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毛泽东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与探索

2019-12-26 01:39|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8490| 评论: 0|原作者: 屈炳祥|来自: 察网

摘要: 毛泽东关于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考与探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各个方面,因而他所留下的一系列思想成果也是极为丰富的,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他的一些理论主张与政策措施未能完全变为现实,收到他所预想的结果。 ...

二、毛泽东对“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主张与实施方略

1.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路线,认清基本国情,按客观规律办事

毛泽东曾说过: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也不可能做好那件事。同样,要在中国搞社会主义,也必须懂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否则,就不是一个清醒的、有作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毛泽东在1961年曾经这样说过:

【“在社会主义建设上,我们还有很大的盲目性。社会主义经济,对于我们来说,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应当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积累经验,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间逐步地加深对它的认识,弄清楚它的规律。”】

为了认识中国的国情,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他反复告诫全党,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来一个调查研究之年”。他要求:

【“一定要下一番苦功,要切切实实地去调查它,研究它。要下去蹲点,到生产大队、生产队,到工厂,到商店,去蹲点”,[8]302-303】

毛泽东要求切实“把实事求是的精神恢复起来”,[8]237并且他还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表率。

在如何准确认识我国国情,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上,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要冷静,要有耐心,不要急。他指出: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必须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的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到达自由王国。”[8]300】

还指出:

【“现在看来,搞社会主义建设不要那么十分急。十分急了办不成事,越急就越办不成,不如缓一点,波浪式地向前发展。这同人走路一样,走一阵要休息一下。军队行军有大休息、小休息,劳逸结合,有劳有逸。”[8]236】

经过毛泽东及全党的共同努力,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终于有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与成功的经验。如我们当时已经出台的农村人民公社六十条、工业企业七十条、高等教育六十条、科学研究工作十四条等各种条例,这就是明证。这些条例,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可能很肤浅,甚至觉得不太符合时宜。但是,应该说,它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们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规律性认识,实属不易,难能可贵。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毛泽东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的普遍规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即使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是如此。他还指出:

【“我们不要迷信,不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里的一切都是好的。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有坏的一面。……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一万年以后也是这样。”[6]69】

另外,在这个问题上,他还针对斯大林的一些认识提出了批评。基于这一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作了全面深刻的分析与阐释。

首先,他提出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思想。文中,他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内涵、性质、表现形式以及解决的方法等重大问题作了具体分析与说明。这为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如何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出发,揭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寻找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如何适时调整或变革上层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比如,在国营企业经营管理权限到底应该是集中一些好还是让下面“搞点自由主义”好,其收入分配到底应该如何处理好国家、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农村人民公社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到底如何逐一过渡,其经营管理到底是应该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还是应该以小队为核算单位好等问题,毛泽东作都作过多次探索。这其中不论收效如何,或是成功与失败,但是,他那种敢吃螃蟹,决心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来解决我国建设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开拓精神是非常可贵的,更是值得称道的。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还正确分析和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具体阐述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形式与性质之外,他还对如何正确处理这两类矛盾作了说明。他指出: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简单地说起来,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9]365】

他还指出:

【“我们历来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的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与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9]371】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从经济方面来说,就是要处理好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企业与个人,中央与地方,汉族与少数民族,党与非党,革命与反革命,是与非,中国与外国等10个方面的关系。这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

【“工业与农业、内地与沿海,中央与地方,国家、集体与个人,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这五条是主要的。”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尤其要处理好。[10]484】

毛泽东之所以提出正确区分与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这其中,尤其要处理好这众多的关系,其良好用心就在于要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把党内外、国内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6]44这就是毛泽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定的一条根本指导思想。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毛泽东有一句经典名言:

【“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1]350】

还指出:

【“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8]305】

这是毛泽东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几十年历史经验得出的一条真理性认识,也是对我国基本国情所作的高度概括。当然,党的领导,不是面面俱到,包揽一切,而主要是抓大事,揽全局,其具体工作则由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去抓,去落实。对此,他在《工作方法六十条》中提出的“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党委决定,各方去办” [6]355 就是这个意思。

