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2019-6-13 22:0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707| 评论: 2|原作者: 何干强 |来自: 理论经济

摘要: 唯物史观的精华主要包括: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研究最终目的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理论叙述采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唯物史观的精华主要包括: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研究最终目的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理论叙述采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经济数理分析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弄清经济事物的性质为前提;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研究经济学。唯物史观为我们从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运动的规律提供了科学指导。经验和教训表明,认真地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建设就能不断稳定前进;如果偏离唯物史观指导,经济实践就会遭受挫折。为此必须贯彻唯物史观,拒绝照搬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和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错误成分。应当牢记列宁的忠告,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何干强: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一、引言: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极端重要

(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在继承前人先进思想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唯物史观,由此“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现了剩余价值,由此“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①在这两大发现中,唯物史观在前,更为基本。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科学思想。

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就是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道路。这是因为,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对历史上有缺陷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进行了科学的革命,创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们应用到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本身,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或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发现证明了,辩证的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反映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它使人类找到了在一切领域探索真理的最深刻、最全面、最科学的思维方法。

马克思一旦发现了唯物史观,就用以指导解剖现实社会,他给我们留下了《资本论》代表作和一系列的著作、手稿、信件,都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思想财富。为什么马克思在国际上被评为“千年伟人”?为什么马克思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墓前总是鲜花不断?为什么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资本论》在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畅销书?就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因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整个人类社会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发现的唯物史观。

(二)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进程的必然产物

这里需要强调,恩格斯说,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发现的。这“发现”两个字本身就是贯彻唯物史观的。它告诉我们,唯物史观并不是马克思凭天才想象、闭门造车,按主观意志设计出来的。客观原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马克思出生的时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出现,这使唯物主义辩证法和辩证唯物主义已有了产生的客观基础;而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初,社会阶级的矛盾和斗争及其产生的原因,也逐步显现出来,从而使唯物史观的发现也有了客观基础。正如恩格斯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所说,

【“如果说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那么梯也里、米涅、基佐以及1850年以前英国所有的历史编纂学家则表明,人们已经在这方面作过努力,而摩尔根对于同一观点的发现表明,发现这一观点的时机已经成熟了,这一观点必定被发现。”②】

因此,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是人类思想进程的必然产物。换句话说,唯物史观只能产生在社会生产力已经形成机器大工业的物质技术条件,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已经能清晰地表现出来,从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有可能被先进的头脑反映出来的时代,因而它不可能在十九世纪初之前出现,只能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已经产生的时代。

当然,唯物史观的发现,与马克思个人的历史作用或内因是分不开的。由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已经产生的最先进的阶级——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大公无私的视野,研究了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先进思想,对有这样那样缺陷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对照人类社会发展取得的科学成就和历史进程,对这些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或扬弃;并积极地投入到改造现实社会的实践中,才获得了伟大的发现。这涉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创作史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史的内容,这里不再展开。

可以说,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通过最先进人物的头脑——马克思的头脑,对蕴藏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动态社会中的客观辩证法,做出的正确反映,并被历史进程证明是正确的。因此,唯物史观是对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中蕴藏的辩证运动规律获得的伟大发现,是人类先进思想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自从发现了唯物史观,人类的思维方法对社会及其发展史的认识,就有了避免在黑暗中徘徊的现实可能性;在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航船的面前,就有了一座向着符合客观规律的方向航行的明灯。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和应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及其方法论是我们正确地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的、无可取代的思想武器。我们只有从掌握人类最先进的思想高度,充分认识马克思开创的用唯物史观指导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才能彻底摒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肤浅说教。

列宁曾告诫人们:

【“从马克思的理论是客观真理这一为马克思主义者所同意的见解出发,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就是: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③】

从最一般的含义上说,客观真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必然趋势的正确反映。唯物史观就是对蕴藏在社会的运动和发展中的客观辩证法的正确反映。为此,它是客观真理。掌握了唯物史观,就能够掌握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思维方法。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也就是在研究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理论工作中,一定要始终坚持用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作为指导思想。这就要求继承马克思的科学治学精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样,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才能沿着真理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

今天,我们可以越来越感受到列宁告诫的重要性。以下,拟着重从经济学的角度,结合学习马克思的代表作《资本论》,来谈谈在经济理论研究和经济改革中坚持唯物史观指导思想的重要性。主题是:只有沿着唯物史观指导的经济理论道路前进,才能真正创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促进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的现代化。这里的经济学指的是包括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在内的一级学科含义上的经济学。

