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金融危机 —— 为什么要重提马克思

2018-1-27 00:0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038| 评论: 0|原作者: 赵磊 |来自: 察网

摘要: 要真正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我们必须把握实体经济的过剩与金融部门的泡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要害在于:实体经济越来越依赖虚拟经济来支撑自己的运作,而虚拟经济则越来越依赖资产价格的上扬来支撑借贷的持续。

二、透支,还是过剩

在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悲剧《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曾经提出了一个几近永恒的难题:“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不幸的是,发达的市场经济,今天也遇到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这个难题是:“透支,还是过剩?这是一个问题。”不久以前,“透支消费”可是一件相当时髦的后现代行为(“按揭”之类的信贷消费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性行为)。可是现在,“透支消费”已经成众矢之的,千夫所指,万人侧目。其实,透支消费是在代“人”受过,有苦难言。

次贷危机的逻辑可概括如下:市场经济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次贷危机。在这个逻辑链条里,“透支消费”这个环节既不是终极原因,也不是最后结果,而仅仅是整个危机链条的中介。但这个中介非常重要,它不仅把整个危机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而且也是我们把握现代经济危机根源的关键所在,这个关键有三点值得注意:第一,在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中(比如 1929 年的大萧条),生产过剩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商品卖不出去;第二,在市场经济的现代危机中(比如当下的次贷危机),生产过剩不再直接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表现为有效需求旺盛,表现为有效需求“过度”,也就是“寅吃卯粮”,“透支消费”;第三,从古典危机演变为现代危机,只不过是把皮球从供给方踢给了需求方,把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爆发,从今天推到了未来。

之所以要把古典危机与现代危机作比较,是要强调一点,“透支消费”不是危机的根源。其实,次贷危机的根源并不是“透支消费”,而是,并且仍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透支消费只不过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而不得不作出的选择罢了——尽管这个选择很“不严肃”,很“不理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范式看来,虽然透支消费“引爆”了次贷危机,可问题根子还是出在市场经济内生的矛盾之中。今天,人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声讨“透支消费”的不理性,殊不知透支消费是在代“人”受过,这个“人”就是市场经济自己。但不知道是真糊涂还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现代经济学打死也不承认市场经济自身的问题。难怪金融危机以来,借钱给穷人花费的“透支消费”遭到各国精英的一致口诛笔伐,我国理论界也与时俱进地加入了讨伐队伍:大伙一边愤愤不平地抱怨银行借钱给穷人消费,一边又为内需不足扼腕叹息捶胸顿足。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滑稽的情形:人们一边痛心疾首地控诉借钱给老百姓消费的行为“太轻率”,一边又高调呼吁要“千方百计”扩大老百姓的消费需求。问题在于,面对生产过剩的压力,现代市场经济能够认可的办法,也就这么几个选择:要么是凯恩斯主义的扩大政府开支,要么是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要么是货币主义的不断降息,实在不行,就只有寅吃卯粮搞“透支消费”了。至于马克思主义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张,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遗憾的是,历史证明,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它们在生产过剩压力面前越来越捉襟见肘,应对经济危机的本事越来越乏善可呈。这样,历史把“透支消费”推到了前台,似乎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全系于它了。

很多人主张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甚至主张直接“发钱”给老百姓,我举双手赞成。在资本占统治的世界,寄希望于“消费券”、“发红包”,或许能起一些积极作用。但是,“发红包”不比灾荒年“施粥”,即使不能天天发,至少也得年年发吧?如果以为“红包”就能解决问题,恐怕有些天真。因为:第一,不到万不得已,市场经济的本性是决不容许“免费午餐”的;第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免费午餐”也很难可持续发展。

所以,在资本占统治的背景下,除了“透支消费”,市场经济还能靠什么办法来扩大需求?然而,“透支消费”的悲剧性因素在于,透支消费在扩大需求的同时,它又成为新的麻烦制造者:生产过剩催生了透支消费,透支消费导致了金融危机;把透支消费打压下去了,生产过剩的问题必将浮出水面;一旦社会难以承受生产过剩之重,透支消费又必将卷土重来。可见,只要市场经济存在一天,“透支,还是过剩”这个难题就不会消失。对于发达的市场经济而言,哈姆雷特的难题是永恒的:“不透支,吾必死”,“透支了,吾亦死”。换言之,“玩是死,不玩死得更快”——这就是市场经济内生的悲剧之所在。

顺便指出,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所以尚未面临“透支,还是过剩”这个现代市场经济难题。那么,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中国遭遇的“市场疲软”、“通货紧缩”又该作何解读呢?我认为,“市场疲软”、“通货紧缩”当然可以归结为危机的范畴,但这还只是市场经济的古典危机,与市场经济的现代危机尚有相当距离——因为作为现代危机特征的“透支”,在中国还处于萌芽状态。面对这种古典危机,国人采用凯恩斯主义、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办法(如公共投资、减税以及降息),尚有应付的余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逐渐成熟,中国迟早会面临“透支,还是过剩”的痛苦选择。在这里,不妨作两个预测,并等待历史的检验:

