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红色春秋 查看内容

从黄河文明到一带一路(第一卷第二章)

2023-5-16 04:02| 发布者: 井冈山卫士| 查看: 3786| 评论: 0|原作者: 李晓鹏|来自: 转载

摘要: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第一是有“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 ... ... ...

第二章 农耕中国

一、跛脚巨人


实事求是的讲,朝鲜战争的胜利,并不全是中国的胜利,有很大一部分是苏联的胜利。

中国方面以极为高效的军事组织和后勤补给能力保障了战争的胜利,但那些现代化的战争物资,有很大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这些都来自于苏联的援助。没有这些武器弹药、飞机大炮,我们很难赢得这场战争。

那么,如果有一天苏联不支持我们了,甚至有一天跟苏联打起来了,我们怎么办?

由于朝鲜战争,中国已经世界被公认为一个大国。但是——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我们还只是一个政治上的大国,不是一个经济上、军事上的大国。所以我们这个大国,还是一个跛脚大国,只有政治这条腿,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走起路来是很容易摔跤的。

中国要从一个单纯政治上的大国,变成一个经济上、军事上的真正的大国,有一件事就必须要做,那就是工业化,要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

什么叫农业,什么叫工业?

农业,就是主动利用植物或者动物的生长机理,从大自然获得食物和其它消费品,比如种植水稻、小麦,饲养牛羊来吃,羊皮拿来做衣服,养蚕来织成丝绸等等。如果只是被动的去采摘树上的果实,或者捕猎野生的动物来吃,那就不是农业。

工业呢,就是直接从大自然取得物资来生产工具和消费品,不再通过培育植物或饲养动物的形式了,比如把地下的铁矿石冶炼成钢铁,然后用钢铁制造火车、飞机、轮船等等。

我们平时说的工业,都是指近代工业,专指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如果是传统的、个人的、无组织的生产,一般叫做手工业。简单的手工业——比如家庭纺纱,可以视为农业的组成部分。

工业相对于农业来说,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因为农业嘛,就是动物和植物——归根到底是植物,因为饲养动物也要用植物——利用阳光、空气、水、还有土壤里面的养分来组成蛋白质,成为人类生存必须要的食品。植物的根,一般也就几米深,也就是说人类借此可以利用的自然物资,就是土壤里面那么几米的深度的东西。而工业则可以将地下深埋数十万年、几千米深的煤炭、铁矿、石油……等等挖出来供人类利用,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很多倍。握有钢铁武器的国家,可以轻松的征服人口数倍乃至数十倍于自己的国家。人的生活品质,也可以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鸦片战争的结果表明,传统的农业国家——即使像中国这么强大的农业国,在工业国面前仍然不堪一击。甲午战争的惨败也表明,靠买来的舰船同样无法与工业国对抗。

朝鲜战争是一次意外的奇迹,是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神来之笔:农业国击败了工业国,陆权国家击败了海权强国——这在过去五百年来的历史中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个胜利是在强大的外部支援下取得的——不仅有苏联的直接支援,还有苏联在欧洲对美国的威慑也很重要。

我们不能总是指望奇迹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不能指望总是可以借用外部因素。中国要想真正实现民族自立,重新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就一定要工业化。


二、农耕中国

在谈工业化之前,我们必须先讲一讲农业化。

农业化这个东西,听过的人不太多。因为它太遥远了。其实,农业化才是强国与非强国最第一次分野。凡是没有成功的从采摘或者狩猎为主业转型成为以农业为主业的民族,基本就从人类文明的舞台上告别了,比如印第安人或者非洲、南美那些丛林部落,

农业化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农耕化。也就是以种植业为主,而不是以游牧或者畜牧业为主。

农耕化有什么好处呢?它可以获得大量稳定的食物来源,可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而且让这些人口定居下来,而不是像游牧民族那样居无定所。这样就会有两个好处,第一是有富余人员闲暇下来,从事脑力劳动,搞国家行政管理、研究农业技术、军事技术等等,还可以养得起规模庞大的军队;第二个,闲暇人员可以聚集到固定的城市集镇当中,互相交流,形成分工,产生比较复杂的手工业体系,制造出先进的工具。这就可以极大的提高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战争能力。

汉朝初年,由于经过长时间的战乱,国家能够调用的马匹不超过6000匹。这个时候匈奴能够骑马打仗的控弦战士有近十万。在这种情况下,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失败。汉王朝因此励精图治,大搞修生养息,增加人口和繁殖马匹。经过六十年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竟然拥有了军马60万匹,甲兵45万。而匈奴的骑兵数量基本保持没变。这样,汉王朝就取得了相对于匈奴的绝对优势。汉武帝因此发动了一系列针对匈奴的远征,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