二、唯物史观是指导经济研究最科学的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其精华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精辟的概括。如果我们想要掌握最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那就有必要深入领会这些道理。

(一)“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④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都是移入人的头脑,在人脑中改造过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的经济形态,只不过前者是如实的正确的反映,而后者是扭曲了的反映。

所以,对于一种经济学是否科学的提问,不是什么过时不过时的问题,而是这种经济学是否反映出经济形态的真实面貌的问题。如果一种经济学只是反映了经济形态的局部的、片面的或表面的东西,那就不能是真正的科学的经济学;如果一种经济学能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地反映出经济形态的本来面目,揭示经济形态的内部联系,反映出经济形态内部矛盾推动的必然发展趋势,那么这就是真正科学的经济学。《资本论》就是科学的经济理论。

(二)“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⑤

这就是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观的经典表述。注意,我国的中文版过去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翻译成“社会经济形态”,现在看来,翻译成“经济的社会形态”,更加符合德文原义。因为,“经济,即生产过程”⑥;社会形态,是指人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经济的社会形态就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也就是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含义。这种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初看起来是由各个人的思想意识来决定的,其实不然,它们的思想意识关系归根到底由生产关系决定,而这种关系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历史发展而有规律地发展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就像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一样。

《资本论》揭示出,生产关系中的个人的性质及其行为,本质上是生产关系中人所处的地位的人格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资本家“只是人格化的资本”⑦,工人是“人格化的劳动时间”⑧,“土地所有者表现为最重要的生产条件之一的人格化”⑨(土地的人格化)。资产阶级经济学用自利“经济人”或者理性“经济人”揭示经济中的人,这其实是对现实中的人的经济性质的一种片面和扭曲的反映。《资本论》同时揭示出,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人们是工人阶级。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⑩这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了科学的经济学,目的不是要创新,而是要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只有真正揭示出客观规律或者揭示出原有规律的新表现,创新与科学才具有一致性。

这里的经济运动,一是指周而复始每日都在进行的螺旋形的经济的动态运行,二是指年复一年地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过程。《资本论》主要揭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客观运动规律,同时,也从一般和特殊辩证关系的角度,揭示出适合于人类社会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如时间节约与分配规律、剩余劳动一般必须始终存在的原理、超过个人需要的农业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个人所有制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从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比较角度,揭示出奴隶制、封建制社会的经济形态的运动规律,如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再生产的特征是简单再生产,由于追求使用价值而剥削率比资本主义制度低,与商品流通不发达、与手工工具相联系的比较固定化的社会分工等。

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也研究经济的运行发展,但是它把资本主义经济理解为永恒合理的经济制度,只有完善和不完善的区别,而没有产生、发展,终究要消灭的历史过程。我们只有坚持唯物史观的辨证方法或历史辩证法,才能真正发现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

(四)“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作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⑪

这是唯物史观指导的经济理论的科学叙述方法。在理论逻辑上,通过经济范畴的规定性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演进过程,反映出客观经济形态形成、运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由此把现实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再现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

《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资本、土地所有制和社会总产品五大范畴,展现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形态的真实面目。既体现出对这种经济形态的认识过程,即从现象到本质,又从本质回到现象;又再现出这种经济形态的内在矛盾发展过程,即从最简单的商品关系的产生,直到最复杂的全社会宏观经济的内部联系和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同时显示出,理论的逻辑进程与客观的经济发展进程具有对应性或一致性。所以,《资本论》体现出理论逻辑与经济形态中蕴含的客观辩证法(运动与发展)和认识论三者的统一。这使《资本论》成为“艺术的整体”。体现出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理论逻辑与现实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认识逻辑的高度统一。[1]

这就是经济理论对客观经济现实进行科学反映,并表达出来的方法,是把复杂的具体事物再现为一个“精神上的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说,这是一个经济范畴从简单到复杂的辩证发展的叙述过程,每个经济范畴都是客观的经济联系在理论上的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推动经济事物发展的动力在其内在的矛盾。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在人类经济思想史中首次提出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这就找到了经济矛盾分析法的枢纽或关键。根据这个基本原理,马克思从产品与产品的直接交换的矛盾,揭示出商品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从而揭示出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商品流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又从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矛盾,发现了劳动力商品,进而深入到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出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对抗性主要矛盾,由此出发,进一步揭示出这些矛盾在流通、分配领域的延伸和产生出的一系列真相和假象,并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私人所有制的基本矛盾,以及必然爆发周期性危机,以至必然趋向灭亡的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国际金融帝国主义,正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我们有必要运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从理论上再现这种矛盾发展的过程,科学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真面目。

