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政 治 查看内容

70年来中国工人阶级的辉煌与苦难

2018-7-28 00:55| 发布者: redchina| 查看: 51772| 评论: 2|原作者: 严元章

摘要: 由于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存在一处己强彼弱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节,这个环节也叫薄弱环节。掌握了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促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向着主要方面转化,从而在局部改变事物的性质,再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四、革命万岁

工人阶级还有前途吗?资产阶级相信他们已经打断了工人的脊梁骨,工人自己还没有从挫败中恢复过来,即使进步的小资产阶级,打内心相信工人阶级能够改天换地的也不多。因为,40年来工人阶级还没有令人信服的举措!

但是,还记得列宁那句话吗: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

1848年法国工人阶级六月起义失败,马克思后来在他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中写出了他那句名言:革命死了,革命万岁!

革命导师,对待工人阶级的失败,他们并不悲观;对待工人阶级的最终胜利,他们充满信心!在通向胜利的道路上,他们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正如马克思在他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又写道的: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无非是当事人所处的时代,和当事人所具有的打败对手的优势!
100年前,十月革命胜利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客观条件是什么呢?
70年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背景和国内客观条件又是什么呢?

大家知道,20世纪上半叶,是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的。

列宁依据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的政治经济新特征,运用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发现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果,势必使帝国主义的力量相互消弱,从而在帝国主义链条上造成薄弱环节,进而提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或几个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主张。在国内,由于沙皇俄国在战争中的失利和被战争所削弱,布尔什维克领导被战争武装起来的工农,借助无产阶级力量瞬间大于统治阶级力量的时空条件,适时地把帝国主义战争(表现为俄德之间的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阶级斗争,即列宁所讲的“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在俄国这个薄弱环节寻找到了突破口,一举开创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以及攻占大城市的战略受挫后,中国共产党被迫上了井冈山,并依托其开展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政权建设。但是,主张“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一些党的干部和红军指战员,却普遍地对走这种“山沟里的革命道路”悲观失望。为此,毛泽东根据对当时的国际国内时局的分析,提出了一套关于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即在反动统治薄弱的农村积聚力量,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全国政权。这一结论之所以能站住脚,首先在于他敏锐地洞见到,中国是一个多个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从而导致中国统治阶级内部互相长期的军阀混战,进而为弱小的红色政权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时空条件。这就是反映到中国的时代背景的特殊性。

他进一步论证到:第一,这种条件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内部存在,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存在,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存在。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和能够长期存在的地方,不是那种并未经过民主革命影响的地方,而是在1926和1927两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工农兵士群众曾经大大地起来过的地方。一句话,具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地方。这种地方经过第一次大革命影响和锻炼的工农兵士,为建立革命军队和红色政权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并最终充当了取得革命胜利的火种。第三,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的继续的分裂和战争,而继续地向前发展的。这就为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客观依据。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及其政策的正确,是红色政权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条件。

十年后抗日战争以及其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上述第三条有了新的更显著的变化。这个时期,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了进行抗日战争的红色政权所在地。但是,问题又来了!一种具有妥协倾向的“亡国论”出现了,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一种产生轻敌倾向的“速胜论”。毛泽东批驳了这两种错误的观点。他通过敌我力量对比的分析,提出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主张。即初始力量上敌强我弱,但空间上敌小我大,战争性质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决定了战争的胜利是我们的,但却只能是持久的一场战争。据说,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阅读过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以后,把抗日战争的战略总结为两句话:以时间换空间,积小胜为大胜。《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特殊时期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经典之作,它为中华人民取得抗战胜利增加了无比的信心。

但是,只有信心是不够的,甚至只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不够的。打跑了日本侵略者还有蒋介石反动集团。这就不能不说一说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巨大意义。

根据地建设是任何弱小的政治力量得到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远的有中国的农民起义,如元末朱元璋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都是首先进行根据地建设,称王再称霸。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也没有例外。为配合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军事战略战术上采取了敌后游击战而不是运动战,这既保存了力量又得到了发展壮大,先后完成了抗战的“防御、相持、反攻”三阶段,这是大家都熟知的;但军事只是手段,关键在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这为日本投降后中共能够迅速占据大量地盘,获得敌后根据地人民的广泛支持,为其后进军东北和对蒋介石集团进行战略反攻的三年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前进阵地”的作用。这里的一个亮点是政权建设中的“三三制”原则,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统一战线的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它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避免了关门主义。由此可见,毛泽东把“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大法宝之一,是有着充分事实依据的。

