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九讲)

2021-12-5 00:44|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28866| 评论: 0|原作者: 马列游侠

摘要: 我们从最普通的两个问题入手,来了解这场持续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史。一是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端于棉纺织业,而不是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或者其他行业?二是为什么会爆发于英国,而不是此前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印度,或其他国家和地区?

第九讲:英国资产阶级伟大的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这是《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变所做的感慨!

 

我们今天这一讲,就是要辩证地历史地考察这段历史,以便深刻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的真正含义。既不因夸大科技力量而以为西方资产阶级法力无边,也不应像满清统治者那样“只识弯弓射大雕”而轻视历史的方向,致使中国落后西方数百年。

 

我们从最普通的两个问题入手,来了解这场持续大约一个世纪的工业革命史。一是工业革命为什么会发端于棉纺织业,而不是英国的民族工业毛纺织业,或者其他行业?二是为什么会爆发于英国,而不是此前棉纺织业最发达的印度,或其他国家和地区?

 

一、概述

工业革命以机器的出现为标志大约开始于十八世纪中叶,以机器制造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出现为标志到十九世纪中叶结束,前后经历了一个世纪。作为革命,它有两个显著的标志,一是蒸汽动力及机器制造和应用的出现;二是在生产方式上以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

 

在史学界,人们通常把一位纺纱工1765年发明的珍妮纺纱机看作为工业革命爆发的起点。这台木质机器今天看似简单,它却是人类迈向工业文明的一大步,蕴含着特别的意义。

 

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往往是通过所使用的工具作为衡量标准的,人们也由此把人类社会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等等。而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却不是如一把锤子、斧子、剪刀那样的单纯的工具,它是一部由工具机(作业机)、传动机和动力机组合而成的机器。由一把工具到一台机器,动力由人力、畜力、自然力(水力和风力等)到蒸汽力,标志着人类进入到了蒸汽机时代。

 

正如马克思所讲的:“机器的这一部分——工具机,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起点。在今天,每当手工业或工场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时,工具机也还是起点。”(《资本论》第一卷1954年版第450页)

 

水力甚至蒸汽力作为动力驱动的例子,在工业革命前就有之。早在希腊化时代的埃及,蒸汽动力就被应用于开关庙宇的大门;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前,蒸汽动力就被应用于抽取矿井中的积水。驱动一艘轮船、一列火车,驱动一个产业,直至驱动整个人类社会,则是从驱动一台机器开始的,这台机器的始祖就是珍妮纺织机。

 

1765年发明的珍妮纺织机,起初使锭子增加到八个,后来又增加到数十个,甚至上百个,使得纺纱效率提高了近百倍,但它还是靠人力驱动的手摇纺纱机。四年后理发师阿克莱特与一位钟表匠合作发明了依靠水力驱动的水力纺纱机,功效比此前又提高了四十倍。1771年阿克莱特在英国曼彻斯特建立了第一家棉织厂,这成为人类生产方式告别手工工场的标志,阿克莱特也被誉为“近代工厂之父”。

 

然而,依靠水力作为驱动力,工厂必须建在河流旁边,且受地域、季节、河流落差和流量的制约。因此,最具有革命意义的动力来源,是1776年瓦特制造出了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机器配置了热动力,可谓是如虎添翼。到了19世纪初它就把棉纺织业机械化了,其后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英国人史蒂芬逊发明了用瓦特蒸汽机作动力的火车等等。“蒸汽机时代”便真正来到了。

 

蒸汽机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其意义在于,结束了人类长期依赖于人力、畜力和自然力的限制,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煤炭乃至后来的石油天然气被大量采掘出来。其次,不仅是制造铁制棉纺机和蒸汽机本身的需要,随后发展起来的机器制造机器业(重工业)更要求增加铁、钢和煤的供应量,这又推动了采掘业和冶金工业的大发展,进而又促进了轮船和火车等运输业的大发展。这一切井喷式的发明创造,像是被法术呼唤出来的一样,令世人瞠目结舌。

 

二、工业革命开始于英国棉纺织业

 

近现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在大多数国家都是从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轻工业起步的,而纺织工业又被称为“世界上一切工业的摇篮”。在英国,它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接着的机器制造的机械化即纺织机械的制造业,也是从这一部门首先开始的。

 