资产阶级经济学发展到凯恩斯主义,面对周期性爆发的危机,才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也有矛盾,但是他们缺少唯物史观,不承认帝国主义时代已经表现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已经走下坡路,他们提出的措施,依然是如何挽救现代资本主义,这是与历史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的。

(五)在经济研究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

唯物史观以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揭示出,社会形态是遵循客观辩证法运动和发展的,这种客观辩证法又被简称为历史辩证法。在社会形态的经济领域的客观辩证法,也称经济辩证法。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研究,要求我们在理解经济辩证法的基础上,自觉进行辩证思维。

《资本论》是运用经济辩证思维方法研究各种经济形式和经济现象的典范,它提供的辩证法要素包括:把经济对象置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分析,按对等性原则划分经济形态的历史阶段,掌握由表及里、由彼及此的经济分析顺序,在社会关系中揭示经济对象的社会性质及其表现形式,运用抽象力把经济关系提炼为经济范畴,设定分析经济关系所需的假设条件,弄清经济形式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比较经济关系的异中之同、同中之异,发现引起经济对象的性质发生转化的新因素或否定的因素,着眼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实现途径和形式,把握经济数量变化与性质变化的联系,揭示经济现象中的因果联系,从再生产或循环运行角度分析经济形态,关注经济运动的时空形式,区分经济假象与真相,分析生产条件及其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对复杂经济关系分析与综合的交替结合,弄清经济体内部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决定的发展趋向,深刻把握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等。[2]

如果我们能自觉地综合运用经济辩证法要素,就能够在经济研究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动态地而不是静止地获得科学的认识。

(六)科学进行经济数理分析要以经济事实为依据,以弄清经济事物的性质为前提

所谓数理分析,指的是用一定的经济学原理指导进行的经济数量分析。目前有一种误解,以为数理分析是西方经济学的专利和优势。这种误解的原因,一方面是,西方经济学有越来越数学化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以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确有忽视数量分析的问题。如果对经济关系的社会性质缺乏科学的规定性分析,单纯地搞数量分析,就等于用数学逻辑取代经济逻辑,就不能说是科学的经济数理分析;而忽视数量分析,只停留在经济关系性质的确定上,经济分析则不可能深入,这其实有悖于唯物史观方法论的要求。《资本论》的数理分析贯彻唯物史观,有以下特征:[3]

1.数理分析问题的提出应反映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二卷十七章“剩余价值的流通”中,马克思就揭露了“一个反对图克,坚持G-W-G‘的人”提出的虚假数量问题:

【“资本家不断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怎么能够比他投入流通的货币多”⑫。】

在他看来,每个资本家投入流通的货币是G,而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则是G+⊿G,这就需要解决使资本家剩余价值得以实现的⊿G这部分货币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这个问题乍一看来是很难的,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在这个问题面前,陷入了理论困境。马克思则鲜明地指出,

【“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不存在的。”⑬】

也就是说,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个数量关系的矛盾在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这个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仅仅从资本带来利润的这一个角度看资本家投入货币和取出货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只注意到资本流通这一种流通关系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还并存着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因而,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完全忽视了,资本家投入流通的,除了货币资本,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这部分货币并不是货币资本那样,预付之后要收回的,而是花费出去就不再收回的,而且所有的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都是这样花费出去不收回的。因此,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

2.确定经济事物的性质是进行经济数理分析的前提

【“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是同名称的,因而是可通约的。”⑭】

这实际上为经济数量分析指明了科学的方向。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经济事物的性质,然后才能进行量的分析。3+4=7,但是3幢房子+4件衣服等于几,就只能把两者化为同一性质的东西相加,才说得清楚。《资本论》从第1卷到第3卷,总是先做质的经济分析,然后再做量的经济分析。