总的来说,民族之间的战争主要就是拼后勤、拼实力。名将卫青、霍去病啊这些人物,当然很厉害,但并没有史书上看起来那么重要。如果匈奴也养得起40万甲兵,60万马匹,什么名将也没用,我们早晚要被匈奴灭掉。而且汉朝的远征,骑兵向北方深入大漠数百公里,后勤补给的要求极高,每一个士兵就需要三个甚至四个民夫来为他输送粮食。如果是40万大军远征,就需要总共200万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军事活动。相比之下,匈奴十万骑兵,就不怎么够看了。我们靠什么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的物资供应线?就是依靠中原地区的农业耕作,可以养活数千万农民,劳动者除了家庭自身消耗以外,还有至少10%以上的产量富余。

13
世纪中期,蒙古消灭了金帝国,占领了中国北方。蒙古是游牧民族起家,对农耕生活不太熟悉。蒙古皇帝一开始觉得农耕这东西很不好,养一些懒人,打仗都打不赢我们游牧民族,所以想把汉人都给杀光或者赶走了,把农田变成牧场搞放牧。结果比较了解汉文化的大臣耶律楚材就跟皇帝说:这块地方如果搞农业,每年可以征收赋税最少50万两白银,8万匹布帛,40万石粮食,完全可以支持蒙古大军南下消灭宋王朝的军费。蒙古皇帝一算账,如果这地方搞畜牧业,肯定搞不到这么多战争经费和物资,所以就同意了耶律楚材的意见——能够养活更多的军队,这一点成了北方汉族得以保全的关键因素。

有人说,为什么汉民族几千年来都没有亡国灭种,就算被外族入侵亡国了,也能够同化异族,而且还能复国成功?没别的,就是因为我们人多。

不是因为我们能生,而是因为我们养得起。

在工业化时代,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农业化时代,人多就是硬道理。

一般情况下,别的民族人数少,打不赢我们;偶尔打赢了,也把我们杀不完。中国从汉朝时间开始就有五六千万人。北方的匈奴、蒙古民族,游牧为主,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那么几十万人,再英明的君主,也没办法突破这个人口供养的上限。这点数量的民族进入中原,就好像河流汇入大海,不管河水有多么浑浊,哪怕像黄河一样全是泥沙,进来也啥也看不见了。而且稳定的农耕生活肯定比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着舒服,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很快就会农耕化。

所以,中华民族的同化能力如果纯粹用文化来解释的话,是比较虚的,主要还是人多,人多的同化人少的就是容易。而人多的根本原因就是农耕化。


三、大河文明

那农耕化这么好的事儿,为什么让华夏民族赶上了呢?为什么非洲南美洲这些地方没有能够成功的实现农耕化呢?

农耕化这个东西,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大跃进,其重要性可能比工业化还要重要。单纯从事采摘活动的人类,严格来说都不能叫人类,最多叫做类人猿。他们跟大猩猩什么的没有什么区别,动物也大都是靠采摘为生的,不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文明出来。

从事狩猎的稍微好一点,食物的取得多样化,而且形成了组织协同体系,原始部落因此形成。但是这种部落一般都极小,只能勉强维持自身的生存,也谈不上有多余的人口来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只有农耕化以后的人类,才能算是真的进入了文明时代。

要想从采摘和狩猎进入农耕时代,条件是很苛刻的。整个地球上,也就只有四处地方能行。一个是埃及的尼罗河流域,一个是中东地球的两河流域,一个是印度的恒河流域,一个是中国的黄河流域。除此以外,就没有了。

这些地方能够进入农耕时代,首先,要有一条大河。能够为农业耕作提供足够的水源。

这条河必须足够大,养活足够多的人。因为农耕文明跟游牧不一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必须分散居住,没办法永远处于战备状态,机动性很差,这就需要足够大的耕作面积来养活一定数量的常备军从事国防。小河是不行的,小规模的农耕部落很快就会被周边原始部落或者游牧民族灭掉。

光有大河还不行。还有一些很苛刻的条件:流域附近要气候干燥而且温度适宜,不能太冷也不能太热。尤其是不能太冷,冷了作物就生长不起来。

更要命的是还不能太潮湿。因为如果这个地方气候非常潮湿,大河的两边就会生长出茂密的森林,在原始条件下的人类,是没办法在森林里开垦出大片的耕地出来的。只有气候比较干燥,河流周边没有大片浓密的森林。然后每年河流泛滥,泥沙会淹没周边的一些地区,才能形成开阔而肥沃的土地用来播种农作物。

