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一章)

2023-5-16 04:01|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3788| 评论: 3|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李晓鹏是民族主义学者中的一个异类,他并不拘泥于证明中华文明的优越性,而是很大程度上借用了阶级分析史观,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儒家士大夫、农民的关系。他颇有见地地提出了在某些具体历史条件下,皇权与农民之间存在较大共同利益的观点。他对宋明理学的诸多批评,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集团僭称道统残害黎民的观点也值得大家思考。 ... ... ... ... ... ...

 

井冈山卫士注:

 

从今天起,本站将长期连载李晓鹏所著的《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一书。


李晓鹏是中国民族主义学者中的一个异类,他并不拘泥于抽象地讨论中华文明的“优越性”,去给当局的“三个自信”背书,而是很大程度上借用了阶级分析史观,阐述了中国历史上皇权——儒家士大夫——农民的关系。他颇有见地地提出了在某些具体历史条件下,皇权与农民之间存在较大共同利益的观点。同时,他对宋明理学的诸多批评,尤其是对于士大夫集团僭称道统残害黎民的讨论也值得大家思考和借鉴。

 

过去本网曾经推荐过李晓鹏的《晚清六十年的革命与改良》一书(链接在此:http://www.redchinacn.net/portal.php?mod=view&aid=48615)。《晚清》一书格局宏大,堪称是当代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也值得一读。

 

当然,李晓鹏并非马列主义者,许多观点未必正确,其对一带一路的吹捧可以反映一些民族主义者的“美好”愿望,其对“中央集权”的态度也反映着民族主义者澄清宇内的政治理想和其依附于资产阶级这一事实的冲突。此外,李晓鹏所用史料也未必完全可信。大家在阅读中需要自我辨别。有些插图难以获取,但是不影响阅读。

 

第一章 抗美援朝

一、立国之战

二、千年变局

三、海权崛起

四、陆海对决

五、中共的逆袭

 

第二章 农耕中国

一、跛脚巨人

二、农耕中国

三、大河文明

四、 天佑中华

五、帝制时代

六、“走封派”

七、魏晋风度

八、杨坚复辟

九、科举革命

 

第三章 帝国宿命

一、盛极而衰

二、黄巢起义

三、苟且偷生

四、大元进士

 

第四章 布衣天子

一、另类“暴君”

二、反腐风暴

三、发动群众

四、官不聊生

五、山头之争

六、“坑爹”事件

七、孤注一掷

八、血流成河

 

第五章 布衣天子(下)

一、监察独立

二、《逆臣录》

三、反腐疑云

四、分封之弊

五、东厂太监

六、洪武之治

 

第六章 大明盛世

一、远迈汉唐

二、天子戍边

 

第七章 成化中兴

一、烽烟四起

二、荆襄平乱

三、编户齐民

四、政通人和

五、专家治国

六、储君之路

七、鸟尽弓藏

 

第八章 太监汪直

一、厂公年幼

二、西厂有“罪”

三、反戈一击

四、狠心治国

五、思想僵化

六、成化犁庭:屠灭建州女真

七、奇袭威宁海

八、帝国铁骑:冶金技术与中原王朝的盛衰

九、英雄末路:汪直获罪与明宪宗晚年怠政

 

第九章 儒家圣君

一、尧舜之君:弘治皇帝的人生理想及其破灭

二、以德治水:弘治年间治理黄河的教训

三、以德制夷:蒙古入贡与王越之死

四、叶淇变法:政商结盟与“开中法”的废弃

五、千年一问:财富都去哪儿了?

六、党争误国:开拓西洋与征讨越南的搁浅

七、清理门户:文官精英利益集团化的再加强

八、虞台岭之败

 

第十章 治乱得失

一、三大“圣君”:汉文帝、宋仁宗和明孝宗的施政得失

二、儒家理想:人性中的善恶与政府治理的首要任务

三、武周革命:唐太宗与武则天的治国方略及其效果

四、雄猜之主:朱元璋、武则天、毛泽东和汉武帝的铁腕治吏及其效果

五、景武霸业:汉景帝与汉朝酷吏政治的发端

六、仁不秉政:“仁宣之治”与明朝衰落的开始

七、盛世基业:大繁荣的政治基础与潜在的危机

 

第一章 抗美援朝

 

一、立国之战

 

