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参考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实践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大学校

2021-10-24 00:17|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5358| 评论: 0|原作者: 翁德坤|来自: 知青问题研究

摘要: 毛泽东同志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千万知青的成长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学、人才学的经验宝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未来及未来人类培养走向的启示和贡献,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



毛泽东同志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千万知青的成长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学、人才学的经验宝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未来及未来人类培养走向的启示和贡献,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世界上最重要的是培养人、造就人。

  世界上最困难的也是培养人、造就人。

  无数帝王将相、富豪大款,无不亟盼自己的子女成器成才。但是,严酷的“君王之泽,五世而斩”,似乎成了铁律。

  唯有毛泽东同志大力倡导、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在实践中培养、造就人才”,“到风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才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创办的红军大学、抗大、鲁艺、劳动大学所培养的许多甚至原来不识字的“山里娃”、“土包子”,一次次打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毕业的“高学历”将军、文化精英,并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文化、新文艺的新高峰、新境界。在经济建设时期,毛泽东大力倡导、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等,再次培养造就了千千万万新中国各个时期、各行各业、各领域、各单位的优秀干部、人才,短短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各国需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新中国在积弱积贫、一片废墟的基础上,迅速强盛了起来,如今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为什么毛泽东倡导、共产党坚持的“实践是培养造就人才的唯一途径”能够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条途径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  

2.jpg

  一、《实践论》高度概括、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知行统一”的唯物辩证的认识论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不仅讲了“理论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而且更强调“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当今社会,人人都爱学习,但是对于“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很多人是很模糊、不明白,甚至根本就不愿意搞明白的。许多人都会说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但是,掌握知识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上,很多人是不清楚、不明白,甚至是很糊涂的。

  “知识”两字从字面上看,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知”,二是“识”。具体说:一是知道、了解、懂得、掌握相关的信息、资料;二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拿出自己的“见识”、“观点”、“判断”、“结论”。两者缺一都不叫“知识”。而且,你对事物的“见识”、“观点”、“判断”、“结论”是不是真实、准确?是不是科学、有用?还是不作数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经过实践(而且是多次反复的实践)检验,被证明了是正确的,才能谈得上是真正的、完整的、科学的“知识”。因此,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都大力提倡“知行合一”,强调“读书与行动”结合、“理论与实践”统一,是很有道理的。毛泽东同志则讲得最明确、最突出,而且更为强调:“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应用”,“学习的目的完全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志铭上的名言:“哲学家们都是在解说世界,而重要的问题是改造世界”,是对马克思的伟大学说、马克思的光辉一生最高度、最精炼、最准确、最深刻的概括。

  而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统一”,就必须高度重视实践、特别强调实践。一个人学校毕业,所掌握的仅仅是“书本里”、“课堂上”的理性知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磨练、学会掌握了调查、研究、总结、提炼的能力,才能提出切实符合实际的方式、方法、方案,并得到了组织的支持和群众的认可,才能做成一件哪怕是很小的实事。才能逐步成熟起来,成为合格人才、优秀骨干。舍此,没有第二条途径。

  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的旧的教育制度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割裂书本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倡和维护“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培养的学生不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愚昧、无知、迂腐、肤浅”的“书虫”,就是“唯唯诺诺、惟上是从”,心甘情愿、死心塌地为封建和资本统治服务的奴才、走狗、帮凶。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教育史,难道不是一部“奴才培养史”吗?新中国刚建国,毛泽东同志就高度重视、亲自过问,并在全党、全国开展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不破不立,由此开启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路线”的大讨论、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

  但是,很长一段时期以来,我们许多人已经不再提“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再提“教育与生产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再提“知行合一”了。代之而起的就是“唯考分”、“唯文凭”、“唯学历”,甚至“唯西方是从”。因此,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实践论》,按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认识论,检验、检查我们的教育路线、制度、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巩固、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教育的思想、路线、制度、方针、政策,就是第一位的、至关重要的任务了。  

3.jpg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的伟大探索

  认真回顾、全面总结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才培养、教育的历史,尤其是对新中国同龄人教育培养的历史,对我们当今和今后的人才培养、教育尤为重要,也最有说服力。

