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当今社会是否是一个充满“异化”的社会?

2018-5-22 22:3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6189| 评论: 0|原作者: 破折号|来自: 激流网

摘要: 《手稿》作为马克思第一次试图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国民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考察的早期文献,初步阐述了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观点和共产主义思想,提出了若干天才而大胆的观点,成为他后来成熟思想的萌芽。

2.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最基本的规定,是由马克思从劳动产品的异化返溯而来的。在1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本身中使自身异化,那么工人怎么会同自己活动的产品像同某种异己的东西那样相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劳动产品对人的异化只能是结果,劳动行为本身已经被异化了才是原因;劳动对象的异化不过是劳动本身异化的总结和表现;工人的劳动产品属于资本家,不过是因为工人的劳动本身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再属于工人。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因此,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一种手段。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其结果,“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设定了一个劳动的应然状态(理想状态),即劳动是人们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而非被动的),是发挥自己才能和个性的活动(而非压抑和抹杀),是将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对象化从而确证自己的活动(而非否定自己)。与这个应然状态相比,资本主义之下的工人劳动就是异化的。与1相比,劳动本身的异化实际上是第一规定,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而劳动产品的异化虽然最直接,却只是第二规定。而结合这两个规定,又可以推出第三和第四各规定,即类本质的异化和人与人的异化。

3.劳动者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三规定,也是四个规定中最富有哲学意味的规定。所谓“类本质”,是费尔巴哈的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本质、“普遍人性”。费尔巴哈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意志和爱”,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爱”;而马克思则认为,人的类本质即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进行劳动(应然状况的劳动),或者说,马克思眼中人类的共同本质不在于人类有某种“普遍的爱”,而在于人类能进行普遍的创造性活动。可见,马克思在这里一方面仍然受到费尔巴哈类本质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改造了这一观念,将人的本质由固定的、抽象的“爱”更换为变化的、实践的活动,表现出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其实,劳动者同类本质的异化就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的升华版,因为类本质就是进行劳动;只不过在描述劳动本身的异化时,马克思只是就事论事的探讨了劳动过程对于工人的摧残,而没有把这一摧残行为上升到背离人的本性的高度。

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生产生活本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改变了这种“类生活”,“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手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活的手段”,因而,本应出于类本质而进行的人类劳动,如今却不得不沦为为了维持肉体生活(动物需求)而被迫从事的苦役活动,人在活动中便走向了自己本质的反面。

4.人与人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第四规定,是前三个规定带来的结果。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具体来讲,异化劳动最主要的就是造成了人类群体中付出劳动的工人和拥有财富的资本家的对立。马克思说:“如果说劳动产品对我来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量同我相对立,那么,它到底属于谁呢?......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异己的统治人的力量,而这个人不是什么其他人,正是占有了工人产品和劳动的资本家,“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同这个劳动的关系”。这里几乎是从哲学角度论证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必然发生的分裂为资产者和无产者两大对立阶级的局面。之所以说“人与人相异化”,是因为在资本主义之下受到异化的并不仅是工人,也有资本家。对后者来说,他们没有付出劳动便占有了别人的劳动成果,因而不可能在劳动过程(即付出体力和智力的过程)中自我确证,财富对他们来说也就不会成为自由创造活动的结晶,而只能是单纯的价值符号,成为一串可增殖的数字。这样的生活同样不是类生活,同样不符合人的类本质。

最后,在论述完异化劳动的四方面规定后,马克思回到了前三节中对国民经济学进行批判的主题上。马克思认为,由国民经济学所回避的前提“私有财产”正是由异化劳动产生的,异化劳动正是私有财产从而也正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根据和来源。他说:“诚然,我们从国民经济学得到作为私有财产运动之结果的外化劳动(外化的生命)这一概念。但是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这表明,私有财产(或私有制)并不是天然合理的,而是一个随着人的劳动的外化而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可以由异化的出现而形成,也可以由异化的克服而消灭。马克思认为,“这些论述使至今没有解决的各种矛盾立刻得到阐明”。

但是,得自于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思维框架实际使得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论证带有一定唯心主义倾向,并出现一定程度的谬误和不成熟。按照人本学,以人为“本”(本质),任何批判最终都要归结到对人的批判,而对人的批判最终又归结到对人性的认识上。受此影响,马克思不得不把资本主义下的私有财产归因到人的本质的丧失上,即归因到人的异化上(逻辑线索: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异化→私有财产),得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的结论。而在后来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6)一书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错误关系便得到了纠正,改为了私有财产产生异化劳动,并改变了从人的本质出发说明社会经济的模式,代之以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将异化劳动看作是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逻辑为:分工→私有财产→异化劳动。实际上,随着马克思理论的逐渐成熟完善,连“异化劳动”这个带有唯心主义残余(预设一个非异化状态的存在)的概念也被马克思放弃了,代之以“雇佣劳动”这个完全科学的表达。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2:17 , Processed in 0.01755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