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社区 查看内容

行于野(论乡村养老)

2020-10-7 05:48|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8028| 评论: 0|原作者: 虚声|来自: 虚声公众号

摘要: 没人陪伴的老人,羡慕有人陪伴的;年龄长的老人羡慕年纪稍轻、腿脚还算灵便的老人。即便有人陪伴的老人,也会小心翼翼地照顾陪伴者的情绪,担心陪伴者不耐烦。  

没人陪伴的老人,羡慕有人陪伴的;年龄长的老人羡慕年纪稍轻、腿脚还算灵便的老人。即便有人陪伴的老人,也会小心翼翼地照顾陪伴者的情绪,担心陪伴者不耐烦。

  本人农村出生、成长,能使用镰刀、铁锹、犁耙等农具,晓得红薯、小麦、芝麻、大豆等农作物种植。

  如果说我与其他农民有何不同,便是青少年时代在老家的老屋中读书(各种世界名著)十年。

  我自认为对乡土的感情非常深。成年后离开那里(大多时间在节假日回去),在梦里、在醉酒之后、在吹牛的间隙、在写文章的很多段落之间,家乡的风霜雪雨与沟壑鸟虫,如初开之情窦、如明悟之道心,不经意间显露于脑海。

  我知道这些画面,最终都会在若干年之后随着我生命归于尘埃而消散。但在我归于尘埃之前,先于我老去的那些乡村老人,应该有一个更好一点的晚年。

  因为最终每个人都会老去:我仿佛看到一个摇摇晃晃的身影飘过历史长河,他承载着一颗为我所熟悉的魂魄。  

上篇 乡村老人难

01 故土伤痕

  过去这个双节,感触颇多;今日做一个小结,道出我心中所想。

  大家看我这个号,今年大部分内容写的都是国际关系和历史演变。其实对于大部分处于而立(30)与知天命(40)年龄段之间的青壮年来说,都会本能地关注很多社会问题(诸如人口、教育、医疗等),我也一样。

  但我写的反映现实方面的文章,多半会被和谐。我想大概是由于这些不太正能量,所以就少写,或者不写了。

  但今天这个话题,一定要写。为避免和谐,我尽可能写得正能量一些。

  乡村养老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大问题。秦汉大一统之后,中央政府就提倡孝道,高举孝廉制度,竖立孝子典型,本质都是试图解决乡村养老问题。

  但说实话,几千年历史上,乡村养老问题始终没能解决。原因很简单——穷,物质基础差(清乾隆年代之前,中国人口总数从没过亿;人均寿命也很低)。

  然而世界发展到如今,各行各业产能过剩,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老人养老)理当有一个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我9月29号回到老家,上午陪爷爷在乡镇医院打点滴,置身于乡村老人的世界;下午基本也在接触不同村庄的老人,所闻所见所想他们身上发生的各种“家务事”。

  在此之前,我接触过很多乡村老人,见过无数生死别离,深知基层人们之不易。我也看过很多描述乡村老人的文字与调研报告,但这次回老家的所见所闻所思,从情绪到思维,都遭受到一些前所未有的冲击。

  在我的理性思维中,乡村养老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在情绪涌动中,我首先想起了孔老夫子。  

02 从子曰说起

  《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对这话的理解:十几岁青少年时代自我意识觉醒,开始主动涉猎知识;三十左右的青壮年时期,找到奋斗方向;到了四十左右,通透理解这个世界;五十左右摸到人生天花板;六十岁,乖乖演好善良老人的角色。我本以为那个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个至高的境界。

  但这次回老家,我发现我错了。

  所谓从心所欲而不越矩,并不是理想中的“随心所欲干事情也不会坏了规矩”,而是教老人卑微,在现实中卑微地活着。这个结论我不想解释,如有疑问,观察一下老人(尤其是乡村老人)的生活状态即可。

  乡镇医院是典型的农村风格,一排三层楼房,门前一个大院子。看病的医生很年轻,也很尽责。配药与护理人员,办事干练麻溜。打点滴的大厅30多平方米的样子,环墙壁四周摆椅子,可以供30来人同时打点滴。我陪爷爷去的那几天,全是老人。

