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共产主义是乌托邦吗?

2018-6-6 23:10|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92219| 评论: 0|原作者: 秋葵|来自: 激流网

摘要: 马克思主义者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认识到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不是个人意志的产物,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和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未来,必然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时期,也必然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时期。
第二章

第二章论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恩格斯概述了辩证法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唯物辩证法产生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7.jpg

恩格斯首先在这一章中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区别及其在哲学史上相互交替的过程。古代的朴素的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是由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确地表述出来,并通过古希腊最博学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丰富和发展的。它认为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和思维是一幅由各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起来的总画面,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但是,这种观点虽然正确地把握了现象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足以说明构成这幅总画面的各个细节;而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些细节,就看不清总画面。为了认识这些细节,我们不得不把它们从自然的或历史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的原因和结果等等方面来分别地加以研究。从15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对事物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获得了日益迅速的发展,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这种做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种习惯:把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各种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宏大的总的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从运动的状态,而是从静止的状态去考察;不是把它们看作本质上变化的东西,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东西;不是从活的状态,而是从死的状态去考察。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然而,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黑格尔是辩证法的集大成者,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成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黑格尔的局限性在于他的唯心主义,在他看来,他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的事物和过程的或多或少抽象的反映,相反地,在他看来,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观念”的实现了的反映。“一旦了解到以往的德国唯心主义是完全荒谬的,那就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必须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创立辩证唯物主义。

19世纪30-40年代,英法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先后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武装起义。新的事实迫使人们对以往的全部历史作一番新的研究。唯物史观认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互相斗争的社会阶级在任何时候都是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产物,一句话,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因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因此,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作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理论武器,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成果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资本家生产的唯一目的,也是资本主义对工人进行剥削的基本形式。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增殖过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指明了工人受剥削的根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和正确途径,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根据。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5:43 , Processed in 0.02929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