经济建设,除了坚持党的领导之外,毛泽东还特别强调突出政治,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他指出:政治是统帅,是灵魂。“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9]305 只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这是他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过程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原则。他在研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时又一再阐述与反复强调,并且针对教科书中的一些问题还做了许多商榷与批评。

毛泽东之所以如此强调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是因为在他看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我国并没有完全解决,尤其是在意识形态领域两个阶级的斗争还会长期存在,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无时不刻地不在试图侵入到人们的头脑,腐蚀人们的灵魂,即使是共产党人也不会例外。因此,如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其思想就会变坏,其行动也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另外,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人的精神状态,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下)》的谈话中曾多次说道:

【“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思想政治工作。”[8]125】

还说: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也可以变物质。[8]321毛泽东这些精辟论述真正体现他对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活的运用。恩格斯当年在他那“天才的经济学大纲”——《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就曾明确指出:

【“在一个超越利益的分裂......的合理状态下。精神要素自然会列入生产要素”。】

还说:

【“这样,我们就有了两个生产要素——自然和人,而后者还包括他的肉体活动和精神活动。”[12]67】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还做过实证研究表明,劳动者的那种积极心理与良好精神状态对生产力所产生的促进作用是非常之大的。[13]362-363当然,他也不否认物质鼓励的作用,但那不是主要的,也不能持久,根本的还是靠精神鼓励。

4.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尽快发展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作为一个卓越的马克思主义者,深知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同时,他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几十年,深知中国的贫穷与落后,所以,他始终不忘国家的经济建设。民主革命时期,在根据地,他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将群众“组织起来”,开展大生产运动,改善部队给养与群众生活;建国前夕,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提出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即从以战争为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轨道上来,必须学会管理城市、建设城市与大力发展生产力。新中国建立之初(即1949年12月4日),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指出:

【“财政经济工作已经成为中央和中央局的主要议程,应该认真研究财政经济问题”。[11]25】

随即,恢复国民经济的各项工作在全国深入展开。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他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并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衡量合作化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标准。在他的坚持与指导下,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时我国的农业每年以4.8%的速度递增,工业每年以21.8%的速度递增,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1956年,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当年8月,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讨论即将召开的党的八大的政治报告时,毛泽东指出:

【“重点是两个,一个是社会主义改造,一个是经济建设。这两个重点中,主要的还是在经济建设。”[10]511】

第二年,他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其中,他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全面分析了国内的基本情况。他认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9]377 1958年10月,他提出:从今年起,要“把党的工作的着重点放到技术革命上去。这个问题必须引起全党注意。” [6]351一年后,他在会见拉丁美洲17国共产党的代表团时又强调:今后10年到20年,我们的主要精力都要放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

毛泽东的这个思想始终是明确坚定的,即使是在他往后的日子里,尽管运动不断,也没有动摇过。如在“四清”运动中,他仍然强调要抓好生产,要把是否增产作为检验“四清”运动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开始就提出要“抓革命,促生产”;最后面对林彪、四人帮的疯狂干扰破坏,自己却因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恶化,无力回击时,还特别请出邓小平出面主持工作,强调一定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一定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毛泽东对于抓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总是那样的清醒与坚定。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即使是“文革”期间,我国的经济也是向前发展的,并且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ii]

5. 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走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毛泽东梦寐以求的事,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追求。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了要在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新中国一成立,他立即着手恢复国民经济,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做准备;尔后,他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工业化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一并提到党和国家工作的主要日程,并且矢志不渝地予以坚持。

那么,如何实现我国工业化?毛泽东既不走西方国家的路,也不走苏联的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之路。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9]400 即按农、轻、重为序推进国民经济发展,走一条用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来促进重工业的发展,最后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道路。。

按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能实现我国的工业化吗?这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毛泽东对此作出了明确回答。他指出,按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其实质不过就是

【“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提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6]25】

他还指出:

【“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它不仅关系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还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的重要市场,更是出口创汇、增加积累的重要源泉。最后,他得出结论: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要搞好工业化,就应该这样做。”[9]360-361】

就如何正确处理农、轻、重的关系,毛泽东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确立了“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基本思想,并将此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以指导我国经济发展。新中国前三十年,由于我们坚持与执行了这一总方针,使我国的农业与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得到了较为均衡地发展,为我们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0:10 , Processed in 0.017202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