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

2019-6-13 22:0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722| 评论: 2|原作者: 何干强 |来自: 理论经济

摘要: 唯物史观的精华主要包括: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经济研究最终目的是揭示经济运动规律;理论叙述采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三、用唯物史观认识商品经济形态一般

(一)唯物史观对研究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价值

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否有指导价值?应当毫不犹豫地回答,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因而是指导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科学的方法。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资本论》过时了!言下之意,现在必须用西方“现代经济学”来指导了。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其中不是不能找到某些有用的成分。可是,由于这种经济学的指导思想是唯心史观的思维方法,具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所以,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可能在经济学“西化”的学术氛围中,对多发几篇文章、评上职称有点用处,但是,这绝不可能正确指导我们科学地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反而会导致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导致我们犯颠覆性的错误。后面我再展开讲。

其实,《资本论》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形成、运动和发展趋势。即使是阐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也是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包含的社会化大生产一般所要求的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这些原理对我们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着眼于科学解决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6]

(二)唯物史观对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指导价值

唯物史观是我们从一般与特殊的结合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最科学的思维方法。它揭示出:

1.商品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性。马克思在唯物史观指导下,从人的社会性实现的角度,揭示出,商品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人的社会性的实现,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随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会经过人的依赖性阶段到物的依赖性阶段,最后必将发展到自由个性阶段。也就是要经过自然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和自由人联合体经济这样三大经济形态。这三大形态和马克思从生产资料所有制角度来看的原始公有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共产主义人类社会五大历史阶段,是有可能交错的。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商品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指出了商品无论在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生产出来,都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7]商品流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层面,是可以结合、交错的。

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我们认识到,自然经济阶段进入商品经济阶段,这是社会生产力对人的社会性实现的必然要求。但是,这不等于说进入商品经济阶段的,就只能搞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毛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唯物史观深刻论证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来领导,因而是一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又写了一系列著作,用唯物史观方法证明,中国国情决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且在实践上,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1956年我国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伟大的成功。当时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资本家敲锣打鼓拥护公私合营,那时我在上小学,但也是亲眼所见。

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后来高度集中,排斥商品生产,这是需要改革的,实际上从1956年就开始改,只要看《陈云文选》就清楚了。当然,后来有“左”的在所有制上急于求成的错误,但是,这绝不是要倒退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来纠正“左”。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指导方针是依据唯物史观做出的。

值得探索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如何把发展商品经济形态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形态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才是改革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2.从经济的社会结构的角度,揭示出商品经济社会一般有五大基本层面

从表面到深层,一是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一般层面,二是资本流通一般层面,三是社会劳动分工层面或者说产业结构层面,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五是社会生产力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8]现在,经济理论界不少人受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影响,只讲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这是一种简单化的倾向。

3.深刻揭示出商品流通的本质联系

在商品生产社会,商品流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最表层。在人类历史上,商品流通是物与物之间交换遇到矛盾之后,逐步形成的。商品流通比物与物之间的产品交换有进步。商品流通可以打破产品直接交换在时空上的限制,但是它又包含一系列内在矛盾(使用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直接社会劳动的矛盾、特殊具体劳动和抽象人类劳动的矛盾、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矛盾,也就是物化的东西要成为社会劳动才能交换,但是社会劳动能直接交换却必须物化这种矛盾等)。马克思揭示了商品流通一般包含危机的可能性,批判了萨伊的供给创造需求的教条。须知西方供给学派的祖师爷就是萨伊。

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可能性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市场万能这种观点的简单和片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4.价值规律是时间节约和分配规律在商品经济形态中最一般的表现

马克思透过商品拜物教形态,揭示出,经济资源归根到底是人们的社会劳动的节约和分配,时间节约和合理地分配生产劳动,这是人类社会最一般的经济规律,只不过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就是这个规律在商品生产社会的最一般的表现。

价值规律是在商品流通或广泛的市场交换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别重要的是,唯物史观揭示出,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和结果。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对于我们认清西方经济学的货币理论很有指导意义,如费里德曼的货币流通恒等式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复旦大学陈其人教授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论证了费里德曼的错误。

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都是价值规律的运动形态。但是,价值规律除了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在交换领域有单纯的表现,在商品生产社会,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在剩余价值规律和平均利润率规律作用下,价值规律会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

