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长津湖战役研究

2021-10-5 04:4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6282| 评论: 0|原作者: 梅世昌|来自: 文化纵横

摘要: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战胜陆战一师,使得美陆战一师最初的所有战略目标均未达成,并且被迫后撤。客观上看,陆战一师是败退,而志愿军第9兵团除了未能围歼陆战一师外,其余各项战略目标均达成。

  ▍志愿军为什么没能全歼美陆战一师?

  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虽然将美陆战一师分割包围使其首尾不能照应,但是陆战一师在遭受重大打击情况下(伤亡 4400多人,非战斗减员7000多人),逃离了长津湖地区,战后,美国军方给陆战一师颁发的勋章数量属历史之最,并且陆战一师本身也认为自己并不是撤退,而是换了一个方向“进攻”,宣称给第9兵团造成重大减员,那么第9兵团在兵力对比占优的情况下为何没有全歼陆战一师?原因在于气候条件恶劣、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加之自身情报不够准确、26 军投入过晚,这才导致第 9 兵团未能彻底消灭陆战一师。

  (一)客观原因

  在一场战役过程中,客观原因有多方面因素,地形、气候、敌我双方武器装备等,长津湖战役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客观原因包括如:气候条件极其恶劣以及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

  1.气候条件极其恶劣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到部队基层官兵的战斗力及武器装备的使用情况, 长津湖地区冬季气温低至零下30°C,这样的气温条件下,不论是人还是武器装备,都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大影响。

  第9兵团大部分官兵都是生活在华东温带地区,全国解放后在福建沿海地区进行训练,年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因此部队对于极寒天气的适应性相对于北方的部队来说要差一些,另外在经过东北的时候,第9兵团的军列也没有长时间停留,而是直接开往了朝鲜江界,导致了第9兵团大部分人没有领到御寒所需要的大衣、棉鞋以及棉帽,意料之外的是1950年11月,长津湖地区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寒潮,部分地区气温下降到了接近零下40°C,来自温热带地区的第9兵团大部分指战员从没有经历过如此的严寒。

  在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冻伤高达30732人,其中二、三、四度冻伤占冻伤人数的77.9%(二度冻伤的人员战斗力受到一定影响,三、四度冻伤的人员基本失去战斗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极寒天气严重地影响了第9兵团人员战斗力的正常发挥。相比没有任何御寒装备的第9兵团来说,美军陆战一师的各项御寒措施是充分到位的,步兵配有鸭绒睡袋,武器装备有防寒配件,战斗人员穿有防寒服,但依旧有7000多人被冻伤,由此可见极寒天气对于缺乏御寒装备的第9兵团来说是一种摧残,这也充分说明了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对第9兵团的战斗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抗战时期缴获的日式装备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美军已淘汰的美式装备。而这些旧式装备对极寒天气的适应性是很差的,在零下30°C的条件下,第9兵团武器装备中不少步枪、冲锋枪、机关枪枪管以及火炮的炮口都因为气候寒冷而收缩变形,导致了枪栓拉不开,炮弹无法塞进炮管,枪械射击时候卡壳,打不响等一系列现象出现,致使在长津湖极寒环境下作战时难以发挥关键性的作用,有部分武器甚至失去了作用。除此之外,第9兵团部分官兵使用的手榴弹也是江南地区所制造,无法适应极寒天气,部分手榴弹也因为寒冷的天气而导致导火索无法点燃。

  综合来说,恶劣的气候条件不仅使第9兵团人员受到影响,而且使部分武器装备也失去作用,所以从气候条件上看,长津湖地区的极寒天气令第9兵团作战人员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这是导致第9兵团没能全歼陆战一师的客观原因之一。

  2.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

  硬实力主要指的是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场通信、后勤保障、医疗保障等,长津湖战役中,第9兵团的硬实力与美军陆战一师对比十分悬殊。

