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

2018-8-6 22:0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3399| 评论: 0|原作者: 张跃然|来自: 激流网

摘要: 2018年7月21日下午,激流网邀请到哈佛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张跃然为大家作了一场题为“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的讲座。他立足于对美国工会和劳工运动的观察,为大家详细梳理了美国工人运动200年的历史,并就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劳工运动形式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方向作了探讨。

1929-1939:美国劳工史上最重要的十年

1929年大萧条之后的十年,是美国劳工史上最重要的十年。首先,劳工抗争的烈度在这十年里明显增强。最具代表性的是1934年,在同一年内爆发了3起非常波澜壮阔的工人抗争行动:1)俄亥俄州的托雷多汽车工人从罢工演变成更有冲突性的抗争事件,大概一万名工人对抗了1300名军队士兵;2)紧接着是明尼阿波利斯的运输工人也发起了一次规模巨大的罢工,这里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运输工人工会(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eamsters)平时的一贯路线都是比较保守、不支持罢工的,但在1934年这次抗争中我们看到,是基层的运输工人们顽抗了运输工会上层的保守路线,坚持发起了罢工;3)然后又紧接着,西海岸所有的码头工人同时发起了罢工,使整个西海岸的海运全都瘫痪了,这就引起了当局非常严重的镇压,但镇压又激起了工人们更大的反抗——旧金山地区的工人发动了四天的总罢工,这是为数不多的在美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个地区所有工人发动的总罢工。

产业工人抗争的扩大和激进化,最终导致了美国劳联(AFL)的分裂。1930年代初,美国劳联里的一部分领导者看到了产业工人巨大的抗争潜力和组织热情,认为应该抛弃以技术工种为组织单位的“行会工会主义”(trade unionism),而应该像IWW一样,用“产业工会主义”(industrial unionism)的方式打破工种界限、去组织一个产业中的所有工人。这些领导者先是在劳联内部形成一个小团体,试图推动劳联整体上改变组织方式,但后来劳联的主流还是抱着行业工会主义不放,所以这个小团体就独立出来,成立美国产业组织联合会(Congres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s,简称CIO),也就是大家后来知道的美国产联。美国产联致力于用产业工会主义的方式组织产业工人,路线比劳联明显激进,也有很多左翼组织者活跃其中。

同时从1930年开始,美国失业工人的抗争(尤其是街头示威、抗议)也大幅增加,因为大萧条之后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工人失业问题。我们通过数据看工会和罢工数量是看不到失业工人的抗争趋势的,因为失业工人既不是工会成员,也不能发起罢工。但实际上,当时失业工人的抗争比产业工人的抗争更早一步,升级得也更快。到1934年的三起产业工人罢工事件时,失业工人也是鼎力支持。

这一波劳工抗争还有一个与之前不同的非常重要的特征是——左翼政治组织和政治力量在其中扮演了主要作用,这其中很多重要领导人都是左翼政党或者左翼组织的成员。比如从1930年开始的失业工人的抗争,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美国共产党领导的(1930年的3月6日,全美有一百多万失业工人上街示威),1931年芝加哥抗争失业工人是举着列宁的画像上街的。1935年的纽约五一大游行,工人们举着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上街。刚才提到的1934年的这三场大罢工里,托雷多的罢工是由美国工人党主导的(American Workers Party,是一个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小党);明尼阿波利斯的罢工是由一个叫做“美国托洛茨基共产主义联盟”的托派组织主导的;而西海岸的码头工人大罢工也是由美国共产党主导的。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工人举着列宁和斯大林的画像上街游行

所以这种情况下,劳工运动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从捍卫经济利益的抗争变成追求改变整个社会权力结构的政治抗争。这导致美国资产阶级内部产生了非常真实的对于革命即将到来的恐惧,当时的很多美国国会议员在发言里都留下了记录,他们会说“如果我们再不做点事,再不采取点措施,革命真的就会到来”。

所以在这样一种对大革命即将到来的恐惧之下,1935年就发生了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美国的国家劳动关系法(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Act)出台了。这是美国的第一部劳动法,在法律上承认了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工人的集体谈判权以及工人的罢工权。这个法案的出台确实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工会的发展,这之后的5年是美国工会在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美国产联(CIO)的下属工会在很多行业组织得非常快速。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6年,在密歇根州弗林特(Flint)有通用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当时产联的一个下属工会通过罢工直接把基地搞瘫痪了,最后通用汽车公司被迫承认了工人们组织工会的权利——这是后来的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nited Auto Workers)诞生的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纽约时报报道劳动关系法的出台

