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不能以文本的不同解读建构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

2018-3-8 23:3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1978| 评论: 0|原作者: 陈先达|来自: 察网

摘要: 如何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尊重原著本意,还是片面强调自我解读,自我建构,这是关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当代价值的重大问题。尊重经典、学习经典、正确理解经典,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价值。

二、两种视角的有机统一: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在长期的学科发展史中,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研究所形成的两种视角最终导致了两门相对独立的分支:马哲史和马哲原理。这样做可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但由于我们课程设置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素质和学养,有时会弄成两者的分离:研究马哲原理的不关注马哲史,因此对马哲原理的理解往往不准确;而研究马哲史的又不关注马哲原理的正确性,往往容易陷于过度解读或者由于热衷于主观的解释学方法,走向对经典的断章取义或曲解。

我举几个著名的论断,说明离开历史就会错误理解哲学原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似乎这是马克思关于哲学本质的经典性定义性的表述,其实这是误读。这样理解,离开了马克思1842年抨击《科隆日报》社论提出这个著名论断的历史背景。马克思说的是“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③这个“真正的”定语是不能忽略的,更是不能删去的,删去了就无法理解。在同一篇文章中,马克思并不是赞扬任何哲学,相反他对经院哲学采取的是批评态度,可见马克思并没有抽象地把任何哲学都视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回到马克思提出这一论断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哲学的论断,是对《科隆日报》的政治编辑海尔梅斯有关《莱茵报》攻击的反驳。因为,《科隆日报》在179号社论中猛烈抨击马克思主编的《莱茵报》:“我们认为,通过报纸传播哲学和宗教观点,或者在报纸上攻击这些观点,都是不能容许的。”④它攻击的矛头直指马克思,因为马克思当时参与青年黑格尔左派运动,正在利用黑格尔哲学中积极因素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和宗教,并在《莱茵报》上宣传这种哲学观点。马克思当时基于青年黑格尔派的立场维护黑格尔哲学,维护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的反对宗教、反对普鲁士专制政府的结论等等,实质是要把黑格尔哲学导向实际的政治生活,从而使哲学走出纯思辨领域。

不能以文本的不同解读建构多元化的马克思主义

熟悉这个时代和思想背景,我们就会懂得,马克思是在哲学与宗教对立意义上强调“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因为它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简单的信仰。仍然是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强调,“哲学是不是应该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这句俗语所说的那样,对每一个国家都采取特殊的原则呢?……哲学是问:什么是真实的?而不是问:什么是有效的?它所关心的是一切人的真理,而不是个别人的真理;哲学的形而上学真理不知道政治地理的界限;至于‘界限’从哪里开始,哲学的政治真理知道得非常清楚……在所有维护基督教的人中间,海尔梅斯最无能。”⑤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强调只有追求真理、反映真理的、反映人类精神的哲学才是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这警示我们,不要以为任何人自称为哲学家,自称建构一个哲学体系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许他们并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是一文不值的“哲学胡说”。“哲学胡说”是恩格斯批评当时一些哲学的用语;“把哲学变成胡说的‘诡辩家’”,⑥则是马克思在致恩格斯信中对施特劳斯等人的哲学的评价。

什么样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呢?马克思在论述真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同时作过阐述:“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正是那种用工人的双手建筑铁路的精神,在哲学家的头脑中建立哲学体系。”⑦他还强调,任何真正的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⑧马克思上述关于真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中所说的时代精神,概括起来包含三个关键词:时代、人民、实践。

第一个关键词是时代。时代精神就是一个时代里反映社会进步要求的精神,因此,真正的哲学必然是引领时代思潮和潮流的哲学,是与时代相向而行并走在前面而不是相背而行的哲学。

第二个关键词是人民。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必须能把人民中最精致、最珍贵和最隐蔽的精髓集中在自己的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体系并不是哲学家头脑中冥思苦想、面壁虚构或闭门造车能构建出来的。进行哲学研究时可以闭门,可真正的哲学智慧不是闭门可得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仅属于个人的真理,哲学智慧同样如此。

