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当前经济形势的政治经济学叙述

2018-6-11 22:03|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2227| 评论: 0|原作者: 范仄|来自: 微信公众号“南水兮”

摘要: 我们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明白技术对人的压迫,并不是技术本身对人的压迫,而是资本对人的压迫。就像我们昨天看《驴得水》。还有就是要明白机器本身本身解放不了人,只有生产关系调整才能解放人。

二、补充一个方法:作为条件的、作为结果的和作为开端的

“作为条件的”、“作为结果的”和“作为开端的”,是考察时代变化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复杂方法,是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具体方法论。这是马克思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一个重要差别。资产阶级经济学一般不区分这三者,而是把它们打包在一起,甚至捆绑,构造成一种模式,一种均衡模式,一种一般模式。

以马克思的“信用体系”概念为例。信用体系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个条件,资本主义发展不起来。但是资本在竞争过程中,资本主义又发展出”信用体系“。这不自相矛盾吗?前面说有“信用体系”才能发展资本主义,后面又说资本通过竞争发展出“信用体系”。这两个“信用体系”概念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作为条件的,是封建社会后期在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很高的社会条件。第二个是作为结果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两个连在一起,也可视为资本主义对自身存在条件的再生产。

“作为结果的”“信用体系”,也就是许多大银行的出现,需要通过资本竞争才会出现。资本竞争导致资本平均利润率。这在《资本论》第三卷前三章讲得比较清楚。平均利润率出现,才会出现“作为竞争结果的”一个信用概念,即利息。许多大银行出现以及它们之间的竞争,一般利息才会出现。这就是竞争的结果。一开始它们是分散的。

反过来,它们又“作为开端的”。信用“作为开端的”,则是金融资本居于主导地位乃至统治地位,其他的都依附于它,都以它为开端。同一事物,“作为开端的”,“作为条件的”,“作为结果的”,都是不一样的,反映着不同的历史形态,而不是所谓的模式方法论所能涵盖的。

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进入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这等于说,在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工业资本占主导位置,银行服务于工业,但是银行做多做大,就会产生一般信用、一般利率,渐渐地使工业依附于它们,它们说了算。

【这里似乎存在一个问题,劳动价值论好像消失了。这里牵扯到很深的理论问题,整理文字省略这一部分。】

紧接着该如何把握“作为条件的”、“作为结果的”和“作为开端的”?在帝国主义时代金融寡头出现。金融寡头的出现,还不是一个完全的金融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对金融的趋同性还不是很高。到凯恩斯主义时代,他们强调国家财政。有些人可能会疑问:金融寡头已经出现,为什么还要搞国家财政的刺激政策?他们就会说这理论不对。实际上,凯恩斯主义时代的国家财政已经具有金融的功能,金融投资的功能。换言之,作为国家资本之一的中央银行和国债的金融功能已不足以应对经济危机,还需要激发作为国家资本之一的财政的金融功能,以调节劳资在经济结构中的冲突。它和后来的货币主义是金融资本主义两个不同的阶段。这时,它就从“作为结果的”转变成“作为开端的”,所有的资本得听我的,都得从我这里衍生出来。

这里可以讲讲从新古典经济学向凯恩斯经济学转变的一种历史真相。新古典经济学讲自由放任。我们国内的人也这么讲,认为资本主义存在一个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过程。根据我的考察,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从来没存在过。这里关系到政府的作用和功能。19世纪七八十年代到凯恩斯主义之前,所有的资本主义经济学都在强调自由竞争,讲政府没作用。这种论调你们都看得到,现在很多人还这么讲,说那个时期政府不起作用,直到凯恩斯主义出来,政府才发挥作用。

凯恩斯主义之前,19世纪强调自由竞争的经济学确实比较普遍,但我们不要只读那个时期的经济学,还要读那个时期的政治学。如果阅读当时政府官员的文章,读当时的政治文章,你会发现他们天天在谈政府的作用,那时政府的作用在哪?在外面打仗,给国内的资本家抢地盘,给国内的资本家抢市场,给国内的资本家抢劳动力。政府都在外面给国内资本创造优良条件,国内资本当然可以表现为一种自由竞争关系。

资本家相互之间要寻求市场,寻求劳动力,最后发现市场很广阔,廉价劳动力很充足,就像我们讨论行业转移一样。他们在内部转移和在外部转移易如反掌。政府官员和政治家也都在讨论哪个地方可以抢过来。经济学家们看不到这些功能,只看到国内的市场,资本家把钱全投出去,就有钱赚,因为市场在当时似乎是可以无限增长的,直到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政府对市场的作用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如果只看经济学,就看不到这些。

被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称为“黄金时代”的五六十年代美国又该如何看?这一时期经济形势特别好,有人认为是凯恩斯主义起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大萧条是政府根据凯恩斯主义干预而解决的。我看到的不是这样。我认为是战争解决的。战争不仅解决大萧条,还为后面的五六十年代“黄金时代”创造相应条件,为凯恩斯主义发挥作用创造相应条件。战争为什么能创造这些条件?一切正义的战争都会重新铸造人民,一切正义的战争都会使人民处于相对平等地位。二次世界大战同时重新铸造全世界的人民。虽然他们差距依然很大,但是和二战前的差距相比小得多。《高盛帝国》那本书就讲到一些高管的来历,其中有平民子弟在战争期间和富家公子在一起干活,而此前他们是没机会认识的。一富家子弟负责战争后勤物质工作,自己不干活,雇佣一些平民子弟来干,其中一个干得很好,这个人后来成为高盛资本一个有作为的高管。包括我们所知道的哈佛大学,战争结束以后很多军人被安排进去读书,成为一代英杰。也就是说,二战造成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条件,才使得凯恩斯主义有一定作用。到70年代,平等的社会条件逐步消失,社会差距拉大,凯恩斯主义也就出现危机。

