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群众文艺 群众文艺 查看内容

我们都是“时代的石头”

2018-12-11 23:46| 发布者: 龙翔五洲| 查看: 1484| 评论: 0|原作者: 张慧瑜|来自: 乡村建设研究

摘要: 有一天,我从网上听到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演唱的一首歌,叫《不朽的石头》,是纪念指导大学生支农乡建的教师刘老石的歌,歌中唱到“你是那盏微弱不灭的灯火,照亮崎岖的道路带来温暖,你是那位脚步匆匆的行者,走过千山万水走过田间地头”。这样一首赞美普通人无私奉献的歌曲,让我感动不已。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不向现实低头的时代的石头。 ...

3.崛起时代的两幅面孔

2005年我开始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跟随戴锦华老师读博士,这是决定我人生的转折点。我从对“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再现”的研究转向对新革命历史剧、谍战剧等热点影视文化现象的关注。我的博士论文借助文化研究和视觉理论的方法,重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议题,也就是鲁迅的“幻灯片事件”,借此总结出三种中国人的主体位置,一种是教室中到日本学习的现代医学的“我”,第二是被鲁迅所批判的“麻木的看客”,第三是被日本人屠杀的中国人民。如果说那个“弃医从文”的“我”代表着启蒙者、革命者、知识分子的位置,那么后两个主体则分别是需要被启蒙、被唤醒的群众和受迫害的、奋起反抗的人民。对于积弱积贫的中国来说,启蒙与革命不是彼此交替的关系,而是同时产生的两重历史任务,启蒙是为了反封建,革命是为了反帝国主义。在80年代反思革命的启蒙论述中,曾经被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又变成了愚昧的大众。这样三种主体位置成为20世纪中国历史中不断复现、演绎的主题。这些研究经验使我意识到历史视野的重要性,很多当下的文化现象都是对历史问题的回应和回响。

与新世纪之交中国社会危机丛生、改革进入攻坚战不同,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高速起飞,一种新的国家和文化认同浮现出来。首先,是传统文化的复兴,曾经在80年代被视为现代化包袱的中华文明又变成中国经济崛起的内因;其次,是国家主义的强化,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等重新讲述世界和中国近现代历史,把中国作为正在复兴中的世界强国;再者,是革命文化的归来,相比80年代作为伤痕的革命历史,《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等流行的影视剧在去除掉革命叙述中的阶级政治、人民史观之后变成了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在一种回望的视野中,2008年成为一个格外重要的年头,因为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汶川大地震,二是北京奥运会。重大自然灾害激发、培育了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国家认同和爱国精神。五月份的汶川大地震实现一次全民总动员,不管是政府调配一切资源全力救灾,还是普通市民踊跃捐款、献出大爱,80后也摆脱“小皇帝、小公主”、“独生子女一代是不负责任的一代”的“恶名”,成为救灾志愿者的主力军。紧接着,八月份盛大而华丽的奥运会完美落幕,超过百万的奥运志愿者被命名为“鸟巢一代”,出色地向世界展示了现代、包容、自信的中国青年一代。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10年前后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初步实现了80年代通过现代化走向世界的梦想。可是,就在中国崛起变成一种可见的社会事实的同时,刚刚步入工作的80后们却感受到屌丝化的社会境遇,这成为崛起时代的两幅面孔,一方面是对国家强盛的渴望和新的认同,另一方面又是“知识无法改变命运”的阶级分化的现实。