毛纺织业是英国最发达的传统民族工业,但机器的使用却是在棉纺织业中开始的。这首先是因为毛纺织业在当时还存在着行会制度(有严密细致的章程,对外实行垄断等),还存在着限制工业发展的政府法规;相反,棉纺织业是新兴的行业,并且散布在农村,因此受束缚较少。

 

其次,需求决定供给。英国公众喜爱的棉纺织品起初都是从东方印度进口的,因为物美价廉而冲击了英国传统的毛纺织品,强大的毛纺行业于是在1700年敦促政府出台法律禁止了棉布和棉纺织品的进口,但却没有禁止英国本土制造棉布,更不可能禁止人们的真正需求,这就给了棉纺织业大发展的机会。尤其是到十八世纪下半期,随着大西洋三角贸易的扩大,英国对北美洲的殖民,一方面扩大了棉纺织品的销路,另一方面有北美棉花种植园源源不断的原材料作保障,丰厚的利润不但使得英国政府取消了此前关于棉布的禁令,同时还设置了许多奖项鼓励提高棉织品产量的发明。到了1830年,一系列此类发明已经使纺织业完全机械化了。

 

第三,在劳动力充沛的条件下(圈地运动为当时的英国创造了这一条件),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资金周转快是棉纺织行业的又一显著特征。这无需赘言,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以发展纺织(制衣)业实现城市化和充分就业,正是基于纺织(包括制衣)行业的这一特点。

 

第四,气候炎热干燥,棉、麻便不能使用机器快速纺纱。而英国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叫兰开夏郡,这里气候温和湿润,棉纱不易断裂,为棉纺织业机械化提供了保证。就像中国近代的纺织业,只能从南通、苏州等气候适宜的地方兴起一样。棉、麻等天然纤维,在干燥时断裂强度低,随着湿度(回潮率)的上升,强度上升。如果没有一种高湿度的空气环境,纺纱织布的“飞梭”飞得越快,纱线断头率就会越高,生产就越法难以进行。可见,棉、麻的这种自然属性决定了,并不是将手工纺织变成机器纺织,纺织行业就能腾飞。中国的新疆、非洲的埃及都以盛产地球上最优质的长绒棉而著称世界,只因气候炎热干燥而不能成为纺织品生产基地。在这些地方,手工业纺织可以生存,机器生产(如果没有空调)则根本无法进行。

 

最后,棉纺织业能够率先机械化并进行大批量生产,较之麻、丝、毛等物料而言,棉纤维有着独特的优势。第一,无论地处热带还是寒冷地带,穿着棉织物均适宜,所以能够畅销全世界;第二,棉的加工性能比当时的任何天然纤维都好;第三,原棉的生长周期短、来源广,不像丝、毛,大批量生产其原料不易得到保障;第四,棉的原料是天然纤维中最便宜的。尽管粗亚麻比原棉便宜,但原麻经过脱胶、煮练、漂白等工序加工成为可用于纺织材料的麻纤维后则昂贵得多,蚕丝和毛则更不用说了;第五,棉的可染性能是最好的,染出的颜色既艳丽又美观,而且均匀不易出色花;而毛织物的可染性差,毛织物的色彩总是显得萎暗。

 

由上可见,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工业开始是有其必然性的。

 

三、工业革命为何会爆发在英国而不是印度或中国

 

印度素有“棉织品之乡”的称誉,在被英国殖民前,印度几乎每一家农户都以纺纱织布为家庭副业,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印度出现了分布全国各地的棉织业中心。印度棉织品向来都是以其高超、精巧的手工制作誉满全球。在十九世纪之前的近两千年中,印度的棉纺织品,类似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远销于南洋各国、非洲东海岸、近东、俄国和西欧。

 

在地理大发现后,由于贸易量的激增,印度的棉纺织品在东西方贸易中逐渐由奢侈品向大宗商品过渡。同期,英国手工生产的棉纺织品无论在外观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和印度手工生产的精美棉织品相比。随着英国海外扩张势力的增强,荷兰、法国等国东印度公司的势力逐步被排挤,英印贸易便占据主导地位,棉织品贸易的比重也随之上升。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在印度对英国的出口额中,棉织品的比重跃居首位,并一直保持在占总额的2/3左右。

 

