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严海蓉老师讲座内容编辑而成,她在讲座中着重介绍了哈里特·弗里德曼(Harriet Friedmann)提出的食物体系的内容和观点。

哈利亚特·弗里德曼是著名的农政学者、食物体系的研究者、多伦多大学的退休教授。1970年代她开始涉足这一未知的领域,从研究小麦的世界市场入手,那时她直觉到这是理解世界经济史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农民到金融,涉及农民的流动、物流、和国家间的权力。她的研究跨了两个领域:农村社会学和世界体系。她和康奈尔大学的菲利普米克麦克教授长期合作,共同提出了“食物体系”这一研究路径。1994-1995年弗里德曼担任美国社会学学会分支之一,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支主席。自90年代起,她就参与多伦多食物委员会的工作,目前她尤其热切地关注种子的多样化问题。

一、第一代全球食物体系:殖民的全球分工

1、跨国市场的形成

在十九世纪的时候,英国资产阶级的收入仍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依赖土地资源而收获财富。看过《唐顿庄园》这部英剧的人应该知道,《唐顿庄园》里面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将庄园的土地出租给附近的农民而获得租金。

随着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盛,英国在十九世纪中期改变了粮食进口政策。原来的政策比较保护国内的地主阶级,对进口农产品加征关税。但1846年出现了反转,在英国资产阶级内部的斗争中,地主们输了这场斗争,赢得这场斗争的是工业资本家们。工业资本家们当然希望食物的价格越低越好,因此1846年原来的保护政策被英国政府取消了。所以在1846年后,形成了英国开放粮食进口的局面,形成了第一个特征,就是一个由价格主导粮食市场开始形成,而且是一个跨国市场。

2、粮食生产的区域化

因为这个政策导向,在全球第一次形成了粮食的主要进口国和粮食的主要出口国,因此在第一个食物体系就形成了一个地区的农业专业化。

当时主要进口粮食的国家是英国,主要出口粮食的国家是向现代化过渡的国家,如美国。

美国成为粮食出口的大国,当时美国是殖民地、白人到美国去进行殖民、到新西兰殖民、到澳大利亚殖民、到加拿大殖民,所有这些被白人殖民的国家都变成了粮食出口的大国。而英国起着一个主导作用,英国通过对这些国家进行农业生产和技术的投资。弗里德曼把这个体系表述成一个殖民的食物体系(the Settler-Colonial Food Regime),主要是英国的资本到这些国家进行投资,而且伴随着白人移民粮食生产的扩展,还对当地的原住民进行了大规模地灭绝,把他们赶出了他们自己的土地,这样才能形成殖民的体制。

所以,可以看到第一代英国主导的全球食物体系里面充满了血腥的斗争,也有资本家内部的斗争。

由此,我们来看一下费里德曼是如何运用食物体系这一概念的。她认为:

食物体系指的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相互呼应的期望(complementary expectations)调控着所有参与者的行为,如从事粮食种植、制造、服务、分销和销售各个方面的农民、公司和工人,以及政府机构、市民和消费者。因此食物体系建立在部分隐形的(implicit)规范和规则的基础上。它们越是看起来“自然而然”(natural),食物体系就越稳定。

我们的食物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激流网英国殖民者监督原住民的农业生产图片来源:新浪网

第一代的食物体系由三个条件促成:

第一,从欧洲国家流出很多移民。

第二,土地用途发生了转变,从供当地民众使用转为满足欧洲商品粮的生产。土地资源的获取来自于对原住民的排挤和灭绝,这些土地原来不是生产商品的,可能用于自给自足的畜牧,或是其他的用途,但现在成为了商品粮的生产基地。

第三,低价的小麦和肉类的长途运输。以前食物都是短途运输,而这个时候跨大洋的长途运输开始发生。这也表明欧洲人开始把他们的饮食结构全球化。这个阶段产生了很多具体特征,对今天仍然产生影响。比如,随着麦当劳、KFC这样的连锁店不断全球化,这种饮食结构被带到我们这里,即小麦加肉类的饮食结构的全球化。

