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我对中国金融的几点担忧

2019-2-21 23:0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40225| 评论: 1|原作者: 李光满|来自: 李光满冰点时评

摘要: 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也不是一个金融专家,我对中国金融的担忧是基于感觉和常识,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界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大事件和令人不安的状态,这些事件和状态不能不令人生出了许多忧虑。
李光满:我对中国金融的几点担忧!
点击:247  作者:李光满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19-02-21 11:34:24

 

1.webp (24).jpg

 

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也不是一个金融专家,我对中国金融的担忧是基于感觉和常识,是因为中国金融业界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大事件和令人不安的状态,这些事件和状态不能不令人生出了许多忧虑。

 

一直以来我都十分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中国是否对美国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大危机以及美国是如何渡过那场危机的有过系统的研究?

 

二是中国是否对日本自签订广场协议以来所发生的经济停滞现象有过深入研究?

 

三是中国是否对美国2008年发生的次贷危机有过深入研究?

 

四是中国是否深入研究过金融衍生品这个近三十年来产生的金融毒瘤对一国经济产生的巨大危害?

 

五是为什么美国次贷危机传入欧洲后,欧洲经济一蹶不振,而美国却很快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了新一轮繁荣?

 

进而,我开始担忧以下几个问题,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后进行了四轮美元量化宽松,中国为什么要救美国?救了美国之后美国为什么反咬中国一口?


二是2015年的股灾是怎么发生的,中国进行过深刻反省吗?


三是中国房地产业是怎么变成房地产金融的?是怎么变成不能垮的中国经济毒瘤的?是怎么榨干中国人财富的?


四是中国金融高杠杆是怎么产生的?最后怎么变成了去不掉的高杠杆?


五是中国实体经济是怎么由实向虚的?上市公司股份质押怎么变成了勒死实体企业的套索?


六是中国到底存不存在灰犀牛一类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2018年中国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之后,世界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公司、全球几大评级公司相继进入中国,于是我还会进一步想,

 

为什么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的巅峰时期都没有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中国现在为什么要全方位对外开放金融市场?


中国经济实力和金融实力真的已经强大到可以天下无敌了吗?

 

从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金融事件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并没有对1929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进行系统研究,并没有对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日本经济停滞现象进行过深入研究,并没有对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有过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作出中国正确的应对之策,并没有对近三十年来出现的金融衍生品这个毒瘤有过有针对性防范,并没有对美国次贷危机中产生的次贷债进行防范,反而在美国走出次贷危机之后,中国反而陷入了房地产的疯狂危机,也没有对2015年发生的股灾有一个应有的反省和交待。

 

那么现在我们想想,中国也并没有对为什么要全方位对外开放金融有一个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会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关口?我感觉是因为金融闯关不成功,是因为金融领域隐藏的重大系统性风险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释放和解决。随着中国迅速推进金融对外开放,中国金融领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是否会引爆,是否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负面影响,不能不令人担忧

 

金融是一国经济的血液,金融病则经济病,经济病则国家病,国家病则外敌入侵,国破家亡,财富被劫,人民受辱。融监管和金融防火墙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外国资本集团洗劫中国财富的两道城墙,一旦废弛,则国家危矣!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自”李光满冰点时评“)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社会主义 2019-2-22 17:17
资本经济里的货币是价值的表现,从而货币资本是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中国的货币和资本经济里的货币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的货币是定价权权力(也就是无偿占有价值的权力)的量化。这种货币性质的不同表示存在两种不同的剥削条件。货币在中国的不同阶层里所表示的意义可以是完全不同的。生产者手里的货币是让渡自己生产的价值之后剩余的部分。而剥削者手中的货币是无须价值交换而可以无偿占有利益的凭据。既然如此,在货币领域所表现出的危机和困难就不是经济规律的危机和困难,而是量化货币的剥削权力的危机和困难。从而在货币领域所表现出来的危机和困难也不可能、也无须通过一般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来解释和解决。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1:20 , Processed in 0.01765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