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世纪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与对立,是斯大林执政初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对苏联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战略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那种认为在斯大林执政初期,苏联不存在战争的威胁,是斯大林夸大了面临的危险;斯大林将资本主义视为对立面,造成了资本主义对苏联的不信任,造成了两制对峙的紧张局面的观点,本文认为是不符合历史的。对斯大林的失误及错误进行分析和批评,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是正确的、必要的,但是对历史应当保持客观的认识和理解。评价斯大林,必须尊重历史事实,才能够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力量,使苏俄完全有可能与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一种互利互惠的经济文化关系”,但是,斯大林“宣传和夸大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武装干涉的危险”,对于并不具备必然联系的事件,苏联却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似乎面临着战争威胁。“国际形势被描绘得如此紧张,主要是斯大林有意所为。”笔者认为,当时的历史并非如此。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建立就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围攻。它们发动的武装干涉失败后,一些国家承认了苏联,但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依然对苏联敌视对立,还试图建立反苏阵线。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接连发生了一系列针对苏联的严重国际事件。西方也有学者承认存在着“真实而又持续很久的敌视苏联的举动”。本文对斯大林执政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敌视与对立进行回顾,对斯大林的判断与行动进行分析,相信会有助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历史并作出全面的理解与评价。


一、2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对苏联的态度和行为

20世纪20年代初期,经过艰难的斗争,苏联和世界资本主义终于形成了均势状态,虽然是极不稳定的。《英苏贸易协定》的签订、《苏德贸易协定》的签订,苏俄与挪威、奥地利、意大利、丹麦、捷克斯洛伐克等欧洲国家签订的贸易协定,以及苏联与一些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标志着世界对苏维埃政府事实上的承认。但是,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依然持敌视敌对苏联的立场,国际上反苏高潮迭起。在这一时期,尽管未爆发大规模的反苏战争,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与苏联的摩擦、矛盾却依然存在。

1.英国对苏联的敌对

英国对苏联依然持敌对立场。1923年发生了以“寇松通牒”事件为开始的反苏逆流。在这一年的5月,苏俄处决了一名以宗教活动为掩护的英国间谍,并扣留了擅自闯入苏俄领海的英国渔船,英国就以此为借口于5月8日由外交大臣寇松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称苏联进行反英宣传,印度、伊朗、阿富汗的民族民主运动就是受了苏联的煽动。通牒要求苏联停止反英宣传,召回驻伊朗和阿富汗全权代表,赔偿处决英国间谍的损失,释放被扣渔船等;最后要求不经任何谈判,10天内必须答复,否则废除1921年《英苏贸易协定》并断绝两国间一切关系。这一事件的发展显示出通牒是英国掀起反苏行动的信号。英国海军开始向黑海、波罗的海和白海调动,派遣参谋总长和军事代表团到波兰和罗马尼亚检查波罗军队反苏武装干涉的准备工作。5月10日,英国间谍刺杀了苏联出席洛桑会议的代表沃罗夫斯基。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普遍登载了“寇松通牒”,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反苏运动。“寇松通牒”遭到苏联人民的坚决反对和苏联政府的有力反击。在英国国内也不得人心,群众广泛开展了抗议运动。在群众的强大压力下,又由于英国统治集团内部存在分歧,最后反苏逆流开始扭转。

英国工党麦克唐纳政府于1924年初上台执政后,当时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承认苏联,最终,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签订了条约。但是,在野的保守党和一些反苏势力依然极力反苏、反共,竭力阻挠英苏关系正常化。在野的保守党伪造了所谓“季诺维也夫信件”,对工党发难。这个事件又被称为“红信事件”。事情是这样的:10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季诺维也夫的一封公开信在英国正在进行的大选中引起很大影响。在信中,季诺维也夫号召英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号召他们加强颠覆活动。这封信后来被证实是伪造的,但却直接影响了选举结果。这封信对工党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工党组成的政府以官方身份承认了苏联。最终,在大选中,工党败北,保守党上台,由鲍里温组成新政府,他上台后拒绝批准工党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的两个经贸条约。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还走遍欧洲,采用许愿、压迫、威胁等手段,试图建立新的反苏集团。1926年10月,英国保守党斯卡伯勒大会就作出决定要撕毁《英苏贸易协定》,关闭全部苏联在英机构,断绝外交和贸易关系。

1927年,英苏关系急剧紧张起来。在这一年,英国保守党在世界范围内对苏联进行了三次公开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指使中国军阀在北京袭击苏联大使馆,目的是找到证明苏联进行破坏和干涉中国内政的文件。苏联驻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外交代表也遭到了袭击。第二次打击是英国策划了一起袭击阿尔柯斯和苏联驻英国商务代表处的事件。阿尔柯斯是苏联合作社代表团于1920年在伦敦设立的股份公司的简称。5月12日,英国政府以苏联在英国煤矿工人1926年大罢工中曾鼓动罢工为借口,英国武装警察在没有任何法律根据的情况下,强行占领阿尔柯斯和苏联商务代表处大楼,进行非法搜查并毒打、拘留苏联外交工作人员。他们试图发现可以指控苏联搞颠覆的证据,同时制造了假材料,引起舆论哗然。第三次打击是苏联驻波兰全权大使沃伊柯夫在华沙被暗杀事件。6月7日,波兰籍白卫分子科维尔刺杀了沃伊柯夫。按照主谋者的计划,这次暗杀主要是使苏联和波兰发生军事冲突。挑衅事件激起了苏联人民的反对和世界舆论、进步人士的强烈愤怒。波兰毕苏斯基政府不得不道歉,并正式谴责这次暗杀罪行。英国挑起苏波冲突的企图没有实现。

