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从电影《攀登者》看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2019-10-4 22:02|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6903| 评论: 0|原作者: 吴法天

摘要: 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翻身农奴出身的贡布宁肯少背一些给养,也要把一尊毛主席半身塑像背上珠峰;登上珠峰后,他们把毛主席塑像放在一块大岩石上,用细石认真地保护起来,并采集了九块岩石标本,要带回北京献给毛主席;第一次登顶后,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消息,各国发来贺电。

  影片还没正式上映时,朋友圈里就《攀登者》吵得不可开交了。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于是我在9月30日去看了《攀登者》,这也是我国庆档期看的第一部电影。后续还要看《中国机长》和《我和我的祖国》。

  


  一位叫“桌子”的作者,写了一篇《对历史缺乏敬畏心,就是最大的无知》,然后有位叫“王小靠”的针锋相对写了篇《对生命缺乏敬畏,是最大的无耻》。作者说,“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超越一切世间的其他事物。即使那些东西看起来多美美好,也比不过生命的重要”。其实,这两派意见的分歧,主要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分歧。这其实也是中国现行政治价值观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之间的冲突。

  01

  《攀登者》的题材非常好,但看完之后,还是觉得编剧和导演没有利用好这个题材,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理解那个年代的价值观。现在拍的那个年代的电影,鲜有导演充分理解的,甚至拍成了高级黑。比如《芳华》里的男主人公,因为学雷锋做好事处处受排挤,“好人没好报”,殊不知他的行为搁在那个年代是最大荣光。从个人主义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就是价值观的偏差。

  很遗憾,我在《攀登者》里,看到了不合时宜的个人主义。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攀登珠峰描绘成像蓑羽鹤凭迁徙本能冒死飞跃的悲壮情节。吴京饰演的方五洲,要再次攀登珠峰的主要动机是因为受了冤屈,要自证清白。胡歌饰演的杨光,他要登顶的动机,则是为了向已故的父亲告白,因为“珠峰是距离上天最近的地方”。王景春饰演的总指挥赵坤,在电影里成了压迫性和干扰性的角色,出场扮相阴鸷,所有台词令人生厌,但他代表的却是当时的集体,代表的却是领导。

  


  这说明编剧和导演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集体主义和精神信仰。历史真相是,为了保证攀登珠峰的物资运送和气象服务,国家动员西藏军民修建了一条三百多公里的雪线公路;誓师大会上,登山英雄们的誓词是“敬爱的党,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向您宣誓……”;在攀登珠峰的困难时刻,队长史占春激励队员的话是:“前进,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我们是英雄的中国登山队员,毛泽东时代的坚强战士,我们的口号只有一个,向前,永远向前!”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翻身农奴出身的贡布宁肯少背一些给养,也要把一尊毛主席半身塑像背上珠峰;登上珠峰后,他们把毛主席塑像放在一块大岩石上,用细石认真地保护起来,并采集了九块岩石标本,要带回北京献给毛主席;第一次登顶后,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消息,各国发来贺电,国家派专机把登山英雄接到北京,在工人体育场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贺龙元帅主持会议,董必武讲话表示祝贺,毛主席还亲切地接见贡布,称他为“咱们藏族的登山英雄”。

  


  这些,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几段感情戏。方五洲和徐缨纠缠十五年的爱情,废弃的工厂成了他们约会的场所,珠峰带回的化石成了他们表白的信物,珠峰下突然垮塌的冰柱也成了方五洲英雄救美的道具。黑牡丹和李国梁的感情,也贯穿在登山过程中:登山前的紧张集训,成了他们暗表情愫的时机;专为登山买的照相机,成了男主人公偷拍美女的器材;一同滑下冰裂缝,变成了人工呼吸的温情戏。李国梁和徐缨的牺牲,最后都变成了爱情悲剧!

  我不是反对感情戏,也不是说讲集体主义就不允许有儿女私情。影片中的黑牡丹,历史上是有原型的,而且真实比编剧的更丰富更感人。当年唯一登上珠峰的女性潘多是翻身农奴,其名字是“有用的”意思。8岁丧父、18岁丧母的潘多,经一位汉族翻译介绍进了拉萨七一农场当工人,在19岁这年经选拔成了中国登山队员。1963年,潘多和同在登山队工作的无锡籍小伙邓嘉善结了婚。1975年,37岁的潘多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他和8位男队员冒着零下30℃的严寒和重重危险,登上了珠峰最高点,亲手把五星红旗插上了珠峰之巅,赢得“世界上最高的女人”的美誉。夫妻两人从中国登山队退役后回到无锡,被称为“无锡的西藏媳妇”。这么好的故事,难道不比影片中干巴巴的“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的感情戏精彩?