  毛泽东同志不是书斋里出来的学者,而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和建设实践中锻炼成长的革命家,特别推崇实践和直接经验,特别重视自学和学以致用,也使他对中国的传统教育和苏联的教育模式持怀疑和批评。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中多次提出:“实践出真知”;“卑贱者最聪明,尊贵者最愚蠢”;历史上发明家创立新学派的,多数是年轻的、学问比较少的,被人看不起的,被压迫的;学问再多,方向不对,等于无用;一个人能够发明什么,学问不一定好多,年纪也不一定大,只要方向是对的;人学问多了,不行了。毛泽东同志还说,“历来的状元都没有很出色的”,“凡是当了进士、翰林,都是不成的”,“书不能读得太多了。读多了就会走向反面,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修正主义”。“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书本里怎么能出哲学?”“书可以读一点,但是读多了害人,的确害人。”“现在这个大学教育,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地,看不见怎样做买卖,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要改造文科大学,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高中毕业后,就要先做点实际工作,单下放农村还不行,还要下工厂、下商店、下连队,这样搞他几年,然后读两年书就行了。大学如果是五年的话,在下面搞三年。教员也要下去,一面工作,一面教。哲学、文学、历史,不可以在下面教吗?”“从前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很多都不是大学出来的。”

  1968年7月28日,毛泽东在接见北京红卫兵五大领袖时又表达了相同的意见。他在肯定大学还是要办的后又说:“但旧的制度、旧的办法不行,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没有做过工人、农民就去学哲学、那个哲学叫什么哲学”。“真正的大学是工厂、农村”。“知识分子最不文明了,我看老粗最文明”。“过去的办法培养是修正主义的”。“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嘛,整个社会是个最大的大学”。他在结束谈话时还说:“现在学生的缺点在什么地方呢?学生最严重、最严重的缺点,就是脱离农民,脱离工人,脱离军队,脱离工农兵,就是脱离生产者。”在这次讲话后不到五个月,毛泽东就发出了广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因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实质上也是对社会主义教育路线、方针、政策、制度的一种积极的改革、大胆的探索、创新。这种根本性的教育制度上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探索,不是几个月、几年能够完成,也不是一次、几次运动就能够解决的。

  许多人都认为,上山下乡耽误了一代人的学业,影响了一代人才的培养,表面上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人才的培养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回顾历史上任何一个真正有用的发明、创造,任何一个对社会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家、理论家、文学家、艺术家、军事家,都不是在书堆里长大、学院里培养的。真正有用于社会的人才,无不是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一线的摔打中成长的。最典型的就是国共两党军事干部、文化人才的鲜明对比。共产党“在战争中学战争”的教育路线,在炮火硝烟的“抗大”培养的“土包子”打败了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才生”;山沟沟里的“鲁艺”培养出的“山药蛋”、农村娃,在深入农村、部队、参加开荒生产、土改运动,创作的诗歌、歌曲、音乐、舞蹈、戏剧、小说、电影等作品,主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新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舞台,奠定并影响了新中国新时期中华民族新文化新艺术,这方面的实例比比皆是、实在太多太多了。这里仅以大音乐家马可的成长为例。  

4.jpg

  马可出生于河北一个制药商家庭。从小看到大人们将各种化学试剂调配制成药片,便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初中时看到国家落后处处挨打,便立志学习物理,投身工业;抗战爆发,华北沦陷,看到抗战歌曲很能激励人心、鼓舞斗志,便立志要学习音乐。经人介绍,马可千里迢迢投奔延安,考入了“鲁艺”。但是,没上几天课,“鲁艺”师生就受命深入陕北农村搞社会调查,进行土改试点,每天与农民、土块打交道。开始马可很想不通:自己是来学音乐的,下农村与农民交朋友有啥可学?其时,前不久毛主席刚刚召开了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鲁艺的教师们就向马可介绍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大众的劳动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我们的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而演出的。马可深受启发。在与农民交朋友的社会调查中,他开始了对陕北民歌、山沟小调的大量收集整理,虚心向农村艺人学习,因而有了相当丰富、厚实的生活积累,于是,结合边区军民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识字扫盲、清洁卫生运动,马可以巨大的热情先后创作了《兄妹开荒》、《夫妻识字》、《南泥湾》等著名歌曲;根据话剧《白毛女》的故事,又创作了歌剧《白毛女》,“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的优美旋律就是在陕北农村民间小调的基础上提炼、创作的。抗战结束,马可随鲁艺师生整体搬迁东北,千里开赴黑龙江,在参加佳木斯发电厂的改扩建的热火朝天的劳动中,马可又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咱们工人有力量》。