3.数理逻辑应服从客观经济关系逻辑

比如,弗里德曼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货币数量论的代表,它提出了一个对货币进行数量分析的恒等式:MV=PT(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物价水平,T为商品和劳务总量)是一个恒等式,等式左右两边互换位置是一回事。从单纯的数学逻辑角度来看,他这个认识是不错的,而且这个公式与马克思的W/V = M似无多大区别(因为可以认为W=PT,也就是PT=MV)。然而,数学逻辑毕竟不能等同于经济逻辑。经济上的因果关系是不能颠倒的。如果把MV=PT只是理解为数学上的恒等式,等式的左右可以颠倒,那么,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他们之间决定与被决定的逻辑关系也就乱套了,就不能正确地解释物价变动的真正原因了。[4]

4.数理分析要客观反映经济形态的内在联系

凯恩斯主义提出了一个进行宏观经济数理分析的恒等式,即“储蓄=投资”,现在国内经济学界照搬的人不少。其实这个恒等式是错误的,根本是不恒等的;它沿袭了斯密教条,在社会再生产的分析中犯了丢掉不变资本C的错误。[5]

(七)唯物史观要求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研究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是有阶级性的,这是由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特殊性,即涉及人们的物质利益决定的。而人们在物质利益关系的地位又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所以,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经济学总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马克思在为第一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成立宣言中,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经济学,即工人阶级经济学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或者说劳动的经济学和财富的经济学。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走向灭亡,必然会孕育出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生产关系,而代表新生产关系的是工人阶级。在阶级社会中,只有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才会不带私心地、客观地揭示经济形态的本来面目。只有站在工人阶级立场上,用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理论科学研究,才能形成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经济理论必然是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从而代表社会发展的趋势的。它一旦为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掌握,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为此,我们在经济研究中,应当始终站在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思想。这与唯物史观是一脉相承的。我们理应把这里的人民理解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人民。