第三个关键词是实践。哲学不仅从内容来说是实践的总结,而且就其作用来说,也应该与世界相互接触和相互作用。一个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哲学,不可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只要把马克思1842年撰写的《〈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中关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论断,与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及《论犹太人问题》和之后撰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联系起来考察,尤其是与第十一条⑨联系起来考察,就能懂得马克思关于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精华的深刻涵义。这是对新哲学的呼唤。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懂得马克思关于哲学满含热情的期待:“哲学是被它的敌人的叫喊声引进世界的;哲学的敌人发出了要求扑灭思想烈火的呼救的狂叫,这就暴露了他们的内心也受到了哲学的感染。对于哲学来说,敌人的这种叫喊声就如同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对于一个焦急地谛听孩子哭声的母亲一样;这是哲学思想的第一声喊叫。哲学思想冲破了令人费解的、正规的体系外壳,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⑩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1)我们一些学者在文章中抽象地宣传这个观点,仿佛这就是马哲原理。其实这也是离开经典文本的历史条件而导致的误读。马克思绝不是个人自由主义者,他并不认为只有先解放个人才能解放人类。马克思关于自由的学说非常明确。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的自由的获得意味着另一个人自由的丧失,一个阶级的自由获得意味着另一个阶级自由的丧失。因此,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或阶级)的自由是另一个人(或阶级)自由的“障碍”。这种情况只有在消灭阶级和剥削之后才有可能改变,因此“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离开这个大前提,抽象地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是错误的。如果这个抽象论断能成立,我们就应该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论和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从争取个人自由开始的革命,而是从改造社会开始的革命。

恩格斯在逝世前一年仍然坚持的是社会革命的观点,而不是个人自由高于和先于集体自由的观点。1894年1月,当意大利的朱泽培·卡内帕请求恩格斯为《新纪元》周刊创刊题词时,他要求恩格斯尽量用最简短的文字来描绘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纪元的特征。恩格斯认为,“我打算从马克思的著作中给您找出一则您所期望的题词。我认为……除了《共产主义宣言》(即《共产党宣言》——引者注)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3)恩格斯说得很明确,“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是社会主义新纪元。要使它成为现实,首要条件是消灭阶级和阶级统治,只有社会解放才有个人解放。也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可能通过促进个人的自由发展来为他人的自由创造条件。我们倡导的社会和谐,就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当然,在研究马哲史时,我们要以马哲原理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脱离马哲原理,寻章摘句,各取所需,就会歪曲马克思的思想。例如,“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仿佛是马哲原理,并且有经典文本根据。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这个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争论的是意识的本质问题。意识是人的意识还是“从天国降到人间”的无主体的意识。关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考察方式,一种是唯心主义的方法,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前一种考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做是有生命的个人。后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做是他们的意识。”(14)既然把意识看做人的意识,而不是像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那样是无主体的意识,必须有一个前提,承认人的存在,没有人当然没有人的意识,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5)这段话再明白不过,意识只能是人的意识,而作为意识主体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6)用如此繁复的定语来定义人,就是为了防止把人抽象化。如果马克思恩格斯同意“人是出发点”,而不区分抽象的人和现实的个人,就不会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如此大的篇幅批判施蒂纳关于人的学说。由此可见,简单说“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一观点是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也必然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的曲解。那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以一种不包含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的,可以有多种解释、模棱两可,曾大力批判过的光秃秃的“人”,作为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这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反对“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反对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也不是在任何意义上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研究人和人道主义,但必须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而不是相反。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马哲史研究和马哲原理研究只是两种视角,而不是相互脱离的两个分支。它们各有特点,但必须统一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的正确理解中。我们不能脱离马哲史去建构马哲原理;也不能违背马哲原理解读经典从而造成对马哲史的曲解。马哲原理是马哲史的精华和实践经验的凝结,而其思想发展史则是基本原理在与实践结合中走向成熟和不断发展的过程。两个视角合则两利,离则两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7 00:36 , Processed in 0.01482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