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两弹元勋王大珩院士的笑容为何会僵化?

2019-8-11 22: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7940| 评论: 0|原作者: 胡新民|来自: 察网

摘要: 有段时间,人们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必要在国防上投入过多。只要发展了经济,有钱不愁买不到东西。有不少军事科研单位因此都受到严重影响。王大珩则坚决反对。
有段时间,人们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必要在国防上投入过多。只要发展了经济,有钱不愁买不到东西。有不少军事科研单位因此都受到严重影响。王大珩则坚决反对。他说:“第一,没有国防就无从去谈发展!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我们上哪去谈发展?!日本人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去谈发展?!第二个理由更简单,民品是可以买得到的,只要拿钱出来人家就肯卖给你。但军品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人家不会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先进东西把你给武装起来!”

【本文为作者胡新民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胡新民:两弹元勋王大珩院士的笑容为何会僵化?

1997年3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中国的居里夫人”何泽慧等7位中科院院士,自费前往黑龙江漠河,观看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

这一批当时80岁左右的老科学家,都想身体力行,为青少年参与科普活动作出表率,以激发青少年对科技强国的热情,带动更多的青少年从小积极参与科技活动。

令他们欣慰的是,在那个寒冷的边地,每天都有上百人,手持专门为此次日食发行的纪念封或者笔记本,要求院士们在上面签字。当看到这里面有许多青少年和一些由父母带领来的年幼的孩子,院士们都很高兴,感到青少年心中装的都是满满的“科学的春天”,国家大有希望,未来大有希望。

3月7日,王大珩看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姑娘挤在人群里,手里高举着一个漂亮的日食纪念封。她脸上泛着红光,神情急迫。王大珩后来回忆道:

【“我很感动地接过小姑娘手中的纪念封,格外认真地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就在这时,坐在我身边的何泽慧院士(“两弹一星元勋”钱三强的夫人---引者注)笑着问小姑娘说:‘小朋友,你为什么要让我们签字呀?’看着我们几个人都笑眯眯地望着她,小姑娘毫不犹豫地朗声答道:‘妈妈说,有了你们的签字,这个纪念封以后就值钱了!’”
“笑容一下僵在了脸上,我手中的笔不由自主地颤抖了一下,停了下来。我望着面前这个脸蛋象花朵般美丽的小姑娘,望着小姑娘手中那张我刚刚签过字的纪念封,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一生的追求,竟被这个孩子用一个‘钱’字轻而易举地简化掉了!”】

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王大珩。他决定把他一生的经历写出来,希望青少年能从他们那一代人的经历中受到一点启发。

1999年5月,王大珩出版了他的回忆录:《七彩的分光》。书中有这样的内容:

他在回答那些质疑当年搞原子弹是否有必要时,他写道:

【“我们党为什么在那个内外交困最艰难的时刻开始原子弹的研制?有一个答案是肯定的,100多年来外虏侵略的历史,在中国人的心中结下了太深的国防情结,过去那个有国无防的中国给中国人留下了太多的痛苦回忆。执政后的中国共产党人深深懂得,若不想叫那样的历史重演,就不能只打造自家的围栏,而必须掌握具有威慑力的战略武器,并且越早越好,因为没有人会等你填饱肚子后再来打你。”
“我沉思了很久才对他说,不错,你的话也许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但是,当你现在说出这些话时,世界局势毕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争之剑不再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上了,我们被侵略的威胁也已经远没有当年那么紧迫了。可是,我想问问你,若是没有我们自己造出的原子弹,若没有原子弹在力量对比中做砝码,会有后来的一切吗?恐怕不会。我想,对这一点体会最深刻的莫过于毛泽东了,所以毛泽东才深有感触地说出这样的话:实践证明原子弹还是要有一点的,有一点就比一点没有好!”】

有段时间,人们以为天下太平,没有必要在国防上投入过多。只要发展了经济,有钱不愁买不到东西。有不少军事科研单位因此都受到严重影响。王大珩则坚决反对。他说:

【“第一,没有国防就无从去谈发展!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我们上哪去谈发展?!日本人侵略我们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可能去谈发展?!第二个理由更简单,民品是可以买得到的,只要拿钱出来人家就肯卖给你。但军品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呀,人家不会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先进东西把你给武装起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王大珩那一代人的眼光是远大的。

如果王大珩现在还活着,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他肯定会绽开新的笑容。

【胡新民,察网专栏学者,独立学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6:09 , Processed in 0.011216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