我们是不是偏离了主题呢?不是的。费这么多笔墨也是为后面将要分析的当前状况做铺垫,同时也是为了用上述革命成功的事例,来说明毛泽东的两句名言:“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以及“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思想路线就是用什么样的思想理论体系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这就要求弄通而不是教条地一知半解地对待马列毛主义。政治路线就是实现政治目的的路径或者说政治路线图。例如列宁的寻找薄弱环节,变“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毛泽东的寻找薄弱环节,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等等。后一句话运用广泛,比如在处理与同盟者或友军的关系上,即坚持原则又讲求灵活性。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阶级运动的独立性,实行最广泛的团结是共产党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等等。

那么,今天的中国工人阶级将怎样创造自己的历史呢?他们都有哪些既定的又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呢?

我们首先来尝试分析一下当前的时代背景。

毫无疑问,今天是一个帝国主义时代,但却不是一个列宁和毛泽东时期那样的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

世界是个矛盾体,尤其是帝国主义时代。因此,我们进行分析的理论基础依然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重点是借助毛泽东所强调的矛盾分析法,即对立统一法则。

今天的帝国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以美国独大的帝国主义体系正在走向衰败,资本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但还没有证据表明他们将通过一场世界大战加速自己的死亡。欧美或将成为最后的帝国主义形态。

这里的根本原因还是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激化所致。与此相伴随的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的激化。

上世纪,由于出现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有力地遏制了帝国主义的全球扩张,迫使资本主义国家内部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际地改善了本国无产阶级的生活工作状况,大大地缓解了阶级矛盾。随着苏联内部变修,中国在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导下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了中苏美三足鼎立的世界格局。到上世纪后期,随着中国加入美国为首的世界体系,加速了苏联东欧的崩溃,从而形成了今天以国际分工划分的核心,半外围和外围三个层级的世界体系。

关于当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层级和运行机理,毛经天在他的《世界体系理论的丰富内涵是什么?》一文中有简明扼要的说明。

“历史上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由多个民族国家组成的、以资本积累为动力的分工体系。处于这一分工体系的国家可以划分为核心、半外围和外围。在世界市场上,核心国家的生产活动主要由处于科技前沿的、能够获得垄断利润的部门构成,外围国家的生产活动主要由竞争性的、科技含量低的部门构成,而半外围国家的生产活动则兼有这两种类型的部门。因此,剩余价值从外围国家转移到核心和半外围国家,也从半外围国家转移到核心国家。享有超额剩余价值的核心国家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来吸引核心资本(即处于科技前沿的资本),提升产业结构;因面临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而淘汰下来的产业则转移到半外围国家、外围国家。这一机制有助于维持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相对稳定性。而剩余价值从外围、半外围向核心的转移,正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为体系的关键。”

上世纪前半叶的世界体系中同样存在着多重矛盾,其中主要有三大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核心是垄断资本为了超额利润,围绕着殖民地和半殖民的争夺展开的。但主要矛盾在各个区域和国家表现是不一样的。欧美无产阶级主要政党是依附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俄国布尔什维克是变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俄国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利用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开展国内阶级斗争。帝国主义之间暴力争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内部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即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是20世纪上半叶的时代特征。

今天我们借助世界体系理论分析当前的多重矛盾,无非是一些排列组合:核心国家与核心国家、核心国家与半外围国家、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半外围国家与半外围国家、半外围与外围、外围国家与外围国家,以及核心国家、半外围国家、外围国家本国内部的阶级矛盾。鉴于剩余价值的转移方向,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半外围与外围、核心国家与外围国家是国与国之间的三大矛盾,外加一个本国内部的阶级矛盾,这就是四大类矛盾了。

我们以中国为例。中国是个半外围国家,它既存在着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本国内部的阶级矛盾,那么,它今天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如果同核心国家美国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本国阶级矛盾,根据主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将会迎刃而解的原理,中国进入核心国家,从而获取超额利润可以用于安抚中国四万万工人阶级,阶级矛盾就可以暂时得到缓和。但是,中国显然不具备进入核心国家的条件,况且美帝国也不会允许其造成竞争的威胁。

“中帝论”者认为,中国已经或即将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而且是个要同美帝争霸的帝国主义国家,从而认为可以满足列宁时代俄国的革命条件。另一种观点恰好相反,认为中国即将成为美帝的殖民地附庸国,已经到了要救亡图存的阶段。但是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是,均把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这是值得商榷的。

如果中国统治阶级把维持和巩固半外围国家地位作为既定方针,那么,国内阶级矛盾就会是主要矛盾,这应该是接近事实的。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中美贸易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中国要保,美国要拆!