这一阶段的食物体系产生了很多影响:

首先,农业开始从属于资本,农业开始为资本服务。原来农业大部分以自给自足为主,农业的生产主要是服务于当地民众的日常消费,而这个时候农业开始出现跨国投资。农业跨国投资的目的是实现盈利,这是新的开端。

其次,它为后面的农业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铁路交通、航运交通等等,这些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单一化开始相关联,目的是实现规模化生产,长途运输就是这样的一个原理,所以一旦农业服务于资本,下一步就是农业的工业化的开始,以及长途运输,这些都是环环相连的。

同时,人们开始期待廉价食物。

农业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其次即人们对效率关注的转变,从原来的亩产,转换成用人力来计算效率。与美国不同,中国是以亩论产,为什么出现这样一个差别?如果中国用单产跟美国农业比较效率的话,二者水平相当。中国的小麦单产,在七十年代赶上了阿根廷,水稻产量在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已经开始接近日本和韩国。

但换个效率算法呢?我们用人力来算,多少个劳动力产生多少粮食,这样一算的话,美国在数字上就领先世界了,美国地广人稀,美国一个农民可以种上几十公顷土地,几百公顷土地,而我们中国呢?农民种植的土地面积较少,这样一算效率上中国又下去了,所以这里面有一个转换问题,我们用什么东西来做分母,什么东西做分子。

其实对于欧洲来说,或者对于欧美国家来说,他们也有转换,他们并不总是以人力作为分母的,什么东西做分母,什么东西做分子,它有一个讲究,这就是资源-政治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问题。

什么东西稀缺,就用什么东西做分母。对中国而言,中国土地资源非常稀缺,那我们就非常关注在这么小的土地上面,我们能长出多少粮食出来,我们人力资源是丰富的,以亩论产在中国符合国情。而在美国,因为美国土地很多,人力相对较少,比较稀缺,以人力做分母。但是现在我们把美国的算法套用中国,这是一个问题。

总结一下,第一代食物体系有四个长久的影响:

(1)产生了一种新的农业模式,这种农业模式是以劳动短缺为特征的农业模式。随着大量的移民,他们占用了原住民的大量土地,相对于广袤土地,劳动力是比较缺乏的。

(2)这样的农场因为是把商品化作为它的目标的,即商品粮基地,所以它是一种深度的商品化的农场,即在十九世纪出现了深度商品化的农场。

(3)规模土地的单一种植。

(4)全球化过程,将欧洲的饮食结构推向全球,形成以小麦和牛肉为主的饮食结构。

二、第二代食物体系:冷战布局与工业食物体系

从第一代到第二代不是一个自然过渡,完全是由重大的政治社会事件引发的,第一代的食物体系大概在1914年左右就解体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欧洲陷入了混战的局面,这个时候英国主导的第一阶段的食物体系开始解体。二十世纪世界经历了一战、大萧条、二战,随着二战结束,美国霸权兴起,主导了第二代的食品体系,时间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左右。美国为主导的这一体系具有很多不同的特征。费里德曼称之为重商-工业食物体系(The Mercantile-Industrial Food Regime)。

美国拥有强权,它有很强大的国力来保护它的国内的农业。随着冷战的兴起,美国战后的经济策略特别是粮食战略,是把食物体系纳入到冷战的体系之中。

这个冷战体系首先要把欧洲原来的曾经出现的帝国的影响消解掉,比如曾经的大英帝国,奥匈帝国等等。然后它要把那些新独立的政府,纳入到以美国为中心的这么一个体系里面,在冷战格局底下与苏联为主导的阵营进行对抗,第二代食物体系与此密切相关。所以食物离不开政治,或者更可以说,政治离不开食物。

1947年,农业是没有被放入“关贸总协定”框架中,所以自由贸易并不包括粮食。美国是如何用它的领导力来掌控“自由世界”的农业呢?

我们的食物体系出了什么问题?-激流网马歇尔计划中,美国援助欧洲的粮食图片来源:参考消息网

1、美国政府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