  我忽然意识到,我处于当今这个时代最弱势的群体中间,即乡村老人群体。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报告显示,中国老人的自杀率远高于世界平均值。——自杀的老人,大多集中在农村。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刘燕舞的《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刘燕舞和他的同事们用六年间走访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发现老人自杀的悲剧很严重。

  ——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大凡有生的希望,谁也不想死去。

640.webp.jpg

  我读这些文字时,只是感觉心情很沉重。但由于我没有做过类似调查,便没有感受到最直观的冲击。但这次回乡,我真实地感受到乡村养老难。

  当今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群体,不是生育率低的大城市(中国目前整体生育率偏低),而是在乡村。当我看到那么多老人坐在一起打点滴时,便强烈地预感到乡村老人需要更多关怀。

  我倾听他们的谈话,观察他们的神态,得知他们那饱经沧桑的外表下都有一颗谨小慎微的魂魄。那不是从心所欲而不越矩;而是只有不逾矩,没有从心所欲。

  最关键的是,农村老人们面对的矩,空间非常狭小。

  那些老人面对自家儿媳的矩时,空间狭小到可怜可悲(自古以来,婆媳关系都是世界性与历史性难题,在婆婆失去财务能力时,这个问题只会更尖锐)。  

03 羡慕链

  观察每个群体的诉求,都需要关注他们的羡慕链。

  老人之间羡慕链的核心,便是谁家子女孝顺。

  他们对子女孝顺的定义也很简单,就是多陪伴自己一点;如果不能陪伴,能多打几次电话;物质方面要求不高,满足基本需求就行。

  因此点滴室内的羡慕链——

  没人陪伴的老人,羡慕有人陪伴的;

  年龄长的老人羡慕年纪稍轻、腿脚还算灵便的老人;

  而且这种羡慕,都在轻声细语、小心谨慎的谈话中流露出来。

  实际上,即便有人陪伴的老人,也会小心翼翼地照顾陪伴者的情绪,担心陪伴者不耐烦。

  按道理说陪伴者应该照顾老人的情绪。但按我的观察,恰好相反,老人担心惹陪伴者不开心。有位老人由年轻女子陪伴,女子脸上如同秋日阴云,明显不耐烦。老人也看出女子心情不好,偷偷加快点滴阀门,他是想缩短打点滴的时间,以维护女子的情绪。

  其实老人和孩子一样,都需要关怀。

  但这个世界上,很少有老人能得到孩子一样的关怀。

  小学门口永远车水马龙,敬老院门口永远冷冷清清。

  能去乡镇医院打点滴的老人,生存状况绝对不是最差的,还有一些老人处于无人问津的独居状态。10月2号,我带着爷爷打完点滴回家的路上,碰到邻庄(老家那里一个村分若干庄,每个庄300人上下)一位老妇,她的丈夫已经去世,被两个儿子与儿媳赶出家门,独居在一处破房子里,也许会在某个夜晚孤独去世;她说起自身遭遇便落泪。

  话说到此,大家不禁要问:根源是什么?

  其实答案非常简单,世间事看似纷纷扰扰,归根结底也不过是——

  穷 恶 蠢

  三字而已。  

中篇 困境何其多

04 现实之穷

  这里的穷,通常有两层内涵——物质上的贫穷与时间上的贫穷。

  老人的子女们大部分都是中年人。

  中年人普遍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儿子结婚;二是孙子上学。

  这两大难题在农村尤其突出。

  目前中国有两大现象:城市剩女多;农村光棍多。

  大多数男子结婚,隔车隔房隔丈母娘。

  各地在彩礼与仪式方面更是花样繁多,推陈出新——

  “一动不动”:“一动”为一辆车,“不动”为一套不动产。

  “三斤三两”:直接上秤称三斤三两崭新的百元钞票,约15万。

  “前四后八”:是指订婚4万元,结婚8万元。

  “万紫千红一片绿”:万张5元紫钞,千张红色100元红钞,六百张50元绿钞,共18万。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张全国彩礼地图:

640.webp-(1).jpg

  现在由于房价高涨,很多县城买一套房子也得大几十万(装修下来接近百万),甚至上百万(富裕地区更贵)。对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说,外出务工也就三五千(参考中国城镇务工者的全部平均工资)一个月。干大半辈子,也就勉强娶个媳妇。