  表面上看,上山下乡影响、耽误了年轻人的文化、理论学业,但总体说还是促进了青年人的学业,并终身影响了他们科学、文化、文学、艺术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以及文学艺术的成就。这里仅举二个小例。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首次公开招生,从全国7000多个美术少年中挑选了50多位学生。仅学了一年,1966年文革爆发便停止学业。1968年开始,30多位同学下乡,20多位留城。40年后建国60周年庆典时,全班同学回聚母校,发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当年凡是下乡的30多位同学,后来全部考上了大学,全都从事着自己钟爱的美术专业,大多数都成了著名美术院校的专家、教授,最差的至少也是中央、省市级重点报刊杂志的美术编辑,其中三位还获得了国家美术界的最高金奖。相反,当年留在北京没下乡的20多个同学后来都表现平平,甚至居然没有一个人考大学,也没有一个继续从事美术专业。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33团八五四农场一连有十多位知青,因受1977年“清查运动”影响,没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但是,就是这批没上大学的知青,无论是返城,还是继续留在北大荒农场,后来都很有作为。回上海的四位知青先后创办并担任了很有影响的《上海教育报》、《上海家庭教育报》主编、副主编,担任了《文汇报》“文艺天地”栏目主编等;留在北大荒农场的几位先后担任了农场的场长、副场长、农垦总局的处长,著名的北大荒农业股份上市公司,就是他们手里创办的。另外,回到江、浙农村老家的几位,后来也都担任了县级中学校长、县文化局、教育局局长等。虽然,他们并没有大学学历、文凭,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上发挥才干。

  有人会说,文学、艺术类人才,上山下乡知青中不少,但是科技类人才不多。其实不然。这里也有实例。1963年9月江苏省镇江市近400名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号召奔赴地处苏北的白马湖农场,分在四个中队。农村的贫穷落后激发了这批青年人学习农业科技的强烈愿望。为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其中100多人参加了江苏农业函授大学,边劳动,边学习,带着问题学习,为解决问题研究,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在引进良种、推行先进生产技术等方面成为农场科学种田的先行者。最有说服力的是,仅仅一、二年时间,这四个中队就涌现出一批科技人才:由一中队组建的良种站,成功繁育和纯化水稻优良品种,将农场建成了国家级水稻良种基地。1965年由三中队种植的“农垦58”水稻,单季亩产达814.8斤,超《农业发展纲要》指标,获江苏省农业先进单位称号,省长亲自颁奖。更令人骄傲的是四中队水稻试验亩产超千斤,团支部书记张勤1965年出席了全国水稻高产经验交流会,受到了周总理接见表彰。  

5.jpg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遍及全国农村的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名基层会计、统计、出纳、医生、教员、技术员、驾驶员、科普员、土记者、土编辑、土作家、土诗人、土演员比比皆是。文学创作、艺术表演、各级管理人员,都是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知青们在干中学、学中干,迅速成长起来的。如果按旧的常规,这么多数量人员的培养教育需要经历多少大学、中专、技校的培养教育!这几千万青年人的培养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有那么多大、中专院校吗?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有36名是有知青经历的。在国家重要的“985科技发展计划”中70%的学术带头人就是当年的下乡知青、正是被一些精英们所看不起的“工农兵学员”。

  科学的特殊性决定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决定了学习的系统性。我们并不反对学习的系统性,尤其是基础教育的系统性。但是,学习的系统性,并不排除学习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而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将其割裂、对立起来。上山下乡对多快好省地培养中国特色的实用型人才是一个巨大的促进,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极其有益的探索和启发,其深刻影响和深远意义,还将在以后数十年、数百年内不断地反复地体现出来,我们坚信。  

6.jpg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培养、造就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校

  作为开国领袖、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在各方面比任何人都站得高、看得远。建国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标,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特别是鉴于六十年代苏联发生的变化,面对美国等西方集团将“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党的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的阴谋,党和毛泽东同志对新中国的教育、对社会主义国家所需人才的培养思考得更长远、认识得更深刻。

  培养数十个、数百、甚至上千个杰出人才并不难;但要培养造就千百万杰出人才就难了;特别是要培养、造就千百万忠诚于人民事业、灵魂高尚、敢于担当、善于创新、无私奉献、永远奋斗的各条战线的杰出人才就更是难上加难了。然而,毛泽东同志做到了。上山下乡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人才,特别是培养造就了千百万既忠诚于人民利益,又务实肯干、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与时俱进的杰出人才干部队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完全不懂得毛泽东同志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真正含意,甚至胡说什么:“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革的产物,既然文革要彻底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也要彻底否定。”

