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美国史无前例的帝国主义行径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2018-8-30 21:5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32327| 评论: 1|原作者: 陈学明|来自: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摘要: 世界上许多人都认为当今的帝国主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并把此称为“新帝国主义”。这里集中评论美国左派思想家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论述“新帝国主义”的三篇文章。

J.B.福斯特在2002年11月号的《每月评论》上发表了题为《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的论文。这篇文章直接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本性。

正如福斯特所指出的,帝国主义这个术语本来是一直被排斥在资本主义世界主流政治话语之外的。“只要苏联存在着,只要在周围还明显地存在着反帝国主义的强大革命潮流,那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公开地在推进文明的名义下去接受帝国主义的概念。对美国出于抵抗革命或者控制市场的目的而对第三世界的广泛的军事干涉行动,美国官方总是用冷战动机,而忌讳用帝国主义的意图来加以解释。”(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6)这就是说,在冷战时期,尽管美国一再对外进行军事干涉,但从不自称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帝国主义目的。当冷战的另一方整天批判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之时,资本主义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帝国主义联系在一起。

冷战结束后,一切都变了,连帝国主义这个概念也从贬义词一下子变成了褒义词。原来对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唯恐避之而不及,现在则是趋之若鹜。福斯特指出:“美国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正在以饱满的热情倡导美国必须履行赤裸裸的‘帝国主义’或‘新帝国主义’使命。”(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1)这种说法不断地见之于《纽约时报》、《外交事务》等知名媒体。按照福斯特的分析,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命运”的这种改变,多半与布什政府的反恐战争有关。布什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安全战略”,公开提出使用军事力量保护国家利益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布什政府的这种扩张意图一提出,美国知识分子就加以论证和美化,其主要手法就是重新解释帝国主义的概念。首先把这一概念从大谬不然变成入情入理,然后又把美国的帝国主义行为说成是天经地义、顺天应人,是在履行推广文明的伟大历史使命。

福斯特摘录了一些见之于美国媒体的公开赞美帝国主义,特别是公开赞美美国的帝国主义行径的言论,这些言论触目惊心,我们在这里也不妨转录一下:

哈佛大学的迈克尔·伊格内蒂夫(Michael Ignatieff)在2002年7月28日出版的纽约《时代》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帝国主义通常是白人的负重。这一称谓曾使白人背上恶名。但是帝国主义并不因为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从而不再具有必要性。”“事实上,美国的整个反恐战争都是帝国主义的行为。对美国人来说,这种说法可能感到不太习惯,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国家说成是一个帝国。但是,面对这些部署在全球的美国士兵、间谍和特种部队,你还有什么更好的称呼吗?”(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2)
乔治敦大学的专门研究全球正义的教授G.约翰·伊伦伯里(G.John Ikengerry)在2002年9-10月号的《外交事务》上撰文说:“有这样一幅新帝国主义的景象:美国把自己置于全球主宰者的地位,它有权制订规则、决定威胁、使用力量和建立正义。”“美国的帝国目标和所制订的规则与老牌的帝国相比,要节制和仁慈得多。”(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2)
《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塞巴斯蒂安·马拉比(Sebastian Mallaby)自称是“不情愿的帝国主义者”,他在2002年4月号的《外交事务》上撰文对这一称谓解释说:“就布什政府而言,新帝国主义的逻辑是无法拒绝的。”(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2)
马克斯·布特(Max Boot)在2001年1月15日的《旗帜周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帝的理由》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美国目前所采取的军事行动所面临的景象,与当年一代又一代的英国殖民战士战斗过的大地上所面对的大致相同。这全都是一些不得不有待于西方军队去消除混乱局面的地方。阿富汗和其他混乱地区都迫切需要来自外国的开明治理,身着马裤、头戴太阳帽的充满自信的英国人曾经提供过这种治理。”(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p.2-3)
《大西洋月刊》的评论家罗伯特·卡普南(Robert Kaplan)最近出版了一部题为《黩武政治》的书,在这部著作中他明确地指出,当今美国的十字军东征“给世界遥远的地方带去了在美国温情的帝国影响下的繁荣”(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3)。
曾任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的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提出,美国要确保帝国的地位,第一要务是“阻止那些附属国家合谋联合起来,保持其依赖性,使其处于温驯的和被保护状态,与此同时,使这些野蛮人无法团结一致”(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3)。
哈佛大学的欧林战略研究所主任S.彼得·罗森(Stephen Peter Rosen)在2002年5-6月号《哈佛评论》上发表文章说:“我们的目的(即美国的军事目的)不是战胜某个对手,而是维护我们的帝国地位,维持帝国秩序。”(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3)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写了一篇题为《美国还需要外交政策吗?》的文章,这篇文章开宗明义就声言:“美国正处于昔日最伟大的帝国也望尘莫及的权势的顶峰。”(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3)