1949年,你们的毛泽东说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在我们日本无人相信。看看你们中国人,100多年来一个失败接一个失败,几千个外国入侵者、一两万个外国入侵者就可以直入你们首都杀人放火,你们就得割地赔款。毛泽东一句话中国人就站起来了?后来你们出兵朝鲜,把我吓一跳。你们把美国人从朝鲜半岛北面压到了南面,我才感觉中国与过去相比不一样了,看来毛泽东讲的话有些道理。”

 

这是一个日本教授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评论。日本在1949年已经被美国军事占领。但它还是看不起中国。它认为侵华战争失败是败给了美国、败给了苏联。如果没有苏联红军打垮了它的关东军、没有美国人丢了两颗原子弹,它不会输。

 

就在日本投降前一个月,国民党军队还连着丢了18座县城。最后一座县城是1945812日丢的。距离815号,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只有三天。日军差不多每天都在攻克国军防守的县城,然后,就突然宣布失败了、投降了。这样输给中国,他们当然不服。

 

实际上,不仅日本人这么看,其它国家的人也这么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苏联、英国这几个大国战胜了日本、德国。中国不过是被日本侵略了,被迫反抗。日本被美国和苏联打败了,中国才免于灭亡。就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中国站在了英国法国这一边,往欧洲派了一些劳工去做后勤。最后德国战败了,中国也就跟着被贴上了“战胜国”的标签,脸上多了一分荣耀。但不过是把被德国人霸占的地盘转给了日本,仍然摆脱不了被列强宰割的命运。这一次,又有什么区别呢?

 

1949年,中共宣布新中国成立。在外人看来,这跟1912年袁世凯宣布南北共和,1928年国民党宣布北伐胜利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是个形式,内部还是一团糟,列强该怎么欺负你还怎么欺负。一百多年积贫积弱,你毛泽东一句话,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

 

但是,历史的重复到此为止。中共不仅迅速结束了内战,而且在1950年“悍然”出兵朝鲜,击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这支军队以美军为主力,拥有最先进的军事装备,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派军参加了,比当年的“八国联军”强大的多。它看起来应该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然而竟然被刚刚建国一年的中共打败了。美国人输掉的不是一场战役,而是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换了三位主帅,各种战略战术都用上了,仍然无力回天,被中国军队从鸭绿江赶回了三八线[1]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日本人,还有世界上其它国家的人,才发现中国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所以说,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的立国战争,现在看起来,也可以称之为“中国崛起之战”。

 

[1]整个朝鲜战争是一场平局。战争开始于三八线,结束于三八线。但是中国军队进入朝鲜的时间是在战争爆发四个月以后,当时美军已经攻陷了朝鲜首都平壤,最前锋已经攻打到了鸭绿江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以后,把美军赶回了三八线。

 

因此,虽然朝鲜战争是平局,但抗美援朝战争则是一场无可争议的伟大胜利。

 

此外,就伤亡人数而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伤亡多于美军,大概是三比一到四比一的比例;但是,志愿军入朝以后,给整个联合国军造成的伤亡人数则大大超过了志愿军自身的伤亡。也就是说,我军给敌军造成的伤亡远远大于我军自身的伤亡,从人员伤亡来看,抗美援朝也是我方占优。

 

现在有些人只对比中国军队和美国军队伤亡人数,就认为抗美援朝并未获得胜利,这是有失偏颇的。

 

二、千年变局

 

抗美援朝胜利六十年后,中国提出了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称。一带,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从陆地上连接中国、中亚和欧洲的一个经济发展走廊,跟古代丝绸之路基本重合;一路,就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沿着中国南海,绕过中南半岛,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然后通过苏伊士运河穿过中东,最终到达欧洲的这么一条东西方海上交通路线。

 

中国制定这样一个战略,就是要让我们的经济影响力,沿着这两条线向外拓展。

 

一带,代表了陆权的扩张;一路,则代表了海权的扩张。

 

 

所谓陆权,就是一个国家的力量(包括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意识形态等)主要通过陆地交通来向外输送;所谓海权,就是国家力量通过海上交通来向外扩张。

 

朝鲜战争,是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陆权国家,在近代衰落以后,第一次主动出击,击败了海权强国,标志着传统中国的复兴;而“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在巩固了陆权优势的同时,开始海陆并进,向外输出自己的影响力,意味着中国将从一个数千年的陆权大国,转变成一个陆权与海权相结合的大国。

 

这个转型,中国是用了一百七十多年的时间才完成的。

 

