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中国和世界石油峰值

2018-5-11 02:06|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81710| 评论: 3|原作者: 红色经济观察

摘要: 在未来十年左右,中国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矛盾、阶级矛盾、能源和环境矛盾都将迅速发展,从各个方向对中国资本主义展开包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丧失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解决这些矛盾的能力,创造未来历史的舞台也就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准备好了。

2018年度红色经济观察(六)

中国和世界石油峰值


                作为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以出口制造业为主要职能的一个半外围国家,中国需要从世界市场进口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其中,石油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能源;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积累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6年,中国净进口石油3.47亿吨,占中国当年石油消费总量的60%,占当年世界石油总产量的8.6%

                在本年度红色经济观察的第四期中,曾经说明,按照新古典增长核算并根据一系列假设,中国的经济总量有望在2050年达到85.4万亿国际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届时可以达到63738国际元。但是,新古典的增长核算既不承认资本主义积累的内在矛盾,也没有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的约束。如果要实现新古典增长核算的美好“愿景”,中国经济将需要多少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来支撑呢?


 

                图一比较了世界上七个主要经济体的人均石油消费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图一中的七个经济体包括目前世界上的六大石油消费国(美国、中国、印度、日本、沙特阿拉伯、俄罗斯联邦)和欧洲联盟。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石油消费量为8.63亿吨。从1990年至2016年,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7062国际元增加到53445国际元(2011年不变国际元)。在此期间,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虽然没有增加,却始终保持在相当高的水平。2008年以前,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一直保持在3吨以上。2008-2009年经济危机以后,美国的人均石油消费有所下降,但是近年来已经稳定在2.6吨以上,2016年的人均石油消费为2.67吨。

                2016年,欧盟的石油消费总量是6.13亿吨。从1990年至2016年,欧盟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4880国际元增加到36345国际元。2008年以前,欧盟的人均石油消费保持在1.4吨以上。2008-2009年经济危机以后,欧盟的人均石油消费有所下降,但是近年来已经稳定在1.2吨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石油消费量为5.79亿吨。从1990年至2016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526国际元增加到14399国际元;同一时期,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从99公斤增加到了420公斤。在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石油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数线性关系,即在两者的对数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线性关系(简单线性回归的R平方值为99%)。

                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石油消费量为2.13亿吨。从1990年至2016年,印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755国际元增加到6093国际元;同一时期,印度的人均石油消费从67公斤增加到161公斤。

                日本是世界上第四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石油消费量为1.84亿吨。从1990年至2016年,日本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447国际元增加到38283国际元。在2000年以前,日本的人均石油消费保持在2吨以上。2000年以后,随着日本经济停滞的加深,日本的人均石油消费逐步缓慢下降,至2016年下降到了1.45吨。

                沙特阿拉伯是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是人们通常所不了解的是,虽然沙特阿拉伯的人口只有约3200万,沙特阿拉伯竟然是世界上第五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消费量为1.68亿吨,人均石油消费量高达5.2吨。沙特阿拉伯的人口目前仍在以大约每年2%的速度增长,且人均石油消费量没有减少的迹象。所以,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消费量今后还会继续快速增长。加之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有可能在不久以后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本文后面还将继续说明),沙特阿拉伯作为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地位以及沙特阿拉伯自身的政治稳定都会受到严重威胁。如果沙特阿拉伯爆发革命,对于中国和世界资本主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俄罗斯联邦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也是世界上第六大石油消费国。2016年,俄罗斯联邦的石油消费量为1.48亿吨。1990年(即苏联解体前一年),俄罗斯联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0639国际元,人均石油消费为1.7吨,接近当时欧洲的平均水平。资本主义复辟后,俄罗斯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1998年,俄罗斯人均石油消费下降到834公斤。在摧毁了社会主义的工业体系并造成了人民普遍的贫困化以后,俄罗斯联邦自身的能源消费水平大幅度下降,从而按照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需要“改造”为一个主要的能源出口国。1998年以后,俄罗斯的人均石油消费先是在1吨以下徘徊,近年来缓慢上升到了1吨以上。