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第一版序言中说,

【“《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报酬。”】

这为我们确立研究经济学的正确目的,指明了方向。

我们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就必须自觉地坚持上述这些最基本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社会主义 2019-6-14 15:16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资本论》过时了!'
——很难说那些认为‘《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过时了’的人和那些企图让马克思的理论来指导剥削,或者说,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剥削,谁比谁更好些。
马克思的科学价值理论伴随着不断出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同样,伴随着垄断剥削所出现的经济困难,总是顽强地表现着科学价值理论的正确性。在‘计划经济’面前,改革派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一方面把经济条件和经济性质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和垄断经济条件混为一谈。那些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改革派们正是打着反对经济的计划性来达到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的目的。在另一方面,改革派们却又把垄断条件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身,从而把商品经济的剥削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他们总是企图使得人们相信经济的垄断条件就是社会主义的,尽管垄断剥削条件下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原比非垄断剥削条件下要严重的多。从而,他们总是企图使得人们相信经济的垄断条件就是剥削的合法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当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经济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不言而喻的的条件下,把计划经济通常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可以的。在垄断的条件下搞商品经济的剥削在过去是没有的。所以,在垄断剥削经济同样是具备经济的垄断条件和计划性的时候,再把经济的计划性、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就是不正确的。改革派们总是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总是企图通过证明剥削是历史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从而证明剥削的不可避免和合法性。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企图证明他们的剥削性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剥削的历史的过程已经完结。作为历史的自然和必然过程依然存在的非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是自然和必然的。然而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搞垄断剥削就绝不是历史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完全无视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依然存在的并且走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过程的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这种人为地、以剥削和奴役劳动者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的极其恶劣的做法绝不是经济的历史需要和必然。
引用 社会主义 2019-6-14 10:19
‘也就是说,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个数量关系的矛盾在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这个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仅仅从资本带来利润的这一个角度看资本家投入货币和取出货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只注意到资本流通这一种流通关系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还并存着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因而,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完全忽视了,资本家投入流通的,除了货币资本,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这部分货币并不是货币资本那样,预付之后要收回的,而是花费出去就不再收回的,而且所有的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都是这样花费出去不收回的。因此,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
——资本家实现利润的过程中,作为资本,商品资本形态和货币资本形态的转换是必要条件。是资本在生产利润过程中产生的资本表现的形态区别而不是资本质的区别。在正常情况下,把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绝对的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把货币资本投入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的流通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的流通’同化地归结于流通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当用‘经济关系’意义的眼光来看待流通的时候。
‘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丝毫也不改变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是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的使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资本家拥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的前提是资本家拥有作为价值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的货币。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有‘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是因为资本家首先拥有‘资本流通‘。资本家作为个人消费的利润难道不是剥削的结果吗?作为资本世界里的资本,竞争规律也会迫使资本家把利润更多地用于投资而不是个人消费。所以,用经济关系的眼光来看,资本家对利润的使用,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意义要大于消费意义。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已经为资本家对利润的消费确立了消费比例。对利润的生产消费要大于个人消费。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个人消费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消费通过笼统的‘流通’的提法相提并论,从而企图证明既然资本家个人对剩余价值的消费表现为‘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也就是非增值的流通,那么资本家的另一种对剩余价值的消费,即’资本流通‘因为同样是流通,所以也同样是非增值的流通显然是不正确的。
‘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否有指导价值?应当毫不犹豫地回答,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因而是指导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科学的方法。'
——经济,在阶级社会里,始终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质的区别,为什么有的经济体系里没有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而有的经济体系里就必然会产生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反映的只是区别于非垄断剥削经济的剥削条件的不同。而不是剥削经济于非剥削经济的性质的不同。既然借助了商品经济的形式,就无法避免商品经济的麻烦。既然垄断剥削条件铲除了商品经济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但是《资本论》绝不是指导剥削的理论,而是消灭剥削的理论。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
——好像作者经常遇到蠢人。
‘反而会导致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导致我们犯颠覆性的错误。’
——首先,作为经济关系,非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要进步于垄断剥削经济关系。所以,如果中国的经济关系真的变成了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不能算作‘倒退’。也没有‘颠覆性的错误‘可犯。
‘《资本论》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形成、运动和发展趋势。即使是阐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也是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包含的社会化大生产一般所要求的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这些原理对我们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着眼于科学解决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不可能让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剥削。希望马克思主义来‘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是非常幼稚可笑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完全有能力会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那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分配不公。
‘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商品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指出了商品无论在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生产出来,都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7]商品流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层面,是可以结合、交错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同的两回事。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什么叫‘
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商品的性质和商品经济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商品指的是劳动产品的交换,那么’不会改变‘的’商品的性质‘就绝不意味着商品经济已经存在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商品经济的出现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出现商品经济的。’或者‘一词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商品流通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商品流通的意义。商品流通服务于生产目的。确切地说,是服务于生产利益分配。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可能’结合、交错‘的。剥削性的分配关系是不可能与非剥削性的分配关系‘结合、交错’的。所以,为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服务的商品流通是不可能与为剥削性质的分配关系的商品流通‘结合、交错’的。不能因为满足需求的原始的物品交换是非剥削性的,从而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也是非剥削性的。
‘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后来高度集中,排斥商品生产,这是需要改革的,‘
——不可以把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混为一谈。不可以把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和所有制的性质的区别混为一谈。
‘从表面到深层,一是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一般层面,二是资本流通一般层面,三是社会劳动分工层面或者说产业结构层面,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五是社会生产力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
——‘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但‘资本流通‘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表现为社会主义的,也可以表现为剥削经济的。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表现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的区别。商品和商品经济不是一回事。货币和货币资本不是一回事。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流通是物与物之间交换遇到矛盾之后,逐步形成的。‘
——这种对商品流通的起源的认识是非常新颖的。
‘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可能性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市场万能这种观点的简单和片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因为作者在前面把资本家个人的消费归为‘简单商品流通’,而商品经济的危机却来源于由于社会生产是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危机的原因是来源于生产者不可能购买回全部生产的产品而发生。而这一点却并不取决于资本家个人的消费。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和结果。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资本的利润决定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⑯】
——毫无疑问,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可见,不应当把“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市场起决定作用”,同“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上的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混同起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严重结构失衡问题,就必须着眼于调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从大的方面调节好产业结构。‘
——不能因为社会生产是不言而喻的前提,从而就可以把不同经济关系的生产混为一谈。‘市场与政府’、‘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都是为利益分配关系服务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性质才决定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而生产资料公有制里没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应当说,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只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说,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是剥削经济。剥削经济是绝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
‘共产党人必须拒绝经济学“西化”‘
——企图通过‘拒绝经济学“西化”‘来证明自己是社会主义的是不可能的。企图通过’拒绝经济学“西化”‘来证明自己是共产党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垄断剥削已经是比非垄断剥削更落后的经济关系。
这里指出一个事实:在作者谈论马克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之前,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已经实践了马克思的理论,消灭了私有制。而作者今天却企图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是一个退步。
既然要‘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就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9:57 , Processed in 0.01848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