但同时,美国劳动关系法的出台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看作美国劳工运动的一个胜利,美国工人组织工会的权利确实获得了法律上的承认;但另一方面,它也是一种从制度上去规训和限制劳工运动的方法,就是设置好一个程序框,以后的工人运动就要在这个框里去组织了,所以它也是通过制度化来把劳工运动从更激进的轨道上拉回来的手段。而且我们确实看到,美国劳动关系法里一些具体的细节设计实际上会给工会组织带来更大的困难,或者说本质上是反工会的。

关于劳动关系法的弊端,跟大家举两个例子。一个是关于“工会怎样才能成立”。当时的美国劳动关系法规定“必须通过工人投票,过半数的工人同意才能组织工会”,这看起来是非常民主的,但实际上通过投票来决定是否成立工会的方式,在工人的潜意识里面会形成“在雇主和工会这两个第三方中选择一个”的感觉。——这并不是工会应该有的意义,工会本来是工人们自我组织的一种方式、是工人自己的社群,但当它变成了一张选票,变成了“在两个和我看起来没什么关系的第三方里选一个你更加信任的一方”的时候,工人的自我组织性就没有了。很多工人脑子就转不过这个弯来,他总觉得工会是一个和我没什么关系的第三方,那就看雇主和工会谁能够给我带来好处我就选谁,所以这也对后来的一系列工人组织工会的实践造成了一个巨大的阻碍。

第二个是美国劳动关系法里面规定“工人的集体谈判只能在公司或者说单个雇主的层面上展开”。这和西欧国家的工会是非常不一样的,西欧国家工会的集体谈判是一个行业的所有工会组在一起选出代表,这个行业的所有雇主也组在一起选出代表,然后由工会代表和雇主代表去谈,它是在一个国家的产业层面上形成的同一产业所有人共同的集体谈判,而美国是单个公司自己进行的集体谈判。下面这个图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深色条是“集体谈判合同的覆盖率”(是指通过集体谈判赢得的权益覆盖了多少工人),而浅色条是“工会成员的覆盖率”(是指一个行业里有多少工人是工会成员)。最上面那个是法国,它的工会成员覆盖率大概只有8%,也就是法国工人里只有8%是工会成员(还不如现在的美国),但是我们看到法国的集体谈判合同覆盖率是80%以上,也就是有多于80%的工人都享受到了集体谈判所带来的权益,这就是行业集中集体谈判的好处——集体谈判的合同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工人,不论你是不是工会成员,这就更容易营造更大范围的劳工团结,工人在集体谈判时也更有力量。而美国的劳动关系法恰恰限制了这一点。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在于,美国劳动关系法以及罗斯福新政的其他法案(如社会保险法)的出台,使得罗斯福和劳工运动组成了一个比较正式的政治联盟(所谓的New Deal Coalition)。而罗斯福通过这些法案有意识地争取工会的政治支持,工会就逐渐变成了民主党票仓中的一个利益集团(罗斯福出台有利于工会的法案,工会则在选举中为其拉票)。这种情况下工会和民主党的关系就发生了一个质变——工会不再有政治独立性了,它成了民主党的一个选举机器。这是一个对劳工运动后续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下图中实线是美国独立于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之外的左翼政党在美国大选中的得票率,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在1937年前这个数字波动剧烈,但独立左翼政党总还是有些存在感,但自1935年美国劳动关系法出台后,1937-1947年这十年中独立左翼政党的支持率大幅崩溃,之后就基本失去了存在感。)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美国左翼政党得票率(实线)

总结起来,这十年中美国劳工运动的烈度和激进性进入了一个高点,在法律和制度上也获得了巨大胜利;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漫长的去动员、去激进化过程的开端,劳工丧失了政治独立性。这是一个从最激进最旺盛到逐渐丧失政治独立性的转化时期,并且这种转化还是以在法律和制度上的胜利的面貌出现的。

1939-1945:二战与「不罢工承诺」

之后就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战争威胁的加剧,美国的军工行业变得非常重要,所以美国产联(CIO)就把军工行业当成了一个组织动员的重点行业,而这些行业的工人抗争热情也是很高的。1941年全美出现了4288起罢工,这比1937年还多。对于美国政府来说,这种程度的罢工是他们承受不起的——工人经常罢工,军事装备生产不出来,仗还怎么打?所以罗斯福就和当时美国产联的劳工领袖协商,要求工会在战争期间配合政府,随后美国产联带头发起了“不罢工承诺”:要求基层工会在战争结束之前不罢工。