显然到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从国际棉织品贸易中认识到了超越印度,掌控棉纺织业的重要性。正如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讲的,“先在英格兰发生,很快就席卷整个欧洲的棉纺织革命,事实上首先是对印度工业的模仿,然后作为一种报复,赶上并超过印度”。而要把印度棉织品挤出英国国内市场,进而挤出欧洲市场乃至全球市场,就要使英国棉织品与印度棉织品质量相当且价格低廉。

 

这在当时是有困难的。因为首先,印度是棉纺织品生产的传统大国,技术优良,劳动力低廉,无人匹敌;其次就英国与印度的国力和人口相比,差距悬殊。据统计,即便到了1820年,英国自身的经济产值也不过360亿美元,而印度的经济产值为1100亿美元,是英国的三倍多。同年,英国的人口为2100万,而印度的人口高达2亿1000万,是英国的十倍。

 

因此,英国人只能发挥自己在科学技术以及政治经济制度上的优势,以技术革新为纺纱和织布提速,提高产品质量。事实上,直到1775年至1780年间水力纺纱机和缪尔纺纱机问世,英国才能纺出与印度棉纱一样纤细而结实的棉纱用于制造纯棉织物。然而问题并没有就此截止——如果仅仅是木质机器的出现和水力作为动力增加了纺织品的品质和生产的速度,没有蒸汽机的问世,工业革命就缺少了核心的动力。

 

如果说至今深刻影响世界的三大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其中的某一场革命发生在某个国家或区域具有特殊的或者偶然的因素的话,那么,它们同时发生在同一个国家或区域,就不能不说其中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了。

 

中国明代人宋应星(1587-1666)曾著有一部总结了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科学技术的书籍,叫《天工开物》。书中记载了涉及机械、陶瓷、纸张、兵器、火药、染色、纺织、采煤等多方面技术成就。比如煤矿开采中如何排除有毒瓦斯、如何制造提花织布机等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然而就是这样一部书籍,而且是中国唯一的一部科技图书,却被乾隆王朝销毁了。封杀它的理由竟然如此荒谬,只因其哥哥的著作中有反清思想。

 

在这样的国度里能发生工业革命吗?当然不能!尽管乾隆十五年(1750)时中国的工业产值是法国的8.2倍,英国的17.3倍(见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保罗·肯尼迪著《大国的兴衰》)。当英国资产阶级在进行政治革命的时候(1640-1688),中华大地却被吊着长长辫子的满清奴隶主所蹂躏,更遑论有什么科学和民主了。

 

15世纪前后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的近代自然科学,到了17世纪以后,它的中心已转移到了英国。在英国,不仅拥有科学巨人牛顿创造的经典力学、波义耳的气体定律、布莱克的热学,而且英国社会对应用科学和技术普遍比较重视。通俗杂志上经常发表的各种科学知识和发明创造,刺激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些都预示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的到来。

 

实际上,英国工业革命分为两个阶段——在具有科学原理的蒸汽机发明之前,主要是靠实践经验的积累进行发明与创造的阶段,发明者多半是工人、木匠等等能工巧匠,较少依靠科学原理;而蒸汽机的发明所依据的是物理学的原理,后来将其运用到生产上,解决动力问题,则需要科学原理作指导。因此,它将工业革命带进了第二阶段,即科学技术的阶段。正是在这个阶段,工业革命由棉纺织业扩展到了其他行业,出现了更加广泛的机械化进程。

 

毋庸置疑,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文艺复兴运动究其实质,就是科学和工匠精神(雕塑、绘画等等)的勃兴;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扩张不但得益于科学的指导(天文地理数学等知识),同样也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16世纪和17世纪三位科学巨匠——哥白尼、伽利略和牛顿正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没有物理学和数学知识,我们很难想象瓦特能够发明和改造蒸汽机;19世纪前半叶进步最显著的一门科学是化学,其原因就在于化学与纺织业的密切相关性。在《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正是科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科学家与工匠的结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大大促进了科学在西方世界的空前繁荣。这一结论在瓦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证明。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打造石器、冶炼金属,制作青铜器、打造铁器、制作陶器等等这样的人,无疑都是他那个时代的能工巧匠。即便是在这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初期,一些技术革新仍然是由工匠们完成的。比如织布中的“飞梭”发明人约翰·凯伊就是钟表匠,珍妮纺纱机的发明人哈格里夫斯就是一名纺纱工匠,水力纺纱机的发明人阿克莱特是一位兼做假发的理发师,骡机的发明人克朗普顿也是个纺织工匠。事实上,欧洲手工业的发达程度,我们可以从钟表匠身上窥一斑而知全豹。比如枪支等火器的发明或改造,就常有钟表匠的身影。因此说,西欧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一个工匠队伍,也是促成这次工业革命不可或缺的因素。