  由于物质基础薄弱,照顾老人的时间就变得极为有限。在乡下,儿子结了婚,中年农民还要带孙子。即便有孝心,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所以乡下老人,在儿女那里听到最多的是这样一个句式:要不是……(需要赚钱给儿子结婚,孙子孙女需要上学),我就陪着你养老、给你做饭吃……

  因此要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首先要针对这个“现实之穷”寻找方案。  

05人性之恶

  有种恶,源自于人性深处。

  这种坏来自人性。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待老人,认为老年人没用、没价值,便不管不顾。

  刘燕舞的调查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7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

  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竟然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

  随后老人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亲生儿子尚且如此,儿媳更好不了。

  这就是典型的人性之恶。即便不回,也比这种恶语相向来得强。在这种人的意识里,爹妈和器物一样,只有使用功能,没有感情因素。

  有一位老妇人生活不能自理,在两位儿子之家轮流生活。其中一家,为减轻夜间照顾的麻烦,晚上便不给老人吃饭。

  刘燕舞的老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乡村老人自杀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都少得可怜。

  因此谈农村养老,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便是如何抑制人性之恶。  

06 认知之蠢

  2017年12月,南京一小区内81岁独居老人去世两个多月后被发现。

  那位老太太垂老暮年、疾病缠身,预感到将离开人世的她,在中秋节当晚写下一封遗书:“我于昨晚去世,走时心如止水”。

  她预想,死亡的第二天就会有人到来。

  然而她不知,两个多月后才被发现。而发现者,不是她生养的子女,而是离她最近的邻居。其实她的儿女并不缺钱,也并不能说有多坏,只是把自己的老娘遗忘了。

  城市尚且有这样的案例,乡村更不用说。

  常言道,爹妈眼里,你永远是孩子。这话听起来很温情,同时也说明亲情伟大。

  但现实世界中,总有一帮人的思维中,还真的把自己永远当孩子,爹妈关心自己是理所当然,而自己从不关怀亲爹亲妈。

  这种思维,永远把老年人当成壮年考虑。这是典型的认知上的愚蠢。

  其实老人的心性和思维更接近孩子,但很少有人把老人当孩子一样照顾。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其实是一部分人潜意识里推脱责任,从而造成认知上的愚蠢。

  因此解决乡村养老问题,第三步就是要解决认知上的愚蠢。

  那么该如何解决乡村养老中的穷、恶、蠢?  

07 现状

  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相对完善,老人可以去养老院度过晚年。

  很多专家也在呼吁农村集中养老,但三大阻力让其难以实现。

  阻力一,国家财政。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很多方面难以一蹴而就。

  乡村老人大多数是农民(工),收入低微,一辈子基本没有缴纳保险的能力。他们老了之后,也就没了收入。现在国家给60岁以上的农民发固定养老金,一般是75-100元之间。这笔钱肯定不足以支撑集中养老。

  阻力二,家庭困境。

  其实很多农村地区也出现了养老院,进行集中养老;每位老人的费用每个月需要一千多块(指皖北,我家乡附近)。乡村老人的子女,大部分也是农民(工),他们本就赚不了几个钱,加上一部分人性之恶与认知之蠢,根本不愿意在老人身上花钱。

  阻力三,集中养老有弊端。那么多老人在一起,今天这个走了,明天那个走了,对老人的精神状态非常不利。

  这三大阻力决定,现阶段农村集中养老非常不现实。

  但毫无疑问,乡村养老是一个大课题。

  每个人都会老去。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养老问题都是核心课题之一。

  即便从人类文明层面看,无法解决养老问题的文明也是不完善的。

  而中国农村老人群体在未来十年会大幅度扩张。看下中国人口生育率与自然增长率——

640.webp-(2).jpg

  从上图很容易发现,1962年到1971年(开始执行计划生育)是人口出生高峰(约2.5亿),十年之后,1970年出生的老人也会步入老龄阶段。

  这些人出生时的身份绝大部分是农民。虽然有部分人在改革开放期间迁入城市,但仍然有大部分需要回到乡村养老。

  那么究竟该怎么弄?我也不能保证,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写出来,作一个抛砖引玉的探讨。  