但是,很多的基层工会组织并没有听工会领袖的话,该罢工的时候还是发起罢工了。这样一来,美国产联的上层领袖和基层工会组织之间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所以在二战中出现了一个非常诡异的状况:美国劳工运动的上层、尤其是产联的领袖,帮着政府一块镇压基层罢工的工人,打击那些发起罢工的基层积极分子,把他们清除出工会组织。

如果要对“不罢工承诺”进行价值判断的话,可能会比较复杂一些,因为当时美国共产党实际上也支持“不罢工承诺”,这是当时斯大林第三国际确定的路线——先团结一致反对法西斯。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二战的“不罢工承诺”使得劳工组织和民主党之间的关系从紧密走向了更紧密,可以说1945年之后,美国劳工运动的政治独立性就彻底没有了,彻底变成了罗斯福-杜鲁门民主党建制下的一个组成部分。

1945-1965:战后的收编、镇压与衰退

二战结束后,工人们认为“我们二战期间忍了那么久,现在战争结束取得胜利了,该轮到我们索要劳动权利的时候了”,所以二战结束后的1945—1948这几年美国出现了史上最大的一次罢工潮——虽然这次罢工潮从烈度和抗争性上不能和之前的一些罢工相比,但从参与罢工的人数、罢工的工作日总数来看,规模确实空前绝后。

此时民主党的杜鲁门已经接替去世的罗斯福成为新一任总统,他本来想通过召开全国层面的劳资协调会来消解罢工、维持生产的稳定,但是劳资协调会破裂了,后来杜鲁门采取的策略是:如果出现严重的罢工,就出动军队强力结束罢工,然后强制劳资双方进行集体谈判,有选择地支持一部分劳工诉求,就是通过先打一棒子然后再给一个甜枣的做法来让工人不闹事。

而在这种罢工个案干预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时期美国政府在法律和制度上对劳工权益做出了非常严重的限制和镇压。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1947年美国出台了一部新的法律——劳资关系法(Labor-Management Relations Act,也被称为Taft-Hartley Act),这部法律是对1935年的劳动关系法的全面推翻,后来被很多历史学家称为“给雇主的新政”,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把1935年给工人的组织权再拿回去。比如,它禁止了同情罢工(sympathy strike,如A厂工人罢工了,B厂工人虽然和A厂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但是B厂工人出于支持A厂工人的目的也发起罢工,这种做法在1947年这个法案出台后就不合法了);比如允许各州出台所谓的“工作权益法案”(right-to-work laws,这个后面会详细讲到);再比如让发起罢工的程序变得更加复杂;让雇主进行反工会宣传变得更加容易;让雇主在程序上更容易去起诉工会等等……这是美国工会组织权的全方位倒退。

虽然民主党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劳工运动积极友善的姿态,但这本质上是不可靠的,它并没有给劳工带来强有力的政治保护。在1947年的劳工大会中,当工会面对即将出台的劳资关系法将会给美国劳工运动带来的重大打击,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发起独立的、直接的政治抗争行动来逼迫美国统治阶级妥协,工会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游说来乞求总统将这个法案一票否决(虽然当时杜鲁门的确行使了一票否决权,但美国国会又以三分之二多数压倒了总统的否决、再次通过了法案,并且大概民主党议员中有一半都在这三分之二多数赞成票中),这就是劳工运动丧失政治能动性后的被动姿态,无力抵抗统治阶级通过法律对工会的镇压。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麦卡锡

除了劳资关系法以外,对工会组织最具毁灭性打击的是麦卡锡主义(反共清共,反对一切和共产主义有关的人和事)。它基本清除了工会内所有的左翼力量,将工会内的共产党人、无政府主义者、托派几乎全部清洗掉了,这就相当于把工会里最有斗争性和革命性的部分剔除了。而美国产联和美国劳联也积极地参与了清洗。当这部分斗争力量被清楚后,我们看到在二战之后美国的劳工运动就一步步变成了建制化、官僚化、保守化和走形式的东西。1955年,美国劳联和美国产联合并成美国劳联-产联(AFL-CIO),这也是美国劳工运动建制化、寡头化的标志。

下图是美国千人以上罢工次数的统计图,在麦卡锡主义的浪潮下,我们看到劳工运动从二战之后1950年的活跃高点很快就下跌到了1965年的一个相对低点。

激流讲座纪实丨张跃然:美国工人运动与中美贸易战-激流网美国千人以上罢工次数统计图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8 15:06 , Processed in 0.032223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