世界体系是个发展不平衡的体系,中国当前也是个发展不平衡的状态,这主要是东西部区域发展失衡的问题。

前三十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为了平衡历史上东西部区域两极分化,采取了东北和沿海支援内地建设的战略,后期作为国防战略大后方的“三件建设”最具代表性。后四十年为了参与国际分工和构建市场经济,采取相反的措施,导致今天东西部区域两极分化急速加大。

人们惊呼,东北在沦陷(最近沦陷了的是私有化了的东北疫苗生产企业)!当年共和国的长子东三省,近年来经济增长在全国垫底。事实上,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东部的经济发达区域,其他内地省份都需要中央转移支付才能维持地方财政平衡。

如果中国的半外围国家地位不保,中央向东北和西部转移支付的能力就会消弱,东三省和西部如何实现地方财政平衡就是个问题。

去年秋季,受吉林省政府委托,林毅夫团队出了个报告:《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一公布就遭到新自由主义市场教的猛烈抨击,谴责说这是要回到计划经济。其实,林毅夫还算不书呆子气,应该知道是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摧毁了东北经济,而“吉林报告”也就是强调了一下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经济措施罢了。

实际上,只有计划经济才能拯救东北经济。也只有计划经济才能拯救西部的衰落。尤其是三线建设地带,这里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这里集中着遭受市场经济之苦的国企老工人,这里是中国的资源能源储藏地,这里也是新工人的老家、劳动力的供应地。这里有建设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区的一切良好条件。

今日中国面临的问题多而复杂,单从现象上来说,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广大劳动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基层政权瘫痪、黑社会泛滥,一般劳动者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申。虽然多数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比以往确实提高了,但是环境已经崩溃,数以亿计的人民经常与毒空气、毒水、毒食品打交道。癌症村遍及全国;普通群众不仅喝不上一口干净的水,连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也已经成为奢望!

虽然经济目前仍在增长,其基础却是很不牢固的,其内在的矛盾在日益积累,物极必反,只不过是个时间问题。一旦经济崩溃或者仅仅是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各种矛盾集中爆发,是可以预期的。
所有这些现象,虽然错综复杂,但是归根结底,其真正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那就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已经变色、经济已经变质,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变质为私有制主导的、以少数人发财致富为目的的市场经济。

毛泽东说:“纲举目张”。在经济上,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纲”,其它都是“目”。

那么,怎样解决这些错综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呢?

我们主张,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搞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区。

根据当前中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中国境内不仅可以设立深圳、上海浦东新区这样的市场经济特区,以及更多的资本自由进出的自由贸易区,还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即实行“一国两制”。那么,在中国境内也就能够设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区。它将是消除两极分化的、解决劳动人民各种具体困难的有效途径。

那么,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区域来搞社会主义特区呢?

原则也很简单,就是选择一个多种条件有利于某事物由弱变强的地方。理论上讲,就是由于在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存在一处己强彼弱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节,这个环节也叫薄弱环节。掌握了这个规律,人们就可以促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向着主要方面转化,从而在局部改变事物的性质,进而对其他地方或方面产生示范作用,再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最后达到质的飞跃。

俄国十月革命就是这样,首先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爆发并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的武装割据、建立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也是这样。改革开放也是这样,先从毛泽东时代的“软肚皮”农村掀起,然后又在资本主义影响最强大、社会主义较容易动摇的一些地方,设立深圳特区、上海浦东新区,进而向全国扩展。

那么,在今天,东北地区和三线地区就是个建设计划经济特区的好地方。关于这一动议实现的政治条件这里暂且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是否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

我们以三线地区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线地区,首先是一个国防战备概念。“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就是这个时期的响亮口号。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在现代武器向战略武器发展的时代,有了战略大后方,何须花大价钱在海洋上摆排场。所以,依其受外敌侵袭的可能性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多从东南沿海侵入),划三道线形成三个地区。一线地区就是位于沿海和边疆的前线地区;三线地区就是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后方地区(京广线以西),共13个省区;二线地区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其中川、贵、云和陕、甘、宁、青俗称为大三线,一、二线的腹地俗称小三线。军事上划分的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这一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山脉作天然屏障,成为我国理想的战略大后方。从行政区域概念来说,三线地区就是不包括新疆、西藏、内蒙古的中国中西部内地。


三线建设,是在遭遇美帝苏修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同时为消除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三线地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从1964年至1978年历时14年中,共建设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科技工业体系,国防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布局。