所以,像南美的亚马逊河和西非的刚果河这种世界流量第一大和第二大的河流,它发展不出来农耕文明。因为降水量太大,河的两岸全是热带雨林,森林太茂密了,不可能实现农耕化。

最完美符合以上全部条件的是埃及的尼罗河。它的上游来水量非常大,但是中下游地区,由于海洋季风都不往这个方向吹,一年到头基本上不下雨,非常干燥,旁边就是撒哈拉大沙漠。河水基本就是从沙漠中间流过。

每年夏季,上游就下暴雨,下游河水泛滥。从上游冲下来很多的泥沙就堆积在河流两岸,形成肥沃的适合耕种的土地。没有森林的阻挡,原始的人类就可以很容易的在上面播种。所以,埃及这个地方,就成了人类农耕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相反,在埃及的对面,隔着地中海的欧洲,那里也有两条大河,一条莱茵河、一条多瑙河。由于地中海的风向是往北吹的,所以埃及不下雨但是欧洲降雨量丰富。这两条河两岸森林茂密,它就很难发展出早期的农耕文明。但是它的条件比亚马逊河要好一点,因为处在温带,而且毕竟地中海比较小,带来的降雨也没有太平洋大西洋那么丰沛。所以森林没有那么浓密,它受到埃及和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影响,最后还是缓慢的发展起来了。但是比前面说的那四大古文明要落后数千年。

次于埃及的农耕文明发源地是埃及西北边的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东这地方也是干旱,大片大片的沙漠。这个大家都知道。古巴比伦、波斯帝国和后来的阿拉伯帝国(713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1320世纪),都是依托这两条河的农耕文明形成的陆权帝国。

第三位适合发展农耕的就是中国的黄河流域了。

黄河水的主要来源是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也会出现季节性的泛滥,在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而中下游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方和北方。从太平洋刮来的东南季风经过南方大陆以后就减弱了,从印度洋刮来的季风则直接被青藏高原挡住了。所以这个地区降水不足,但是它还是会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比埃及和两河流域的降水量要大一些,所以农耕文明出现的时间稍微晚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黄河下游地区降水更为丰沛,所以黄河文明首先是出现在更为干旱的中上游地区,也就是今天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由黄河的支流渭河冲击而成。这个地方由于南边有秦岭阻挡,比下游更加干旱,开垦耕地也就更容易一些。所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面位于西北地区的昆仑山、太白山(秦岭主峰)之类占有重要地位。然后才是逐步开发黄河下游,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都生活在渭河平原一带。中国有比较可靠的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西周开始的。周的发源地也在关中平原。

中国的长江流域距离黄河流域很近,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它还不像黄河那么容易发洪水,水质清澈,物产丰富,非常适合航运。但是,长江流域长期发展不出来农耕文明,主要就是因为它经过的地区降水过于丰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农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江流域才被逐渐开发出来。

第四条适合发展农耕文明的,就是印度河(现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游有丰富的雪山融水留下来。在中游的地方,两边都是高原,挡住了降雨的季风,中间形成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印度大沙漠(又叫塔尔沙漠)。情况与尼罗河类似,这里也很早就产生了农耕文明。

但是,印度河中下游平原的面积比较狭窄,发展空间有限。在中国商朝的时候,印度河文明就被北方的蛮族征服了。后来随着农耕技术的进步,又逐步的开发了东边的恒流流域,印度文明的中心也随之转移。

对四大古文明起源的解释,可以汇成一句话:人类文明是怎么来的?就是大水冲来的。人类文明是怎么没的?就是大风刮跑的。

大河才能孕育文明,风大了带来太多的降雨就会阻碍文明。美洲地区形不成农耕文明,就是因为它处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中间,两边的大风呼呼呼刮个没完,降水太厉害。有个别干旱的地方又没有大河,所以没办法形成农耕文明,近代欧洲殖民者到达的时候,这里才刚刚开始从原始的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度。

但是,降水厉害的地方一般物种丰富、土地肥沃。农耕技术发达以后,这些地方反而会后发制人,取得比干旱地区更高的粮食产量,甚至发展出来更先进的文明。欧洲后来发展的比埃及和中东都要好,美国现在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粮食产地,长江流域取代黄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中心,恒河流域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经济中心,这些都不是偶然的。



鲜花
2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19 17:41 , Processed in 0.01154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