 

考察工业革命之所以发生在英国的诸多因素中,除了科学革命、政治革命和商业革命等宏观因素外,还有一些微观的具体的因素也不能忽视。比如,英国拥有广大的倾销商品和攫取原材料的殖民地;拥有充沛的可用作投资于新兴工业的资本原始积累;集中了大批的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企业家人才;圈地运动和行会瓦解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流民;以及前文提到的一个工业化不可或缺的工匠队伍。

 

最后再考察一个英国所独有的因素——英国迅速崛起的采煤工业和冶炼工业。这个因素也许对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后期机器制造业的发展起到过不可估量的作用,并成为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直接原因。

 

十八世纪初,英国仍然沿用古法炼铁,即使用木炭冶炼,这导致英国的林业资源几乎被耗尽。而英国原本是一个森林茂密的国家,据统计,11世纪英国只有不到20%的土地是可耕地,其中一半左右是牧场或草场,其余80%是森林、沼泽、水潭或荒地。的影响,受毛纺织业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圈地运动而影响,到了17世纪末(1696年),英国的耕地、牧场和草地的面积占比达到了约54%100年后到18世纪末,英国的森林覆盖率就只有5% -10%了。

 

1709年,亚伯拉罕达尔比发明了用煤制作焦炭、再以焦炭为燃料的高炉炼铁法。因此,英国早就开始用煤来做燃料冶炼铁。但是,当时英国的煤矿常常被地下水淹没,因而煤炭产量很低。为了抽取地下水,1712年托马斯·纽科门研制成功了蒸汽机,功率为5.5马力,但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仅适用于煤矿等燃料充足的地方。后来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并做出两大贡献:一是汽缸外添置一个冷凝器,这样既有利于降低冷却温度,又有利于保持汽缸的温度,从而节省燃料70%,热效率从1%提高到3%;二是将活塞的上下移动通过曲轴或齿轮变成圆周运动。

 


1776年瓦特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出现之后,到1800年,近50%的蒸汽机用于煤炭采掘,且主要应用于矿井中的抽排水作业;纺织业使用了总蒸汽机数的21%;食品加工业使用了总数的5%。但在这些产业领域中,蒸汽动力也仅是水车动力的辅助动力。可见,起初瓦特蒸汽机主要用于矿井抽水,在其他生产领域中的应用并不广泛。

 

蒸汽机的改进提高了抽取地下水的效率,促进了煤产量的增加。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英国每年大约生产1000万吨煤,而法国则仅能生产70万吨煤,差距悬殊;煤产量的增加促进了炼铁工业的发展,1780年英国的铁产量还只有法国的1/3,到1840年,英国的铁产量就成为法国的3倍多。随着炼铁工业的发展,英国的机械工业不断取得进步,特别是蒸汽机不断地推广到各个工业部门。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工业已经普遍使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英国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蒸汽机、采煤业和冶铁业这种相互关联性正如《新全球史》作者杰里·本特利所指出的:“如果没有采煤的简易手段,当时的经济就不可能支持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而这两项产业在英国工业化进程中至关重要。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是独一无二的”

 

因此,如果说纺织技术是点燃了工业革命的火炬,那么蒸汽机的出现才使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由蒸汽机引发的一场动力革命给人们增添了无穷力量。恩格斯说:“分工、水力,特别是蒸汽力的利用,机器的应用,这就是从18世纪中叶起工业用来摇撼世界基础的三个伟大杠杆。”

 

这其中的内在联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讲得很清楚:分工的发生将使得生产活动的专业化水平得以上升;专业化水平的上升,则创造了供给与需求,于是,刺激了贸易的扩大。供给与需求的增加,则意味着市场容量的扩大;而市场的扩大,将进一步促进专业化与分工水平的发展。这种分工与市场贸易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正是《国富论》中的重要思想。

4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5 04:58 , Processed in 0.013591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