5.区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章第一节“资本的总公式”对此有详细论述。[9]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对商品经济形态一般的认识上与资产阶级经济学相比,最重要的特征。

马克思在《资本论》全卷都贯彻了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共性、区别和联系的思想。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都包括卖和买这两个环节,资本流通是在商品流通中实现的,但是两者不同。资本流通是一个与劳动者对立的独立价值,经过商品购买、剩余价值生产和商品销售依次进行的三个阶段,采取货币、生产和商品三种存在形态的运动过程,与商品流通显著不同的,就是包含生产过程。而这种资本的生产过程,在生产方式采取的是,作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者的资本家强制地使雇佣劳动者集体以协作分工方式与机器生产资料相结合,具有显著的历史特征。马克思强调,应当区分货币与货币资本,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商品与商品资本。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多数都从商品流通来看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但是也有一些人只从资本流通来看问题,如前面讲数理方法时提到的,有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资本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比投入的多,多的货币从哪里来,他就是只从资本流通角度看问题。

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通常所说的公平,实际上只是反映了商品流通的等价交换。但是他们回避生产领域的不等价交换。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现在也是把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混淆起来。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出,

【“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⑮。】

现实的市场是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一般的辩证统一,商品流通是资本流通在流通环节的表现形式,是资本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决定资本流通。资本流通的性质是由生产环节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了市场流通的资本主义性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作用下,流通领域的商品流通的危机的可能性必然转化为现实性,因为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这使社会的收入分配产生两极分化,由此必然产生商品供大于求的市场过剩,这就必然使商品流通包含的危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资本主义的资本流通之所以发生危机,是由生产环节决定的。

区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认识资本流通包含与一定生产关系相结合的生产过程,这对于我们科学地辨析现在流行的市场对经济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有重要指导价值。遵照唯物史观,生产和分配、交换(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是“一个总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是对其他环节起支配作用的,尽管其他环节对生产有反作用,但是,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⑯】

可见,不应当把“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市场起决定作用”,同“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上的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混同起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严重结构失衡问题,就必须着眼于调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从大的方面调节好产业结构。[10]而对市场调节的作用,应当从流通对生产的反作用角度理解,才是科学的。

6.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

马克思揭示出,在任何经济的社会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经济结构的基础。同样,在商品生产社会一般形态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基础的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从而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宏观运行状态。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的固有矛盾。这导致商品流通包含的危机可能性必然周期性地变为现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应当说,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只要发挥公有制的计划调节作用,是可以防范危机的。

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来谈宏观经济的资源配置,是片面的。米塞斯、哈耶克说市场定价方式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完全是不符合实际的。从理论上说,他们分不清商品流通一般和资本流通,看不到商品流通一般包含的危机可能性;他们的理论是为攻击已经产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服务的,也是为资本主义经济作辩护服务的。

尤其要看到,简单商品流通的背后,是一般商品和货币所有者之间的人与人的经济交换关系。而资本流通中的商品交换,其背后既有资本家与一般消费者的交换关系,又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总资本的流通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家阶级。可见,我们应当破除拜物教观念认识现实市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体地位的条件下,夸大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其实际的含义,只能是让占主体地位的资本家阶级起决定作用。

7.剩余价值通过利润、利息和地租来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般性

马克思揭示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与剩余劳动一般的增长相联系的,但是剩余劳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银行家和地主的收入,实际上都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根本不是什么资本物质、银行资本和土地这些要素创造的。利润、地租和利息都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这些范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看来具有一般性。但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分析方法启发我们,它们在公有制为基础(占主体地位)、城市土地已经属于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所有的条件下,剩余价值这三种形式的分割,成为公有资本获得利润、公有土地获得地租、国有银行获得利息,它们的形成和分割,都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相同,否则就没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了。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研究社会主义城市国有土地的地租,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私人房地产企业,搞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都是值得商酌的。正确的方向,应当是发展城市住房租赁制。由于我国城市土地是国有的,因此住宅建筑业不应当由私营经济承担,而应当由国有企业来承担。[11]

8.商品经济形态终将转向没有商品货币的自由人联合体经济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必然灭亡。商品经济一般形态不是永恒的。我们现在正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这需要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流通关系的有效结合来理解,弄清我们的目的是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发展商品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来推进中国向科学社会主义方向发展。那种只讲“市场化”,不讲“振兴公有制”,甚至要改掉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的主张,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在深化改革中,衡量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不应当用是否符合国际通行的市场化规则为标准,而应当看是否能真正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是否从总体上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能给广大劳动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实际经济利益,是否促进了社会共同富裕来衡量。

