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经 济 查看内容

中国经济何时将被美国反超?(二)

2022-1-4 05:03|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75918| 评论: 5|原作者: 远航一号

摘要: 中国经济总量要不被美国反超,中国经济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必须在2045年以前保持在美国的26%以上、在2100年以前达到美国的71%以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在2045年以前保持在美国的28%以上、在2100年以前达到美国的63%以上。

中国经济何时将被美国反超?(二)

 

    上一篇文章说到,中国的官方经济增长率很可能大大高估了中国经济实际的增长速度。按照中国官方的经济统计数据,1991-200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10.4%2001-201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10.6%2011-2018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7.5%;在1991-2018年的整个28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6%

    如果按照麦迪逊项目的数据,1991-200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5.8%2001-2010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8.0%2011-2018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4.4%;在1991-2018年的整个28年中,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6.2%。这些增长率仍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或比较高的增长率,但不像官方增长率那样脱离实际。

    将麦迪逊项目计算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与官方的中国经济增长率相比较,可以算出:在1991-2018年的整个时期,官方经济增长率平均高估了3.4个百分点;其中,1991-2000年,官方增长率高估了4.6个百分点;2001-2010年,官方增长率高估了2.6个百分点;2011-2018年,官方增长率高估了3.1个百分点。

    2019年和2020年,按照官方经济统计数据,中国经济分别增长了5.9%2.3%。如果将这两年的官方经济增长率分别向下调低3个百分点,那么,2019年中国经济真实的经济增长率大约是2.9%2020年中国经济实际上负增长0.7%2020年是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年。这样,在2020年,实际上中国经济和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一样,也经历了衰退。

    按照上述调整后的增长率推算,2020年,按购买力平级计算,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1.04倍。所以,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已经超过美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按照市场汇率计算,202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为美国的70%。所以,中国经济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相对规模(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约为中国经济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相对规模的三分之二。这就意味着,如果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实际汇率保持不变,未来只有当中国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1.5倍时,中国经济总量按照市场汇率计算才会超过美国。

    货币汇率受到许多短期因素变化的影响;要计算实际汇率,除了要知道名义汇率,还需要比较中、美两国各自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笔者主要关注中、美两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比较。但通过以上的介绍,读者也可以有一个粗略的印象。那就是,如果未来中国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达到或超过了美国经济总量的1.5倍,那么,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也应该会超过美国。反之,如果未来中国经济总量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达不到美国经济总量的1.5倍,那么,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将难以超过美国,或者即使短暂超过了,也会很快被反超。

    中国和美国各自未来的经济总量将由哪些因素决定呢?即使没有学过经济学的读者,大概也能够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总产值等于这个国家的就业人员总数乘以这个国家的平均的劳动生产率。下面咱们就先来比较一下中、美两国各自的劳动力队伍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

    下面第一个图比较了中、美两国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的实际就业人数以及2000年至2100年期间实际的以及联合国人口部门所预测的最佳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即25岁至59岁人口)。根据中、美两国目前各自的生育率状况,对中国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预测采用的是联合国人口部门的低生育率情景;对美国未来劳动年龄人口的预测,采用的是联合国的中等生育率情景。

 

 

    如上图所示,一个国家的25岁至59岁人口可以基本决定这个国家的就业人员规模。美国在2000年至2020年期间的就业人员总数几乎与25岁至59岁人口完全一致;中国近年来的就业人员总数也基本相当于25岁至59岁人口。在2015年以前,中国的就业人员总数显著高于25岁至59岁人口,可能是由于中国有大量人口在25岁以前尚未接受高等教育就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目前,中国在就业人员总规模方面仍然保持着对美国的巨大优势。2020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大约相当于美国的5.1倍。中国在就业人员规模方面的优势刚好被美国在平均劳动生产率方面同等倍数的优势所抵消,所以现在中国经济的总量刚刚超过美国。

