以斯巴达克派(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蔡特金、梅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主张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决裂,反对“保卫祖国”,认为“主要的敌人在国内”;以考茨基、哈阿兹、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中派”则在左派和右派之间进行调和,主张二者实行统一,他们主要为右派的叛变进行辩护,但有时候向左派靠拢。


1917年4月6~8日,“中派”同右派分裂,在哥达城召开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成立大会。斯巴达克派决定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以便在党内开展争取群众的工作,同时保持斯巴达克派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17-11-9 09:30
责编 水边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09:02 , Processed in 0.02858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