1874年,中国已经连续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遭遇惨败。直隶总督李鸿章在给朝廷的《筹议海防折》中写道: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在李鸿章看来,中国历史上的国家安全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方向的亚欧大陆腹地;而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主要威胁开始来自东南沿海,帝国陆军难以抵抗,使得国家的安全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破这个局,李鸿章启动了中国近代国防体系的战略转型。他主张大力建设近代化的海军,把海面上舰队、海防炮台和陆军结合起来,建立一个海陆协同的国防体系,保卫中国的东南海疆。但是,由于内政的落后和腐朽,海军只不过买了一些外国的军舰,其它方面的改革没有跟上。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二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这样的失败表明,中国这种传统的陆权帝国要应对海权时代的挑战,仅仅增添一些军舰是无济于事的,必须从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军事组织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这个变革一直到毛泽东手里才真正实现,标志就是1950年至1953年的抗美援朝。

 

我们付出那么巨大的牺牲,换回来的就是彭德怀在战争结束后讲的这样一句话: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三、海权崛起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陆权大国,主要有中华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蒙古帝国、苏联、德国等;强大的海权国家,则有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美国、日本等;此外还有一些海权和陆权结合的的国家,如罗马帝国、法国等。

 

在古代历史上,陆权国家占据明显优势,中华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和蒙古帝国,都是盛极一时的超级大帝国。

 

14世纪开始,在欧洲西部、面向大西洋的地方,有一些国家,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在航海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开启了“大海航时代”:利用海上交通,到美洲、非洲、亚洲等地区开展贸易,然后进一步发展出近代化的海军力量和资本主义制度,掠夺资源、开拓殖民地。海权帝国跟资本主义制度一起,蓬勃的发展起来,并且逐步取得了相对于陆权帝国的优势。

 

过去数百年来,陆权强国在与海权强国的较量中全都失败了。其中固然有中国的抗日战争这种胜利,看起来是陆权击败了海权,但其实中国不过是在反侵略。真正强国之间的对抗,还鲜有陆权击败海权的先例。1939年苏联和日本的诺门坎战役可能算一个,但也只是一次小规模的战役,并非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真正大的战争,如1756-1763年的英法战争,纯海权强国英国击败了准陆权强国法国,夺去了它的大部分海外殖民地,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版图;1840年,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击败了世界上最后的一个古代陆权强国——中国;1904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了沙皇俄国。此后,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法国为主力的同盟国过击败了德国为核心的轴心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再度试图挑战英、法、美为代表国的海洋霸权,再一次失败……

 

在朝鲜战争以前,海权能够始终保持对陆权的优势,究其原因,主要有那么两条:

 

首先,就是技术的进步,使得海上交通的运输成本迅速下降,海权国家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来组织生产和发动战争。

 

在大海上航行,主要靠两种技术:第一是天文知识,第二是指南针。通过观察天上星星的位置,可以知道自己处在什么位置上;然后利用指南针,可以知道自己在朝着哪个方向前进。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才可能远洋航行,不然就会在海上迷路。在此之前,人类只能在靠近陆地的海域航行。欧洲文明也主要局限在地中海,而无法去探索大西洋、太平洋。

 

指南针是中国人发明的,对天文的观察则古埃及人做的比较多。总的来说,包括中国、埃及、两河流域国家(今天的中东地区)、印度在内的几大古代文明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创造出了星盘、等高仪、象限仪、日晷仪、天球仪等等观测天文的仪器,以及各种天文和数学知识。最后,这些知识在阿拉伯人手中(阿拉伯帝国所在的中东地区正好位于中国、埃及、印度几大古代文明的交汇处)得到了集大成式的发展。阿拉伯人在测绘、算术、几何、天文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至于我们今天用的从09的数字还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这些文明成就被传播到了欧洲。首先是在地中海地区、意大利附近,推动了航海技术的大发展,催生了像威尼斯这样一大批经济繁荣的城邦国家。但是地中海毕竟很小,应用有限。最后,还是欧洲西部的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这些国家,受益最大。它们利用这些技术开始了在大西洋上的航行,向西发现了美洲大陆,向东绕过非洲大陆,跟印度、中国直接建立起了商贸联系。

 

当这些国家可以在全世界配置和调动资源以后,就很快变得非常强大了。它们先是征服了美洲和非洲,因为那里的居民还处在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的阶段,很容易就被消灭了;然后征服了中东和印度,因为那里正处在国家四分五裂的状态,比较容易各个击破;最后再集中力量攻击中国,这里正处于一个大一统王朝的中期,实力相当强大。英国人从南非调兵,从本土派出舰队,从印度获得补给,集合各种资源来打击中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这种在全世界调动资源的能力,弥补了他们在国土面积、人口、资源方面的各种不足,获得对抗陆权大国的优势。