  陆战一师是由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再加上若干师直属部队而组成的战役集团,全师编制人数超过25000余人,有充足的运输车辆,其装备在美军当中最为精良,每一个陆战团都配备有24门火炮以及5辆坦克。除此之外,还配有一个拥有72门重型火炮的炮兵团,以及一个由70辆坦克组成的坦克营,此外陆战一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密切的空中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7个中队(约150架飞机),并且第一航空队还派出老资格飞行军官作为前进航空火力控制人员随地面部队行动,随时为空中作战飞机引导攻击目标。

  而包围陆战一师的第9兵团的武器装备,虽然与解放军其他部队相比属于十分精良,但是与陆战一师对比仍处于绝对劣势。据统计,第9兵团装备的主要是轻型野战炮、步兵炮和迫击炮,绝大部分火炮口径不超过100毫米,无论是威力还是射程均不及美陆战一师装备的火炮。另外在入朝时,第9兵团还把部分重型装备(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国民党105毫米榴弹炮等)留在了国内,全员几乎都是轻装前进。而且志愿军第9兵团既没有任何装甲车辆,也没有任何空中支援,仅有的1000辆保障后勤支援的载重汽车也在美军的空袭中损失了三分之二以上,武器装备方面与陆战一师根本没办法相比,火力上处于绝对的劣势。

  战场通信是保证各级指战员正确把握战役态势走向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双方战场通信能力上看,陆战一师将通信使用的电台装配到了排一级的战斗单位,各级战斗单位之间的联系均有步话机, 因此, 陆战一师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十分准确。而第9兵团的通信保障完全不能与陆战一师相比,第9兵团只有团级以上作战单位才配备有电台, 营、连、排一级相互之间传递信息则是通过吹号、吹哨、通信兵传令来进行,通信装备的不足使得第9兵团对于瞬息万变的战役局势很难做到充分且准确的把握,造成了第9兵团情报不准,部分部队在行军过程中发生迷路的现象。此外,通信设备的不足还造成了第9兵团在战役进行中无法准确执行上级下达的指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从后勤保障上看,第9兵团的后勤保障条件完全不如陆战一师,刚入朝的时候,第9兵团就失去了后勤保障,部队所需的粮食只能通过人背、马拉等形式运送,还要翻越人迹罕至的狼林山,生活必要的补给品以及枪炮和弹药极度匮乏,物资和给养只能通过在朝鲜当地筹措, 但是因为部队要隐蔽前进,行军选择的道路是气候极其恶劣、人烟罕至的朝鲜北部狼林山区,所以第9兵团官兵能从朝鲜当地筹措到的粮食、补给极少,导致了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无法得到充分的补给,志愿军战士在某种程度上不得不忍饥挨饿与“联合国军”最精锐的部队战斗。而陆战一师则有充足的后勤保障,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可以从空中和地面同时完成对陆战一师的日常补给需求,即使陆战一师被第9兵团彻底包围,补给线路被完全切断,固守在包围圈内的美军也能通过空投进行补给支援,从而作困兽之斗。

  从医疗保障上看,第9兵团的医疗条件十分有限,伤员在前线进行简单处理后只能通过人扛马拉的形式走十几公里山路转送到后方基地, 长时间的转运很难保证志愿军伤员不受到二次伤害,加上美军拥有绝对的制空权,这对伤员后送是巨大的威胁,因此,第9兵团医疗保障条件是十分不足的。而陆战一师在下碣隅里修建了简易机场,可以在必要之时起降大型运输机,拥有绝对制空权的美军完全不用担心转运伤员的途中遭到轰炸。1950年12月2日—6日,在下碣隅里被围的陆战一师伤员以及其他“联合国军”伤员就是通过空中运输快速转运到后方接受治疗,除此之外, 陆战一师还配备有直升机运送伤员。因此,医疗后勤保障条件方面,第9兵团完全没有办法与陆战一师相提并论,这也是导致第 9 兵团大规模非战斗减员的直接原因。

  综合起来,气候条件恶劣,双方硬实力对比悬殊,是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主要客观原因。

  (二)主观原因

  关于第9兵团未能歼灭陆战一师的主观原因,主要在于情报不准以及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