福斯特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当然不仅仅在于把这些吹捧帝国主义,同时吹捧美国帝国主义行径的观点和言论端出来,而在于还帝国主义、还美国帝国主义行径的本来面目。也就是说,他要向人们说明,由资本主义高度垄断而发展成的帝国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腐朽、凶恶的一种社会制度,而美国实施帝国主义政策,则完全是反文明、反进步和反人类的。帝国主义这一概念仍然是一个贬义词,与此相应,美国实施帝国主义政策仍然是一种罪恶的而不是进步的行为。

美国史无前例的帝国主义行径将给世界带来什么?评福斯特论述“新帝国主义”的三篇文章

福斯特提请人们注意,在美国的官方语言中,使用“帝国”、“帝国主义”这些术语都是极有“规则的”:其一,竭力强调美国的动机是“仁慈的”;其二,尽量避免涉及经济帝国主义,而是“谨慎地把帝国和帝国主义限制在军事和政治领域之内”;其三,回避“把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和剥削联系起来”(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3)。这说明,美帝国主义确实害怕把帝国主义与经济垄断、经济剥削联系起来,而福斯特就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强调要真正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必须从分析其经济基础入手。

福斯特回顾了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无论是1898年查尔斯·A.科南特(Charles A.Conant)首次发表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基础》一文,还是约翰·霍布森(John A.Hobson)于1902年首次出版的《帝国主义论》一书,都强调帝国主义是由于经济和金融利益集中并支配整个经济而引起的,而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和国内经济需求的激进改革会结束帝国主义的冲动。福斯特认为,研究帝国主义最重要的著作当属列宁于1916年出版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在这本书中,列宁把帝国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按照列宁的观点,垄断资本主义与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竞争密不可分,它首先以争夺全球市场的形式表现出来。随之而来的结果是世界划分为帝国主义势力范围并由此导致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而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更为宽泛的观点不只是集中在为剩余资本寻找出路的必然性问题上,而同时也强调在垄断阶段资本主义必然追求对原材料的垄断性控制和对国外市场的控制。福斯特认为,列宁以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虽然对帝国主义也做出了一些研究,但基本上都致力于分析帝国主义的一般特征,如中心与外围的分裂问题等。

福斯特在追溯了帝国主义理论发展史以后,毫不含糊地说道:“列宁对一种新的,更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形式的认识,连同他对资本的集中和垄断以及垄断阶段的出现的分析,在我们这个时代,即以全球化高级阶段的垄断资本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时代,仍然具有重大意义。”(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6)他还特地指出,“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者帝国主义理论的成功之处”(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6)。在他看来,正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帝国主义理论,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对外围的制度性剥削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竞争状况。借助这一视角,对当今的帝国主义的实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这里的关键在于,明明美帝国主义的行为是凶恶的,可那些美国的官方媒体却拼命要说成是仁慈的。这样,美国的帝国主义就变成了仁慈的帝国主义。在福斯特看来,要揭穿美国帝国主义的仁慈的假面具,除了要借助于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即从经济根源上分析帝国主义这一理论武器之外,主要还是要引导人们面向事实,让事实来教育人们。他一口气列举了六个方面的客观事实,要人们对此“千万不要忘记”:

“千万不要忘记”美国1991年发动伊拉克战争所导致的结局是美军永远驻扎在沙特阿拉伯,而这又导致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常常出没于沙特阿拉伯,并以此为基点攻击美国;
“千万不要忘记”正是美国在阿富汗支持反对苏联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战争,本·拉丹最初接受的是美国的恐怖主义训练;
“千万不要忘记”萨达姆·侯赛因在两伊战争期间一直受到美帝国主义的庇护;
“千万不要忘记”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已探明的石油资源分别占世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千万不要忘记”阿富汗是通向中亚的门户,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丰富的地区之一;
“千万不要忘记”现在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布中亚并且想赖在那里不走。

福斯特认为,只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事实,就不难理解美帝国主义究竟是一种“好的帝国主义”还是一种“坏的帝国主义”。西方的主流社会重新发现帝国主义这一概念并在褒奖的意义上使用它,其真正的目的是“为美国军事和政治统治辩护,使其与造成穷国与富国的鸿沟的勾当脱离干系”。福斯特指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所强调的”,也正是“新的反全球化——反资本主义运动所看重的”(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12)。

帝国主义这一概念本来明明是马克思主义者和左派用于揭露和批判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术语,而如今西方的主流话语却大言不惭地自称是帝国主义并对帝国主义行为大加赞赏,这说明了什么呢?福斯特认为,这只能说明,“美国所代表的,特别是其掌权者主导的”那个资本主义走向垄断的、没落的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这已成为“无法逃避的现实”。环顾今日之世界,尽管人们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的反抗还刚刚开始,但人们是不可能忘记这一常常被“美国的学究们所遗忘的历史”:“美国帝国主义与过去的那些掠夺性的帝国没有什么两样,并也将遭遇与过去的帝国相同的命运:内部的反抗与日俱增,而‘野蛮人’就在家门口站着呢。”(注:J.B.福斯特(John Bellamy Foster):“重新发现帝国主义”(The Rediscovery of Imperilialism),《每月评论》第54卷6期,美国《每月评论》出版社2002年版;)(p.16)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龙翔五洲 2018-8-30 22:00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国。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08:52 , Processed in 0.03463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