 

除了航海技术的进步以外,海权国家强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制度上的优越性。

 

在海上交通不那么发达的古代,传统的陆权强国经过长期的发展,其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都已经逐步走向僵化,拒绝革新。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中华帝国。新的资本主义制度只能从传统强国势力范围之外的“边缘地带”发展起来。

 

欧洲国家在历史上一直很落后。他们主要是吸收了阿拉伯帝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后,才开始变得文明起来。一直到在14世纪,欧洲都是很穷很落后的,几乎没有自己的文化,连宗教都是中东地区传过来的。他们甚至没有建立起像样的国家。同一时期的中国,宗教无权过问政治,地主只有经济权利,而政治权力由政府统一行使,这是很先进的国家管理模式。但欧洲的封建领主在其势力范围内享有司法行政的权力,如同土皇帝一般,只不过向国王表示臣服,类似于中国商周时期那种松散的部落联盟。同时,罗马教皇又享有某些超越国家的权力。总之,就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发育的很不完善,经济、政治、宗教的权力划分不清楚,处于蒙昧状态。

 

由于卫生和医疗条件极为糟糕,每隔几十年上百年,欧洲就会流行瘟疫,死亡从数百万人到上千万人不等。一旦出现瘟疫,人们就认为是巫术作怪,采用极为残酷的刑罚来处死许多被怀疑是巫婆的女性。14世纪之前的欧洲历史记载也极不可靠,诸如罗马帝国、查理大帝之类的故事,传说成分居多,其历史资料的可靠程度不会超过《三国演义》。从各个方面来看,其发育形态也就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夏商时期。

 

中国在13世纪的时候航海技术就已经很先进,南宋对外贸易最远的航线可以连接阿拉伯国家。1405开始的郑和下西洋行动,其舰队可以在印度洋上畅通无阻。但是,由于国内经济发达,统治阶级非常富裕,印度洋周边的热带丛林对中国实在没有什么吸引力。相反,欧洲那些国家穷的叮当响,连国王贵族也都很穷,东方的财富对他们来说太重要了,因此大力支持海外扩张,而且积极的利用这些财富来作为打击封建领主割据和对抗罗马教廷的资本。国家政权成为了支持海外扩张的强大后盾。

 

所以,西欧诸国在通过海上贸易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之后,新兴的资产阶级就很容易的突破了封建制度的约束——他们和国王贵族联合起来,消除了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同时,推行宗教改革,打破罗马教廷对《圣经》的解释权,建立起了君主专制的民族国家。他们大概用了一百到两百年的时间,政府组织形态从中国商周时期的水平进步到了中国秦朝时候的水平。

 

从这个时候起,西方走上了和中国不一样的发展道路。这些受商业资本支持的国家政权,没有像中国古代一样采取重视农业生产的政策取向,而是就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的政策,满足商贸活动的需求,利用海权在从全世界获取资源。商业活动繁荣起来之后,才有了城市的繁荣和传统手工业的专业化,又用了大概一百年的时间,达到了中国明朝时候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赶上中国了。

 

在此基础上,他们逐步发展出来了近代工业。被工业武装起来的资产阶级变得非常强大,最终连国王也推翻了,建立起来他们自己的民主政治。这又用了大概一百年左右的时间,

 

最后,总共用了三四百年的时间,西方国家走完了中国三千年的发展道路,并最终实现“弯道超车”。建立了先进的近代资本主义制度。

 

单纯的海权并不可怕,但是海权和新的资本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就非常可怕了。成功实现了经济制度转变的英国和法国,很快就战胜了传统的大航海帝国——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最终成为了海权时代的胜利者。

 

在明朝的时候,西班牙、葡萄牙就已经到达了中国澳门开始做贸易,但没有能力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

 

到了明朝末期,建立了商业资本主义制度的荷兰占领了台湾,但最后又被郑成功赶走了;

 

到了清朝,建立了工业资本主义制度英国和法国最终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一次,古老的中华帝国再也无力抗拒。

 

 

四、陆海对决

 

 

在《天朝的崩溃》这本书里面,茅海建先生详细分析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最主要的当然是清王朝在政治军事体制上的腐朽和落后。但这是个深层次的东西,在战场上直接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是两条,跟前面的分析可以对应起来。

 

第一条,是工业化带来的英军武器装备优势。

 