  


  02

  影片刻意回避毛主席,是存在严重问题的。毛主席是那个年代的万民信仰,是人民群众的精神寄托,不反映这一点,就是不尊重历史。为了迎合国内某一小部分人的政治审美,新生代导演,总喜欢在那个时代的题材里挖掘人性的丑陋,表现伤痕,甚至为了“去毛”,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故意丑化毛泽东,或者根本不提毛泽东。这都是价值观的扭曲。七十年来,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毛主席像,至今不变,我们的人民币上,毛泽东头像至今不改,我们的宪法上,至今都把毛泽东思想载入。为什么人民越来越怀念毛主席?为什么反毛的辱毛的越来越不得人心?七十周年庆典上,天安门广场上,当毛主席巨幅画像出现时,人民群众山呼海啸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激动反响,可见一斑。《攀登者》电影中,忽视那个年代毛泽东的影响力,是一大败笔。

  

  客观地说,电影的实景加特效处理还是不错的,对于珠峰的极地奇观进行了逼真的还原,连天气变化,暴风雪和雪崩都让人身临其境。吴京、章子怡和张译演得也不可谓不用心,整个团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的。但是,由于影片没有展现出这个特殊题材背后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使命感,最后还是沦为一部评价并不高的商业电影。要比个人英雄主义,我们的导演是比不过好莱坞的,他们塑造的史泰龙、施瓦辛格、邦德,我们学不来,邯郸学步,是不可能有超越的。我们值得挖掘的集体主义,却被隐藏了起来,在主旋律电影中得不到表现。这次国庆节晚会压轴的烟花,与毛泽东强调“人民万岁”神呼应,人民群众欢欣鼓舞,为什么我们的电影反而不再提集体主义了?

  很多主旋律电影都存在这方面的瑕疵,为了表现个性,刻意解构伟大。《决胜时刻》中毛泽东的角色,略显八卦和无聊,在决定中国命运的时刻,跑到梅兰芳后台去追星,关注自己警卫员谈恋爱,教女儿抓麻雀,这不仅没有增加人物的厚度,反而是在贬损其形象。《特赦1959》中对民国范儿的极力美化,对战犯黄维等人的“正能量”塑造,有悖主题。这是在消解中国革命的正当性。这是编剧的整体问题,以阿来为代表的编剧们无法理解集体主义,无法理解崇高的信仰,也就难怪影评人会写出“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超越一切世间的其他事物。即使那些东西看起来多美美好,也比不过生命的重要”这种毒鸡汤了。

  03

  那些为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献出了自己宝贵生命的先烈,他们有哪一个是把自己的生命看得比美好的信仰更重要的?写下“因变法而流血者……请自嗣同始”的维新六君子之谭嗣同,视死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写下《与妻书》的林觉民,为大家而舍弃小家,明知要牺牲,也告别新婚燕尔的妻子,慷慨赴死;临刑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的李大钊,又何曾顾惜过自己38岁的宝贵生命?写下《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为了未来中国的美好生活,也把自己年轻的生命,留在了祖国大地上……认为个人生命超越一切美好事物的人,无法理解什么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和平年代,获得国家荣誉勋章的屠呦呦,当年发现并萃取了青蒿素,动物试验反应不一,却不知道是否适合人类,于是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以身试药;消灭我国小儿麻痹症的先驱者之一,被称为“糖丸之父”的顾方舟,当年也是冒着瘫痪的风险让自己和孩子先试药。两弹元勋,可以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几十年,冒着被核辐射的危险,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守。是什么感召了他们?不是为了个人名誉,也不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是有一种叫做信仰的东西,叫做集体主义的东西,他们是为了大多数的生命,而可以把自己的生命舍弃!

  

  04

  目前国内舆论场上的右派和左派,主要的分歧在这里,爱国青年和公知精英的分歧也在这里。集体主义强调顾全大局,牺牲自我,强调平等,忽略自由,因此被自由主义者诟病。所以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个人主义大行其道,因为强调个性,强调效率,强调创新,所以生产力被激发出来,有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但不能因此就说,集体主义过时了,可以丢弃了。因为个人主义的最大问题是造就了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贪污腐败盛行是因为个人主义,不择手段的投机是因为个人主义,就连香港目前的混乱局面,打着民主自由旗号,破坏公共秩序,也是拜个人主义所赐。

  


  价值观是到了反思的时候了。改革开放前的三十年,是集体主义代替个人主义,所以国家、集体、平等、奉献被抬到极致,而改革开放后的四十年,个人主义有取代集体主义的倾向,各种贫富分化、贪污腐败、不正之风开始甚嚣尘上。所以,十九大报告中重提“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有原因的。不是个人主义不好,而是不能因为讲个人主义,就忘了集体主义。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我们的国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背弃集体主义,就会背弃我们的初心。君不见,那辆载着无数先烈英魂的车牌“1949”的红旗车,就是初心的明证。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8 22:14 , Processed in 0.01970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