                综合以上分析,石油消费水平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密切相关。当人均石油消费在1吨以下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往往与人均石油消费同步增长。虽然美国、欧盟、日本的人均石油消费在较高水平上出现了稳定和下降的趋势,但是较为显著的下降都发生在2008-2009年经济危机之后。并且,从这些国家的经验看,要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3000040000国际元,人均石油消费需要至少达到1吨以上;要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0000国际元以上,则需要将人均石油消费提高到2.5吨左右。

                图一还显示了按照中国人均石油消费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对数线性关系所绘制的趋势线。按照这条趋势线,即使当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达到现在欧盟和美国的水平时,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也将大大低于这些国家。也就是说,图一中的中国趋势线隐含假设中国未来的石油使用效率将大大超过美国,也会超过以环境保护著称的欧盟。让我们姑且按照这样乐观的假设,来考察一下未来中国的石油消费量将怎样增长,世界石油市场有没有能力来满足中国、印度等国的石油消费需求?


                 图二介绍了用哈伯特线性法对中国历史累计石油产量分析的结果。哈伯特是美国的地质学家。他提出,当某种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的历史累计产量增加到一定量以后,在当期产量(即年产量)与累计产量的比率和累计产量本身之间将会形成一定的斜率为负的线性关系。通过回归分析所得到的线性趋势与横轴相交的点就是通过这种统计分析方法所预测的该资源的最终可采储量。通过这一数据和其他一些参数,就可以预测未来产量的轨迹,包括峰值产量的时间和水平。

                图二中,线性趋势回归的R平方值是96%。线性趋势与横轴的交叉点意味着中国石油的最终可采储量估计为143亿吨,扣除到目前为止的历史累计产量(67亿吨),可知中国石油的剩余可采储量为76亿吨。

 

                图三比较了历史的和预期的中国石油产量和消费量。按照上述统计模型的计算结果,预期中国石油产量的峰值(即最高水平)将发生在2019年,峰值产量2.1亿吨。这里说的峰值年和峰值产量是从统计模型计算出来的理论峰值年和理论峰值产量,与实际发生的峰值年和峰值产量会存在一定的差别。

                另一方面,假设中国经济会按照第四期红色经济观察中所介绍的新古典核算平稳顺利增长,而人均石油消费的增长将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图一中所显示的对数线性关系。这样,到2050年,中国的人均石油消费将达到1.14吨(仍然低于欧盟目前的人均石油消费水平);然而,中国的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15.49亿吨的巨大规模,而中国2050年的石油产量可能会下降到不足1亿吨,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将达到14.5亿吨。未来的世界石油生产有能力满足中国如此巨大的能源需要吗?

                我们采用上述的哈伯特线性法分析了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历史累计石油产量。对于目前还不适合使用哈伯特线性法的国家(比如,在当期产量与累计产量之比和累计产量自身之间尚未出现明显的斜率为负的线性趋势),我们采用一些官方机构的预测或者借用官方储量来计算一些必要的参数。表一概括了对世界前十大石油生产国的未来石油产量以及未来世界石油总产量分析和预测的情况。

                根据哈伯特线性法的分析,世界第一大石油生产国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可能在2023年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如上面说明的,统计模型所计算出来的峰值产量低于2016年的实际产量是正常的);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俄罗斯联邦的石油产量可能在2032年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除去世界前十大石油生产国以外,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已经在2005年越过峰值并处于明确无误的下降趋势之中。全世界石油的总产量有可能在2021年达到峰值,峰值产量估计为45亿吨;至2050年,世界石油产量可能下降为34亿吨。

