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 —— 与中国共产主义者们探讨(续完)

2018-4-5 21:52|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9327| 评论: 0|原作者: 共运思考者|来自: 红旗网

摘要: 本文的宗旨是以共产主义原则立场,梳理中国从社会主义革命到正在进行着的资本主义演变的来龙去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探讨当今社会性质、形势和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口以及方式、方法。简单的说,就是理清原委、辨明方向、确认问题根结、探索方法,以利再战。
(二)认清敌、我、友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见《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页)。确定“敌、我、友”的依据是其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政治态度。

让我们选择几个标志性的政治态度,大致标定几个主要社会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位置,并以坐标的形式表示如下:

当前中国各种政治态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位置

依据所处不同的阶级环境,不同的经历,所受的不同影响,社会中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的政治倾向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同政治态度。

生活是否有保障、能否得到社会尊重、社会地位有没有得到公正待遇,这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会为此提出各自的诉求。对于普通劳动群众来说,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

对于无产阶级群体,就其切身利益和阶级地位来说,总体是拥护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方向,这是形成泛左派的群众基础。对于有产阶级,倾向于更能维护自身或本阶级利益的私有制方向,这是泛右派的利益基础。

在泛左派中,有一批超脱个人利益或阶级利益而追求真理的“脱俗之人”。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政治态度体现的是对社会的自觉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信仰。当然,作为每个个体,不可能超脱到完全摆脱个人利益或阶级出身的影响以及个人品性的作用。

由于计划经济首要条件是公有制,具有这种政治信仰者就是共产主义者。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达到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实现公有制,是马列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中其他派别的主要区别。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性质,决定了马列主义者们对文化大革命历史地位持肯定态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三科”政治上的必然趋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也就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合体。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单体现了历史意义上的政治延续,也承担了国家政权的法理依据,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或有亲身经历,或有血缘传承,或是思维定势……,他们除了反对文化革命和害怕所谓的“痞子运动”的特征以外,还有肯定社会主义革命历史(尽管仅在经历、血缘、情感和政治延续与法理需要上)和民族主义情节的共同点。因此划定为民族主义左派。当然,他们之中有的曾经是资本主义演变的发动者和推手。无论是否真心情愿,其发展方向必然是私有制。

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将共产主义运动污蔑为二十世纪历史玩笑的走资派们想的或是“扭转乾坤”或是升官发财,说的是“无论是什么主义只要中国强大就是好主义”的“猫论”,做的是发展资本主义。而垄断资本主义是其必然发展方向,因此将其划为民族主义右派。

至于出卖国家民族利益投靠外国势力的买办们,则是汉奸卖国贼,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中华民族的罪人。

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力量是马列主义者,基本群众是泛左派,教育、团结对象是民族主义左派,打击对象是民族主义右派。而汉奸卖国贼则中华民族的败类,是全体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

(三)当今社会的阶级

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后,通过土改和工商业改造,已经推翻了剥削阶级的统治,社会阶级界限逐渐淡化了。但是,不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衍生出了官僚特权阶级,“改革开放”后走资派推行了资本主义演变,又重新产生、培育、扶植了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

重新诠释当今社会的阶级划分:无产阶级是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人群。他们处于社会生产的第一线,不拥有能够占有他人剩余价值的社会地位、生产资料和资本;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官僚特权阶级以及控制资本的各种资产阶级分子掌握了社会财富分配权,通过剥削无产阶级的剩余价值占有社会财富,统称为有产阶级;西方媒体常说的介于无产阶级与有产阶级之间的中产阶级,实际上是一个以各自专业特长服务于有产阶级,也希望跻身于有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群体。他们自视清高,常有“恨人有,笑人无”的心态。有依附于有产阶级的一面,也有民族和民主情怀的一面。但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非常不稳固,在社会矛盾尖锐或者出现经济危机时,他们之中的一大部分很可能滑向无产阶级阵营。

