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论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2019-3-24 23:1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32190| 评论: 0|原作者: 赵万须 翟清华|来自: 党的文献

摘要: 毛泽东研究战争问题,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广大人民一方、国家民族利益一方来进行的。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军事家的优秀思想,密切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得出的科学论断,不仅符合世界战争的一般规律,也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三、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

经过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毛泽东对于人在战争胜负中的作用、表现形式等问题有了全面、深刻的阐述。

他以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世界战争发展的内在规律,认为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不只是军力的比赛,也是人心的较量。

战争不只是军力的比赛。战争是力量的竞赛,这种力量是指综合力量,其竞赛方式一般是以战场上反映出的作战力量体系的战斗力为标志。

在战争力量体系中,军力与政治力、经济力等是密切相关的。

一方面,强大的政治力、经济力为军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坚强的物质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强调:

【“战争不但是军事的和政治的竞赛,还是经济的竞赛。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

另一方面,战场上军力的比赛是通过人的组织指挥来完成的。

毛泽东指出: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在一定的环境、时期内,军力的比赛往往成为指挥员智力的竞赛。

他说: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因此,获取战争胜利,以上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战争也是人心的较量。人心向背不仅影响着战争综合力量的变化方向及其发挥作用的效能、效率,在一定条件下也决定着战争的结果。

人们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向往友爱、反对侵略。因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历史真理。

在战争中,正义一方终会赢得国内外的尊重、同情与支持。

这种精神鼓舞会转化为一种战争力量——精神动力。非正义一方则会受到国内外道义上的谴责、政治上的压力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制裁,其战争力量会不断消耗、降低。

战争力量的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随着人心的变化而变化。

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中国的、日本的、世界各国的大多数人站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一边,那么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日本在军力和经济力方面原有的优势就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军力和经济力就会逐渐地加强,由劣势变成优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都验证了毛泽东这一论断。

“联系群众永远不会失败。”

战争胜负与人心向背密切相关,即便经济实力再强,武器装备再好,如果政治上不得人心,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加,也注定要失败。

毛泽东说:

【“我们党为什么能取得政权呢?为什么能和有外国援助的军队打仗呢?就是因为有人民。我们在延安时,只有几根破枪,国民党有四百多万军队,又有美国援助,但是我们打胜了。 ”

在他看来,虽然美国钢铁多,有核武器,但人民在政治上不赞成它,只要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就可以战而胜之。

毛泽东分析古巴人民革命能取得胜利的原因时,强调的也是有人民的支持,并由此断言:

【“联系群众永远不会失败。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脱离群众,他们总有一天要失败的”。

毛泽东对于战争胜负问题的认识是多视角的、辩证的、发展的。主要目的是阐明真理,鼓舞人民坚定信念、敢于斗争。

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力量处于弱小的土地革命战争之初,还是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之后,他始终把正义性、人心所向看成是取胜之本。

战争的胜负不完全取决于工业先进还是落后,“不能用钢铁数量多少来作决定,而是首先由人心的向背来作决定的。历史上从来就是如此”。

毛泽东的这些论述,都是就革命战争来讲的,是对站在正义的一方、人民的一方来讲的,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来领会。

四、积极的战争态度和主动的战斗精神,是夺取胜利的重要保证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也是人的精神意志的较量。对待战争的态度和战斗精神,是影响战争胜负的条件之一。

特别是在武器装备明显落后时,人的主动性和意志力更为重要。毛泽东认为,对战争要敢于面对、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他指出:

“【中国人民就有这么一条:和平是赞成的,战争也不怕。”“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对于强大的敌人不要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超级大国。对于美国发动的战争怕不怕?

毛泽东的回答是:“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我们也不要害怕。”

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59年与毛泽东谈话时问:西方国家里对战争普遍地怀有恐惧,中国人为什么不那么害怕战争?

