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批判与实践,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史

2018-6-2 22:21|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610| 评论: 0|原作者: 郑姿妍|来自: 微工荟

摘要: 共产主义告诉我们的,不是理想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现实要求我们消灭什么。因为现实难以为继,所以才需要、才会有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
《青年马克思》:批判与实践,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史(2)
原创: 郑姿妍 微工荟 2018.06.01

核心提示:共产主义告诉我们的,不是理想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现实要求我们消灭什么。因为现实难以为继,所以才需要、才会有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

《青年马克思》:批判与实践,青年马克思的成长史(1)中,我们说到,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先后为《莱茵报》、《德法年鉴》撰稿,在批判地审视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他的哲学观点也逐渐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之后的经历,看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史观是如何成熟的!

从“人的异化”到政治经济学研究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激情地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为物质力量……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这个时候的马克思还是习惯从“人的根本”之类的哲学问题出发,去审视现实社会。于是,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不仅指出资本支配劳动就是对人本身的异化,还指出了“人同人相异化”的现实。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社会层面)、“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个人层面)。所谓“人的异化”就是指现实中的人背离了他的本质。但问题在于,这个本质是如何确定的?像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的那些人一样,通过哲学思辨来得出吗?

虽然那个时候的马克思还有很多哲学思辨的论述,但他已经开始尽量从现实出发来看待这些哲学问题。他所谓的人的异化,不是人背离了某种抽象的人的本质,而是背离了人的社会本质——人在社会中彼此获得自我的实现。这个“本质”是从人们的现实需要中产生的。

马克思解释说,我们现在虽然也是为彼此生产商品,但这个劳动的过程不是我们自我实现的过程本身,我们感受不到生产的乐趣,感受不到他人的需要,感受到的是社会外界的强迫。

但人们无疑是需要在社会中自我实现的。人们需要在生产中表现自己、感受乐趣,与社会中的其他人互相需要。

当然,现在的“成功学鸡汤”也能产生这样的效果。比如华为的“奋斗者协议”,让人心甘情愿无偿加班。但是,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鸡汤里描述的美好现象只不过是一个幻觉,轻易就会被现实戳破。“华为清退35岁以上员工”就是现实中一个戳破幻象的碎片。
23.jpg

18.jpg
但是只有批判异化的哲学思考是不够的,当时的马克思没有发表这些手稿,或许也是出于现实斗争的考虑(57-58手稿也使用了多次“异化”的概念,说明马克思本人没有否定这个思路)——“人的本质”的哲学思辨已经被青年黑格尔派说烂了,现在的关键是破除他们这种抽象的空谈,把焦点转移到现实社会中来。

资本是如何支配劳动(使劳动“异化”)的,它在现实中会如何发展、走向灭亡,这些问题还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寻找答案。同一时期恩格斯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就给予了马克思很大的启发,他开始阅读李嘉图、亚当斯密等人的著作。
19.jpg
这里的翻译是错的
离开《德法年鉴》之后,1844年的下半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合写了《神圣家族》。这个著作还有个有趣的副标题——《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因为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热衷于脱离现实的哲学思辨,称自己最具批判性,是“批判的批判”,而马克思恩格斯就有样学样地讽刺了。

对于没有实践精神的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他们针锋相对地提出:“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这样的人在他们看来就是无产阶级——

私有制在自己的经济运动中自己把自己推向灭亡,但是它只有通过不以它为转移的、不自觉的、同它的意志相违背的、为客观事物的本性所制约的(注:也就是被其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发展,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作为无产阶级——这种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贫困的贫困、这种意识到自己的非人性从而把自己消灭的非人性——的产生,才能做到这点。


资本主义当然不愿让自己灭亡,但是客观规律又如何呢?因此,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说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就显得更为必要了。

恩格斯后来评价道:“人们应该以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这一工作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一书中开始的。”

走向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

1845年初,由于抨击德国专制政府,马克思被法国政府给驱逐了,他和燕妮的第二个孩子才刚刚出生。他们不得不搬去比利时布鲁塞尔。

20.jpg

21.jpg

然而在1845-1846这一时期,马克思不仅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与恩格斯共同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

但他们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学术而完成这些大部头,恩格斯说:“我们两人已经深深地卷入了政治运动;我们在知识分子中间,尤其是在西德的知识分子中间已经有了信徒,并且跟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建立了相当多的联系。我们有责任科学地论证我们的观点,但同时我们必须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使德国无产阶级确信我们的观点的正确。”

正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2.jpg
在当时的德国,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呢:“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另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批判地对待这些幻想,还有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从头脑里抛掉这些幻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似乎只要改变人们的观念,这个社会就能改变了。

在这里,马克思猛烈地批判当时哲学家宣扬的抽象的“人的本质”。他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要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去考察现实中的人的本质(这里说的是“现实如何”,《巴黎手稿》说的是“需要如何”)。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观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

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发现:“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这种矛盾(正如我们所见到的,它在以往的历史中曾多次发生过,然而并没有威胁这种形式的基础)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同时也采取各种附带形式——表现为冲突的总和,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意识的矛盾、思想斗争等等、政治斗争等等。”

而在当下:“生产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达到这样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生出来的生产力和交往手段在现存关系下只能带来灾难,这种生产力已经不是生产的力量,而是破坏的力量(机器和货币)。与此同时还产生了一个阶级,它必须承担社会的一切重负,而不能享受社会的福利,由于它被排斥于社会之外,因而必然与其余一切阶级发生最激烈的对立;这个阶级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根本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

那么什么是共产主义呢?“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换言之,共产主义告诉我们的,不是理想要求我们应该做什么,而是现实要求我们消灭什么。因为现实难以为继,所以才需要、才会有彻底的共产主义革命;这与青年黑格尔派的说教是截然不同的。

未完待续……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20:54 , Processed in 0.01683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