上述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搞清市场经济形态有五大层面,对宏观经济运行稳定向前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市场,而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四、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方法的指导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成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的结果

列宁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这完全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尽管在前进道路上有曲折,但是举世公认,经济上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正是唯物史观中国化在经济领域的成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只相当于美国16%,欧洲12国的18.6%,西欧诸国的17.1%,拉丁美洲的56.6%,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4.4% 。[12]粮食总产量仅为2250多亿斤,人均国民收入仅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三分之二。[13]1949年,人均寿命只有35岁;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年底总人口54167万人,人口死亡率为2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00亿美元;1953年至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计算增加了122倍,年均增长8.2%,平均每9年翻一番;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92403亿美元,占世界份额达到12.3%;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迈进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14]从位次看,到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2010年超过日本,上升到世界第2位。

人均国民收入GNI的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1962年,我国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达到190美元,到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长了38.6倍。2016年人均GNI达到8260美元。1978年中国人均GNI在18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序为175位,2013年在214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序为109位,2016年在217个国家和地区中上升到第93位。

到2013年底,总人口为136072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6‰;全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到2016年达到42.7‰。[15]-[18]2018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布最新报告《世界卫生统计2018》,根据这份报告提供的数据,2016年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为68.7岁,美国为68.5岁,这是中国在这一指标上首次超过美国。[19]

(二)伟大经济成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经济管理和发展的结果

我国经济建设基本指导思想的一根红线,就是坚持唯物史观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是坚持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这里有必要说明,对前30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根本否定,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这个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尽管因“左”的重大失误,走过弯路,但是经济建设成就依然是伟大的。经济上的失误主要发生在1958至1960年的“大跃进”阶段和“文革”时期的1967年至1968年阶段。⑰[20]综合地说,在“文化大革命”这10年中,中国工农业总产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比1965年增长了133.54%。其中工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长172.6%,平均每年增长9.55%,农业总产值1976年比1965年增长35.3%,平均每年增长2.8%。[20]

前30年,总的来看,国民经济运行的效率是不低的。这说明,在计划经济时期,计划调节从总体上说,是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有效率地发展的,它确实体现出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当然,在宏观经济管理体制上存在过于高度集中的问题,存在大起大落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当时我们忽视了把公有制经济与市场流通结合起来,容易急于求成,犯主观性错误。

二是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认识到现阶段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仍然处在商品生产的社会发展阶段,必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经济学界能够认识到原先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存在弊病,也是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应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取得的成果。

1956年,孙冶方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最早提出“把计划和统计放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1979年4月,我国召开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二次(第一次在1959年4月)“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实际到会代表389人,大会收到学术论文和资料97种,两万多份;会议从我国底子薄、人口多的实际国情,讨论如何借助于价值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实行国民经济计划管理,提出我们要改革的,是那些不好的、不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这正是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这次会上,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的于祖尧研究员和江苏社科院的顾纪瑞研究员,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21][22]