1927年,英苏关系最终破裂。2月,英国政府向苏联发出了一份照会,指责苏联资助英国罢工的煤矿工人,并威胁要废除贸易协定和断绝外交关系。5月下旬,英国议会下院就英苏关系展开了辩论。5月27日,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并废除1921年《英苏贸易协定》。接着,资产阶级报刊掀起了猛烈的反苏运动。在苏联有理有节的斗争下,反苏事端逐渐平息。在1929年10月,新的英国工党政府的组建以及在急于与苏联进行贸易的工商界人士的推动下,英国与苏联的关系才得以恢复。

2.美国对苏联的敌视

美国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意基本上是毫不掩饰的。美国也有学者认为冷战现象在1920年就开始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认为苏联政府不可能存在下去,苏俄及其后的苏联政府并不代表人民的意志。整个20世纪20年代,美国从国会到政府都奉行抵制和反对苏联共产党政权及其制度的政策。1921年-1923年,苏俄遭受严重饥荒的时候,美国救济总署的粮食和药品援助有助于缓解饥荒造成的困难,但是双方在合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摩擦。美国对苏联的饥荒援助被认为是“人道主义与政治动机相结合的饥荒援助”。美国政府和人民对苏联的人道主义援助应当给予充分肯定,同时,“美国政府试图利用俄国发生严重饥荒,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产生动摇和怀疑之机,通过粮食援助来促使布尔什维克党政权尽早垮台”。苏俄对美国援助机构在俄的活动也抱有高度的戒备。

这一时期美国始终坚持不承认苏联的政策,并且采用了外交孤立和国际封锁等比较隐蔽的手法。苏联方面在与美国政府改善两国关系,建立正常的外交和通商关系方面比较积极,美国实业界与苏联建交的要求也很强烈,但是美国政府坚持以苏联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作为关系正常化的先决条件。苏联政府曾多次表示愿意以不干涉内政和解决财务问题上的相互要求为前提,同美国政府探讨两国之间的问题。但是当时的美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在有关承认债务、返还被没收的美国公民财产或给予其相应赔偿问题上存在分歧。美国认为苏联拒绝承认国际义务,因此不会同它建立关系。美国还认为,苏联一直在进行推翻美国现行制度的宣传活动。后来,美国政府迫于企业家的要求和压力也不得不作出调整和让步。“国务院把对布尔什维克的厌恶同经济扩张的愿望区别开来,允许发展重要的商务关系”,“1928年,美国占外国在俄总投资的24%”。但是美俄关系是非常不稳定的。胡佛政府时期还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措施,比如对苏联公民前往美国实行更多的限制,进行“反苏联倾销”运动,抵制苏联商品、实行贸易歧视政策、冻结苏联货物等。1930年,美国财政部长梅隆走访欧洲各国,其目的就是把这些国家联合在美国周围,共同对苏联进行经济抵制。总之,美国在长达16年的时间里对苏俄采取不承认政策,两国关系持续紧张。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苏美才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暂时搁置了分歧和矛盾,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始了缓和与合作,建交后两国关系虽然有很大的前进,但是矛盾隔阂依然不少。

在这一时期,美国以“中立”或“不干涉”为幌子,表面上站在一旁,但事实上,它是反苏行动的幕后鼓励者,比如,美国没有参加洛迦诺会议,但它是背后的支持者。美国垄断集团还在财政上、战略原料上帮助德国,由此加强对苏斗争和镇压欧洲革命运动中的军事力量。美国政府不仅自己不承认苏联,在苏联努力与其他国家改善和建立关系时还从中阻挠。早在1920年-1921年苏英进行贸易谈判期间,美国就不断干扰,促使英国工商界对苏联采取强硬措施,并竭力支持英国与苏联断绝关系。1923年底,英国和苏联建交前夕,美国还在向英国施加压力,阻止两国建立关系。美国还干涉1924年苏联与法国的外交谈判,阻挠两国关系正常化。美国国务卿休斯毫不掩饰地声称,美国不喜欢法国和苏联接近。美国还不希望苏联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它担心苏中建交会加强这两个大国在远东的地位,削弱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因而不断阻挠两国建交,最终美国如愿以偿。美国还阻碍苏联同拉丁美洲国家关系正常化。1930年,胡佛政府恶意破坏墨西哥、乌拉圭与苏联的关系,在美国的压力下它们被迫宣布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