                如图三所示,如果中国资本主义积累在未来正常进行,中国经济将产生巨大的石油消费需求,并且由于国内产量下降,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迅速膨胀。按照图三所显示的情况,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至2020年将达到5.09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1%;至2025年达到6.58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5%;至2030年达到8.14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9%;至2035年达到9.73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3%;至2040年达到11.34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29%;至2045年达到12.93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35%;至2050年达到14.5亿吨,占世界石油产量的42%

                显然,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国际政治的角度,中国不可能独占40%以上的世界石油产量。历史上,美国在石油进口最多的2005年,其石油净进口占世界石油产量的比例为16%。美国有中国资本主义所不具备的大量有利条件:美国自身是世界三大产油国之一;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有强大的海军和大量海外军事基地可以维护世界海上航路的安全并在必要时对能源生产国实施军事干预。因此,世界石油产量的15%大致可以视为中国未来石油进口的上限;超过这一上限,或者世界石油市场将发生对中国严重不利的变化(如油价大幅度上涨),或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急剧激化。

                以中国进口石油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5%为上限,按照世界石油峰值产量45亿吨来计算,中国石油进口量的上限约为6.75亿吨;加上中国自产石油2亿吨,则(世界石油市场所允许的)中国石油消费量的上限约为8.75亿吨;再除以14亿人口,则人均石油消费量上限约为625公斤,大大低于中国资本主义正常积累至2050年所需要的1.14吨。

                在图一所显示的对数线性趋势中,与人均石油消费量625公斤所对应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5500国际元。就是说,当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25500国际元时,中国资本主义积累将遇到重大困难,或者将因为石油资源的限制而陷入停滞,或者将在遭遇重大经济危机以后被迫显著减少石油消费水平。按照中国经济现有的增长趋势,中国大约将在2025年前后达到这里所估计的石油消费上限。

         

                在本年度的六期红色经济观察中,我们分析了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地位,探讨了美国和中国资本主义积累的矛盾和危机的可能性,分析了中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及其未来演变的方向,最后又探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对石油的巨大需求与世界石油生产即将越过峰值之间的矛盾。

                作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一个以出口制造业为职能的半外围国家,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需要对工业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但是因此也造成了资本产出率上升(即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上升)和利润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推测,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利润率可能在2025年前后下降到对于资本主义积累来说危险的水平。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建立在对亿万劳动者残酷剥削的基础上,但是中国的资本主义积累也造成了中国社会的无产阶级化并为世界上最大无产阶级的形成在客观上准备了条件。中国的阶级结构正在发生重大的和根本的变化。2025年以后,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开始加速下降,这将不仅进一步制约中国的资本主义积累进程,而且有利于缩小产业后备军,造成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剥削斗争的有利条件,并且有可能导致全社会阶级力量对比的根本改变。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又需要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特别是石油。但是,世界石油产量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到达峰值并开始下降。到2025年前后,中国的石油进口量有可能超过世界石油产量的15%,并接近中国石油消费的上限。石油资源的约束,将成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停滞或危机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在未来十年左右,中国资本主义所面临的经济矛盾、阶级矛盾、能源和环境矛盾都将迅速发展,从各个方向对中国资本主义展开包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丧失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解决这些矛盾的能力,创造未来历史的舞台也就为中国的无产阶级准备好了。


3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5-12 05:08
redchina: 现有趋势部分反映了历史替代情况;所以拟合人均石油消费和人均GDP用的是对数线性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以反映石油消费比经济增长更慢 ...
谢谢指教。
引用 redchina 2018-5-11 09:41
龙翔五洲: 文章应该把新能源的替代率计算进来。世界不会眼巴巴地等着石油资源的枯竭。
现有趋势部分反映了历史替代情况;所以拟合人均石油消费和人均GDP用的是对数线性关系而不是线性关系,以反映石油消费比经济增长更慢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5-11 04:44
文章应该把新能源的替代率计算进来。世界不会眼巴巴地等着石油资源的枯竭。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3:08 , Processed in 0.01420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