我们国内可与此相类比的,是高考。这些年有一种观点,认为高考使我们有平等的机会。而其实是平等的社会条件使高考发挥平等化的功能。文革给我们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条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是高考给人创造阶层流动和平等机会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不平等结构形成,高考就会成为拉大差别和制造不平等的东西。

我因此重新思考毛泽东为什么取消高考。简单地说,就是考虑到阶级和阶层最后会表现为一定的家庭条件。其最大的结果之一是家庭资源继承关系。毛泽东就要打破这种家庭资源继承关系,就从工人农民中直接推选。十七年教育主要是考试道路,如果再搞十年,从全国来说,考上大学的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家庭和社会精英家庭的子女,就不可能有高考恢复时的社会平等条件。现在又开始差别越来越大。

现在还搞素质教育,搞自主招生,工人农民子女更没有机会。学校搞素质教育,一天只上讲几个小时的课。然后报兴趣班,家里钱多的,会选择的,就可以报优质兴趣班。这已经拉开很大的距离。到了高考,又搞高考改革。试卷题目类型和范围发生变化,要考大家的知识面广不广,课外知识掌握得多不多,考考纲里没有的东西,工农子弟很多应付不了。

还有就是招生方式改革。一家孩子去参加自主招生面试,你们知道问了什么问题吗?问的是股票投资问题。这个问题让农村出生的中学生回答,肯定会失分。

所以说,当年高考给我们公平的感觉是因为文革给它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社会结构,这跟二战有点相似。关于五六十年美国黄金时代的解释,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分歧特别大。经济学家建构了很多关于美国五六十年代黄金时代的解释模式,经济史家则用大量数据说明这些解释根本不通。《剑桥美国经济史》这本书就反驳了经济学家多种不同的解释,但它自己也找不到解释。他们都不从社会结构角度去讲,不从二战政治后果去讲。

再讲讲自动化是怎么形成的。很多人会说,美国的自动化肯定是科技发明带来的结果。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用大量资料证明自动化形成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资本家考虑如何剥削工人。第二个是美国军工产业。

应该说从40年代就开始,美国工人大多打仗去了,在国内工作的工人在劳资谈判中处于优势地位。资本家想怎么对付这些工人,就研究工人的工作行为,也就是现在的工业行为学,哪一些行为使工人工作效率高,哪一些行为可以标准化的。他们一旦找到可标准化的工作行为,就不招高素质劳动力,而是招低素质劳动力,对这些低素质劳动力的行为进行标准化训练,就可以高效率完成高复杂工作。这些复杂工作都有自身的机制,如果不把相关的工作行为规范化,工人从事这个工作就需要了解这些机制,而现在不需要工人了解这些机制,只需把他们的行为规范化。这一来那些有水平的工人,就容易被没水平没文化的工人替代。

然而工作行为一旦标准化,就可以用机器替代。首先是有工作行为标准化,然后才有机器标准化,机器标准化以后才有自动化。这不是说我们拍拍脑袋就能搞成的。将来有一天你去企业工作,老板告诉你,我们明年要用机器人生产,你帮我去找合适的机器人。每个工业流程不一样,每个产业的空间结构不一样,企业机器人都需要软件设置来调配。必须首先了解自己公司独特的工作流程,独特的职业标准要求,然后反映到软件里。不是说把一个机器买来放在那里就行,因为软件不对,你带来的机器人就可能破坏很大,会毁坏你的产品,你的设备,甚至你的厂房。

一个公司要引进机器人,必须要了解公司已有工人的行为标准。这个标准化并不是现成的,需要观察和研究。我曾在一家企业工作,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它要搞销售标准化,要用财务软件统一管理,结果效果不理想,为什么呢?因为需要根据本公司独特的客户要求,本公司独特的业务需求,不断实现调整,如果调整不当,就不会发挥良好作用,销售员人也因此多做大量无用工作。使用机器人也是如此。

基本状况是如此。复杂的机器人我没有见过,见了也可能没有感觉,但依然逃脱不了这种基本状况。现在很多人想象智能化,似乎很恐怖,特别是人文学者尤其觉得恐怖。我认为智能化其实一点也不恐怖,假如我们都有机器人,每个人都有机器人,你们猜猜最大的麻烦是什么?最大麻烦是死机。这跟电脑一样,现在最大麻烦就是死机。

还有一个什么问题呢?人指挥机器,将反过来对我们的语言进行规范。将来人必须学会说机器人听得懂的话,它有它的语法。尽管现在机器人具有模糊计算功能,人们也在加大它处理模糊的能力,但是无论它的模糊功能有多么强大,我们对他不可能像对人一样随意说话,我们的说话肯定会受到一定规范,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会因此有所改变。但是最大的麻烦还是死机和系统混乱。系统混乱,人发出的指令一旦错了,机器人可能会把人打伤。但最主要的麻烦还是死机。

我们面对这些问题,一定要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要明白技术对人的压迫,并不是技术本身对人的压迫,而是资本对人的压迫。就像我们昨天看《驴得水》。还有就是要明白机器本身本身解放不了人,只有生产关系调整才能解放人。

作者:范仄。来源 :微信公众号“南水兮”。责任编辑:邱铭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4:50 , Processed in 0.025104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