尤其不能忘记,陈云同志在1956年就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和“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概念;从那时起,不断强调要讲财政收支、银行信贷、物资供需和国际收支“综合平衡”;要“先生产、后基建,先挖潜、革新、改造,后新建”;强调“从长期来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从全局看,第一是吃饭,第二要建设”;“有计划按比例”的思想来自《资本论》,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是最快的速度”;提出市场调节与国家计划的关系“就像鸟和笼子的关系”,“鸟”“只能让它在笼子里飞”,“‘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建设规模要与国力相适应,而且要留有余地”等等⑱。这些贯彻唯物史观的经济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社会主义 2019-6-14 15:16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我们现在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资本论》过时了!'
——很难说那些认为‘《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论》过时了’的人和那些企图让马克思的理论来指导剥削,或者说,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搞剥削,谁比谁更好些。
马克思的科学价值理论伴随着不断出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同样,伴随着垄断剥削所出现的经济困难,总是顽强地表现着科学价值理论的正确性。在‘计划经济’面前,改革派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一方面把经济条件和经济性质混为一谈。把社会主义和垄断经济条件混为一谈。那些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改革派们正是打着反对经济的计划性来达到改变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性质的目的。在另一方面,改革派们却又把垄断条件说成是社会主义本身,从而把商品经济的剥削说成是社会主义的。他们总是企图使得人们相信经济的垄断条件就是社会主义的,尽管垄断剥削条件下造成的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原比非垄断剥削条件下要严重的多。从而,他们总是企图使得人们相信经济的垄断条件就是剥削的合法性。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在当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经济的计划性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不言而喻的的条件下,把计划经济通常理解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可以的。在垄断的条件下搞商品经济的剥削在过去是没有的。所以,在垄断剥削经济同样是具备经济的垄断条件和计划性的时候,再把经济的计划性、把计划经济说成是社会主义的就是不正确的。改革派们总是陷入这样的矛盾之中:他们总是企图通过证明剥削是历史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从而证明剥削的不可避免和合法性。在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企图证明他们的剥削性质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剥削的历史的过程已经完结。作为历史的自然和必然过程依然存在的非垄断资本主义的存在是自然和必然的。然而把生产资料公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私有制而搞垄断剥削就绝不是历史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完全无视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依然存在的并且走向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过程的经济关系的合理性。这种人为地、以剥削和奴役劳动者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的极其恶劣的做法绝不是经济的历史需要和必然。
引用 社会主义 2019-6-14 10:19
‘也就是说,提出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因为这个数量关系的矛盾在经济关系中并不存在这个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他仅仅从资本带来利润的这一个角度看资本家投入货币和取出货币,也就是说,他的目光只注意到资本流通这一种流通关系上,而没有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还并存着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因而,提出这种问题的人完全忽视了,资本家投入流通的,除了货币资本,还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这部分货币并不是货币资本那样,预付之后要收回的,而是花费出去就不再收回的,而且所有的人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都是这样花费出去不收回的。因此,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
——资本家实现利润的过程中,作为资本,商品资本形态和货币资本形态的转换是必要条件。是资本在生产利润过程中产生的资本表现的形态区别而不是资本质的区别。在正常情况下,把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绝对的对立起来是不正确的。把货币资本投入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中的流通与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的流通’同化地归结于流通是不正确的。尤其是当用‘经济关系’意义的眼光来看待流通的时候。
‘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丝毫也不改变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是资本家阶级用于实现剩余价值的货币,只不过是流通中已经存在的货币的一部分‘的使用的结果。也就是说,资本家拥有‘用于个人消费的货币‘的前提是资本家拥有作为价值生产过程中会带来剩余价值的资本的货币。资本家之所以能够有‘另一种流通关系,即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是因为资本家首先拥有‘资本流通‘。资本家作为个人消费的利润难道不是剥削的结果吗?作为资本世界里的资本,竞争规律也会迫使资本家把利润更多地用于投资而不是个人消费。所以,用经济关系的眼光来看,资本家对利润的使用,在正常情况下,生产意义要大于消费意义。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已经为资本家对利润的消费确立了消费比例。对利润的生产消费要大于个人消费。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个人消费和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用于生产剩余价值的消费通过笼统的‘流通’的提法相提并论,从而企图证明既然资本家个人对剩余价值的消费表现为‘一般商品流通(或简单商品流通)‘,也就是非增值的流通,那么资本家的另一种对剩余价值的消费,即’资本流通‘因为同样是流通,所以也同样是非增值的流通显然是不正确的。
‘目前很重要的,就是要回答:唯物史观的思维方法,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是否有指导价值?应当毫不犹豫地回答,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因而是指导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科学的方法。'
——经济,在阶级社会里,始终不是方法问题而是利益问题。如果没有这种质的区别,为什么有的经济体系里没有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而有的经济体系里就必然会产生经济困难和经济危机。所谓的‘市场经济’就是以生产利润为目的的经济。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反映的只是区别于非垄断剥削经济的剥削条件的不同。而不是剥削经济于非剥削经济的性质的不同。既然借助了商品经济的形式,就无法避免商品经济的麻烦。既然垄断剥削条件铲除了商品经济的灵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就没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揭示了商品经济一般形态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但是《资本论》绝不是指导剥削的理论,而是消灭剥削的理论。
‘常常听到有人说,《资本论》是搞计划经济的,‘
——好像作者经常遇到蠢人。
‘反而会导致我们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倒退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导致我们犯颠覆性的错误。’
——首先,作为经济关系,非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要进步于垄断剥削经济关系。所以,如果中国的经济关系真的变成了非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也不能算作‘倒退’。也没有‘颠覆性的错误‘可犯。
‘《资本论》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的形成、运动和发展趋势。即使是阐释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马克思也是结合货币流通规律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包含的社会化大生产一般所要求的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这些原理对我们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着眼于科学解决宏观经济结构性失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不可能让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剥削。希望马克思主义来‘弄清宏观经济发生融资困难的原因‘,是非常幼稚可笑的。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完全有能力会从根本上解决这类问题。那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消灭分配不公。
‘马克思从来也没有说过商品经济只属于资本主义历史阶段,它指出了商品无论在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基础上生产出来,都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7]商品流通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两个不同的经济层面,是可以结合、交错的。’
——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同的两回事。经济形态发展到商品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资本主义生产是商品经济的基础。什么叫‘
不会改变商品的性质‘?商品的性质和商品经济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商品指的是劳动产品的交换,那么’不会改变‘的’商品的性质‘就绝不意味着商品经济已经存在的事实是不言而喻的。商品经济的出现只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的水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原始共同体基础上、奴隶生产、小农民和小市民生产的基础上‘是不可能出现商品经济的。’或者‘一词用在这里是不恰当的。确切地说,应该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商品流通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商品流通的意义。商品流通服务于生产目的。确切地说,是服务于生产利益分配。公有制和私有制是不可能’结合、交错‘的。剥削性的分配关系是不可能与非剥削性的分配关系‘结合、交错’的。所以,为社会主义分配关系服务的商品流通是不可能与为剥削性质的分配关系的商品流通‘结合、交错’的。不能因为满足需求的原始的物品交换是非剥削性的,从而商品经济的商品交换也是非剥削性的。
‘我们的经济管理体制后来高度集中,排斥商品生产,这是需要改革的,‘
——不可以把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混为一谈。不可以把经济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和所有制的性质的区别混为一谈。
‘从表面到深层,一是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一般层面,二是资本流通一般层面,三是社会劳动分工层面或者说产业结构层面,四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层面,五是社会生产力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
——‘商品流通(包括货币流通)‘可以是社会主义的也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但‘资本流通‘就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表现为社会主义的,也可以表现为剥削经济的。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制就会表现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上的区别。商品和商品经济不是一回事。货币和货币资本不是一回事。
‘在人类历史上,商品流通是物与物之间交换遇到矛盾之后,逐步形成的。‘
——这种对商品流通的起源的认识是非常新颖的。
‘马克思关于简单商品流通包含着危机可能性的原理,对我们认识市场万能这种观点的简单和片面,有重要指导价值。’
——因为作者在前面把资本家个人的消费归为‘简单商品流通’,而商品经济的危机却来源于由于社会生产是追求剩余价值的生产,从而危机的原因是来源于生产者不可能购买回全部生产的产品而发生。而这一点却并不取决于资本家个人的消费。