(四)公有制与计划经济

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问题,起码可以作出这样的论断: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建立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必须占据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地位。公有制的覆盖范围和发展进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公有制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前提,计划经济又是巩固公有制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

我国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1.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实行计划经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国家建设飞速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2.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对进行国家经济计划的正确制定和有效执行的影响很大;3.必须控制好国家经济计划的覆盖面,不能“包得太全,统得太死”;4.计划经济的覆盖面应该与公有制的发展进程相匹配。

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了一个世纪的经验、教训,依据当下资本主义演变造成的我国经济现状,有必要对重建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进行重新诠释、设想和规划:

将“生产资料归公共所有”(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474)的公有制概念,重新定义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重大生产资料的全社会公有(包括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的共有制概念。

这里说的共有制,是指国家的一切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关系重大国计民生的生产资料为全民所有。这个共有制以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国家将主要关注点放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等行业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的方向上。同时,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积极性和多样性的补充,国家容许社会中的个体和中小型私营企事业进行自主经营。同时通过国家掌握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重大生产资料将所有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国家经济计划管理。支持和鼓励他们拥有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创造财富,并且保护其通过劳动创造财富所换取的生活资料。但是,限制私营经济形成任何形式的行业垄断和资本扩张,并且防止其对社会共有制性质以及对社会风气造成任何形式的损害。

将“国家按照统一计划并通过行政手段管理的国民经济”(见《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P643)的计划经济概念,重新诠释为:“在社会共有制的基础上,国家通过对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重大生产资料的掌控,利用法律的、行政的和市场调节手段进行全社会统筹计划配置管理的国民经济”的计划经济概念。

我们所说的计划经济体现在:既有国家掌控所有关系国计民生重大行业的国营企事业单位,通过政策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整体经济活动短期效益和长期方向进行有计划的综合协调管理,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基本稳定和平衡发展;也有国家对集体企事业单位进行积极有效的指导和扶持,以促进其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国家利用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调节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这是以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为依据,以社会共有制为基础,兼顾社会当前发展和长远规划,以及协调中央、地方、行业、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积极性,宏观调控生产和财富分配,进行合理有效社会统筹的社会经济模式。

这个计划经济概念,有别于从制定具体产品类型和市场价格的角度控制、调节社会经济的战时经济色彩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计划经济模式。而是从社会经济系统的整体角度,控制、调节社会经济行业类行、生产规模、资金流向……,以促进社会经济各组成部类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发展。

这是个宏观统筹调控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既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全民所有制企业,也把关系人民日常生活的中小型地方国营、集体企业,以及发挥个人创造力的个体和中小型私营企业纳入到社会的宏观统筹调控范围。也就是将行政指令和以价值规律为原则的市场运作都囊括到国家宏观计划管理范围内。对于个体和中小型私营企业,国家有计划的为其提供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他们创造的对社会有益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国家为其安排并调控市场。

这里必须对非共有制经济的监管进行强调说明:个体和中小型私营企事业具有主动性强,及时反映市场需求和运作灵活的特点。就及时提供人民日常生活的民用产品来说,对国民经济是个很必要的补充,还可以解决大量就业问题,发挥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因此,国家必须给予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配置,将其纳入计划经济的管理范围,并给予支持和扶持。同时,由于个体和中小型私营企业先天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倾向性,因而必须严格监控其在社会主义社会共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法律框架下健康经营,不允许其形成资本运作和发展到影响国计民生的经济规模。严防其破坏社会主义社会共有制主体经济和腐蚀国家干部队伍。

鉴于我国现有中型私营企业的数量、员工规模、产品覆盖面已经很大,在共产主义运动阵营的人员数量、能力水平、对国民经济的掌控条件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建议不要扩大打击面。当然,对于其中一些条件成熟的中型私营企业,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分别采取员工接管或国家赎买等方式改变其私有制性质。这取决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基层无产阶级代表的能力、水平和实际作用,不能“一刀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7:27 , Processed in 0.02374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