  1.第9兵团因为情报不够准而分散使用兵力

  第9兵团在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关于情报方面的收集工作并不是很充足,所能搜集到的只有最基本的情报,关于美军在长津湖各个地区的火力、兵力配属情况大都不是特别明朗。

  在第9兵团发动总攻之前,并没有得到如此细致的敌军编制、装备及其历史沿革和动态的情况,对其部队状况的了解也不是特别细致,“宋时轮、陶勇及詹大南和基层指挥员朱文斌等人当时并不知道如此详细的兵力部署,在第9兵团中甚至很多军、师一级的首长都不知道美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少将的全名,更不知道大名鼎鼎的麦克阿瑟到底是何许人也。”因此,第9兵团在战役打响之前掌握的情报确实不够准确。

  早在战役打响之前,毛泽东就认为“我军以四个师围歼其两个团,似乎还不够,应有一至两个师作为预备队”。但由于情报不准确,第9兵团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失误。例如,驻扎在柳潭里的美军是“联合国军”中最强大的一支部队,该部美军包括美陆战一师第5、第7两个主力团的大部以及炮兵团一部,而志愿军第9兵团负责围攻柳潭里美军的部队却只有2个师,显然无法彻底啃掉这块硬骨头。

  战役开始后,虽然第9兵团将陆战一师大部以及美七师一部分割包围在了四个地方。但由于情报不准所导致的兵力部署上的失误以及志愿军火力贫弱的原因,第9兵团最终未能全歼包围圈内的美军。

  2.第9兵团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

  第9兵团是由20、26、27三个军组成,27军负责正面强攻,20军负责迂回穿插,26军则作为预备队,时时刻刻准备随局势发展投入战斗,但是战斗一直持续到到1950年12月8日,26军仍然没有抵达战场,此时的陆战一师已经是筋疲力尽的状态,等到该师通过了重新架设好的水门桥之后,26军才赶到前线,无奈已晚,通过水门桥的陆战一师与前来接应的美步兵三师汇合,一同逃向兴南港,而26军没能及时赶到长津湖地区展开攻势,从而错失了全歼陆战一师的战机。

  关于第26军投入战斗过晚的原因有多方面因素,首先,26军驻扎的位置过于靠后,1950年11月,26军就驻扎在中朝边境的厚昌(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界内)地区,该地区距离长津湖地区的直线距离有上百公里,大都是山路,行军不方便,距离过远、道路难行是造成26军无法及时投入战斗的一个原因;其次,26军为了对抗美军炮火上的优势,足足准备了3个炮兵营,这3个炮兵营携带了大量重型装备,在经过山区的时候主要靠人力、马拉等形式,从很大程度上严重地拖慢了部队的行军速度,并且在行军中很可能遭到美军的空中袭击,因此,重型装备从一定程度上拖慢了26军的行军速度,导致26军无法及时投入战斗;最后,26军行动时间过晚,在11月27日—12月初,26军始终按兵不动,直到毛泽东提醒宋时轮:“我二十六军驻厚昌之一个师,除留一部仍驻扎该地向东警戒外,主力可南下作战”时,26军这才开始南下作战,这也是造成26军过晚投入战斗的原因之一。

  26军未能及时投入战斗使得第9兵团20、27两个军因持续高强度作战,减员严重,有效战斗力锐减,有生力量逐步消耗殆尽,以致于无法有效阻止美陆战一师的突围。等到26军赶到下碣隅里后,美陆战一师已经撤离了长津湖地区,而缺乏机械化装备的26军根本追不上美陆战一师,致使美陆战一师逃出生天。

  综合起来, 情报不准而造成的第9兵团兵力分散以及26军过晚投入战斗是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未能全歼陆战一师的主观原因。

  ▍长津湖战役胜负之辩

  有人认为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9兵团在态势、地形、人数均为优势的情况下,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全歼甚至给予陆战一师重创,怎么也不能说成是一次胜利。虽然挫败了美军的进攻,但毕竟让捏在手中的陆战一师逃出了重围。因此长津湖之战, 比较客观来说, 双方应当是打成平手”。这样的评价与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九兵团此次在东线作战,在极困难条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有一定出入。