下篇 解决之道

08 一笔账

  目前乡村集体养老暂时难以实现,现有的家庭养老存在现实之穷、人性之恶、认知之蠢等弊端需要克服;那么不妨换一个角度与方式,即家庭、企业、政府三方结合。

  大家都知道,上班族的五险一金,都是自己交一部分,公司交一部分。

  乡村养老也可以采取这个模式,即政府养老金支付一部分,乡村老人的儿女们也出一部分。

  其实乡村老人对物质的需求很低,只需要一些软软的食物,即可。

  折算下来,以我老家乡村为例,每个老人的生存需求,每月400元即可。

  老人们的一日三餐,早餐一碗粥与馒头,加咸菜,加一个素菜;中午馒头,一个荤菜,加一个(或两个素菜);晚上面条或水饺,在加上一个苹果或梨子(有些老人不能吃凉的水果,可以煮熟了吃)。

  这些物质在乡村折算下来,每天大约是七到八块荤菜(二两多肉)钱,两三块钱素菜钱,加一两块馒头钱(或面条与水饺的面粉钱)。

  现在政府给乡村老人发放的养老金每月在75-100元之间,但随着物价上涨,假设这个标准可以提高一倍,按照每月150-200元发放。虽然给农村老人的养老金翻了一倍,但数额仍然很少;但如果能通过这个数额的钱,建立起更为有效的农村养老系统,还是非常划算(至少相对于发达国家与准发达国家,这个成本非常低)的。

  老人的子女们,每月出200-250元。现阶段的乡村老人,绝大部分都有3个以上的孩子(五六个的比比皆是)。所以即便是农民工,也能负担得起这笔老人抚养费。

  如此便大致能解决乡村养老的现实之贫。  

09 实操设想

  老人们分散在自家养老,但服务可以集体解决。

  这里的服务,主要指吃饭。现实中的老人,即便在子女家养老,多半也是自己单吃。

  政府和家庭联合起来能保证老人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那么就可以集中供饭。

  这个集中供饭,并不是让老人去公共食堂,因为很多老人根本走不动。

  策略是,可以通过公共食堂做饭,但能有人把饭菜如美团外卖那般(并不是让美团去乡下送外卖),送到老人家里。这个方式听起来很复杂,其实操作起来很简单。

  以老家村庄而论,户籍人口大概300人,但青壮年都在外地打工。村里大致有20位老人需要养老(十年之后会增长到30个左右)。

  每个村庄之间的距离,一般在300米到1000米之内。这个范围内,一个公共食堂可以覆盖三五个村庄,就是可以对应60到100位老人,完全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由村委会出面在每个村庄里雇佣两三名村妇(家里没有小孩子要带的那种),负责做饭与把饭菜送到本庄老人手中,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儿。

  每个村妇每月工资只需要1000元左右(大家不要觉得1000元很少,按照李总理的说法,中国至少有5亿人每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很多农村人根本没收入)。

  换句话说,相当于村委会出面,每庄雇两三位合适的村妇服务大约20位老人吃饭,可以理解为一个骑手每天送20个人的饭菜。

  每名村妇每月10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考虑到全国村庄众多,加起来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而这笔开销,可以由慈善机构或乐于做慈善的企业承担。

  中国那么多慈善机构,每年收到那么多善款。

  中国有那么多企业,宣称自己搞慈善花了那么多钱。

  那些天文数字的善款,足以覆盖这些乡村养老体系中,每个村庄两三个村妇的那点微薄的薪水。如此一来,又可以拉动乡村就业,一举两得。

  所有的设想都少不了监督和惩罚。  

10 监督与惩罚

  如何监督?

  以现有的互联网成熟度,完全可以开发出一款APP,标注好每一位老人的地址,村委会或老人的子女都可以监督配送饭菜的时间和地点。

  如何惩罚?

  针对那些没有赡养老人,而又不愿意出抚养费的子女,可以列入失信人名单,信用上扣分。相信稍微明事理之人,都不会因为每月那点父母赡养费而上失信名单。

  自古以来,农村养老问题,一直都是从道德层面进行提倡,而缺乏实践层面的约束。

  社会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完全可以在实践层面进行约束。实际上也唯有完善的约束机制,才可能建立起乡村养老系统。

  随着脱贫攻坚的结束,我认为政府的下一个目标,就应该是构建富有特色的乡村养老系统。原因很简单,没有养老系统的文明是不健全的。

  以上是我个人此次回老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提观点,肯定有诸多不当之处,这里拿出来和朋友们分享探讨。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9:22 , Processed in 0.01406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