毛泽东回答说,帝国主义一定要发动战争,你害怕没用,

【“如果帝国主义一定要打仗,我们就同它打。把问题这样想透了,就不害怕了”。

如果对战争怕得要死,就束缚住了手脚;把战争本质看透了,就不会患得患失,就能解放思想、放下包袱。

战争中人的作用对于双方是一样的,只是由于各方的条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战略、策略和态度,出现不同的效果。

毛泽东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鼓舞世界人民要敢于与侵略者作斗争。

1964年在会见越南军队领导人时,毛泽东就越南怕不怕美国时强调:

【“你越怕它越欺负你,该怎样办?只好不怕,只好干。”

战争中充满着辩证法,在一定条件下怕与不怕就出现两种不同结果。当人树立了不怕的精神,才能超越自己,充分发挥所能支配的力量。

“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战争与和平是世界呈现出的两种社会状态。“战争是两个和平之间的现象。 ”

一个国家或政治集团,不能因战争就停止建设,也不能因建设就逃避战争。

毛泽东对待战争与建设的关系有鲜明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平时重视战争的物质准备,大战来临之际从容应对。

关于战备问题,他说:

“准备打,也许打不起来;不准备打,打起来就措手不及了。 ”
“抓三线建设,我们把钢铁、国防、机械、化工、石油、铁路基地都搞起来了,那时打起来就不怕了。”
“打起来还可以继续建设,你打你的,我建设我的。”

毛泽东向来不惧怕敌人的威胁,包括核讹诈。1956年他讲:“我们无原子弹,不想打。苏联有,也不想打。但如果帝国主义丢下原子弹,我们准备打。”

1958年在谈论打核战争问题时,他说:“还是横了一条心,要打就打,打了再建设。”

如果每天总是怕帝国主义打原子弹,在干部和人民里头不鼓起一点劲,是很危险的。

对战争必须在思想上、物质上充分作好打的准备,包括经得起损失、甚至失败。

积极作好战争准备,就有可能推迟、甚至避免战争发生。

针对有人说作了战争准备敌人不来是浪费的观点,毛泽东持反对意见,强调一定要作准备,“准备好了敌人可能不来,准备不好敌人就可能来,敌人来了总要打掉一些坛坛罐罐。不是浪费,敌人不来也不是浪费”。

对待战争必须树立正确的得失观,不能将准备战争所花费的物力、财力、人力因为没有使用就说成是浪费。和平环境是经过努力换来的,我们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正是敌人不来的主要因素之一。

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中国革命战争是正义的战争,这既是毛泽东研究战争的逻辑起点、领导人民战争的实践起点,也是毛泽东坚定胜利信念的基石。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使他更坚定了这一观点。

自古以来,任何国家和军队面对战争,首先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特别是处于劣势地位时,更要树立这种精神。中国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时,毛泽东就教育群众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奋勇杀敌的精神。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毛泽东对人民军队同美军作战心里有了底,觉得“美帝国主义并不可怕,就是那么一回事”。

他强调:

【“胜利的信念是打出来的,是斗争中间得出来的。比如,美国人是可以打的,这是一条经验。这条经验,只有打才能取得。美国人是可以打的,而且是可以打败的。”

人对战争的认识、战争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于战争胜负采取的态度,影响着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敌人既要重视,又要藐视,并积极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同它作斗争,坚定夺取胜利的信心。

勇敢是在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对于武器装备比较差的一方,人在战争力量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在绝大多数时间不仅性能落后,而且供应不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主要靠全体指战员勇敢的精神和灵活的战略战术。

如中国革命战争之初,红军战士在参军之前大都毫无军事基础,由于战争的紧迫性,常常是入伍后马上就要参战,缺乏训练,武器装备、军事技术都很差,“作战只靠勇敢”。

对于没有怎么经过军事训练的士兵来说,勇敢是在战争中作战取胜的主要条件。

毛泽东谈到,在作战中红军既没有强盛的火力压倒敌人,又没有军用化学可以制胜,全凭着一腔热血、誓死斗争的决心和敌人搏杀,每次胜利全靠官兵勇敢吓倒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与强敌相比,我军的武器装备仍然处于落后状态,甚至有代差。

毛泽东重视发挥人的作用,这不仅是在一定客观条件下增强我军战争力量的唯一选择,也是将自己有限的战争力量充分转化成战斗力的最佳方法。他在谈论如果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时就断言:最后决定战争胜负的还是人。