这种屌丝化的现象从屌丝这一网络用语迅速变成社会流行语中可以看出。与在80年代、90年代的市场化改革中沦为社会底层的农民、老工人、新工人不同,经历高考选拔的中产阶层的屌丝化使得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出生的一代人,成为最“悲惨”的一代人。工作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我的工资根本不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下去,房子、汽车等大件物品都来自于父母的“接济”,而我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基本上已经变成了一种精神活动,这也使得我对民国时期的作家可以用稿费来租房或者用工资来买房“羡慕不已”。借用喜剧片《心花路放》(2014年)中的说法,屌丝就是社会中的Loser(失败者),这部电影与其说讲述了屌丝如何失败的过程,不如说在猎奇、猎艳的旅途中呈现了屌丝不得不接受失败的心灵蜕变。在这个“梦想是一定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时代里,Loser成为屌丝的“新常态”。与此相关的是出现两类故事:一是“屌丝实现逆袭”的梦幻。屌丝无法通过正常的手段逆袭,只能借助腹黑术才能成功,这主要体现在以《后宫·甄嬛传》为代表的古装剧中,刚刚入宫的秀女甄嬛想在残酷的后宫游戏中成为赢家,只能变成心狠手辣、勾心斗角的腹黑女,至此青春的腹黑化也成为青春叙事的惯常情节,如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2012年)等;二是“屌丝无法逆袭”的故事,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年)、电影《夏洛特烦恼》(2015年)、电视剧《欢乐颂》(2016年)等都是讲述放弃理想和梦想,接受现实的故事。

张慧瑜:我们都是“时代的石头”-激流网

在这种文化和时代氛围中,这批青春影视剧有两个颇具症候性的命名方式“小时代”和“老男孩”。《小时代》这部电影非常准确地表达了对当下时代的感受,生活在“大时代”的人们拥有一种把握时代脉搏的主体感,而在“小时代”中,不需要面对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也不需要面对你死我活的冷战对抗,人们只关心自己的小悲欢和小伤痛。对于80后、90后们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如何在市场经济时代经历成长的酸楚和职场的压力,就像郭敬明所说“我们躺在自己小小的被窝里,我们微茫得几乎什么都不是”。相比80年代“大写的人”、个人主义是社会文化表述的核心,30年后的《小时代》,个人却变成了“无边黑暗里的小小星辰”,也就是近些年时常在社会和流行文化领域出现的蚁族、屌丝、炮灰、废柴等说法。这反映出当下年轻人的“老男孩”心理。一方面,他们拒绝长大,渴望停滞在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中;另一方面,他们一旦离开校园、走进职场,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心思缜密、冷酷无情的成年人。比如微电影《老男孩》及大电影中所讲述的,这是一群还没有成长、历练就变老的“老男孩”。电影版中筷子兄弟一出场就是落魄的中年大叔,他们走出校园后,再也无法像《中国合伙人》那样实现美国梦,即使“猛龙过江”到纽约,“奇迹”也没发生。影片结尾非常伤感,筷子兄弟又回到中学的演出舞台,他们假装还没有毕业,渴望像90年代人近中年遭遇下岗的大叔大妈们一样“重头再来”。

张慧瑜:我们都是“时代的石头”-激流网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屌丝的出现是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球现象,也是80年代经济自由化的主流逻辑使得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的结果。放在中国的语境中,这与90年代开启的激进市场化改革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住房的商品化,使得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劳动收益与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本收益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此背景下,与90年代末期的新左派与自由派之争不同,左翼知识分子与政府(体制)的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一些知识分子认同中国崛起的态势开始变成国家的智库,参与到社会治理或管理中(统治和执政的问题变成社会的治理问题),另一些知识青年在屌丝化的危机中开始左倾化,曾经在历史教科书中的革命历史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变成了一种对不平等的经济、政治秩序的反抗性资源。在这样一个希望与绝望并存的时代,我们是像鸵鸟那样躲到无望的小时代中,还是积极地寻找新的未来,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回答的问题。

有一天,我从网上听到新工人艺术团团长孙恒演唱的一首歌,叫《不朽的石头》,是纪念指导大学生支农乡建的教师刘老石的歌,歌中唱到“你是那盏微弱不灭的灯火,照亮崎岖的道路带来温暖,你是那位脚步匆匆的行者,走过千山万水走过田间地头”。这样一首赞美普通人无私奉献的歌曲,让我感动不已。我想这才是真正的、不向现实低头的时代的石头。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张慧瑜:我们都是“时代的石头”-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张慧瑜:我们都是“时代的石头”-激流网(作者:张慧瑜。来源:乡村建设研究。责任编辑:李大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5-2 11:58 , Processed in 0.018457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