当时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拥有了庞大的钢铁和机械生产能力,用钢铁制造出巨大的轮船和先进的火炮。英军火炮的射程、威力和精度都是清军的好几倍。英军军舰可以在清军炮台的射程范围之外开炮,随意轰炸清军炮台,还能翻过山头炸到山背后的军事据点。所以这个仗是没法打的。

 

第二条,就是海权国家的物资运输优势。

 

在海权时代,海上物资运输和人员调动占有明显优势。英国从印度运输战争物资和军队,只要30天就能到达广州;而清王朝从四川调动军队前往广州,至少需要在路上走90天。18406月,英军从广州出发北上,先攻陷浙江定海,然后再北上炮轰天津,总共只用了35天。而第二年的1月,道光皇帝下旨增兵广州虎门,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用了四个月才集中完毕,开始在虎门向英军发动进攻。[1]

 

中国陆军的集中效率已经是很高了,鸦片战争之前十五年,1826年,西北地区的张格尔叛乱。六月份叛乱,道光皇帝下旨调集兵力围剿,到了十月份就集中完成开始发动攻势,基本上也是四个月。这个效率用来对付传统的来自西北地区的威胁是足够的,但是面对新兴的海洋帝国就不行了。

 

这个对比就可以看得出来,现代航海技术从成本上奠定了海权对陆权的优势。英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全世界范围内调集军舰、人员和物资来集中攻打广州,而在陆地上的中华帝国则必须花费三到五倍的时间来组织应对。

 

所以说,什么是陆权和海权之争?从一个比较简单直观的层面来说,就是比拼你利用陆地和海洋运输物资的能力哪个强。战争主要拼三点:武器、人员、物资消耗。运输成本更低的一方,就会在人员和物资上占据明显的优势。如果利用陆地可以快速的、大量的运输物资和军队,那么你就是陆权强国;如果海洋的运输效率更高,那么就可以战胜陆权。

 

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这种物资运输能力的决定作用更明显。双方交战的地点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中心在欧洲,要跨越半个欧亚大陆才能把军队和物资输送到战场。为了霸占中国的东北,它从1891年开始修建西伯利亚铁路,1904年即将通车。

 

日本当时也想霸占东北,那就必须战胜俄罗斯。当时日俄双方武器装备基本在同一水平上,但俄罗斯人口有1.4亿人口,而日本总人口只有四千多万人,相当于俄罗斯的 一个零头,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和自然资源也都是日本的很多倍。也就是说,俄罗斯的战争潜力远高于日本。如果等西伯利亚铁路修通,日本在远东地区就无法与俄罗斯争霸了。

 

因此,日本决定冒险一搏。19042月,在西伯利亚铁路还有最后100多公里就能修通的时候,日军偷袭了俄罗斯的远东舰队,取得制海权,然后开始集中全国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军队进攻东北地区的俄军要塞。

 

在这场战争中,决定成败的主要不是军事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主要就是拼消耗。日本人在伤亡方面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双方军队人数差不多,整个战争日军伤亡27万,俄军伤亡加被俘的也是27万),但是它掌握了制海权,后勤补给线短、成本低,消耗得起。俄军缺乏物资的补充,不管场面上占不占优势,弹药打完了也只能走人。

 

俄罗斯为了夺回制海权,阻断日本的海上物资通道,派遣它的波罗的海舰队先从北面绕过欧洲,再从西面绕过非洲大陆,然后向东穿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绕了半个地球,在海上走了220天来参战。结果可想而知:由于人员极为疲惫丧失警惕,在对马海峡被日本舰队偷袭,全军覆没。

 

这样,俄罗斯也就丧失了一切取胜的希望,被迫把大部分在东北的权益都让给了日本。这就又是一个海权国家利用海路物资运输优势战胜陆权强国的经典案例。

 

[1]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59页。

 

 

五、中共的逆袭

 

 

日俄战争结束后四十五年,朝鲜战争爆发。两场战争的地点非常接近,又是一场海权与陆权的对决。

 

在决定是否参战的时候,毛泽东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在朝鲜半岛,中国在后勤补给方面具有优势,可以拖住美军打持久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意识形态 2023-6-9 15:12
讲物质基础为发展动力讲得很通彻。但是用海权陆权为理论就不太认同。难道就是为了论证一带一路的英明决策?
引用 注视者 2023-6-5 16:31
感觉写朱元璋的那篇很有意思,期待更新
引用 wzh 2023-6-2 19:33
中世纪前欧洲历史不可靠?
气笑了

查看全部评论(3)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06:14 , Processed in 0.012390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