    未来两国的就业人员规模将主要由各自的最佳劳动年龄人口决定。从2020年至2045年,中国的25岁至59岁人口将相对缓慢下降,从7.65亿减少到6.32亿,平均每年减少530万。这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由过去已经出生的人口数量所决定的,已经绝对无法改变了。在此期间,美国的25岁至59岁人口将从1.51亿增加到1.65亿。这样,到2045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相对于美国的倍数将下降到3.8倍。就是说,到2045年时,中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需要保持在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26%以上,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总量(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大于美国。

    如果中国保持目前的低生育率状态,2045年以后,中国25岁至59岁人口将加速下降。从2045年至2100年,中国的25岁至59岁人口将从6.32亿减少到2.38亿,平均每年减少720万。这部分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是由现在与将来的出生率所决定的,理论上还可以加以改变。但是,在中国资本主义超长劳动时间、超高劳动强度的剥削压迫下,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普遍开展“躺平”斗争。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即使中国资产阶级愿意拿出一些小恩小惠,劳动群众普遍不生、少生的状况也很难改变,更不必说吝啬刻薄又胸无大志的中国资产阶级连小恩小惠也不愿意拿出来。

    在此期间,美国的25岁至59岁人口将从1.65亿进一步增加到1.75亿。这样,到2100年,中国就业人员总数相对于美国的倍数将下降到只有1.4倍。就是说,到那时,中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必须要达到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的71%以上,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总量继续大于美国。

    再来看一下中、美两国总人口未来变化的情况。下面的第二个图比较了中、美两国在2000年至2100年期间实际的以及联合国人口部门所预测的总人口数。

 

 

            如上图所示,中国的总人口将从现在的14亿减少到2045年的13.4亿,美国的总人口将从2020年的3.3亿增加到2045年的3.7亿。中国总人口相对于美国总人口的倍数将从现在的4.2倍减少到2045年的3.6倍。这就是说,到2045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保持在美国的28%以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总量大于美国。

    2045年以后,中国人口将加速下降。到2100年,中国的总人口将减少到6.8亿,美国的总人口将增加到4.3亿;中国总人口相对于美国总人口的倍数将减少到1.6倍。这就是说,到2100年,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要保持在美国的63%以上,才能保证中国的经济总量继续大于美国。

    以上分析表明,除非两国未来的人口变化趋势发生重大的改变,那么,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要不被美国反超,中国经济平均的劳动生产率必须在2045年以前保持在美国的26%以上、在2100年以前达到美国的71%以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必须在2045年以前保持在美国的28%以上、在2100年以前达到美国的63%以上。

    那么,在本世纪末以前,中国经济平均的劳动生产率能够达到美国的71%以上、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够达到美国的63%以上吗?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先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基本运动规律以及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考察一下这个问题。

 

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水边 2022-1-4 13:03
粗略的说,现在中国劳动生产率是美国的20%(且不论这里的帝国主义租),如果要到2045提高到26%,不算是一个特别难的任务,在这之后人口加速减少,就会是个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中国资产阶级开始引入外来工人或者减轻剥削,可能可以进一步缓解一部分状况。但是正如文中说的,中国资产阶级连这点恩惠也不会拿出来的
引用 远航一号 2022-1-4 11:27
激活: 美国人为什么还会生,我以为老龄化是全世界的问题呢
也没有生太多,未来只是缓慢人口增长

与美国人口结构有一定关系:拉丁裔生育率高

白人平均生育率低,但时不时也会看到一些白人家庭有三个、四个、五个孩子成群结队的出来。
引用 激活 2022-1-4 09:25
美国人为什么还会生,我以为老龄化是全世界的问题呢
引用 远航一号 2022-1-4 08:02
隐秘战线: 这一系列的分析文章,将毫无疑问地将小粉红们的“强国梦”无情敲碎!
哈哈 这就是我们的阳谋!
引用 隐秘战线 2022-1-4 07:48
这一系列的分析文章,将毫无疑问地将小粉红们的“强国梦”无情敲碎!

查看全部评论(5)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3-29 09:20 , Processed in 0.014289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