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理 论 查看内容

第二章和第三章(货币)

2016-7-25 03:37|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3020| 评论: 1|原作者: 《资本论》第一卷读书笔记

摘要: 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经常说的“钱”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现象呢?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常常说的有没有“钱”,实际上就是说,有没有对一定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支配权。这个实质上的问题,被货币或者“钱”的表象掩盖起来了。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供给

            在马克思的时代,总的货币量是由历年累积生产的贵金属的总量扣除用于各种非货币用途的贵金属(比如用于制作首饰或者工业用途的金银)以后的余额组成的。其中的一大部分在平常时期充当流通中的货币商品。

            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不再采取货币商品的形式,总的货币量又是怎样决定的呢?是不是资本主义的中央银行想印多少钞票就印多少钞票呢?在现代资产阶级宏观经济学的教课书中,常常假设货币供给是“外生”的,是由资本主义的中央银行控制的。实际上,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给量仅具备有限的、有时候甚至是微弱的控制力。

            如上所述,现代资本主义的货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根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数据,在2015年,美国经济流通中的现金总额大约是1.4万亿美元,狭义货币(M1,包括流通中现金以及可以随时兑现支票的存款)大约是3.1万亿美元,广义货币(M2,包括M1中各项以及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大约是12.3万亿美元。所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银行存款而不是流通中现金。

            银行存款的一部分要留作准备金,其余部分则由银行资本家拿去贷款或者进行其他投资。这里,为了简便起见,假设银行的所有资产都由准备金和贷款两部分组成:

 

银行存款 = 银行准备金 + 银行贷款

 

            从表面上看,银行能够贷款的数量取决于存款的数量。但是实际上,学过货币银行学的人都知道,银行系统可以通过贷款为自己创造存款。

            假设有这么一个资本主义经济,货币总量是11万亿元,包括流通中的现金1万亿元以及银行存款总数10万亿元(其中1万亿元是准备金)。现在设想,由于某种原因(比如存款利率有所提高),公众决定将流通中现金的一半(5000亿元)存入银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这样银行系统掌握的准备金就增加到了1.5万亿元,存款总数则增加到了10.5万亿元。银行资本家是要赚钱的,所以只要他们对资本主义经济有“信心”,就会尽可能地增加贷款,只保留必要的准备金。假设银行所需要的准备金是存款的10%,那么所需要的准备金就是1.05万亿元。因此,银行就可以将多出来的4500亿元作为贷款借给居民或者企业。

            无论这些贷款的最终用途是什么,居民和企业拿到贷款后仍然要将贷款存在银行账户中。这时,银行系统的存款总数就从10.5万亿元增加到了10.95万亿元,准备金总数则从1.05万亿元恢复到了1.5万亿元,而所需要的准备金总数是1.095万亿元。这样,银行又可以用多出来的4050亿元进行新的一轮贷款。

            经过许多轮次的这样的贷款和存款以后,银行系统的存款总额可以增加到多少呢?数学好的读者可能已经计算出来了。如果准备金一直保持在存款总数10%的比例,那么存款总数最后会一直增加到15万亿元,再加上流通中的现金5000亿元,这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货币总量就达到了15.5万亿元。

            在上面这个例子中,4.5万亿元的货币就通过银行贷款这样“创造”出来了。

            这样看来,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好像是只要银行资本家想创造多少“钱”就可以创造多少钱。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因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取决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规模一方面取决于银行资本家的逐利行为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主要地)要受到工商业资本家对各种短期和长期贷款需要的限制,因而要受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总的生产和销售规模以及为此所需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量的限制。

            由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资本家的逐利行为,资本主义的中央银行对于货币总量只能施加有限的影响。比如,在资本主义经济扩张期,银行资本家信心高涨,大量增加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这时,假如中央银行想要防止“经济过热”,企图用提高利率的办法来抑制经济扩张。但是,实际上,资本主义的中央银行一般既没有控制货币总量的能力也没有法定的决定市场利率的权力。很多时候,中央银行控制“经济过热”的办法仅限于通过所谓“公开市场操作”,出售政府债券等资产,收回一部分掌握在银行手里的准备金(在美国,这种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直接影响银行之间的隔夜拆借利率)。但是,当资本主义经济表面上处于繁荣状态的时候,即使准备金下降,银行系统仍然可能继续大量增加贷款;另外,银行资本家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来规避中央银行对银行准备金的管理。

            反之,当资本主义经济处于衰退和萧条期,银行资本家朝不保夕,不仅会大幅度减少贷款,而且还会为了防止破产而保存较多的准备金。这时,即使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甚至于进行购买盈利性资产的所谓“量化宽松”)大量增加银行持有的准备金,银行对于有风险的贷款仍然踟躅不前;名义上增加的货币供给也会大量处于闲置状态。

            7.1比较了1980年以来美国历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广义货币(M2)增长率和按照广义货币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这里的货币流通速度即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广义货币之比,可以视为每一美元货币形成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也可以叫做货币流通的“效率”。

            7.2比较了1980年以来美国历年的广义货币(M2)增长率、狭义货币(M1)增长率和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比。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比,即在每一美元狭义货币基础上所形成的广义货币。因为狭义货币中现金大约占一半,所以受到联邦储备委员会(即美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更加直接的影响;而广义货币与狭义货币之间的差额则更多地受到银行系统经营行为的影响。



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201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资料来源:2016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正值繁荣时期,广义货币流通速度高涨,最高时达到2.1左右。在2007年以前,美国的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仍然保持在接近2的水平。1995年以后,美国经济中的货币供应量一直快速增长,经过多方面的“金融创新”,每一美元狭义货币所形成的广义货币从1994年的3美元大幅度增加到2007年的5.4美元。

            但是,2008年,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此后又陷入长期停滞。在这种背景下,虽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大搞“量化宽松”,企图刺激僵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收效甚微。2008年,美国狭义货币的增长率达到16.7%,但是广义货币只增长了9.7%,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了1.7%(次年陷入负增长)。2011年,联邦储备委员会发动新一轮“量化宽松”,当年狭义货币增长了17.8%,但是广义货币只增长了9.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只增长了3.7%

            与此同时,广义货币流通速度从2007年的1.95下降到了2015年的1.46;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之比从2007年的5.4下降到了2015年的4.0。这说明,虽然联邦储备委员会拼命开动印钞机,但是私人银行系统投鼠忌器,不愿意为所谓“实体经济”注入资金。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说明大量名义上的货币供给处于闲置的状态。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表现说明,面对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停滞的趋势,资本主义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刺激效力已经越来越贫乏了。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失败也从实践上证明了“货币数量论”的破产。

 

1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相关阅读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远航一号 2016-7-23 03:47
责任编辑:远航一号

查看全部评论(1)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15:25 , Processed in 0.018295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