第一,现代市场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必将呈现出“生产过剩”与“透支消费”的反复轮回,二者此消彼长,不断折腾,直至与市场经济同归于尽。能够阻止或延缓这个趋势的力量,理论上讲有两个:(1)马克思的主张——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2)越来越强化的“免费午餐”——比如“消费券”和各种社会福利。

第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产能过剩会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经常现象;另一方面,“付费午餐”也越来越不能容纳现有的生产能力。因此,不久的将来,“付费”与“免费”的争论,必将成为发达国家的热门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对策”的国际研讨会上作出上述预测之后,来自泰国曼谷的一个学者问我:“既然马克思主张消灭私有制,中国又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你认为,目前中国是哪种力量在发挥作用?”我告诉她:私有制并不能用一个法令就可以消灭,私有制不是靠“主张”消灭的,而是靠“条件”消灭的,这个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也是马克思本人的看法。在中国目前的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私有制的灭亡,而是私有经济与公有经济的共同发展。辩证地看,这种共同发展的未来指向,就是马克思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关于这个指向,目前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其一,从全球化的视野看,免费午餐的范围正在扩张(比如各种社会福利);其二,从长时段的大历史观来看,私有制从过去极端的形式(比如自然人的私有),正在向模糊的、混沌的形式发展(比如股份公司)。

三、虚拟经济是次贷危机的根源吗

最近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认为:次贷危机是由虚拟经济引起的,所以虚拟经济才是危机的根源——其推理逻辑是:虚拟经济先出现问题,才导致了后来的危机。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里,这样的推理是站不住脚的。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虚拟经济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作出客观评价。

按照产业归类,虚拟经济基本上属于第三产业。关于产业结构进化的一般规律,理论界已经有很深入的讨论。如果问:第三产业,甚至将来还可能有第 N 产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何在?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无非两条: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剩余产品的增长;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的扩展。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而言,除了以上两条“生产力”的原因之外,还有一条“生产关系”的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为了解决因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问题。正如英国著名左翼学者克里斯·哈曼所说:“为什么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是第三产业——笔者注)如此增长,甚至达到抑制利润率使其不能健康增长的程度?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每一个都是它自身对利润率降低的反应(以及企业和政府为了阻止危机所做的努力):首先,资本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非生产性的方式保护和扩大市场。”

回到虚拟经济上来看,结论也是这样的:虚拟经济的坐大和膨胀是必然的,是市场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结果!其实,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过剩”问题,极大地促进了虚拟经济的发展:正是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才催生了虚拟经济的泡沫,通过虚拟经济的泡沫,来缓解实体经济的问题。换言之,必须把实体经济的问题,转嫁成虚拟经济的问题。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正是因为实体经济建造的房屋、生产的汽车卖不出去,才引发了金融机构贷款给人们买房、买车的“透支消费”。本来就是‘实体经济’的问题,却表现为虚拟经济的“贪婪”和“膨胀”。

这次次贷危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原本属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于虚拟资本的恶性膨胀而被转化成了好像是“虚拟经济”自身的危机,而且由于有价证券的疯狂倒买倒卖,经济危机的“虚拟”性显现得更加尖锐和突出。这正是危机首先从金融领域爆发,而且在金融领域表现得最突出的重要原因。但是,这次危机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房屋、汽车等生活消费品与实际购买力相对而言的过剩,是全球生产能力与美国大众的实际收入相对而言的过剩。所以,当下学术界从“金融的”或“虚拟的”维度所谈到的金融危机,其实仅仅是现象,危机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危机暴露了虚拟经济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危机暴露了实体经济的问题。具体而言,对于美国来说,这次危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金融风险和监管上;对于中国来说,这次危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上。为什么经济危机在不同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呢?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危机不仅已经不再仅限于一个国家的范围,而且危机的延伸和扩展也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将金融部门和虚拟经济作为他们理论的出发点,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没有做更深一层的探讨。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出现,并不能说明虚拟经济是危机的根源;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仅仅是表面现象。正是由于实体经济出现了过剩,才会有虚拟经济的过分膨胀——为了解决实体经济过剩,虚拟经济才会用自己的“泡沫”来替实体经济“透支消费”,以缓和实体经济过剩的压力。由此可见,要真正认识金融危机的根源,我们必须把握实体经济的过剩与金融部门的泡沫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要害在于:实体经济越来越依赖虚拟经济来支撑自己的运作,而虚拟经济则越来越依赖资产价格的上扬来支撑借贷的持续。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虚拟经济的坐大和膨胀,其实正是为了解决实体经济的过剩问题。从某种意义讲,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问题背了骂名、买了单。

【察网(www.cwzg.cn)摘录自《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6期。赵磊,察网专栏学者,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常务副总编,博导,教授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4 15:22 , Processed in 0.01754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