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中国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红色中国网 首 页 报刊荟萃 查看内容

金融危局 —— 美元加息与卢布革命,人民币何去何从?

2022-5-12 11:39| 发布者: 远航一号| 查看: 15110| 评论: 2|原作者: 霜晨月|来自: 游无穷

摘要: 人民币要想坚挺,就需要跟卢布独立革命看齐,需要放弃锚定美元,改为锚定工业产能、中国国债等,拿回金融主权走独立自主之路;同时人民币垄断中国商品进出口结算方式,禁止使用美元结算,实现对全球商品主要份额流通的绝对控制权。

所以当前我们面对的新一轮中美金融战非比寻常,因为股市、地方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全部已经在前几轮的金融战中被透支干净了,已经无法形成防御能力,无法抵挡金融战的再次攻击。


到底该怎么办,还有什么手段能够拿出来防御吗,我们所面临的处境非常艰难。


打算怎么防御,我们在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找到了一些端倪:“下一步,要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稳步增长,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我们理解的意思就是继续货币稳步宽松,稳步印钞放水进行防御。按照此方法,我们推演一下金融战剧情将会如何发展呢?


货币政策继续稳步宽松,以及最近持续降准降息,中国市场资金非常充裕,形成了一个比较低存款利率、低贷款利率、低资金贴现利率的市场环境,最近几天的资金贴现价格已经低到了1.6%左右。


中美国债收益率

中美双方完全相反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两国国债利率、存款利率此消彼长,最终出现了中国2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低于美国2至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现象。


那么随着中美双方完全相反的货币政策持续下去,中美利差必然继续扩大,那么无可挽留的造成沉淀在中国的国际资金选择大规模出逃去美国,我们的外汇储备将会无可挽留的减少。


外汇出逃又会导致人民币持续贬值,那么我们进口成本将会激增造成输入性通胀。那么有人提出疑问了,人民币持续贬值是不是利于我们出口利润增加呢,答案是不利于。


因为亚洲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去年中国、日本、韩国作为全球出口排名第1、4、5名大国,彼此之间存在激烈的出口竞争关系。我们看到目前亚洲货币包括韩元、日元、人民币兑美元大幅度竞相贬值,亚洲货币的集体贬值已经抵消了中国出口竞争优势,只会造成美元废纸更加便宜获得全球工业产品。


同时,我们根据一季度经济增长指标以及一季度住房按揭贷款增长指标发现,除了基建之外,消费和制造大部分数据均下滑,住房按揭贷款增量同比去年大幅下跌48%左右。内需低迷受到疫情影响比较直接,今年经济增长的后颈不足。

经过以上推导过程,中美双方完全相反的货币政策,货币泛滥导致中美利差扩大,造成外汇出逃,又会导致人民币持续贬值,进而进口成本激增导致输入性通胀,叠加国内内需低迷经济增长后颈不足,最终形成滞胀局面,经济停滞。


随着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出逃,由于股市、地方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全部已经在前几轮的金融战中被透支干净了,已经无法形成防御能力,无法抵挡金融战的再次攻击,逆周期放水的货币也就没有了承载的主体,无法进入实体经济循环。


防御手段无效,我们输掉金融战,最终导致的后果可能是资产价格暴跌,经济进入萧条和衰退周期。那么我们的账面财富将会大幅度消失,等等不忍心想象的问题……..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推导结果,我们希望上面的相关人员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及时调整金融战的防御部署,我们相信国家这一次中美金融战一定能够再次击退美国的攻击。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的核心国家,中国主导了全球商品流通的主要份额,人民币已经是强悍的工业产能货币,可与卢布能源货币相媲美,也同样有能力跟美元分庭抗礼。


在此,我们最后提出一项金融战的防御建议:


人民币要想坚挺,就需要跟卢布独立革命看齐,需要放弃锚定美元,改为锚定工业产能、中国国债等,拿回金融主权走独立自主之路;同时人民币垄断中国商品进出口结算方式,禁止使用美元结算,实现对全球商品主要份额流通的绝对控制权。


相信此战过后,人民币、卢布将会瓜分美元的全球经济版图。人民币、卢布、美元将会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我们的人民币国际化就能顺利完成海外布局。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天要下雨 2022-5-12 15:27
想的倒美,说的也挺好,中资什么时候进行过金融战了?一群脑死亡的残废没什么值得吹的了,便只好把输掉对美金融战后剥削人民弥补亏空给歌颂成伟大胜利,真是丧事喜办。
引用 远航一号 2022-5-12 11:40
供参考

估计中国资产阶级不会如作者所愿

查看全部评论(2)

Archiver|红色中国网

GMT+8, 2024-4-29 04:07 , Processed in 0.019068 second(s), 12 queries .

E_mail: redchinacn@gmail.com

2010-2011http://redchinacn.net

回顶部