  部分学者单纯从战术角度出发,客观上认为长津湖战役中美双方打成了平手,然而历史事实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在后勤补给严重匮乏,气候条件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战胜陆战一师,使得美陆战一师最初的所有战略目标均未达成,并且被迫后撤。客观上看,陆战一师是败退,而志愿军第9兵团除了未能围歼陆战一师外,其余各项战略目标(保障西线侧后方安全以及将战线推进到元山一线)均达成,毛泽东对于长津湖战役的评价从客观来说是中肯的。

  (一)军事上的胜负得失

  从军事方面来看,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第9兵团在东线长津湖地区的作战,有力的配合了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线的反攻,将整个战线由朝鲜北部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挫败了麦克阿瑟从东线合围志愿军以及朝鲜人民军的企图,保障了西线志愿军后方的安全,为志愿军粉碎麦克阿瑟的“圣诞节”攻势,赢得入朝第二次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长津湖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再未踏足朝鲜东北部地区,这就彻底解除了“联合国军”对朝鲜临时首都江界的威胁。因此,长津湖战役应当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此外,长津湖战役也让中国领导人对美军的战斗力有了正确的评判。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第9兵团虽然一次性包围陆战一师大部及步兵七师一部,但因敌军火力强大而未能将陆战一师围歼,这一事实让毛泽东从一定程度上逐步认识到美军火力极其强大,“现时还有颇强的战斗意志和自信心”,志愿军一次性包围美军一个整师、 甚至一个团都难以歼灭。因此在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分析历次战役的胜负得失,指示彭德怀“作战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军每一个军在一次作战中,歼灭美英土军一个整营,至多两个整营,也就够了”。这就为志愿军后续的作战,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

  除上述积极意义外,长津湖战役也给志愿军此后一段时间的作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具体来说就是第9兵团在围歼陆战一师的作战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减员总数占全兵团人数的三分之一,绝大部分都是冻伤减员),尤其是作为部队骨干的老兵伤亡较大,这就使第9兵团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元气,一时无法继续参加随后的战斗。如果不是第9兵团缺席,志愿军在随后的第三次战役中,必将取得更大的战果。

  (二)政治上的积极影响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长津湖战役不仅实现了其军事价值,从另一方面还实现了一定的政治价值:

  志愿军在东线发动的长津湖战役与在西线清川江一带发动的反攻极大地动摇了美国人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长津湖战役结束后的 1950年12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召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国防部长马歇尔以及参谋长布雷德利,一同讨论“我们能否在那里(朝鲜) 守住我们的阵地,如果我们守不住应该怎么办”?虽然三人最终决定美国要继续留在朝鲜,但是从他们讨论的议题中不难看出,美国决策层对朝鲜战争前途的信心,在第二次战役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挫。

  另外,由东线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的反攻和西线志愿军在清川江一带的反攻所共同组成的入朝第二次战役,在很大程度上迫使“联合国军”考虑停火谈判事宜。美国总统杜鲁门在长津湖战役期间就表示:“停火是可以接受的,但条件必须是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南朝鲜或台湾,或使中国在联合国取得席位”,尽管杜鲁门的态度依旧强硬,但是面对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的猛烈攻势,他已经不得不开始考虑停火谈判的问题了。同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部分成员也表示“将通过谈判来争取和平”。由此可见,长津湖之战作为第二次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基本实现了其政治价值,即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高层对朝鲜战争的前途感到信心不足。

  这样,志愿军通过军事上的胜利,为中朝方面赢得了重要的政治收益,从而实现了军事、政治两个层面上的双赢。

  本文摘选自湘潭大学政治学专业2013届硕士研究生梅世昌的毕业论文,原标题为《长津湖战役研究》,篇幅所限,有所编删,学术引用请参见原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22:24 , Processed in 0.01497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