五、准确把握毛泽东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科学指导新的时代条件下的军事斗争准备

毛泽东认为,战争力量的对比既是军力和经济力的比赛,也是人力和人心的较量。

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实践和结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这一思想认识的正确性。

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战争、作好战争准备、赢得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也要根据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进行丰富和发展。

第一,充分认识战争胜负是战争力量竞赛结果这一论断的规律性。

与毛泽东生活的时代相比,今天的科技、观念、战争方式等因素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当代战争的本质没有变,依然是通过武装对抗决定胜负;战争的目的没有变,依然是通过武装对抗来实现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最大利益。

因此,毛泽东所指出的战争是力量竞赛的规律没有变。为确保国家安全,必须加强战争力量建设,发展高性能武器装备,建立科学有效的编制体制,广泛进行社会动员等,以求得与对手在战争力量综合对比方面占据优势。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加大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力度,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和后勤、装备保障能力建设,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

为达到这一目标,信息化人才成为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积极挖掘人的潜能,以理论、认识上的清醒,思想、精神上的准备,提高战争准备的效率和效益。

第二,充分认识战争胜负决定于战争综合力量对比这一论断的科学性。

古今中外的战争实践,都遵循着同一个定律:战争胜负决定于双方战争综合力量的对比。

世界科技革命、军事变革的快速发展,使人的思想观念、武器装备、制胜机理等发生了改变,但毛泽东关于战争胜负决定于双方战争综合力量的论断没有过时。

毛泽东将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纳入战争力量体系之中,创立了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力量的体系论。

他还明确把野战军、地方武装、民兵组织看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作战力量系统与国家战争力量体系的组成部分,并依此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

当今战争双方的较量,依然体现在双方作战力量体系的对抗上。

尽管当代战争的作战形式与以往不同,构成作战体系的内容有别,但体系对抗的本质没有变。人在其中都具有关键作用,只是表现形式有所变化。

打现代战争,人还是决定性因素,但武器装备的作用也决不能低估。

现代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打的是科技战、资源战、经济实力战,应该把胜利的基点建立在强大的战争力量基础上,既要建立高效能的作战力量体系,又要充分发挥人运用战略战术的艺术。

第三,充分认识战争胜利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论断的永恒性。

战争是社会集团的武装对抗。人是社会集团的主体,是战争力量体系、作战力量体系的构成因素,更是体系对抗的操控者。

无论时代、科技如何发展,战争的胜败都是人的胜败。归根结底,战争胜利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方面是作为领导者的人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另一方面是作为执行者的人的能量发挥程度。

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如果有了钱和装备,没有人也不行。特别是科学技术越发展,就越凸显人的作用。

现代战争是体系和体系的对抗,一体化联合作战成为基本作战形式。要确保赢得战争,需要一批批高素质的人接续奋斗来完成。

因此,必须大力提高军人的素质,特别是指挥员的战略战术素质,战斗员的技术、精神、文化、身体素质,把发挥每个人的“自觉能动性”作为赢得战争的重要内容;

必须客观、科学地看待当代战争综合力量体系、作战力量体系中人的作用的变化。

在武器装备功能越来越强大的条件下,必须既要防止矮化人的作用,也要防止脱离实际把人在战争胜负中的作用扩大化、绝对化。

毛泽东研究战争问题,是站在战争正义的一方、广大人民一方、国家民族利益一方来进行的。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和方法论,积极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军事家的优秀思想,密切结合中国革命战争实际得出的科学论断,不仅符合世界战争的一般规律,也适合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中国革命战争以及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长期实践,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是其关于战争的规律性认识的正确性,不等于他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

同时,他个别观点带有历史局限性,不等于他所有观点都过时了。

总之,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毛泽东关于人与战争胜负关系问题的思想,必须把坚持其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放在首位,坚持全面、系统、客观、理性地认识其相关论述。

赵万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翟清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察网(www.cwzg.cn)摘自《党的文献》2019年第1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0:11 , Processed in 0.02110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