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平对谈南水: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激流网讲座现场

2018年9月23日下午2:30,激流网请到阳和平、南水两位老师就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资本主义危机展开对谈交流。

阳和平老师首先拿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分布图和美国军事力量分布图来说明今天是美国一国独霸的世界体系,“资本竞争的目的是追求利润,垄断则是它的奋斗目标,一国的垄断再向外扩张就形成了世界霸权。竞争导致垄断,垄断升级就是霸权,这是资本的‘DNA’。”

阳老师又分析二战后,尤其是苏联解体以后的帝国主义形态——美帝称霸的全球帝国主义新特征:

1、早期的帝国主义是从自由竞争到行业垄断,然后导致金融垄断的出现。列宁在百年前研究了这种形态的帝国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

2、二战后的新殖民主义是垄断的升级,即从国内和殖民地垄断到全球化的以核威慑为靠山的美国垄断资本超级大国垄断地位的确立。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的高度整合,以便一方面通过如美国的“新政”或欧洲的“福利国家”来缓和国内的阶级斗争,另一方面又通过如IMF、世行等国际机构来规范各垄断集团之间的交往。这是新殖民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4、生产的全球化和以美元霸权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对工业资本的掌控是其他需要特别注意的新特征(里根上台后,金融资本成为垄断资本的太上皇)。

5、国家资本主义的最高形态是通过直接掌握国家机器来掌控一国党、政、军、企、商的绝对领导权,集工业和金融资本为一体的登峰造极的国家资本主义。

二战以来,各发达国家产业资本之间全球性产业链的扩展造就了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全球性的产业关系,以华尔街财团为代表的金融资本更是立足于全球的投资和收益,并非专注于美国本土。美国的垄断资本必须在防备中国还是俄罗斯上做一个选择。

接着阳老师分析美国打贸易战的原因:“其一是美国本土资本集团反对全球化的诉求;其二是美国资本不得不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又以1990年和2015年的美国各州最高就业部门统计图说明:“美国资本财团对全球化的态度取决于全球化对自己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对美国制造业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美国本土资本对全球化的抵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贸易战的目的是使制造业回流。但“金融业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太上皇’”,“与工业资本的利益是对峙的”。“强势的美元有利于金融资本,每一块钱都能购买或霸占更多世界资源,但是强势美元对美国制造业是非常致命的打击。因为你的出口价格高于其他国家,你进口人家国家的东西更便宜,金融资本主张强势美元,制造业资本主张弱势美元,由于汇率和减税不是一个等量级的比较,所以美国制造业是不可能回归的。”

随后阳老师从商业性研发和专利、基础科学研究、军火科技和全球贸易价值链的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资本的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中国资本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为了缓解产能过剩所造成的压力,中国资本必须走出去。因为应对生产过剩没有太多的方法:一种是自然灾害消灭产能;一个是新科技强行淘汰旧的科技,加大投资;要么是严重的经济危机来销毁过剩的资本或者战争;那么对外输出也是一种。”

阳老师提出贸易战可能的几个结果:“贸易战的一个极端可能是打不到一年,结果遭受美国国内的一片反对,坚持不下去,特朗普倒台,贸易战结束。但是,即便是贸易战结束了,不等于中美摩擦的结束,因为美国制约中国,防止中国的产业升级这个目的并没有达到,类似对中兴制裁的新的其他方式的摩擦和冲突,会变本加厉,比方80年代的美国对日本的打压。第二种极端的可能是贸易战逐步升级,美国迫使它的盟友中断和中国的贸易,加入对中国的制裁,谁要和中国贸易它就跟谁急,最后形成世界范围的分别以中美两国为代表的两个相互对立的贸易圈。从此世界贸易陷入类似冷战时期的两极运转形式,科技、军备竞赛加剧。但是由于美国对进口产品的严重依赖,这一结局的可能性不大。”“二种极端的可能以外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美国的全球化垄断资本和特朗普所代表的本土资本,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联合起来,人为地制造一场新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迫使中国让步,甚至指望中国发生政治动荡,放弃产业升级的目标。”

阳老师最后提出对待国际形势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站在民族主义或社会帝国主义立场上,恨铁不成钢,抱怨天朝争霸的无能;一种是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上,谴责天朝争而不反霸的无耻。“招商局港口控股有限公司利用债务关系取得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的99年控股权”和“在中东问题上,当今的争霸者就会和西方列强狼狈为奸,默许帝国的霸道行为,为将来自己称霸做准备”等都警示我们不能像民族主义左派一样“在国内反对资本的压迫,在国际上支持本国资本的扩张”。

阳老师精彩的发言让大家获益匪浅。发言结束后,在场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南水老师首先分析当前形势,指出中美贸易战是全球再平衡十年大失败的结果。他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教授写的文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外部不平衡的调整:历史的视角》,回顾这三次全球经济外部不平衡的历史。第一次是80年代,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出现贸易失衡,日本成为最大债权国,调整方式是汇率干预。第二次是90年代拉美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股权投资下出现资本失衡,沦为赤字国,调整方式是货币休克,结果是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第三次不平衡就是2008年经济危机前后,有三个特点,分别是“全球贸易盈余国多元化(中日德等)与美国贸易赤字集中化”、“根本在于发展中国家成为最大债权国,而且存在着贸易失衡与资本失衡的交错关系”、“第一次不平衡和第二次不平衡的结合”。

南水老师描述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主要的调整手段即“再平衡”,前后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以中美消费者去杠杆为主和美国再工业化为辅。所谓“消费者去杠杆”简单地说就是中国多消费一点,美国少消费一点。然后是中国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美国开始大力“再工业化”。这时中美贸易战爆发。

接着南水老师紧扣“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比较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里根的供给主义改革,指出:“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看,这两次改革刚好是一个闭环。世界经济上一波大发展可以说是从里根的供给侧改革开始的。此前是70年代滞胀危机,既经济停滞,又通货膨胀,然后发展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然后中国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闭环以供给侧改革为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终,不是偶然的,有它的必然性。”

南水老师根据常用定义分析“全要素生产率”。一般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是指全部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土地,但通常分析时都略去土地不计)的投入量都不变时,而生产量仍能增加的部分。南水老师认为这个概念主要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复杂劳动本身”,根据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分类,也即“加强复杂劳动的强度——技术上的创新性(创新)和管理上的创新性(创业),是复杂劳动领域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层意思是“当一个国家的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量都不变,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里只有一个含义,即可扩张的殖民空间和贸易空间是零”。

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存在的条件,南水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两个概念:“外殖化”和“内卷化”。外殖化是指作为条件的外部,也即一种对外机制。南水老师认为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人类的生存机制之一。原始社会的对外机制是生产周期大于生命周期,唯一的选择就是对外屠杀和直接掠夺。奴隶社会的对外机制,是土地积累速度快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速度,其结果是对外掠夺和对外战争。封建社会的对外机制是人口增长速度快于生产发展速度,其结果是对外扩张和对外战争。资本主义社会的对外机制是资本积累速度快于劳动力扩大再生产速度,其结果是对外贸易与对外战争。在资本主义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机制是革命输出。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