然而,改革开放后,实施了引进外资发展沿海的战略,三线建设中止。同时,在国防工业民用化,基础工业市场化的主导下,这些依照靠山、分散、隐蔽选址三原则建设的工矿企业因为转型困难而相继衰败。今天还能给人们留下三线建设记忆的有:攀枝花、酒泉、金川等钢铁冶金基地,长城、水城等大型钢厂,成昆、襄渝、川黔、阳安、青藏(西格段)等铁路干线,葛洲坝、刘家峡等水电站,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六盘水、渭北煤炭基地,贵州、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四川、江汉、长庆、中原等油气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湖北中国第二汽车厂、东方电机厂、东方汽轮机厂、东方锅炉厂等制造基地,中国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科研机构。

不能把三线建设项目单纯看作是国防战备的需要。在战争威胁成为主要矛盾之前,解决历史上东西部发展失衡问题,是建国初期经济建设布局的主要方针。

“一五”计划时期是新中国进行的第一次西部大开发。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程中(实际是150项;后赣南电站改为成都电站,陕西422厂统计重复,另4个项目因地质问题没能施工),除去43个军事工业项目(其中有16个在陕西),107个民用工业项目中有48个在中西部地区(三线建设时期以京广线划分东西部)。其中陕西以西安为主有8项,河南以洛阳为主有8项,甘肃以兰州为主有7项,山西以太原为主7项,云南4项,内蒙古3项,湖南3项,湖北3项,四川2项,河北2项,新疆1项。“二五”计划时期,西部仍然是工业建设重点。以陕西为例,从1953年到1962年,在陕西建成了中国航空工业基地、电子工业基地、兵器工业基地、纺织工业基地,同时宝成铁路建成,并开发了铜川矿区。建国前陕西仅有四所大学,这期间建成17所高等院校,使西安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高等教育中心。

据统计,从1949年到1960年,西部七省区(川贵云陕甘宁青)社会总产值增加了3.38倍,工农业总产值增加了7.49倍。农业总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相比,由1949年的78%比22%,变为1960年的36%比64%,西部地区工业产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

改革开放后,东西部地区发展差距逐年扩大,出现了两极分化。据测算,1998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9%和66%。所以本世纪初,我国又进行了第二次西部大开发。这次所谓的大开发,不仅没有缩小差距,反而加速了东西部的两极分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南水北调是这次西部大开发中的四大标志性项目,从中可以看出,这种所谓大开发实际就是在攫取西部的能源和资源。我国少数民族主要集聚在西部,这种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必然埋下区域民族矛盾的隐患。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7-30 22:08
转红旗网的辣椒网友文:
不要用“国有情结”来掩盖阶级斗争的实质
2018.07.30辣椒

严元章、李民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国有情结”而欢呼,的文章是用“国有情结”来掩盖阶级斗争的实质。“国有情结”不能使工人阶级实现解放,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通过革命,通过国内人民战争,夺取官僚资产阶级的资本垄断政权,由工人阶级来领导全社会生产,并实行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地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

“国有情结”是个什么东西呢?在严元章、李民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国有情结”而欢呼的文章里,不过是送给工人阶级的改良主义“迷药”,毫无实质内容。他们同时隐藏了、掩盖了国家、国资委的压迫性和阶级性,是超阶级力量,他们同时认为这个国家的反动统治阶级中存在着健康力量,认假共为真共,不断发出质问。这难道不是给工人阶级下“迷药”吗?这不是充当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吗?这不是掩盖统治阶级的反动反革命反人民的本性吗?这不是颠倒真假是非黑白吗?改革开放以来,所谓的国企不是一直为官僚资产阶级所垄断所私有的吗?通化钢铁公司例外吗?这不是要致使工人阶级永远不得解放吗?不打倒消灭反动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中国的工人阶级能实现解放吗?你们的所谓的“国有情结”完全是准备恢复到八十年代的国有企业,而不是回到八十年代以前的即六七十年代的国有企业。对此,严元章、李民骐避而不谈,避之唯恐不及。

工人阶级要回归到六七十年代以前的国有企业,就必须通过革命,不通过革命,就完全是空想。今天通钢工人之所以受压迫和剥削,就是因为他们当时没有进行彻底的革命。一句话,现代工人阶级需要的绝对不是什么“国有情结”,而是必须发扬马列毛主义的革命光辉传统,使用暴力,通过革命的暴力夺取政权,有了权力才能拥有一切。这是绝对不可否认的,绝对不容置疑的。
引用 redchina 2018-7-27 01:20
请各位网友注意重点读第三页和第四页,带有过渡纲领的性质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3:35 , Processed in 0.01527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