  其实,全面回顾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深入研究毛泽东同志对干部、对人才教育培养的要求,可以明确看到,所谓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首先是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次是能够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第四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借用当今民间“草根”的说法,就是“接地气、敢担当、肯奉献、能创新”这四点。从这个标准上说,毛泽东同志当年培养千百万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宏伟战略任务今天是完全实现了。正是由于上山下乡,数千万知青来到中国的贫穷农村、偏僻边疆,在完全不知底数、毫无外来救助的残酷环境下,经风雨,见世面,学游泳,会生存。正是由于这种长期基层、艰苦环境的历练摔打,知青一代才真正了解了基层,懂得了国情,与父老乡亲、与劳动群众结下了“心心相印”、“休戚与共”的深厚感情,才有了立志人民,献身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经过一次次锻炼、考验,摒弃了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和条条框框束缚,成为“接地气、肯务实、敢担当、能创新”的一代,成了忠诚于人民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全国各地的数千万回城知青,一次次顾全大局,一次次做出牺牲,“下岗就下岗,转轨就转轨,再就业就再就业”,成了改革开放大业的铺路石、垫脚土,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忠诚实践者。人们不仅可以从中共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中有知青经历的成员中,更可以从全国上下、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各个单位的骨干队伍中,以及社会上极大多数最能吃苦、最肯奉献的人群中看出上山下乡对培养人、造就人的伟大作用和深远意义。  

7.jpg

  最有说服力的是知青一代本身的集体的感悟和评价。2013年3月,黑龙江知青博物馆来上海图书馆举办巡展。上海《解放日报》、神州市场调查公司在知青展馆内外对当年下乡各地的600位老知青进行了问卷调查,这里不妨摘抄几段结论:

  极端困苦的生活,极度原始的劳作,极其可怜的收获也使知青反思。知青卜大华于1968年去陕北插队,他说,“到了陕北,我第一次发现,中国还有这么落后、贫穷的地方!那些曾为革命洒过鲜血的老红军、老农民,仍在吃糠咽菜,看到这些,我流下眼泪!这是我用自己的头脑思索后得出的结论。”从这层意义上说,知青的艰苦岁月也是思想解放的萌芽。在本次调查中,有75%的受访者认为知青经历让自己接触到了人民大众,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国家的现状。

  当问及对知青经历的整体看法时,50.5%的受访者选择了“辩证对待”;22%的受访者认为这段经历值得肯定;仅有9.2%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知青经历应该否定。

  进入新时期,知青们花费了更多的努力追赶时代步伐。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取得了令人敬佩的成就,成长为社会的中坚。知青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走出了青年时代的狂热,走向成熟和理智。本次调查中,认同知青经历“丰富了人生经历,加深对生活的思考”的占了81.8%;认为知青经历对自己事业有所帮助的占了88.1%。

  更有说服力的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成功。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事业,没有千百万人的坚定拥护、积极投入、付出牺牲,是不可能这么顺利、这么成功的。知青一代更多的是树立了甘愿奉献、不图报酬的“长子意识”,养成了“关心国家、顾全大局”的责任奉献精神。上山下乡奉献青春,改革开放拼搏创新,退休下来再献激情。

  古今中外,世界上还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专家、学者,更没有一个政治领袖,能够像毛泽东同志这样提出培养“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标准,这五条标准,既伟大又平凡、既普通又高尚,并非不切实际、高不可攀,经过努力是人人能够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同志还是一个伟大的杰出的教育家。毛泽东同志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数千万知青的成长史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教育学、人才学的经验宝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发展、对世界的未来及未来人类培养走向的启示和贡献,无论如何评价都不为过高。  

8.jpg

  四、结论

  进入21世纪,世界跨进了“知识爆炸”“科技创新”“全球一体”的新时代,作为加快走向世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面临着“百年未遇之大变局”,承担着培养、造就数量更多、质量更高、不仅要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而且要全心全意为世界各国人民服务的“接地气、敢担当、肯奉献、能创新”的新型优秀人才、骨干的培养教育任务。在这样的崭新形势、伟大任务面前,我们更要自觉、深入地学习、深刻领会毛泽东《实践论》,坚持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原理,加速并确保亿万数量优秀人才的培养教育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14:22 , Processed in 0.018284 second(s), 11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