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肯让群众受冻也不许动煤炉 是官僚主义的体现

上气不接下气的 “煤改气”-激流网

  入冬以来,河北、陕西、山西均传出天然气供应不足而令民众无法取暖的消息。

  天然气什么时候这么重要了?这还得从治理雾霾说起。官方调查显示,一吨散煤燃烧的污染排放量是火电的5~10倍,进入冬季后,京津冀55%左右的污染源都来自散煤燃烧。

  为此,北京率先实行“煤改气”——减少或禁止烧煤,改为使用天然气。实施八年,北京“煤改气”得到舆论一致好评,被看作是蓝天保卫战的关键一环。随着北京经验的推广,河北等地也都开辟了“禁煤区”,按照政府的时间表,京津冀在2017年要做到燃煤锅炉的清零和农村散煤的清洁化替代。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8个城市,已有400万户居民以各种比较“清洁”的方式取暖。今冬以来,华北地区迄今尚未出现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天气,应该与煤改气和煤改电的大力推进有一定关系。

  然而,政府和老百姓却没想到,锅炉拆了天燃入户却没跟上,天燃气入户了壁挂暖炉却买不到,壁挂炉买到了天燃气却断了。

  如此尴尬,关键是按计划实现的煤改气,遭遇了市场机制的天燃气。“煤改气”本身就没有价格优势,是一件在经济上划不来的事情。经过国家补贴,大面积改造后,全国用气量陡增,又导致供不应求。《中国能源报》报道,从11月15日开始,液化气厂每天都在涨价,从每吨4000元涨到8000元,已经翻了一番了。

  虽然发改委12月1日已发出通知,警告企业不许涨价,甚至表示,将依据《价格法》《反垄断法》相关规定严肃查处,但媒体引述业内人士指,就算发改委进行价格管制,也难以压止供需失衡所引起的急剧上涨。

  抛开价格,天然气的供应安全也是个让人揪心的问题。中国石油规划总院管道所所长杨建红指出,预计今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幅约17.8%。而目前我国天然气有一半需要进口,这突然而来的缺口靠自力更生也补不上啊。

  在此背景下,限制供应成为多地的无奈选择,有市场机构统计,近120家液厂因为缺气已有三分之一处于停机状态。与此同时,石家庄、保定、山东、宁夏等地加气站、工业用户已开始限停供气。

“煤改气”无疑是好的,但将北京模式复制到河北等地,对其财政能力、运行能力、本身的支撑能力都是不能承受之重。环保狂飙突进,禁煤一刀切下去,各地超额完成任务,但配套的真功夫却破了功。

  为此,《环球时报》的评论批评了个别地方,宁肯让群众受冻也不许动煤炉,是官僚主义的体现。文章指要反思这种不近人情的事情得以出现的深层原因,并应该采取临时措施帮助群众取暖。

“有一百个理由推进煤改气,但是没有一个理由让群众在冬天受冻。”正如评论所言,煤改气再好,也不能让老百姓冻着。“蓝天保卫战”肯定有计划,计划难免不周全,关键在于及时纠偏。

  环境保护已成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具有“一票否决”的效力,而没有硬指标考核、不能一刀切的人文关怀、民生观照必然处于弱势。大干快上之后的纠偏,不是把“煤改气”改成“煤改电”,而是重新优化公共政策的价值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