‘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和结果。不是货币流通决定商品流通,而是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
——资本的利润决定货币流通和商品流通。
‘【“生产既支配着与其他要素相对而言的生产自身,也支配着其他要素。过程总是从生产重新开始。交换和消费不能是起支配作用的东西。分配,作为产品的分配,也是这样。”⑯】
——毫无疑问,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可见,不应当把“市场与政府关系上的市场起决定作用”,同“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关系上的社会生产起决定作用”混同起来;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存在的严重结构失衡问题,就必须着眼于调节生产环节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时从大的方面调节好产业结构。‘
——不能因为社会生产是不言而喻的前提,从而就可以把不同经济关系的生产混为一谈。‘市场与政府’、‘社会生产和市场流通’都是为利益分配关系服务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只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性质才决定商品经济形态的特征。而生产资料公有制里没有商品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果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应当说,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只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经济。所以说,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实是剥削经济。剥削经济是绝不可能是社会主义的。
‘共产党人必须拒绝经济学“西化”‘
——企图通过‘拒绝经济学“西化”‘来证明自己是社会主义的是不可能的。企图通过’拒绝经济学“西化”‘来证明自己是共产党人’是不可能的。因为垄断剥削已经是比非垄断剥削更落后的经济关系。
这里指出一个事实:在作者谈论马克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之前,中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就已经实践了马克思的理论,消灭了私有制。而作者今天却企图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显然是一个退步。
既然要‘沿着马克思开创的理论道路前进‘,就应该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走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0 10:20 , Processed in 0.013962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