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新中国如何实现“原始积累”

2021-7-4 23:04|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0227| 评论: 0|原作者: 江宇|来自: 昆仑策网

摘要: 有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就是“市场经济学”,而计划经济没有经济学依据,这种说法失之片面。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计划经济也曾在治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过关键作用。



统购统销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江宇 | 新中国如何实现“原始积累”

  上一篇文章讨论了“现代经济学”看待计划经济的观点。有人认为现代经济学就是“市场经济学”,而计划经济没有经济学依据,这种说法失之片面。中国当时实行计划经济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计划经济也曾在治理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的经济危机中发挥过关键作用。

  

临1.jpg

  计划经济体制解决了“谁来投资”的问题,但是还要回答“投资从哪里来”的问题,从哪里获得发展重工业所需要的资本?

  首先,海外掠夺是不可能和不应该的;其次,国际援助虽然可以利用,但是附带很多条件的。剩下唯一的道路就是尽可能从国内收集剩余产品。

  这样做的可能性在于,中国具有大量人口,虽然每个人产生的剩余产品很少,但是积累起来就是很大的数量。要实现国内积累,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低成本而有效地从农村提取资源;二是在提取资源的同时,还要维护农村的稳定和基本民生,否则就会重蹈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覆辙。历史上的各种制度,都没有同时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而新中国是通过农产品统购统销和农业集体化,解决的这个两难的问题。

  中国传统农业剩余十分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种状况不是改善了,而是更严重了,因为土地革命之后,农民分到了土地,粮食属于自己,可以放开肚皮吃饭了。农村人均消费粮食从1949年的370斤增加到1952年的440斤,据华北局调查:“过去山区农民一年只吃上十顿的白面,现在则每个月可以吃四五顿、七八顿,面粉需求量空前增大了,这是国家收购小麦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1]。

  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建设展开,工业部门对粮食需求增加。1953年城镇人口已达7826万,比1949年增加2061万,私商炒作粮价和囤积粮食,也造成粮食形势吃紧。私商活动频繁的地区,粮食市价一般高出牌价20%到30%,青黄不接时私商还预购“青苗谷”和“禾花谷”,囤积居奇,影响整个物价稳定。

  1953年,粮食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毛泽东于国庆节期间在天安门城楼上要求中财委拿出具体办法,陈云领导中财委制定了8种可能的办法,最后决定选择了统购统销。

  统购统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生产粮食的农民应按国家规定的收购粮种、收购价格和计划收购的分配数字将余粮售给国家。统购价格的规定,大体维持在当时城市出售价格的基础上,以不赔不赚为原则。统购价格固定,以克服农民存粮看涨的心理。计划供应范围,主要是县以上城市,也包括集镇、经济作物产区、缺粮户、灾民等,覆盖接近2亿人。所有私营粮商一律不许私自经营粮食。

  统购统销的办法,自然不符合市场经济,所以在今天受到很多负面评价和攻击。

  但是,如果回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会发现,这是在当时能够选择的最好的办法。统购统销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

  根据估算,1954年国家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59亿元,假定牌价与市价差别平均为30%,那么按照市价收购需要多支付57亿多元,远远超过当年工业基本建设总额38亿元。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统购统销,那么中国的工业化根本就不可能有任何进展。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统购统销的办法,是服从于重工业优先发展、兼顾工业发展和农村民生的办法,是一种“多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

  目前对统购统销的批评,集中在过度剥夺农民、破坏自由市场等,这些批评说得也是事实。但是,这些问题在决策的时候都考虑到了,现在批评统购统销的学者们,谁也没能提出来一种既能避免这些问题、又能够保障工业化速度、维护国家安全的办法来。正如陈云自己说:

  (统购统销)有无毛病?有。妨碍生产积极性,逼死人,打扁担,个别地方暴动,都可能发生。但不采取这个办法后果更坏,那就要重新走上旧中国进口粮食的老路,建设不成,结果帝国主义打来,扁担也要打来。结论是征购利多害少。……我现在是挑着一担‘炸药’,前面是‘黑色炸药’,后面是‘黄色炸药’……两害相权取其轻[2]。

  还有人认为,通过统购统销,农民卖粮的价格低于市场价,受到了损失,实际上形成了“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成为工业部门对农民的剥夺。这种看法也不准确。

  从历史上看,同解放前相比,在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明显改变的情况下,留给农民的粮食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据记载,在旧中国的生产关系下,农民生产粮食的50%左右都要交给地主,而统购统销的粮食数量,一直稳定在30%以下,而且还有一部分数量返销回农村。

  从1961年确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之后,农村粮食消费量持续增长,告别了几千年来的饥荒,人口数、人均寿命都大幅提高。到198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增长到68岁,全国人口数从4.5亿增加到8亿多,这是旧中国任何“盛世”都没有出现的成就。如果没有粮食和基本营养的保障,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

  统购统销的粮食用于支持工业化,这一成果最终还是反馈到了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始终在上升,而工业品销售到农村的价格始终在下降,这就是对农村进行的隐性补贴,农业机械、水利设施和日用工业品进入农村,也是在这个时代。

  今天有些人认为“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对农民的剥削,远甚于从前地主对农民的剥削”,这是完全的颠倒黑白。

  注释:

  [1]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257.

  [2] 陈云.陈云文选(1949-1956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207.

  本文节选自《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6 01:07 , Processed in 0.017086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